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預制菜不相信情懷


在疫情後備受關注的預制菜,同時也常被吐槽成“廉價的料理包”。 然而,這些并不能一概而論。

總第3116期

餐企老闆内參特約撰稿人 翟彬| 文

火爆的預制菜,

失落的料理包

最近的預制菜像是坐上了火箭,蹿紅的速度有些吓人。

  • 廣東搶先于山東、河南等省之前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預制菜産業政策,意在打造新的世界餐飲标簽;

  • 進入4月,傳統虧損大戶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在美的股票逆勢大漲,原因則是,疫情導緻預制菜的訂單量驟增;

  • A股市場食醋龍頭恒順醋業宣布進軍預制菜領域,目的在于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助力品牌完成轉型;

  • 陸正耀全新創業項目“舌尖英雄”宣稱意向加盟商達到6000家,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瑞幸2年的開店規模;

  • 央視财經數據顯示,3月份以來,全國各地預制菜銷量整體增長明顯,多個單品銷售額比2月份增長超過50%;.......

從政府到企業,從行内到跨界,人人争先、個個奮勇,生怕錯過這難得一遇的風口。對于預制菜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

但是,筆者卻也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當預制菜出現在零售端時,就成為抗疫神器,不但挽救了無數的“手殘族”,更在餐飲停擺時,成為廚藝小白心中最大的底氣;

而當預制菜出現在餐廳裡,就如同洪水猛獸,在許多有關預制菜的文章下面,充斥着大量的“負面”評論。如果你仔細觀察,diss餐飲使用預制菜/料理包的不僅是普通消費者,還包括大量的餐飲同行。

預制菜之于餐飲,妥妥的“招黑體質”。

不可否認,預制菜在餐飲行業的使用早已是普遍現象,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餐飲人“看輕”預制菜,甚至“抵制”預制菜呢?

預制菜的“三宗罪”

對于預制菜的槽點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即:口味差,食品安全,和沒有鍋氣。

對于第一點無需贅述,盡管預制菜的口味還原度已經很高了,但不如現炒肯定是事實。

食品安全其實有些多慮。如今的滅菌技術非常的多樣和高效,高溫滅菌、微波滅菌、輻照滅菌加上液氮冷凍,不但可以匹配不同的場景(餐飲的短保和零售的長保),而且産品安全系數和對菌落總數的控制,也是一般央廚達不到的,當然我們不排除某些低質的料理包攪渾市場,發生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

關鍵在于第三點,“沒有鍋氣”,這個的争議最大。就像某個評論說的那樣,“預制菜失去了菜的靈魂”。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如果我們抛開“情懷和匠心”等情感因素,隻從行業的角度來解讀的話,那就是,預制菜沖擊了“以廚師為中心”的傳統餐飲體系,帶給個體餐飲從業者“集體的不安全感”。還有就是,長久以來,餐飲圈裡都有鄙視鍊,而預制菜毫無争議的處于這個“鄙視鍊”的最底層。

圖片來源:網絡

先說“去廚師化”

近兩年跟很多老闆聊天,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去廚師化”。為了保證出品的一緻性,節約人力成本和食材損耗,加上對廚師團隊穩定性的顧慮,越來越多的老闆不敢輕易把寶押在廚師身上。

尤其是疫情這三年,三座大山壓得餐飲喘不過氣,效率和成本成為老闆們自救的兩大關鍵指标。而一袋成本在10元以下,2-3分鐘就能出餐的料理包無疑是餐飲,尤其是快餐老闆們降本增效的利器。而廚師作為一個“非效率工種”,生存空間自然被一步步壓縮。

由此導緻廚師行業的兩級分化嚴重。一方面,随着預制菜和半成品的滲透,不少廚師成為流水線上“擰螺絲的”,機械性的重複制作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可替代性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具備創新和研發能力的廚師卻很吃香。太二、57度湘紛紛開出百萬年薪招聘廚師,條件不僅要求“熱愛菜品研發,有創新和鑽研精神”,還要具備“市場意識,了解工業化生産流程和成本核算”。

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餐飲工業化,正嚴重挑戰着“以技能定價”的傳統廚師體系,這兩年網上有關“料理包取代廚師”,“預制菜讓廚師下崗”的言論不絕于耳,這就解釋了廚師群體為什麼對預制菜如此的“憎惡”。

再說下“餐飲鄙視鍊”

餐飲圈長期存在在一條鄙視鍊,即:正餐看不上快餐,快餐看不起小吃。不僅如此,不同品類裡也有各自的鄙視鍊,粵菜、魯菜唯我獨尊,精品咖啡鄙視工業咖啡,鮮果茶瞧不起植脂末,購物中心看不起社區店,直營的看不上加盟的,老字号覺得網紅們太虛,新品牌覺得老字号要被淘汰等等等等。

但如今,随着餐飲工業化的加強,在所有的鄙視鍊中有一條最為明顯,那就是:技術流看不上工業化。大白話就是,酒樓裡的預制菜再好,也比不過路邊攤上老闆揮汗拎勺爆炒,吃的是經驗、是技術、是投入,彙成一個詞就是:鍋氣。

人人都不待見的預制菜,似乎生來就帶着“原罪”。

那問題來了:

既然如此,我們不用預制菜行不行?

或者說,預制菜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預制菜浪潮下:

效率、萬店與創新

當我們在讨論預制菜的時候,本質是在讨論餐飲的工業化,或者再具體點,是在談企業的供應鍊水平,和标準化能力。

某種程度而言,預制菜隻是餐飲工業化、标準化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

因此,不需要一根筋隻盯着預制菜的“問題”,而是要通過預制菜,去發現餐飲未來發展的趨勢:

趨勢一,工業化大大提升了行業效率。

現代餐飲,本質是一門“效率生意”,比拼的是供應鍊的性價比,拓店能力以及運營效率。

以号稱“意大利沙縣小吃”的薩莉亞為例,最大的噱頭是“廚房裡沒有一把菜刀”。原因就在于産品高度的标準化,加上中央廚房前置作業。因此産品不需要在門店進行任何烹饪,隻需根據SOP進行标準化的加熱、裝盤就行。據說,在日本的門店裡準備15道菜僅需9分58秒,效率驚人。

中央廚房的規模化處理,加上門店的标準化操作,極大提高了門店的運營效率和翻台率。同時,因為門店的“去廚師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其結果就是:薩莉亞被網友“戲稱”為,是唯一一家,進去有底氣把菜單都上一遍的西餐廳。

趨勢二,打造萬店,so easy。

截止目前,中國僅有的三家萬店餐飲品牌,絕味、華萊士和蜜雪冰城,無一不是供應鍊整合能力超強的企業,極緻的标準化讓萬店成為可能。

通過供應鍊的賦能,使得前端門店的加工越來越标準化,餐品交付受原材料和廚師手藝的影響越來越小,餐飲的業态也開始越來越接近零售業,拓店的能力越來越強。

開店速度與供應鍊的布局關聯密切。

據年2020年報披露,呷哺呷哺正在規劃建設第二家中央廚房,但場房依然設在北京,這直接影響了湊湊的全國擴店計劃。與之相比,九毛九的供應鍊更從容。截至目前,九毛九在國内共有三個中央廚房,分别在廣東、海南和湖北,重點支持其華南、華中及華東的市場。因此我們看到在21年20,湊湊開店僅為43家,太二開店升至123家。

另外,必須要補充說明,很多人覺得企業使用預制菜,是為了追逐利益而放棄初心,其實是“倒果為因”。健康的經營的邏輯是,因為企業做大了,規模上去了,才更需要标準化,海底撈、楊國福、西貝,幾乎所有的頭部品牌都是如此。

趨勢三,工業化助力産品穿越周期。

靠流量或者人驅動的餐飲品牌很容易被淘汰,原因在于靠流量堆積出來的品牌很容易“網紅化”,而網紅是有時限的,很容易過氣,很難長紅。依靠“人”,或者說靠廚師支撐的品牌問題更大,廚師的穩定性、手藝的穩定性、傳承等,不确定因素太多,嚴重制約企業發展,這點在老字号身上尤為明顯,傳不過三代的老字号比比皆是。

但是供應鍊沉澱下來的品牌能夠穿越周期,5塊錢的蜜雪冰城小甜水,9.9的麥當勞闆燒雞腿堡,“一直7折”的瑞幸咖啡,工業化能力讓口味不走樣,而且可以把基本款一直賣得很便宜。

“極緻性價比+超級單品”,這就是品牌能夠穿越周期的重要原因。

趨勢四,餐飲工業化助力餐飲創業。

不得不說,随着國内餐飲供應鍊的日趨成熟,餐飲人的創業門檻也大大降低了。比如,供應肯德基的千味央廚,有着非常豐富的早餐解決方案。再比如,蜀海供應鍊,為大量中小品牌提高從産品、研發、物流、倉儲、配送等全方面賦能。

通過供應鍊采購來的半産品,不僅成本低,操作工序不複雜,簡單加工即可售賣,還有效降低了人工和設備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存活率。

其實,除了中餐之外,火鍋、燒烤、麻辣燙、咖啡、新茶飲等品類的工業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這也是這些品類能遍地開花、輕松創業的主要原因。

而中餐成了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除了工藝和技術之外,“情感”才是最難過的那道坎。

餐飲已經進入到“供應鍊驅動”的下半場,隻要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程度還在不斷提升,餐飲對于成本和效率的追求不發生改變,餐飲工業化的進程就不會停止,預制菜的普及和滲透就會越來越高。

“反工業化”—— 手藝人的新藍海

當全行業都在喊着餐飲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已經過去,高人工永遠做不大的時候;當品嘗着工業化帶來的甜蜜,大喊着“真香”的時候;總有“背道而馳”的同行,在趨勢的反面發現一片新藍海。

2022年春節,廣西奶茶品牌阿嬷手作位于新天地的上海首店正式開業,單日杯量達到1-2千杯。這家早已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被封神”的茶飲品牌,憑借着“全手工,現場制作”的模式,在内卷到極緻的茶飲市場,生生撕開一條口子,成為“廣西之光”。

圖片來源:官網

袁記雲餃,這家位于廣東佛山的水餃品牌,靠着“現包現賣,生鮮外帶”的創新模式,在速凍和堂食為主的傳統水餃市場裡快速出圈,創造了一個新的風口,6年内迅速開了1400多家門店。

把“手工”作為品牌差異化的品牌還包括:“羊肉現穿才好吃”的豐茂烤串,手工吐司品牌爸爸糖,非遺文化代表的手工肥腸粉甘食記,開創“米粉+”模式的手工米粉品牌大弗蘭,新晉蹿紅的手工意面品牌eman fresh pasta,廣州宵夜的扛把子強叔現切豬雜,遍布珠三角的手打檸檬茶……

以上這些品牌,無一不是把“手工”或者“重人工”作為品牌最大的亮點。

在開放式廚房裡,盡可能的把産品的生産過程和細節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所見即所得。阿嬷手作的龍眼要現挖,紅糖珍珠要現熬,水牛奶由專人定時攪拌;爸爸糖的吐司反複折疊和300多下的捶打後,經過四個小時的烘焙才會出品;在LINLEE和丘大叔店裡,小哥哥冒着肱二頭肌受傷的風險,在暴力捶打檸檬……

雖然純手工也有不少的問題:

  • 比如出餐慢,阿嬷手作每一小時隻能做200杯,如果小程序的訂單超過500号就不建議買了,因為做不過來;

  • 也會出現“表演大于實質”的情況,比如現包水餃,面團和餡料都是配送到店,員工僅完成“包”的動作;

  • 由于産品上新頻率高,鮮果茶的操作流程又過于龐雜,員工經常“記不住SOP”,從而導緻奈雪的員工離職率居高不下。

但不能否認的是,兼具儀式感和表演性質的手工制作,确實拉高了競争門檻,“高人工”反而成了品牌的護城河。尤其在供給嚴重過剩的當下,差異化的品牌策略,更容易占據消費者的心智。另外,手工制作也更容易赢得消費者的信任,獲得高溢價。

寫在最後

2022年的黑珍珠餐廳指南榜單揭曉,有283家餐廳上榜。榜單根據場景和需求,共劃分三檔,分别是老饕們最愛的“一生必吃一次”的三鑽餐廳,适合情侶的“紀念日必吃”的二鑽餐廳63家,和社交為主的“聚會必吃”的一鑽餐廳。

從榜單的劃分上,可以看出當下餐飲的消費分級非常的明顯。追求食材、服務和環境,可以去米其林或黑珍珠;追求效率和性價比,就去連鎖餐飲,口味未必驚豔,但勝在穩定;追求鍋汽,那就紮進蒼蠅小館,人聲鼎沸,自由自在。

對餐飲人來說也是一樣,工業化與匠人精神向來難以共處,但好在需要足夠多樣,因此沒必要互掐。你可以自己炒料,自己穿串,自己琢磨新菜品,安心做小老闆;也可以通過工業化把标準融合進産品,打造高市值的上市公司。

煙火氣和萬店并不矛盾,隻是不一樣的煙火。

沒看過瘾?

點擊下方↓ 再來段内參精彩視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