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裡,隻有兩種病:虛證、實證
中醫有多少種疾病?兩種,一種叫虛證,一種叫實證。
虛證是内病,即體内陰陽失衡引起的。
實證是外病,即宇宙間負能量引起的。
“證”和“症”
“症”是症狀,
“證”是各種症狀所反映出來的人體内部動态平衡變化的根源和實質。
如,感冒時會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咳嗽、脈浮等症狀,而這些症狀綜合在一起就稱為“風寒表證”。
“辯證”是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症狀等病理信息進行分析,認識其病位、病性等本質,并作出病名診斷的思維認識過程。
人體内部的動态平衡往往由兩個因素組成。
一是人體的各種基本物質,如氣、血、元陰、元陽、津液等。
二是各髒腑功能狀态,各髒腑之間能相互協調工作,就能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
當人體的基本物質出現虧損或髒腑功能紊亂,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所以,對疾病的本質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以人體基本物質虧損為主要原因的疾病,“精氣奪則虛”,稱為“虛證”。
一類是以内外邪氣擾亂髒腑功能為主要原因的疾病,“邪氣盛則實”,稱為“實證”。
中醫的虛證
中醫的虛實與我們生活中感覺到的虛實沒關系。
中醫的虛證全是内在的,是體内陰陽失衡造成的。實證全是外因引起的。
“久病必虛”“虛則補之” 青少年很少有虛證。人到中年以後身體會發虛。老年人一般都有虛的表現。另外,“久病必虛”,長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虛證。歸根結底,虛證是體質虛弱的表現,多數是由内因引起的身體不适,所以需要進補,“虛則補之”。對于虛證,我們後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進行分型辨證,以及介紹各自進補的方法。虛證的表現 凡是有人出現不發燒,卻怕冷怕熱;或沒得病,卻懶言少語、疲乏無力;或不發炎,卻頭暈目赤、口舌生瘡、牙疼難忍;或沒壞肚,卻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狀,基本可以判斷是患了虛證。一般來說,陽虛的人怕冷,陰虛的人怕熱,氣虛的人乏力,血虛的人蒼白。得了虛證,解剖系統是查不出原因的,應當去看中醫。西醫壓根就治不了虛證。
中醫的實證
除了虛證,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狀,在中醫眼裡大都被認為是實證。實證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
實證全是外來的
實證全是外來的,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謂不内外因,其實還是外因。傳統中醫把情緒影響,把痰,把飲食,把蟲等對人體的傷害稱為内因。把房室傷、金刃傷、湯火傷、蟲獸傷、中毒等稱為不内外因。
三因括約,合并同類項後,中醫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綱要,簡化了中醫的病因,減少了無謂的争論。在明眼人看來,沒有外部設局或刺激,人的情緒會和僧人一樣穩定。說到底,情緒應歸外因。另外不内外因中列舉的某些因素,也缺乏硬邦邦的理由。尤其是蟲子,由于食用了殘留在食物中的農藥化肥,人們的肚子裡基本沒有蟲子了。按說殘留量應當列入外因。中醫對病因的提法應當改革,與時俱進。否則若抱殘守缺,将失去說服力。
中醫認為,對實證需要疏洩,所以“實則瀉之”。學習中醫,要記住虛、實的分類原則。任何一個病證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更可能是虛實兼有,如體虛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虛實兼有。
中醫的血瘀、痰飲、水濕等症狀看起來在體内,甚至有人将它們作為遺傳,列為先天體質。其實它們都是實證。瘀、痰和濕是近代人高發的疾病,既不屬于寒證,也不屬于熱證,應當成為當代中醫研究的重點。
從藥的性質上判别虛實。虛證可以進補,但實證不能進補。實證會越補越壞。血瘀、痰飲、水濕隻能瀉不能補,故為實證。對于實證隻能排洩、疏解。
中醫的陰、陽、虛、實、寒、熱、表、裡這八個字,是“八綱辨證”的精髓。
陰陽為總綱,虛實反映了疾病的正邪鬥争,寒熱反映了疾病的性質,表裡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體而言,虛證是内因引起的疾病,如陰虛、陽虛等。所謂“察色按脈先别陰陽”,就是要先看體質有否虛的内因。後面的寒、熱、表、裡四個字,多與實證(外因引起的疾病)有關,或與虛實兼有的病證有關。是實證,就要進一步區分是熱證還是寒證,是在表面還是進入到體内。
古代中醫通常又把實證分成兩大類:寒證和熱證。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針對寒證。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主要針對熱證。現代醫學定義的病毒性流感,屬于中醫的熱證。不論虛證、實證,這些都需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定論。八綱辨證是髒腑辨證、經絡辨證、三焦辨證等其他辨證的綱,綱舉目張。整個中醫都是圍繞着虛證或實證展開的,中醫就是要解決人體中“虛虛實實”的問題。
虛實辨證
虛實
虛實兩綱,主要是辨别機體強弱與病邪盛衰。一般說來,虛指正氣虛,實指邪氣實。
一、
虛證
即正氣虛弱所産生的證候。多系久病之後,各種生理功能減退而出現
面色蒼白
、
精神萎蘼
、身疲乏力、
心悸
氣短、自汗
盜汗
、舌淨無苔、脈細無力等。治療宜用補法。
注意:
1.辨虛證須結合具體髒腑及氣血、陰陽、才能指導治療。如脾虛宜健脾,氣虛宜補氣,陰虛宜滋陰等。
2.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同時存在,因陽虛生寒(即各種生理功能減退),故陽虛多兼寒象(虛寒證);又陰虛生熱,即陰虛液少則陽氣偏盛而化熱,故陰虛多兼有熱象(虛熱證)。
3.相對地說,久病多虛證,老年人患病也多虛證。
二、實證 主要系指病邪過盛所産生的證候。但病邪過盛,人體必将增強其機能代謝活動以抵抗病邪,故實邪往往表現在兩方面:病邪過盛,如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盛,如精神興奮、聲高氣粗、高熱面赤、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洪有力。治療實證宜用清法或下法。
注意:
1.辨實證須結合具體髒腑及氣血、陰陽,以便指導治療,如氣實(氣郁、氣滞)則行氣破氣,血實(郁血、瘀血)則宜活血化瘀或破血。
2.“熱”也屬機能代謝亢盛的表現,故實證常與熱證同時存在(實熱證)。
3.相對地說,新病多實證,壯年人患病也多實證。
中醫辯證之八綱辯證
懂了八綱辯證,
等于中醫入了門。
八綱辨證奠基于《黃帝内經》,運用于《傷寒雜病論》,明代大家張景嶽《景嶽全書》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明此者,萬病皆可指掌矣。”
八綱辯證是中醫哲學的核心,是中醫文化的靈魂,懂了八綱辯證,相當于一隻腳已經跨進了中醫的殿堂。
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8類症候,也就是說,任何病症,都可以用八綱來歸納。
比如,疾病的類别,不屬于陰便屬于陽;病位的深淺,不在于表就在于裡;疾病的性質,不屬于寒就屬于熱;邪正的盛衰,不屬于正虛就屬于邪實。
具體來說,八綱辨證的内容如下:
一、陰陽辨證
由于中醫學的發展,起始于陰陽學說,因此陰陽的觀念,概括了八綱辯證的主要範疇。換句話說,在八綱辯證中,陰證可以概括裡證、寒證、虛證;而陽證可以概括表證、熱證、實證。
大體而言,陽證通常表示人體的機能較為亢奮,陰證通常表示人體的機能較為低下。
1、陰證:主要指的是虛寒證。
【症狀表現】面色蒼白、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洩、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2、陽證:主要指的是實熱證。
【症狀表現】發熱壯熱、面紅目赤、聲高息粗、渴喜冷飲、煩燥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脈洪數有力。
陰虛或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緻亡陰或亡陽,指的是體内的陽氣或陰氣損耗過多而導緻的生命垂危。亡陰表現為手足溫、汗出熱而粘、肌膚熱、脈躁疾急按之無力;亡陽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二、表裡辨證
表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病勢的深淺和病位的内外。一般來說,由于表證發生于人體表淺的部分,病變部位比較淺,因此病情通常也比較輕。裡證一般發生于人體髒腑氣血的部位,病變部位比較深,因此病情通常也較重。
1、表證
表證指的是六淫邪氣經過口鼻和皮毛侵入時産生的一些證候,經常是發生在外感病的初級階段,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
【症狀表現】發熱、惡寒、頭身痛、鼻塞、咳嗽、流涕、咽喉痛、舌苔薄白、脈浮。
2、裡證
裡證指的是疾病深入到髒腑、骨髓、氣血的一些證候,是外證不解而傳入裡,多發生在一些外感疾病的中後期或者一些内傷病,裡證的病程一般比較長。
【症狀表現】便秘、腹瀉、煩燥、頭暈、脈沉等。
表證和裡證的辨别一般是通過觀察疾病的寒熱、脈象、舌象的變化得出,具體來說:脈浮多為表證,脈沉多為裡證;發熱惡寒多為表證,發熱不惡寒多為裡證;舌苔變化少為表證,舌苔變化多為裡證。
三、寒熱辨證
寒熱主要是用來說明疾病的性質。一般來說,當體内的陰氣偏盛或是陽氣虧虛時,則表現為寒證;當體内的陽氣偏盛或陰氣虧虛時,則表現為熱證。
1、寒證
【症狀表現】面色蒼白、惡寒喜暖、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白、苔白滑潤、脈緊或遲。
2、熱證
熱證病性屬熱,一般伴有髒腑功能充亢。
【症狀表現】面紅目赤、發熱、口渴飲冷、煩燥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數。
寒熱證的表現有時會有一些假象,讓人不易辨别,我們必須認真觀察。—般來說,口渴卻喜熱飲、身熱卻喜蓋衣被、面紅卻時隐時現、脈大卻無力等證狀屬于真寒假熱;手足逆冷卻脈沉、四肢雖冷卻身熱不惡寒、脈雖沉卻有力、煩渴卻喜冷飲等屬于真熱假寒。
四、虛實辨證
虛實主要是用來說明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的變化。一般來說,虛證表示體内的正氣(包括氣、血、津液等)不足,實證表示體内的邪氣亢盛有餘。
1、虛證
虛證指的是人體體内正氣不足所産生的一些證候,包括髒腑、陰陽、精血等不同程度的損傷。
【症狀表現】精神萎靡、面色淡白、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五心煩熱、自汗或盜汗、小便頻繁或小便不禁、大便溏瀉、舌紅苔白、脈虛無力等。
2、實證
實證指的是體内邪氣過盛所導緻的一些證候,是邪氣侵入身體或内髒功能失調所緻。
【症狀表現】呼吸氣粗、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腹部脹痛、二便不通、舌紅苔黃、脈實有力。
虛證和實證的辨别。虛證和實證的辨别一般有以下規律:體壯、舌老、外感病初、中期、聲髙氣粗、脈實有力、痛處拒按等症狀多為實證;體弱、舌嫩、外感病後期、聲低氣怯、脈虛無力、痛處喜按等症狀為虛證。
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四組關系共同組成了八個辯證的“綱領”故說是八綱。其中,陰陽辯證是八綱辯證的核心。人之疾病,任何時候,都無外乎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八綱。
希望對廣大中醫從業者和愛好者能帶來實際的幫助。如果您覺得有收獲,也别忘了發給您的親友。讓大家一起“漲知識”!
辨别你體質的寒熱虛實
周末去了水牛老家拜山,聽了長輩很多對飲食、煲湯保健的教導,覺得很受用,與大家分享一下吧。免得身體出現狀況的時候,總是弄不清問題所在,食療時南轅北轍,小問題越來越嚴重。我覺得弄清楚自己體質的寒熱虛實真的太重要了
首先要分清楚體質的虛實寒熱表裡陰陽,這樣才知道哪些食物哪些藥材哪些湯可以多吃。
引用一些網上對身體情況的辨别:
寒熱是指病證的兩種不同性質。辨明寒證、熱證,是治療時選用寒藥熱藥之依據。一般應結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況,四肢發冷、舌質、舌苔、脈象等表現加辨别。
一、寒證:
凡由寒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衰退所引起的證候,均屬寒證。寒證通常有表寒、裡寒之别,表寒見表證一節,裡寒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怕冷,四肢發涼,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大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遲等。治療宜用溫裡法。
二、熱證:
凡由熱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所引起的證候,均屬熱證。熱證通常有表熱與裡熱之别,表熱見表證一節;裡熱常表現為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煩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幹黃,脈洪大而數。治療宜用清法或瀉下去。
注意:
1.熱證多系熱邪(溫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風、寒、濕諸邪轉化而來,如外感風寒入裡常可化熱而成裡熱證。
2.口渴、二便、舌苔、脈象為鑒别寒證與熱證之重點。
3.寒熱真假: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有時會出現假象,即熱證見寒象(真熱假寒),寒證見熱象(真寒假熱)。學應該仔細從脈象土體會之。突破假寒、假熱這些表面現象,抓住病證的本質,才能作出正确診斷。臨床上,除詳審病人主要症狀外,舌苔與脈象常常是辨别寒熱真假的關鍵。
(1)真熱假寒:手足冷,苔黑、脈細,似屬寒證,但雖寒反不喜熱,脈雖細但按之有力,舌苔雖黑并不濕潤。說明此為内熱熾盛,外現假寒之象。此乃由于内熱亢盛,陽氣郁而不伸,故見手足冰冷等現象,但必有口鼻氣熱、口渴喜冷、便幹、尿少而赤、苔黑而幹燥等症狀。
(2)真寒假熱:身熱,面色浮紅,口渴欲冷飲,苔黑,脈浮大下,苔黑但滑潤,脈浮大但按之無力。說明此為陰寒内盛,外現假熱之象。此乃由于陰盛于内,逼陽于外,故外見身熱、面色浮紅等假象,但必有口鼻氣冷,飲水不多、喜熱、小便清長、舌質胖嫩、苔黑而潤等症狀。
4.寒熱來雜:疾病可以單純表現熱證或寒證,亦可寒證與熱證同時出現,如目赤、口幹、咽痛,此為上熱,同時又出現脘腹冷痛,便溏等下寒的症狀,故稱為上熱下寒證。
除此之外,尚可見到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症。掌握了寒證、熱證、表證、裡證等辨證,及脈象變化,即使出現寒熱錯雜的情況,也可了然于胸。治療時要針對其脈象情況配伍用藥。
虛實,通過虛實兩綱,主要辨别機體強弱與病邪盛衰。虛指正氣虛,實指邪氣實。
一、虛證:即正氣虛弱或機體有形物質不足所産生的證候。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淨無苔、舌質淡嫩、脈細弱無力等。治療宜用補益法。
注意:
1.辨虛證必須結合脤體髒腑及氣血、陰陽,才能指導治療。如脾虛宜健脾,氣虛宜補氣,陰虛宜滋陰等。均可從脈象中了解之。
2.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同時存在,如陽虛生寒(即機能過度減退),故陽虛多兼有寒象(虛寒證);陰虛生熱(即陰虛液少,陽氣偏盛而化熱),故陰虛多兼有熱象(虛熱證)。
3.相對地說,久病多虛證,老年人患病也多虛證。
二、實證:主要系指病邪過盛所産生的證候。但病邪過盛,人體必将增強其機能代謝活動以抵抗病邪,故實證往往表現在兩方面:病邪過盛,如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盛,如精神與奮、聲高氣粗、發熱面赤、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洪有力等。治療實證宜用瀉下法或消導法。
注意:
1.辨實證也要結合脤體髒腑及氣血、陰陽,以便指導治療。如氣實(氣滞)則行氣破氣;血實(瘀血)則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熱”也屬機能代謝亢盛的表現,故實證常與熱證同時存在(實熱證)。
3.相對地說,新病多實證,壯年人患病也多實證。
三、虛實夾雜:臨床上除單純的虛證或實證外,常有虛中夾實或實中夾虛等虛實來雜的情況,如同硬變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體已虛(正氣虛),但又有腹水實證(邪氣實)。在治療上對虛實夾雜的病證,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别采取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等不同治療方法。
表裡是指病位的深淺,辨表裡可大緻确定疾病所在的部位。如皮膚、肌肉、經絡等部位屬表,五髒六腑屬裡。
一、表證:
外邪侵犯體表,出現怕冷、發熱,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等,即為表證。治療宜用發汗法。
根據外邪性質及機體反應不同,常把表證分為表寒與表熱。
(一)表寒證:怕冷重,發熱輕,無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舌質不紅,口不渴,脈浮緊。治療宜辛溫解表。
(二)表熱證:發熱重,怕冷輕,口微渴或不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而幹,脈浮數。治療宜辛涼解表。
注意:
1.發熱、怕冷、脈浮是表證的特征。發熱,怕冷都同時存在,前人以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2.肺合皮毛,外邪侵犯體表,易同時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見鼻塞、咳嗽等症狀。治療時應注意宣肺。
3.皮膚病(瘡瘍、腫毒、瘤炎)雖也在表,但屬外科範圍,中醫稱為“外證”,應與表證相區别。
4.體虛或老年有表證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二、裡證:
表示病變部位在五髒六腑。凡病邪由表入裡,傷及髒,或某種病因直接引起髒腑發病者,均屬裡證(可參見下述寒熱,虛實各節)。
但學者應注意:
1.裡證亦有寒、熱、虛、實之分,辨證時必須首先分清。
2.裡證的症狀是五髒六腑病變的反映,裡證究竟表現在那一髒腑,尚需結合髒腑辨證,以便指導治療。脈象上亦需配合參看。
三、表裡同病:
患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稱為表裡同病。其發生多由于表證未解,邪入于裡;或原有裡證又新患外感。治療上,或先解表,然後治裡,或表裡同治,或先治裡,然後解表。
四、半表半裡證:
病邪已離開表,但尚未入裡而在表裡之間,出現寒熱往來(一陣冷、一陣熱),胸 滿悶,心煩欲嘔或口苦咽幹、目眩、脈弦等症狀者,稱為半表半裡證。治療宜用和解法。
陰陽:
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于陽證範疇;裡證、寒證、虛證可歸屬于陰證的範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三、陰虛:由于陰液不足,“陰虛生内熱”所緻。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幹,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于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緻。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幹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幹,脈虛數而無力。多見于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于休克的病人。
在确定了自己的“症”之後,在食物和飯菜上,可選擇相反的“性”的食物為好。如屬于“寒症”的人,選擇“溫性”或“平性”的食物、屬于“熱症”患者,選擇“寒性”、“涼性”或“平性”的食物。
屬寒性的食物:動物性——馬肉、螃蟹、牡蛎、蛤蜊。植物性——茄子、蓮藕、黃瓜、白菜。水果——柿子、西瓜、菠蘿、梨。調料——粉絲、鹽、黃醬、醬油。
屬涼性的食物:動物性——雞蛋、鹌鹑蛋。植物性——竹筍、菜花、蘿蔔、菠菜、薏米。水果——桔子、甜瓜、香瓜、蘋果。飲料——茶。
屬平性的食物:動物性——蛋黃、牛奶、鯉魚、平魚、鳕魚、海膽黃、烏賊。植物性——胡蘿蔔、洋白菜、蠶豆、豌豆、山藥、白薯、馬鈴薯、玉蜀黍、蘑菇類、粳米、小麥、大豆、紅小豆。水果——花生、白果、無花果、草莓、李子。調料——蜂蜜、砂糖。
屬溫性的食物:動物性——牛肉、雞肉、羊肉、豬肝、鳝魚、大馬哈魚、青魚、沙丁魚、金槍魚、蝦、海扇貝。植物性——韭菜、大蒜、蔥頭、南瓜、蘆筍、芝麻。水果——核桃、栗子、杏、梅子、陳皮。調料——大茴香、芥未。
屬熱性的食物:動物脂肪、幹酪、火腿、肉腸。調料——姜辣椒、花椒、胡椒、酒、咖啡、醋。
另外,随着季節的不同,在飯菜的原料上,烹調法上都應注意适當調配。随着季節的變化,不斷變換飲食,這樣才能避免患各種季節性常見病。
夏季應配合一些涼性、寒性或帶瀉藥性的原料;
冬季應使用溫性、熱性或滋補的原料;
春、秋則食用一些較穩妥的屬平性的食物。
五味和髒腑的關系
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對肝、膽有益;對脾、胃有害。
苦:有燥濕和瀉下的作用。對心、小腸有益;對肺、大腸有害
甘:具有補養及和緩的作用。對脾、胃有益,對腎、膀胱有害辛:有發散和行氣血的作用。對肺、大腸有益;對肝、膽有害
鹹:有軟堅潤下的作用。對腎、膀胱有益;對心、小腸有害。
此外,還有一種淡而無味的藥物,為淡味,有滲濕利竅的作用
五髒六腑也有各自忌諱的東西,這就是“五禁”。“五禁”的味有損于各個髒腑的機能。為了緩和這種損害作用,就有必要在做飯菜時,加些相輔的味。
如:辣味加酸味
甜味加鹹味
酸味加甜味
苦味加辣味
這樣調配一下,可防止對各個髒腑的不良影響。
其實,這種相輔的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過體驗。如芥未用醋來調,四川菜的魚香茄子也加些醋。一般,家庭食用的鹽,都含有鈉,也起到了調味的作用、甜味裡加鹽,就是很好的調和。含糖份的食品很多,可加些鹽、醬油、醬等就可解決。苦味的食品較少,如苦瓜、茶、咖啡、豬肝等。炒苦瓜時,可加點蔥、姜,炸豬肝時加點椒鹽,雞肝湯加點姜絲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咖啡對血壓不利,可加點白蘭地酒,有獨特的風味。
總之,為保持身體健康,我們要注意選擇食物,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适宜的飯菜,争取渡過一個不就醫的人生。
廣東人最喜歡煲湯養生,很多長輩對煲湯藥材有非常多的研究,我覺得傳統的東西不能丢掉,經典的東西要發揚光大才是,而且其他省分都可以參考的:)
藥材類煲湯食材屬性:
1.陳皮:調中帶滞、順氣消痰、宣通五髒。(要刮瓤洗淨)
2.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洗淨,樁碎)
3.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潤肺清肝、滋腎益氣。(洗淨)
4.淮山:補脾肺、清虛熱、固腸胃。
5.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潤肺平喘、生津開胃、潤大腸。(入滾水5分鐘,去衣洗淨)
6.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甯咳、潤腸。(同南)
7.清補涼:清補(包括玉竹、百合、蓮子、龍眼肉、薏米、淮山、芡實)
8.北芪:又名黃芪,補血、補脾益氣、壯筋骨。
9.花旗參:益血補脾肺。
10.黨參:補脾補氣、生津益氣。
11.沙參:養陽潤肺、益胃生津、清熱。
12.高麗參須:補氣。
13.蓮葉:去暑。
14.人參:性甘、微苦、微溫;含有人參素,人參副素、鈣質、鎂質、皂素,可安神養心,補肺氣、補五髒,健脾胃,皂素有溶血作用,可散發風濕性心髒引起的各種瘀血。
15.桂枝:性甘、辛、溫,能增強代謝剌激粘膜充血,利關節、出汗,本經溫筋、通脈去風溫。
16.靈仙:性辛、苦、宜五髒、散風濕、利關節,疏通全身筋脈。
17.何首烏:性味苦、甘,微澀,所含大黃酸有明顯促進腸管蠕動作用,所含卵磷脂用于神精衰弱,促進血液新生發育,有強心作用。
18.夜交藤:性味苦、甘,微溫,可治風濕頭暈、貧血、失眠。
19.烏藥:性辛、香、苦、溫,能剌激清化粘膜兼有麻痹中樞作用。
20.淮山:性味甘,平,含有豐富澱粉液質,可充五髒、健脾胃、補虛弱、解消渴、補脾利水之效。
21.熟地:性甘、溫、微苦,含有糖質甘露密酵,地黃素及鐵質等,可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為滋養,強壯補血劑,有壯強神經之效,适用于貧血體虛,神經衰弱、呼吸困難等。
22.園珠草:性熱、辛,有去寒濕、壯陽、強心,助氣之效。
23.茯芩:性甘、淡、平,含有茯苓酶、植物纖維素、葡萄糖、果糖及灰粉等,除胸助逆氣心下結氣、治疼痛、寒熱煩滿、咳逆、利小便、利水濕和脾胃,為緩和劑,适于心下悸、小便不利、皮下水腫、睡眠不安症。
24.麥芽:性甘、平,含有豐富維生素,麥芽糖和卵磷脂。可和胃消食、破冷氣,去心腹滿脹、消食和中,為能助消化、治傷食、停食積滞去苦厚膩,胸腔滿悶。
25.玉竹:養陽潤燥、生津、清熱。
26.川貝:潤心肺、清熱痰。
27.百合:補肝肺清熱益脾。(清水浸1小時)
28.支竹:清肺補脾、潤燥化痰。(清水浸10分鐘,切4CM塊,最多煲半小時)
29.夏枯草:清肝熱、降血壓。(最多煲2小時)
30.生地:涼血解毒、利尿。
31.羅漢果:清肺潤腸。
32.老苋菜梗:解毒清熱、補血止血、通利小便。(中藥店有賣,洗淨切短)
33.白果:益肺氣。(去殼,入滾水5分鐘取起去衣,去心)
34.芡實:補腎固精、健脾止瀉。
35.無花果:潤肺清咽、健胃清腸。(切片)
36.竹蔗:潤燥、和胃、清熱解毒,可辟去蛇等腥味。
37.土茯苓:清熱去濕、解毒利尿。
38.當歸:補和血、調經止痛。
39.天麻:祛風、定驚。
40.冬蟲草:補損虛、益精氣、化痰。
41.茉莉花:提神醒腦,清虛火、去寒積。
42.雪蛤:滋腎、補肺、健脾。(清水浸發5小時,入蔥姜水滾5分鐘取起,入炖盅一個半小時)
43.護心藤:性苦、溫、微香、邪氣痛腫、破堅血、利水暢通血脈。
另外很多人煲湯,如果一家人的體征不同,就适合煲平性的湯,有些人的脾胃有問題,涼性的石斛是對胃很好的藥材,但是太涼會導緻其他毛病産生,所以可以在煲湯的時候,用一些溫熱的食物中和一下石斛的涼即可,比如溫熱的紅棗枸杞等。
以下内容專自廣州日報(給大家做參考):
煲湯藥材也有寒熱之分
據廣州市中醫院藥劑科的梁基智主任介紹,一般廣東人經常用來煲湯的藥材,互相之間并沒有什麼很明顯的配伍禁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藥材也和人的體質一樣有“寒”和“熱”之分。所以在選擇煲湯的藥材時,一定要先搞清自己和家人的體質屬于“寒”還是“熱”,然後以此為依據選擇湯料,才能通過喝湯幫助身體達到寒熱和陰陽的平衡。“中醫一向遵循寒病用溫藥,熱病用寒藥的治療和保健原則,一旦違反了這些原則亂喝湯,身體就會'抗議’。”
梁主任告訴記者,陰虛火旺的人,經常有手心發燙、睡眠不好、脾氣急躁等症狀。對于這類人,如果再喝一些用高麗參炖的湯,那無異于火上加油,甚至會引起流鼻血、咽喉腫痛等症狀。而那些經常覺得頭暈目眩,手腳冰冷的人,明明就屬于偏寒的體質,但卻還經常用花旗參等藥性偏寒的藥材煲湯喝,顯然不妥。
梁主任說,一般市民在家中煲的湯應該以健脾、祛濕為主,例如用淮山、蓮子、炒扁豆等加瘦肉煲的湯就有這樣的功效,不僅性質平和,而且老幼皆宜。其中,雲苓、淮山、蓮子等這幾種藥材性質比較平和,對身體不會造成太明顯的影響,任何體質的人都适合服用。“不過這幾種藥材長期吃,量太多的話有可能會引起便秘。”土茯苓、生地、木棉花等藥材就比較寒涼,體質偏寒的人不宜服用。另一方面,鹿茸、當歸、高麗參、紅參等都是性質比較燥熱的藥材,“熱底”的人應該慎用。所以,如果市民在選用一些不太熟悉性質的藥材煲湯前,最好先請教一下醫生,辨明自己和家人的體質,然後再選擇煲湯的材料。
八綱證候關系之證候轉化
(一)表裡出入: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證不解,可以内傳而變成裡證,稱為表證入裡;某些裡證,其病邪可以從裡透達向外,稱為裡邪出表。掌握病勢的表裡出入變化,對于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改變治法,及時截斷、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寒熱轉化:寒證與熱證,有着本質的區别,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寒證可以化熱,熱證可以轉寒。
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對比所決定,其關鍵又在機體陽氣的盛衰。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強,陽氣較為旺盛,邪氣才會從陽化熱,提示人體正氣尚能抗禦邪氣;熱證轉化為寒證,是邪氣衰而正氣不支,陽氣耗傷并處于衰敗狀态,提示正不勝邪,病情險惡。
(三)虛實轉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對比的變化,實證可以轉變為虛證,虛證亦可轉化為實證。實證轉虛臨床常見,基本上是病情轉變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臨床少見,實際上常常是因虛而緻實,形成虛實夾雜證。
實證轉虛——是病情先表現為實證,由于失治、誤治,以及邪正鬥争的必然趨勢等原因,以緻病邪耗傷正氣,或病程遷延,邪氣漸卻,陽氣或陰血已傷,漸由實證變成虛證。
虛證轉實——是指病情本為虛證,由于積極的治療、休養、鍛煉等,正氣逐漸來複,與邪氣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現為屬實的證候。如腹痛加劇,或出現發熱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時雖然症狀反映激烈、亢奮,但為正氣奮起欲驅邪外出,故脈象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還有一種情況,患者素有虛證,因新感外邪,或傷食、外傷等,以緻當前病情表現以實為主,虛證暫時不夠明顯,辨證診斷為實證。這雖然不是直接由虛證轉化為實證,但從虛實證候之間的關系來說,亦可視作是一種虛證轉實。另外,本為虛證,由于正氣不足,氣化失常,以緻病理産物等停積體内,而表現某些實的證候者,一般不能理解為是虛證轉實,而應屬于虛實夾雜的範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