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開到荼蘼”的意思是花開到最繁盛的時候。直到我查了字典之後,才發現我錯得有多離譜。原來酴醾是一種在春天最後開放的花,荼蘼花一凋謝,也就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所以“開到荼蘼”對于愛花人士來說是個壞消息,意味着他們将無處賞花。在某一個春暮時分,群芳凋零,白居易無意間在廬山大林寺中看到桃花,欣喜之餘,寫下《大林寺桃花》,它的原文如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人間四月芳菲盡”,到了初夏四月份,廬山腳下的村落裡百花凋零已盡。初夏時節,詩人到廬山旅遊,期待着能在廬山看到盛開的花兒。結果卻讓詩人失望了,在廬山腳下的村落裡尋不到一點花兒的影子。物候的變遷絲毫不理會詩人的願望,花兒凋零已盡。可想而知,詩人心中應該有淡淡的失望吧?
“山寺桃花始盛開”,廬山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在山腳下沒有尋到花兒們的影子,詩人并沒有因此打道回府,而是繼續登山,來到了位于廬山大林峰上的大林寺,竟意外發現,寺院中的桃花開得正盛!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呀!可以想象,詩人看到大林寺中的桃花時的心情,起初是驚訝,繼而是欣喜。
“長恨春歸無覓處”,常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對于美好事物的逝去,詩人是惋惜不已的,他不甘心。從“無覓處”三字可知,在春天過去之後,詩人曾多次嘗試尋找春天的蹤影,卻總是無功而返。即便如此,詩人也從沒放棄過對美好春光的追尋,所以常常為春光的逝去而惋惜。
“不 知 轉入此中來“,卻不知道春光已經轉到這裡來了。當詩人看到桃花的那一瞬間,心中所有的無奈一掃而光,心中充盈着的,是發自内心的欣喜。在詩人看來,春光好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和自己玩起了捉迷藏。沒想到在大林寺中尋找到了這個調皮的孩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地理學家看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無非是一種簡單的自然現象。他們會振振有詞地解釋,海拔高,溫度低,桃花自然會開放
的
晚,這樣理性的解釋頓時沖淡了美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的同時,不妨多一點感性,像詩人那樣,為花兒的凋零而憂傷,為桃花的盛放而欣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