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恐龍真還存在?創紀錄暴雨過後,澳洲海灘沖上神秘生物

進入4月以來,澳洲東南部陷入了暴雨,4月7日新南威爾士州連日大暴雨,多地遭受洪水襲擊,大量的民房和企業被淹沒,有多位民衆死亡,還有更多的人失蹤。

4月8日,悉尼一夜間降下了過去同期一個月的降雨量,達到了126.5毫米,河流漫堤,城市變成汪洋,導緻數千人緊急逃離家園。

洪災過後的新南威爾士州的海濱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件,一隻色彩斑斓的動物被沖上了海灘,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後,很多民衆都驚呼,怎麼會有如此奇怪的動物,很像早已滅絕的恐龍!

這種很像恐龍的動物:到底是什麼生物?

這隻動物大約有45厘米長,皮膚是顆粒狀的,有點像棘皮動物斑斑駁駁,身體前部看起來很像一個很長的喙,但似乎看不出開口在哪裡。

身體有紅色、暗紅色和黃白色的條紋,背部看上去很像曾有背闆,看不到尾巴,但有一條比較細長的“腿”,由于照片沒有拍攝到全部,因此看不到“腳爪”的形狀是什麼結構。

看上去就像一隻早已滅絕的恐龍的形象,就像是一隻侏羅紀時代的迅猛龍形象,如果各位想不起來的話,不妨回憶下克裡斯·帕拉特(銀河護衛隊中的星爵)飾演的歐文在飼養迅猛龍籠子裡和迅猛龍溝通,讓迅猛龍“情緒”穩定下的現場,這個經典的鏡頭讓大家對星爵印象頗深。

迅猛龍屬于伶盜龍屬,大約生活于7,500萬至7,100萬年前的白垩紀中晚期,成年個體也就2米左右,臀高就0.5米,體重推測約80千克,屬于中型馳龍類,其移動速度比較快。迅猛龍顱骨比較大,牙齒多達26~28顆,并且間隔寬,牙齒後側有明顯鋸齒邊緣,表明它們可能屬于掠食類動物。

迅猛龍的顱骨空腔比較大,表明它們有比較大的腦體積,智商在恐龍中應該是比較高的,而且迅猛龍還有比較靈活的大型手部,擁有三根“手指”,可以靈活抓握,後足比較長,擁有強健的肌肉,上有大型、鐮刀狀的趾爪,是可怕的攻擊武器,可能用來撕開獵物。

不過迅猛龍早已于7100萬年前滅絕,而且在新南威爾士州海岸發現的“迅猛龍”似乎不是那麼回事,而這個懷疑也在專業人士的眼光面前敗下陣來,因為這就是澳洲海岸一種比較常見的動物海龍!

Seadragons(海龍)海馬一起屬于海龍科,在外形以及運動方式以及不能用尾巴盤繞或抓握東西方面與海馬不同,和尖嘴魚有親緣關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南部和西部海岸,身上除了身體以外,還有很多像葉子一樣的小鳍,不過不用于遊動,大部分時候起的都是僞裝作用。

和海馬一樣,海龍也是雌性産卵而雄性孵化,那些尾巴上沾滿了一串串卵的不是雌性,而是正在孵化的雄性,不過即使在孵化的雄海龍也好看,而海龍也是澳大利亞南部海域重點保護的物種之一。

海龍曾一度陷入數量快速減少的危機,它們遊速很慢,很容易被捕獲,是大型水族箱中的常見物種,不過澳洲政府介入後來種群數量有所恢複,現在已經逃脫了瀕臨滅絕的風險。

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恐龍:真有可能還存在于地球上嗎?

上文解決了這隻神秘生物的問題,但卻沒有解決大家的疑問,恐龍已經在6500萬年前滅絕是生物界公認的問題,但目擊恐龍卻曾在全球多地發生,不僅有闆有眼,有的甚至還有屍體為證,那麼恐龍是否真的有可能幸存到當代呢?

究竟有多少“目擊”恐龍的案例?

曆史上最早疑似恐龍的案例是1562年一幅荷蘭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畫家彼得·布魯格的作品《The Suicide of Saul》(索爾的自殺),如下圖:

《The Suicide of Saul》

這幅畫看起來平淡無奇,但當你放大畫面後就會驚訝萬分,因為在遠景圖中行軍的動物,居然就是一隻隻恐龍:

看上去就像是脖子特别長的腕龍和馬門溪龍,不過顯然比例差得太大,而奧哈龍這種恐龍的比例還比較接近,如下圖:

因此這可能是恐龍“目擊”史上最早的記錄了,當年沒有照相機,能畫下來就不錯了,因此這就是恐龍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剛果恐龍之謎

另一個曆史比較悠久的傳聞則是剛果恐龍之謎,在剛果的烏班吉河和桑加河流域之間有一個泰萊湖,幾個世紀以來當地部落間一直流傳着一個傳聞,湖中生存着一種叫做“莫凱朗邦貝”的巨型動物,據說它的體型有四隻大象那麼大,蛇頭、大寬背、長尾,爪印長達90cm,步幅2.4米以上!

這樣的描述似乎是為恐龍量身定做的,而且當地民衆稱這種動物隻吃植物,身體為紅褐色,膽子還比較小,一有動靜就會躲進湖中,與中生代存在過的犀腳類植食性恐龍非常相似。

因此歐洲的動物學家非常感興趣,1978年時法國的一支探險隊就深入到了剛果烏班吉河和桑加河流域以及周邊密林,尋找這種傳說中的動物,結果卻就此失蹤;美國動物學家麥卡爾在分别在1981年和1982年兩次考察泰萊湖,但也無功而返,甚至連蹤迹都沒有找到,不過拿着恐龍的圖片請當地人辨認時卻指向了早已滅絕的雷龍。

日本漁船捕獲神秘生物

1977年4月25日,在新西蘭基督城東南方約105公裡的太平洋上,日本太陽漁業株式會社的“瑞洋丸”的漁網撈起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動物遺骸,本來大家想丢回海裡,因為這種動物的遺骸已經腐爛發臭,會污染捕獲的魚獲。

結果當時在漁船上剛好有一名山口縣海洋學校的學生矢野道彥(Michihiko Yano)在實習,看到這種不知名的生物,出于專業本能,采了個标本,并且根據骨骼形狀等做了個簡單的素描,最後這隻動物被丢回了大海。

從矢野道彥對這種動物素描上來看,似乎和蛇頸龍非常相似,回到港口被披露給了新聞界,被炒熱後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特别是那張素描畫,更是令人無限遐想,要是帶回來的話可比那一船魚獲有價值多了。

全球各地的水怪,究竟是什麼動物?

尼斯湖水怪可能是家喻戶曉的,那個形象直接就指向了蛇頸龍!不過後來被證明是僞造的:1994年3月14日加拿大出版的環球郵報中,刊登了一條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消息,克裡斯蒂安·斯堡林在臨終前承認是他用玩具潛艇與軟木制成了酷似史前蛇頸龍的形象。

盡管結論如此,但全球并不隻是尼斯湖有水怪,比如長白山天池水怪、喀納斯湖水怪、英國肯偉島(CanveyIsland)水怪以及加拿大歐肯納根湖水怪......

那麼多證據和記錄,那麼恐龍真的還存在嗎?

答案可能非常不樂觀,因為作為小種群存在的恐龍無法在6500萬年的時間裡延續,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恐龍并沒有滅絕,比如在白垩紀中晚期就開始出現的鳥類就恐龍的延續,但要從真正的恐龍這種爬行動物物種來看,已經徹底滅絕了!

從白垩紀晚期後,科學家再也沒有找到過有關恐龍的化石,在标志着6500萬年前的那次驚天動地的撞擊後的K-T沉積界線以上和以下完全就是兩個“世界”,一個沒有恐龍的世界。

小規模種群能留存多久?

很多人經常喜歡挂在口頭的那句話是“給我一個女人,我将創造一個民族”,其實這就是狗屁理論,真要隻有一男和一女,要不了幾百年就會徹底滅絕,因為保持一個物種最小延續的數量必須是50以上,簡單的說,如果一個物種的種群小于50個個體,那麼很快就會滅絕。

在這個上面有一個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MVP的概念,就是最小生存種群數量,而且這還是理論值,因為這些數量還會受到種群中個體的年齡、健康度以及環境随機因素與自然災害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中遺傳多樣性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假如要避免近親繁殖的話,至少需要500個體才能防止大規模遺傳漂變,這就是最小種群數量的意義,因此在人類未來星際移民的話,至少也得帶上男女均衡的500人,最好能在1000人以上,如果要更保險一點,那麼上萬人是比較合适的。

假設在尼斯湖确實有一隻水怪,那麼它是如何繁衍的呢?兩隻顯然是不夠的,那麼50隻夠不?估計尼斯湖周圍的居民天天見到了,這就不是水怪,而是變成侏羅紀公園了。

真相究竟如何呢?

其實關于上述那幾個懸案也早就有答案了,比如彼得·布魯格的作品《The Suicide of Saul》中畫的是駱駝,當年可憐的彼得·布魯格沒有見過駱駝,結果畫出了如此這般模樣。

剛果恐龍傳聞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因為除了傳聞,再無實地證據被證明;幾個案例中最有希望的日本漁船捕獲海怪案,因為矢野道彥采集了标本,但最終的樣本比對卻将這種動物指向了姥鲨,因為這種樣本的成分幾乎和姥鲨一緻。(完)

參考:

https://www.mirror.co.uk/news/world-news/mystery-strange-vibrant-creatures-wash-26721900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