人生教育的四個階段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來有所成就,但講教育要“知人”,即明白教育的規律,了解孩子成長各個時期的特點,并用适當的方法施教。近年來現代人文教育學者參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了“四階段的教育理念”,這是基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的一種教育設想,我們稱之為人生教育。人生教育以品德教育及智慧教育為主,它能和目前學校裡的知識技能教育相輔相成,培養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養、且知識豐富,身心和諧健康的現代人。
人生教育的四個階段,分别是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
一
幼兒養性
優美人格的奠定階段。主要在家庭教育中完成。0-3歲,心無分别,塵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純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
童蒙養正
聖賢智慧的陶冶階段。3-13歲,學會到了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漸漸增長,此時物欲微薰,情志潛伏,知識略萌,性德乃淨,記性猶強。
少年養志
理想抱負的鼓舞階段。13歲後的青少年知識漸開,理解力亦有明顯發展,漸漸脫離了父母的關懷照顧,正是意氣風發的學習階段,其性向顯發,崇效楷範,應鼓舞他們追求崇高理想,培養宏觀遠大的志向,多讀勵志類的書籍,激發“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鼓勵他們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少年啟養心志,正宜此時。
成年養德
真實生命的開展階段。成年以後,進入社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而立業成家,應盡力以求自立,進而提攜後進以立人。在頻繁的人際交往中,在紛雜的人事環境中,必難事事周全,盡如人意,因此更需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和不足,自勉改過以求進益。處處保持真誠笃厚之意來待人接物,時時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積善培德。
凡所當讀書,庶以誠意正心,格物緻知,學以緻用,而為将來成學立業之根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業無窮,學無止境,且三人行必有我師,随時随地皆可緻力修學長進,隻要自我生命能逐漸暢達,眼前世界亦将生機日新,故成年養德,盡此一生無限向上,無有終時。
了解了人生教育的四個階段,就要把握教育的時機。《禮記·學記》講“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勤苦”就是你學得很勤奮很辛苦,但是大成無望。一旦人的性格模式形成,秉性難移,習慣變成了潛意識,潛意識變成了條件反射,最後深深地植入生命,最終變成性情,這是沒有辦法改的,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時機。
在人生教育的四個階段中,童蒙養正尤為重要。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三字經》上開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純善、純淨的意思。《說文解字》對于教育的解釋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一個善字,童蒙教育便是養正。孟子所謂:“教者必以正”。
在人生教育的四個階段中,童蒙養正尤為重要。三歲以後就進了兒童期,如果在這個時期所學的習慣、知識都是正确的,就已經發展了他一生全部學習能力的50%,将來的教育将變得極為容易,這是孩子将來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關鍵階段。
在人生童蒙時期,一片天真,未染惡習,由剛中之德的老師來發蒙,教他學為聖人,學為聖人的入手功夫就在一個正字。因此童蒙養正包含兩個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孩子懂得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孝親尊師之道;一方面是開啟孩子的記性和悟性,認字讀書,讀書明理、明天地之大道。《朱子童蒙須知》中講:“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所以,身、口、意正而無邪,才謂養正。端身正坐,如對聖容,此為身正;口無雜言,斷諸嬉笑,此為口正o;意不散亂,屏息萬緣,此為意正,如此慢慢培養,就具備了學聖的基礎,也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成就大業的基礎。
當下的社會,各種教育理念風行,都有其理論依據和實踐成果,但無論何種教育理念都是在術的層面,而不是道,傳統國學教育乃是固本培元的根本之道,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童蒙養正的重要性,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童蒙養正順乎自然,遵循人性。
一
《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蒙”是由卦象所取的名稱,義為蒙昧,代表幼兒的童蒙。童蒙應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蒙卦的卦辭和彖辭可作為兒童教育的原理。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彖辭說:“蒙以養正,聖功也。”這些言辭都取自卦象,而卦象又是取自天地間自然現象,因此兒童開蒙是順乎自然的道理。
近代科學研究表明,出生時,每一個正常人會有140億左右的腦神經元,腦神經元經過精神和物質兩種營養的刺激,而生出越來越多的樹狀突起(樹突),樹突與樹突接觸而形成突觸,突觸越多人越聰明,而75%的樹突的生長在0-3歲就完成,15-20%在3-6歲完成,有5-10%在7-13歲完成。所以,0-13歲為人生的黃金期,如果在這一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沒有開闊的胸襟和氣度,以後孩子基本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我們學堂第一批孩子已經上初中了,事實證明經過童蒙養正後,孩子很好教,因為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都很強,能夠自覺地學習,不需要家長費心。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在根上下功夫,培根固本,根深方能葉茂,源遠方能流長。
其次、童蒙養正蘊含着中國2000多年教育的精華。
中國曆代都重視童蒙教育,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蒙學教材和蒙學教育方法。識字開蒙的韻語知識讀物有《急就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有《弟子職》《弟子規》,格言諺語類有《太公家教》《小兒語》《續小兒語》《昔時賢文》,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的有《蒙求》以及各種“類蒙求”,《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介紹曆史知識的有各種斷代蒙求,韻語通史等。民國以後,我們逐漸抛棄了傳統的童蒙教育法,以至于今人對這些書籍已相當陌生,而這些養正遺規和童蒙教育法确确實實是培養大人才的基礎。孩子在幼年背誦了大量地國學經典,日後再給他講解啟發,就會内化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個人啟蒙時期所受的教育猶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液裡,滋養其一生。民國時期那一批文化大家,無一例外地在私塾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他們熟悉中國傳統典籍,并不影響他們日後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成為融通中西的文化巨子。
再次、童蒙養正在當下這個喧嚣的社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目标是成聖、成賢,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近百年西學東漸,傳統文化中培養大師的渾元之氣在西學分科中日漸消解。
今天的社會太過喧嚣絢麗,物質生活過于豐富,童蒙養正已經變得非常艱難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對于《道德經》中老子的智慧之言,很多人們也許根本沒有聽到過。我們每每看到父母在吃、玩、樂上從激發孩子的欲望,給孩子充足的生活享受,嚴重地擾亂了他們的心性,緻使孩子不能安靜下來,沒有遠大的志向,人生變得灰暗茫然。很多來學校咨詢的家長,隻看看硬件,不懂軟件,覺得硬件不理想就不滿意。其實教育效果和硬件的投入是不成正比的,如果硬件好,孩子就能學好的話,那是不是讓孩子住到五星級賓館就能考上清華北大了?現實恰恰相反,越是艱苦的地方,孩子越懂得勤奮學習,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深山出俊鳥。”教育的好壞主要是看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和教師的用心程度。
現在大多數家庭是一家一個孩子,往往幾個大人寵一個小孩,什麼技能都想教給他,唯獨不教給他怎樣做人,在人生最黃金的時期,孩子不僅不能養正,反而被寵慣出一身毛病,自私、貪婪、急躁、暴戾……這樣的小孩被寵到四五歲,俨然強盜一般,自私自利,嬌蠻任性,受不得一點委屈。很多新來家塾的孩子,首先做的功課是花很大的力氣去改掉他的壞毛病,并且還要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配合,但往往收效甚微。教育原本是很容易的,但再教育卻非常困難。
“物豐則心亂,縱溺則無肆。”要想孩子有出息,有成就,父母首先要“去物豐,去縱溺”!從養正開始,首孝悌,次謹信。嬌寵,溺愛,不守規矩,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最終将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論語·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蓋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存畏懼之心。後生小子,不教禮而無所畏懼,其不流于小人而無忌憚者幾稀矣!
進步需要十分努力,放縱隻在一念之間,好不容易進入學習狀态的孩子,一下就被家長“愛”沒有了,古人說進步是逆水行舟,退步是一瀉千裡,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呢?愛,一味放縱、嬌慣孩子是溺愛、是姑息養奸。
因此,人生教育重在童蒙養正,沒有這個基礎其他都談不上,家長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