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簡”的年代:不管是家具、建築,還是服飾、産品,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能被挂上“極簡”的标簽。從“奧卡姆剃刀”到“物即其本身”,到底什麼是“極簡”?它絕不是“越少越好”這麼簡單。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讨論極簡主義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抽象表現主義。二戰後,人們處在絕望和奔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産生了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大多是抽象至上和即興創作,用以表達藝術家的心境。因而觀者隻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覺來解讀作品。
抽象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 及其作品《 1,1950》
極簡主義則是作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與抽象表現主義不同,極簡主義更傾向于向觀者展示事物最初的面貌,從而減少藝術家通過物的符号化對觀者意識造成的壓迫感。因此,如果說抽象表現主義是追求感情宣洩的話,那麼極簡主義則是抛卻情感的克制。
Judd是極簡主義雕塑的代表藝術家之一,他鐘情于制作以金屬為材料的标準化矩形。
14世紀,英國哲學家奧卡姆提出了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定律”,即廣為人知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一定律如今被廣泛運用在管理、語言等多個領域。其實,它同樣體現了極簡主義的基本理念,這也是許多極簡主義者都将它奉為金科玉律的原因。
少即是多
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曾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設計理念:“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意指建築設計并不是簡單的“減少”,而是有所考量的“精簡”。他的設計總是避免繁複的裝飾和無端的變化,而注重空間的流動感和秩序性。這套理論極大影響了後來的建築設計領域,形成了著名的“國際風格”。
密斯設計的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密斯設計的西格拉姆大樓是世界上第一棟高層的玻璃帷幕大樓,它雖然造型簡潔,但其中的每一處空間分割和材料運用,都由密斯親自設計,是“少即是多”的代表。
與之類似,許多人癡迷于蘋果(Apple),不僅在于它的性能,更多的是在于它的設計。不管是logo還是産品外觀,甚至于外包裝,極簡可謂構成了蘋果的設計核心。
蘋果最初的logo是一塊銘牌,圖案為坐在蘋果樹下看書的牛頓,外框引用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短詩:“牛頓,一個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的靈魂”。
衆所周知,喬布斯是極簡主義者。事實上,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夫在這一點上比喬布斯做得更加徹底。經他重新設計的,其零件數量僅有原來的一半。而現在,盡管蘋果因為極簡導緻的封閉而飽受诟病,但依然無法阻擋人們為它的設計而瘋狂。
喬布斯和喬納森·艾夫
蘋果的端口數量在同類筆記本中可謂少之又少
物即其本身
國際知名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被認為是極簡主義的代表。曾有人問他如何理解極簡主義,他的回答是:“物即其本身”。在他看來,所有的設計首先要滿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藝術氣息的設計中還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後才是實現它的形式。也正因如此,他的設計能被大多數人認可和喜愛。
與之相反,不假思索的一味簡化隻會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197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繼五十年代《漢字簡化方案》後,再次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并于1977年開始試用“二簡字”。然而這一草案僅僅試行了不過十年時間,因造成社會用字混亂,于1986年被廢止。
簡化字與二簡字對照表(部分)
使用二簡字的宣傳海報(字為“預防腸道傳染病”)
随着“極簡”概念的泛化,極簡的生活方式也成了時下的熱潮。在德國女建築師伊娃·瑪利亞·斯特德爾東柏林的家中,所有的擺設隻有一張白色床鋪和一盞黃色落地燈。在她看來:“這種極度削減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間裡那些為數不多的物件上。”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物質泛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斷舍離”的生活。
回到最初的問題,極簡主義到底簡什麼?從最開始的“勿增實體”到現在的“物即本身”,不管是建築設計還是生活方式,極簡“簡”的從來都是那些繁雜和冗餘,追求的是事物最真實的面貌。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隻是随意地削減外物,那就隻能像二簡字一樣贻笑大方了。
精彩回顧:
版畫完結篇 | 藝術中的化學課全在這了!
關于你們印象中的唐伯虎,都是錯的!
他是南宋最牛文藝青年,連皇後都是他的迷妹!
[編輯、文/王旸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