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渣過的我,總是愛上渣男”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
強勢+溺愛的母親&暴躁+不知感恩的女兒,如何改變?
這個女孩上的是全國前五的大學,準備去國外讀研,可她卻說“我的性格和未來的路,都前途未蔔,一片灰暗”。
一切的根源,都是來源于她與母親的關系。
有一天晚上,她在卧室裡看書。母親在客廳一直跟她說,把吊頂燈關上,那個燈太熱了,開床頭燈吧。
她關了吊頂燈,開了床頭燈之後,媽媽又說,這個床頭燈太黑了,還是開吊頂燈吧。
女兒說,你煩不煩,我想開哪個燈就開哪個燈!
母親一句話都不再說,帶着一臉的愧疚出去了。又過了一會,小心翼翼地給女兒端過來一碗蜂蜜水。
現在輪到女兒愧疚了,她覺得自己剛才對母親的态度,簡直是混蛋極了。
這件小事,就是她跟媽媽相處模式的縮影。
媽媽一邊說她是“殘廢”,什麼都不會,一邊又争着搶着替她做。
女兒已經22歲了,媽媽加班的時候,還是會派下屬來給女兒送飯。
這種相處模式,讓女兒非常痛苦。
她反感母親的做法,又很依賴母親。母親是她最親近的人,她所有情感經曆都會告訴媽媽。
現在導緻的問題是,她覺得自己情緒暴躁,敏感自卑。在感情方面,非常容易被和她一樣沒有安全感,情緒化、暴躁、愛玩消失的男生吸引。
這個女孩的困境,也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父母一邊責罵,一邊溺愛;
孩子一邊抗拒,一邊享受。
你說他們是相愛的吧,可他們又都覺得痛苦。你說他們不愛吧,可他們又非常關心對方。
父母與孩子在這種又愛又恨的環境中,相愛相殺,互相消耗。
父母這麼不滿,為什麼還在溺愛?
我們總會好奇,那位媽媽既然罵女兒“廢物”,嫌棄她自理水平不好了,為什麼還要寵愛她,把她當成一個小孩子呢。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溺愛的真相。
很多人都以為,溺愛是愛得太多了。
其實,溺愛和真正的愛沒有一丁點關系,溺愛是無原則+控制,包裹着“為你好”的标簽滿足父母。
父母會為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為了孩子犧牲自己,時時事事都在牽挂着孩子。
就像電影《囧媽》裡面,媽媽擔心着徐伊萬的身體健康,兒子都到中年了,她還要一口一口往兒子嘴裡塞紅燒肉。
擔心着兒子的婚姻問題,拼命讨好兒媳婦,催促着兒子兒媳生孩子。
隻要能為兒子做的,她不惜一切代價,這就是中國式付出型家長。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這麼努力,到底是在愛誰呢?
千萬不要說是愛孩子,他們連孩子真正的需求都不知道,不在意。
徐伊萬的媽媽不管他是不是喜歡,是不是需要,就一味地喂他吃紅燒肉。也不管他是不是願意,就逼着他生孩子。
就像徐伊萬說的:你愛的不是我,是你想象出來的我。
的确,為孩子拼命付出的父母,愛的不是孩子真實的存在,而是自己内在的小孩。
他們覺得對自己好是羞恥的,那麼就把内在小孩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自我感動式地對孩子好,其實是在滿足自己。在付出的過程中,他們覺得自己在愛别人,自己非常偉大。
但同時,父母對孩子又不都是愛,還有深深的控制與不滿。
因為随着溺愛的過程,孩子變得無能。即使有些孩子會成績優異,也會有其他的缺點。
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也必須是“全能”的。有缺點就要消滅缺點,讓孩子變得維持“全能的人設”。
父母與孩子關系,就像一邊給狗喂香腸,一邊又抽打着狗嫌他貪吃。
歸根結底,那是飼養員與寵物的關系,而不是人與人的平等關系。
孩子這麼抗拒,還挺享受?
曾經有一則“34歲在家啃老”的新聞,被稱為啃老族的典範。
潘傑是獨生子,從小被父母溺愛着長大。到了初中之後,他迷戀上了網絡遊戲,從此一落千丈。
勉強上了個專科,畢業以後也不去工作,就在家啃老。花着父母的錢,還總是沖父母發脾氣。
這又是一個“又享受又反抗”的例子。
毀掉潘傑的,真的是網絡遊戲嗎?
不,遊戲隻是他的“安全島”。正因為真實生活挫敗感他無法面對,才躲到網絡這個虛拟的世界裡。
孩子3歲以前,的确需要一個“全能”的父母。不管他們發出什麼信号,有什麼需要,父母都能滿足。
這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過程,但是如果到了五歲六歲,該立規矩的年紀,父母還是無原則地滿足孩子,那可能就為孩子的人生悲劇埋下種子。
幸運的是,孩子幾歲時候的需要,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真正困難的是,随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需要越來越多,父母卻沒有能力繼續滿足。
父母沒有辦法替他們學習,沒有辦法替他們交朋友,沒有辦法替他們接觸新鮮事物。
孩子曾經無所不能的感覺,現在被無窮盡的挫敗感代替。
他們希望依然有“無所不能”的父母,繼續溺愛着他們。
所以他們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家裡,讓自己退行成一個孩子,繼續享受父母的溺愛。
與此同時,他們看到父母的殷勤又會覺得憤怒——要不是父母這麼溺愛,我怎麼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有的孩子,會理直氣壯地怨恨父母。
也有的孩子,會在埋怨父母的同時,很快被自己的愧疚淹沒,把怨氣偷偷藏起來。
他們想要一輩子當父母懷裡的乖寶寶,又恨父母讓他們隻能做個溫室裡的乖寶寶。
讓父母與孩子的“四角戀”單純點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流動的。
可是,溺愛加控制的父母,讓父母與孩子的愛,變成了四角戀。
這四個人分别是:父母,孩子,想象出來的孩子,孩子渴望的全能父母。
父母一直在愛的,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孩子。
孩子期待的父母,是過去無所不能的父母。
他們非常努力地愛着,但是愛的卻不是真實的對方。
或者說,他們表面上誰都不缺愛,實際上他們都沒有被真實的愛過。
父母一邊責罵,一邊溺愛。溺愛的是那個想象出來的孩子,責罵的是現實中讓自己不滿的孩子。
孩子一邊抗拒,一邊享受。享受的是父母對自己無所不能的付出,抗拒的是自己的獨立意志被剝奪。
這樣的愛,明明很費力卻又很無力。
我們很多人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孩子睡着的時候,看着孩子安靜的樣子,覺得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
可孩子白天的時候,卻總是吼叫孩子,對他們不滿意。
這本質上,也是因為父母愛的,不是真實的孩子,而是自己理想的孩子。
想要改變現狀,最簡單的做法是——愛具體的人。
不要愛自己想象中的那個人了,要愛就愛眼前鮮活的人。
這個人可能不夠完美,有很多缺點,沒有完成我們的期待。但是也沒有關系,他就是他。
他有他的價值,有他的獨特性。
我們不必讨好對方,隻需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愛。也沒有必要埋怨對方,因為那是他自己人生。
既然愛孩子,就不要把孩子的人生愛成悲劇。
給孩子無條件但有原則的愛,而不是無原則又有條件的愛。
作者 | 妙黛 編輯 |花花
×
大家期盼已久的曾奇峰老師直播來啦!
下周二晚7點
曾老師主題直播
孩子無法專注的背後隐藏着哪些問題?
一鍵預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