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5日,美國的NASA發射了旅行者一号探測器,它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艘探測器,因為它的目标不是月球,也不是火星。
NASA交給旅行者一号的任務隻有一個,那就是盡量往太陽系外飛去,沿途順路看看木星和土星,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的外側行星,而之所以要選在1977年發射,是因為NASA發現在這一年裡,太陽系的行星們的排列順序将會很特殊,從而形成一個個絕佳的引力彈弓,讓探測器不需要攜帶太多燃料,就能挨個探訪外側行星。
于是在當時那個連太陽能電池闆都裝不上探測器的年代,旅行者一号肩負一塊核電池,頂着一口直徑3.7米的大鍋,就從地球出發了。
一路上它先是利用地球引力彈弓甩到火星,再從火星甩到木星,然後利用木星這顆太陽系内質量最大行星的引力,在短時間内到達土星,然後是天王星,海王星。
但天文學家在讓旅行者一号抵達木星附近後,發現木星的許多衛星都有大氣和海洋,于是NASA決定讓旅行者一号中途改變航線,抵近偵察一下木星的衛星們,而這一行為也決定了旅行者一号與後續的行星們無緣了。
于是乎中途變軌的旅行者一号,軌道方向不再沖着太陽系行星,而是近似垂直于黃道面,開始向太陽系外側飛去。
2021年的今天旅行者一号距離地球231.88億千米,從地球世界發出的呼喚旅行者一号的電波,要飛21小時才能追上它,而旅行者一号回應地球的信号,也得飛21小時才能被地球上的深空網絡系統接收到,一來一回就是42個小時,接近兩天的通訊延遲。
然而已經飛出冥王星軌道的旅行者一号卻揭開一個沉痛的事實,那就是人類可能永遠都無法離開太陽系了,因為之前的太陽系範圍測定存在問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就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冥王星軌道為邊界的空間,因此探測器隻要飛出冥王星軌道,就會被認為是飛出了太陽系,但旅行者一号在飛出這個距離後發現并非如此。
因為它發現了奧爾特雲奧爾特雲最開始隻是個假設,認為太陽系在形成之後,最外圍還有一個充滿彗星的球狀雲團包裹着太陽系行星們,我們平常看到的彗星就都來自奧爾特雲。
而旅行者一号在2012年突破太陽系日球層,進入星際空間後,其實是進入了奧爾特雲的範圍,而這個範圍達到了驚人的1光年到1.87光年。
考慮到2025年後,旅行者一号身上的電池就會徹底沒電從而和地球失聯,天文學家根據目前旅行者一号的軌道模拟顯示,最快3萬年之後,以17km/s速度向太陽系外側飛行的旅行者一号,就能飛出奧爾特雲的包裹,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宇宙。
但人類文明能存在3萬年嗎?這個問題恐怕永遠都不會有答案,因為在很多科學家看來,一個孤零零存在于宇宙中的文明其實就是一個自主成長的孤兒,目前掌握了一定科技的人類文明,雖然毀滅不了地球,但毀滅自身還是綽綽有餘的。
在3萬年的漫長時間裡,人類文明一定還會掌握許多更先進,破壞力更大的技術,這些技術都有可能成為毀滅人類的種子。
想要避免這種事發生,唯一的辦法就是盡量把人類文明開枝散葉到其他星球上,比如馬斯克心心念念的火星,以及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隻有分散居住的人類文明,才不至于被小行星撞擊一類的災難團滅。
總體而言,旅行者一号也罷,未來發射的其他速度更快地探測器或者飛船也罷,它們本質上都是人類好奇心的體現,是人類對外界的向往,就像小時候問山的那邊是什麼一樣。
雖然山的那邊可能還是山,太陽系之外的世界和太陽系可能也沒什麼區别,甚至銀河系與其他星系差别也不大,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
重要的從來都是向外界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外界本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