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長一些的人大概會記得,我們的太陽系是有九大行星的,它們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但事實上從2006開始,太陽系就隻剩下八大行星了,因為原來排行老九的冥王星因為質量和體積都太小,且自身的公轉軌道也不幹淨,被天文學界從行星降格成矮行星了,隻是由于這件事并不是很出名,所以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
不過随着冥王星的被除名,有關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傳言卻并沒有消失,因為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都表明,在荒涼的太陽系外側似乎真的有一個未知的引力源,它目前被天文學界稱為X行星。
雖然目前還沒X行星的真身,但包括冥王星在内的類冥天體們的公轉軌道已經出現了異常,隻是由于那裡距離地球太過于遙遠,地面天文台鞭長莫及,所以關于X行星的研究一直都還處于理論階段,并沒有實際驗證過。
然而哈佛大學和黑洞計劃(BHI)的科學家們,卻大膽假設X行星并不是星球而是一顆小質量黑洞,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荒涼的柯伊伯帶以外的物質密度很小,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質去凝聚成一顆能被稱為行星的天體。
因此遵循如非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後,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小質量黑洞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因為黑洞尤其是小質量黑洞,本身是很難被天文望遠鏡發現的,但它的質量也很容易就達到行星的質量,引力也很容易就跟地球這樣的星球相仿。
根據計算,如果太陽系外側真的存在着一顆能用引力影響周圍天體的黑洞,那麼它在具備10倍地球質量的同時,自身的大小僅相當于一顆橘子或者蘋果。
如此小巧玲珑的黑洞置身于廣闊無垠的太陽系外側,也難怪天文學界遲遲發現不了第九行星的蹤迹了。
但這顆假想中的黑洞真的無法被發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任何黑洞都會不斷吞噬周圍的物質來維持自身的穩定,小質量黑洞也同樣如此,所以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準備通過吸積耀斑來定位這顆傳說中的黑洞。
所謂吸積耀斑,指的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内的小型天體在接近黑洞并被黑洞吞噬時,會首先被黑洞的引力撕碎成原子并在此過程中釋放強輻射,而這種輻射就代表着黑洞本身。
所以隻要找到太陽系邊緣的吸積耀斑痕迹,就能大緻定位這顆橘子大小的黑洞。
遺憾的是以目前的技術觀測能力,對太陽系外側的搜索每周隻能進行兩次,能不能找到黑洞很大程度上全看運氣,而且最重要的是,關于第九行星屬于黑洞這一猜想,也并非所有天文學家都這麼認為,還是有不少天文學家認為第九行星真的是一顆行星的,甚至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尼比魯星。
他們這麼想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根據霍金輻射以及黑洞蒸發理論,質量越小的黑洞霍金輻射越強蒸發越快,就算真的存在橘子體積的10倍地球質量黑洞,在太陽系邊緣那種物質極其稀薄的地方也不可能找到足夠的物質吞噬。
所以小質量黑洞在太陽系邊緣的結局隻有一個,那就是被霍金輻射不斷帶走自身質量,短時間内就在宇宙中蒸發了。
其實第九行星也好,小質量黑洞也罷,天文學界目前對于太陽系外側,尤其是冥王星附近的情況知道的還是太少了,迄今為止也隻有新視野号探測器掠過冥王星并拍攝過照片,更早時候的旅行者系列探測器雖然也經過了柯伊伯帶,但礙于技術限制以及能源不足,并沒有對這片遠離地球的荒涼地帶進行過細緻探測。
但如果未來真的有探測器在這裡發現了傳說中的第九行星或者黑洞,那麼這将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内取得的最大突破,至于很多人擔心的小型黑洞靠近地球則根本不會發生,因為黑洞本質上也是一種天體,它也會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不會随意改變自身的軌道。
最後希望天文學家們加大力度,早日破解太陽系邊緣的第九行星之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