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人的博古情懷,都在這些畫裡了

《宋人博古圖》

中國人對老物件的眷念,

是根植于骨子裡的。

早在春秋時期,

“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

就成了衡量“高人”的标準。

這種博古情懷至宋代蔚然成風。

世人熱衷賞古、鑒古、藏古、玩古,

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

▲ 明代《重修宣和博古圖》插圖

東西多了,考證和辨僞

就成了古文人在收藏之餘的大事。

人們不再滿足于過去單純以文字

描述器物的銘文款識、器物紋飾等内容,

開始采用線描圖像的手段忠實地摹繪原物,

于是,“博古畫”應運而生。

“博古畫”,典出漢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又名鐘鼎畫,雜畫的一種,是摹寫古代器物形狀的繪畫。後人在博古畫上增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的叫“花博古”。

宋 佚名《消夏圖》

古代具有較高藝術的古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貴性而見者甚寡,所以繪成博古畫、博古屏等,為人們提供一條認識古玩的途徑。這種摹寫傳播有助現代人博識古代器物、拓寬知識。

宋徽宗 宣和博古圖

“博古畫”最初是描繪有關人物鑒賞古玩的内容,北宋大觀年間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定為“博古圖”。宋嘉定四年(1211)劉松年所繪《博古圖軸》就是描繪文人大夫聚在一起,品玩古器的場景。這類“博古”題材的圖,在宋代明代蔚然成風。

宋 劉松年 博古圖軸

宋 張訓禮《圍爐博古圖》局部

宋·佚名《博古圖》

宋末元初 錢選《鑒古圖》

當太湖石、芭蕉、松竹、古樹、太湖石、梅樹、欄杆等不斷進入“博古圖”來體現文人歡聚場所的講究、名貴和幽靜時,“閑庭聚四賓以玩古”的文人雅集遺風,逐漸物化成為由器物和景緻支撐。再後來,僅剩數個器物串聯起來以表情懷。

明 杜堇 玩古圖

明 杜堇 玩古圖局部

明代 杜堇 《玩古圖》局部中賞玩器物的士大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 仇英 《人物故事圖冊》中清玩的場面 (故宮博物院藏)

宋明以後器物之繪多用于人物畫配景,獨立成靜物畫始見于晚明清初。後有研學碑拓者,嘗作拓片加繪花草,不拘寫物品之形似,歸于寫意一類。

清 康熙《月曼清遊圖冊》之《圍爐博古》中品畫賞物的女子 (故宮博物院藏)

李鱓 蘭花

清朝“揚州八怪”中的幾位畫家,對博古畫情有獨鐘。鄭闆橋路經揚州東郭市上,見有元人李萌《歲朝圖》一幅,愛不釋手,雖“幾于破亂不堪”但即付錢買下,重新裝後懸挂書齋,朝夕觀賞;在李觯的一本雜畫冊頁中,博古圖就有五幅,内容有《鳜魚》、《古瓶萱花》、《蔬果圖》等;黃慎以寫意人物畫名世,偶作一蜂窩、三隻蜜蜂之小畫,甚佳。

吳昌碩 碩果清供圖

晚清海派畫者衆多,博古畫獨立成畫種及趨成熟。海上畫派巨匠吳昌碩常作博古圖贈友。他77歲高齡時所作的《碩果清供圖》大畫一幅,滿紙皆吉祥之物:竹石為伴,瓶插牡丹,盆置芝蘭,佛手、丹柿随意扔地,寓意平安如意,富貴綿長。“海上四任(任熊、任薰、任頤、任預)”當時以賣畫為生,和平吉祥的博古畫是他們的促銷産品,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佳作。

齊白石 1923年作 博古圖

近現代的畫家中,博古畫畫得最多的當推齊白石,他的此類題材畫作,無論是在各類拍賣會,或是在一些書畫展覽、高檔的畫冊中,都不難看到。還有如上海的孔小瑜、福建的鄭乃珧等在博古畫的繼承和發展上,各有建樹。

孔小瑜 博古畫

孔小瑜在傳統博古畫方面有特别鑽研與創新,有效地将西洋素描光影、透視關系等靜物畫理論融入博古畫表現,獲得了社會認可。由此奠定孔小瑜博古畫第一人的地位。

孔小瑜更多博古畫欣賞

由于“博古”有記錄古之文物之意,

所以博古畫多古樸典雅,

透着曆史氣息,撩發思古幽情。

這種以圖繪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博古情懷,

似乎也起到點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的作用。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

博古畫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

能夠在情感上裝飾一種

區别于鄉愁的戀古情懷,悠遠又綿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