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能夠帶來什麼?
長見識、開眼界、遇知己,去更大的平台,才能成就更優秀的人生。
作者 | 麥小麥
最近,一段“北大畢業10年後3個女孩相聚聊天”的視頻火了。
僅幾天時間,點擊就超過了百萬。
視頻以一個吸睛的話題開始:
三十幾歲,你銀行卡上有多少存款?
三個女孩的答案都是:7位數。
一個人優秀與否,雖說不能直接用收入來衡量,但賺錢的多少确實是普世價值觀裡,最直觀、最現實的标準。
視頻中,她們慵懶地坐在一起,回憶青蔥歲月,分享工作生活,讨論人生無常。
這種雲淡風輕,真誠毫不做作的聊天,引得網友感歎:
“名校畢業的真不一樣,談吐文雅又富有哲理。”
“人生遇到什麼樣的朋友很重要,這三個女孩就是互相成就的例子。”
“雖然她們不施粉黛,沒穿昂貴的外衣,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骨子裡的自信。”
正如網友評價的那樣,名校賦予這三個女孩的,遠不止高學曆的頭銜所帶來的高收入。
還有文化底蘊的滋養、朋友圈子的篩選、人格的塑造、開闊的眼界等等。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看看這三個閃閃發光的女孩就知道了。
好學校,是孩子競争時最有力的籌碼
三個女孩,令人羨慕的,除了她們銀行卡上的數字,還有精彩的人生簡曆。
10年前她們一同考入北大,住進同一個宿舍。
10年後,她們的工作選擇不同,但各自發光。
嘻嘻,畢業後去香港讀研,回國進入媒體行業,之後加入創業公司;
佳佳,畢業後到英國讀研,一直在海外工作,後加入國内團隊開拓海外市場;
世中,畢業後在本校讀碩博,途中放棄博士,以碩士畢業,進入國企,之後辭職加入創業團隊。
她們的履曆中,雖有兜兜轉轉的過程。
但頂着北大名校畢業的背景光環,她們一直在主動選擇,而不是被迫前行。
她們的堅持和選擇,早已是普通人無法觸及的天花闆。
想起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中,有個叫丁輝的男生。
近30歲裸辭的他,抱着必勝的決心,和其他幾名優秀青年,一同競争知名律所實習生的機會。
雖然在PK賽中,丁輝表現優異,但他的綜合排名卻是倒數第一。
事後,面試官毫不留情地說:“要不是錄節目,他的簡曆不會到我手中。”
因為,候選人中,除了他來自普通高校,其他人不是來自名校,就是海歸。
綜藝節目尚且如此,現實隻會更殘酷。
一位資深HR說:“明明有100個精英可以挑選,我為什麼非要從10000個普通人中去淘金子。”
名校的文憑從不隻是一張紙,它能讓一個人在選擇工作時,多一個籌碼。
總是有人會問,好好讀書有什麼用?上北大,不也有去賣豬肉的。名校海歸畢業,可能還不如賣煎餅果子賺錢。
可就像網友說的:
“北大畢業去賣豬肉的陸步軒,早已把賣豬肉做成了一個年營業10幾億的上市品牌。”
“如果有的選,沒人願意風餐露宿在街頭挨凍受累。名校海歸可走的路,比賣煎餅果子的寬多了。”
好學校,幫孩子篩選朋友圈
視頻中的三個女孩,來自五湖四海,性格迥異。
嘻嘻,敢拼敢闖,勇敢果斷;佳佳思想深刻,做事理性;世中溫婉如玉,善良保守。
她們雖有不同,但因為優秀,成為了彼此前行的方向标。
嘻嘻說:“當你覺得一個人非常優秀時,你會不自覺地想向她靠近,慢慢地變成她。”
進入大學後的嘻嘻,自理能力比較差,她便學着佳佳井井有條地整理衣櫃,安排課程,建立生活秩序。
世中欣賞嘻嘻身上那種勇往直前的沖勁,佳佳贊許世中擁有柔軟的同理心。
三個女孩在最好的年華相遇,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站在一起,互相捕捉夥伴身上的閃光點,然後嫁接到自己身上,最後吸收、内化。
人一生中遇到的同學和朋友,其影響力,僅次于我們的親人。
你能走多遠多久,有時就看你和誰同行。
之前“武漢學霸宿舍8人成功保研”的新聞,讓很多人豎起大拇指。
宿舍8名女孩,4名保送本校,另外4名則保送各大名校。
她們從進入大學第一天起,就相約“一同保研”。
因為這個約定,她們一起備戰考試,加油打氣,相當勵志。
其實,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中,他的“習性”也會自然跟着改變。
老家有個表哥,原本成績不錯,因高考失利,上了所普通大學。
剛進大學那會兒,他還立誓要考研。
可他想看書時,室友的遊戲聲總會打擾他的思緒;上課想找人一起讨論,發現周圍同學都在睡覺。
漸漸地,為了合群,他也變成了他們的樣子。
他原以為大學都差不多,可有次,他去高中好友的大學,才發現985院校,大家吃飯時讨論的不是遊戲、逃課,而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斯特林發動機......
因為聽不懂,他隻能悶着頭羞愧地吃飯。
那一刻,他才明白,沒考上好大學,是多麼遺憾。
想起一句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在一所優秀的大學裡,我們更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益友,找到在同頻思考的夥伴。
因為,好的大學早已幫你篩選好了朋友圈。
當周圍人都在努力向前奔跑,你又如何甘心一直躺平?
好學校,給孩子越變越好的信念
很多網友看完視頻說:“明明這三個女孩衣着樸素,也沒有精緻的妝容。可聽她們說話,就覺得她們渾身在發光。”
其實,這種光源來自于她們骨子裡透露的自信,和面對挫折時的坦然。
嘻嘻說:
“原本我們的人生都是在大海上沒有坐标的一艘船,但因為北大,這塊磁鐵在遙遠的海岸線上,讓我的船能慢慢的往那個方向去開。”
世中在求學的路上也遇到過挫折,可每次她心底都有一句話能激勵她。
“我想,北大我都能考得上,還有什麼我不能應對?”
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畢業後,你最感謝大學給你帶來了什麼?”
一個清華畢業六年的網友說,感謝大學讓他看到自己的渺小。
原本頂着當年市高考狀元的他,一直很孤傲,覺得自己厲害極了。
誰知到了大學,才發現優秀其實是種普遍現象。
班級的狀元一抓一大把,各種在全國、乃至世界獲獎的人才比比皆是。
而講課的教授,看着衣着樸素,實則都是各行各業受尊崇的前輩。
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與别人的差距,也明白了,真正優秀的人,大多是非常謙卑的。
此後他一直虛心學習,低調踏實,工作後面對困難挫折,也都能從容應對。
好大學,帶給孩子的精神養料,會成為孩子心底的光芒,腳下的力量。
讓他們一生,都擁有自信的底氣和謙卑的姿态。
人與人的差距
更多的是格局和視野的較量
有網友曾說過:“進入名校後,發現大家每天都很忙,不僅忙着學習,更忙着改變世界。”
曾經,一個叫黃泓翔的複旦高材生,因參演《象牙遊戲》記錄短片,在國際上受到矚目。
也是哥倫比亞研究生的他,竟拒絕了世界頂尖咨詢公司的Offer,轉身緻力于保護非洲野生大象的公益組織中。
他冒着生命危險,扮成卧底調查象牙走私。
很多人覺得他讀書讀傻了,為了幾顆象牙,放棄遠大的前程,甚至不顧個人安危。
可他心裡卻清楚,正因為讀書,才讓他看到了普通人看不到的世界。
他說:
“我當然可以選擇去賺錢,但是沒有意義。因為你沒有給世界提供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一些偏見,留下積極的印象。”
同樣的年紀,有人隻能看到個人利益,而有人心中卻裝着國家榮辱。
《超級演說家》裡從寒門考入北大的才女劉媛媛,曾在一期演講中,振聾發聩地問:“年輕人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她很苦惱,每一個年輕人都忙着生存,而沒有夢想,沒有時間關心政治、環境、國家的命運,還哪有精力去為這社會做什麼?
她從站在台上第一天起,就說過:“我來不是适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
很多人評價,如果劉媛媛沒讀過那麼多書,沒考入北大,她不會有這樣的抱負和格局。
曼德拉曾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僅僅是活着,而是我們給他人的命運帶來了何種不同。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這個世界,有人忙着功利算計,有人忙着造福一方;有人忙着家庭生計,有人忙着改變世界。
因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思想領悟不同,行為抉擇才會各異。
想到視頻中佳佳說:“北大的教育是我看世界的透鏡,你會發現大家觀點不同,隻是視角不同而已。”
這枚透鏡,也是佳佳未來10年看世界眼光的來處。
一個孩子見過天地的廣闊,看過世界的精彩,才能開拓眼界,打開格局,擁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人與人的差距,說到底是視野和格局的差距。
《年薪百萬的年輕人都是怎樣生活的》有一段描述:
“那些名校畢業,年薪百萬的年輕人,他們拿着高薪,卻依然選擇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們的狀态很不一樣,每天都為自己讓世界變得更好了一點點感到振奮,非常積極。
他們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為百萬年薪。辛苦是他們獲得自我實現的途徑,自我實現使他們無窮快樂。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的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
名校,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止有四年的光陰。
優秀的平台,向上的朋友圈,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塑造,格局的打開......
這些将伴随一個人的一生,源源不斷地給他輸送成長的養分。
考上一個好學校,不是一個人的終點,而是他邁向未來人生新的起點。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和孩子共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