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初級體現;及時發現糖尿病,有利于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消谷善饑,疲勞乏力,血壓高,脈數;也有手腳麻痹、發抖,視力下降,體重下降等症狀。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就要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治療,根據病情的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筆者最近有幸聽取了常小榮教授關于心腦血管病的預防與治療的公益課,并截屏了部分畫面,在此與大家共享。
常小榮教授圖一:
糖尿病的治療有中西醫之分,中醫有内服中藥,針灸與按摩外治之分。由于艾灸方法較為簡便易學且成本低廉,尤其适宜于不願喝中藥的患者,所以越來越受到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喜愛。筆者認為,在糖尿病的初級階段,艾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常小榮教授圖二:
根據常教授的講課,結合自己平時學到的知識,淺談一下艾灸在治療糖尿病方面的運用。
下面這張圖是我在《艾灸學習筆記7》中展示給大家的,是常小榮教授的課件圖。這裡涉及到兩組6個特定穴位,兩組穴位不是同時進行的,是交替進行的。
網絡上出現許多的對穴,筆者十分欣賞常教授對穴搭配。圖三的3個對穴搭配,體現了相生相輔相依的治療理念,髒腑陰陽上下盡顯其中。在糖尿病的初級階段,用此6穴進行治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于6個穴位的定位與功效,在筆記7中已經做過介紹,在此不再浪費大家時間。
常小榮教授圖三:
下圖是常小榮教授講述的合谷穴和太沖穴的機理,功效與用法。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桡側的中點處。具有補氣瀉氣行氣,鎮痛祛熱的功效,臨床運用十分廣泛并廣為流傳,“面口合谷收”就是一句非常熟悉的順口流。
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原穴。在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結合處後方,足背最高點前的凹陷處。具有疏肝理氣瀉火,補血調血活血的功效。
這一對穴位,一陰一陽,一髒一腑,一上一下,一氣一血搭配的十分合理,可謂氣血同調,陰陽同調,髒腑同調。在臨床運用中十分廣泛。
艾灸這兩個穴位,應采取麥粒灸的辦法進行,每次3--5壯,一般10次為一個療程,間息10天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壯的大小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年輕人,身體較為厚實者大一點,反之,小一點。
常小榮教授圖四:
艾灸有直接灸、隔藥灸與針灸并用的多種辦法。在病理情況較重的情況下,通常采取藥灸并用的辦法進行。下圖中的5個藥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通絡,如果患者有血瘀現象既可用之,比如,皮膚有黑斑,舌質發紫有黑暗點,舌下靜脈曲張,嘴唇發青時就可艾灸加下列藥餅同時進行。
藥是外用的,将5中藥打磨成粉,用醋調和做成藥餅,放在患處,然後施灸。
常小榮教授圖五: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現一是體虛乏力,二是血糖高。脾為先天之本,腎為後天之本,下列前兩個穴位側重解決氣血虛問題。後四個穴位側重調血補血降血糖的。本組穴位突出解決虛的問題。
1、脾俞穴,屬膀胱經,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之功效。
2、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柱區,第2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之功能。
3、地機穴,屬足太陰脾經之郄穴。在小腿内側,當内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具有滋陰補血,益氣生津,緩解消渴的功效。
4、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在小腿内側,當足内踝尖上3寸,踝尖正上方胫骨邊緣凹陷中。具有健脾益胃,疏調中焦,輸布津液的功效。
5、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的原穴,位于内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内踝後方與跟腱中間凹陷處。具有調補腎氣,培元固本的功效。
6、照海穴,屬于腎經,是八脈交會穴,通陰跷脈。位于足内側腳踝下面的凹陷處。具有養陰潤燥,益氣生津的功效。
上述3對6大特定穴,每次各溫和灸5--1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連續3個月,休息1個月後再繼續治療。
注意:
1、上火煩躁者,加湧泉穴、然谷穴,灸5分鐘;
2、胃中難受者,加中脘穴,内關穴,灸5分鐘'’
3、口渴喜飲者,加陽池穴,灸5分鐘。
常小榮教授圖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