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實的太空卻是充滿危險的,如果沒有一系列航天科技的加持,人類乃至所有地球生物都無法适應太空環境,更别提開發太空了。
所以為了長時間在太空環境中工作生活,前蘇聯在載人登月競賽中輸給美國後,就把太空研究的重點放到了空間站的建設上,并率先組建出了“禮炮”系列空間站,後來的美國也搞出了“太空實驗室”空間站。
雖然它們的名字看起來都很人畜無害,但實際上都是假借和平的名義進行一系列不可告人目的的太空設施,甚至包括後來的國際空間站,也因為各個國家所屬艙段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目的。
目前近地軌道上一共有兩個空間站一個是我國于2020年發射的天宮空間站,另一個就是已經工作了21年的國際空間站,雖然國際空間站最初的設計壽命是十五年,也就是2015年就該退役了,但由于它始終沒出現什麼大的問題,而且各國當時也沒有計劃再建造替代用的空間站,所以國際空間站的退役就一拖再拖,現在已經拖到2030年左右了。
然而随着近日地球上的沖突,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羅戈津發言稱,如果俄羅斯因與西方關系惡化而退出國際空間站,空間站的剩下部分将可能會不受控制的脫軌,最後墜落在美國或是歐洲境内。
并且航天局還發布了一段自制的視頻,視頻中俄羅斯的宇航員打包好東西,就帶着俄羅斯艙段和國際空間站分離了,那麼如果國際空間站真的失去了俄羅斯艙段,國際空間站是否會因無法控制,要在不久後就退役,最後墜入地球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國際空間站作為有史以來興建的最大規模的太空設施,國際空間站項目前前後後有多達16個國家參與,其中美國和俄羅斯占大頭,然後是歐航局與日本和加拿大,所以這個長109米,寬73米,重達400噸的龐然大物是個不折不扣的組裝貨。
通常情況下,由于太空近乎無阻力的環境,國際空間站可以長時間保持公轉軌道速度而不墜入地球,隻需要90分鐘就能繞地球一周,所以空間站上的成員一天至少要經曆16次日出日落。
但事實上由于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近地軌道并非完全真空,所以稀薄的大氣分子還是會減緩空間站的運行速度的,進而就會引起空間站的軌道高度下降,如果不加以修正,空間站每個月都會下降兩公分,因此空間站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主動上升軌道高度,避免最後墜入地球提前報廢。
除了軌道高度不穩定外,太空垃圾碎片也對在軌運行的航天器産生了很高的威脅,時不時需要對碎片進行躲避或捕捉,之前就經常有空間站被微小太空碎片洞穿導緻漏氣和氣壓不穩定的情況。
總體來看如果俄羅斯控制的艙段真的脫離了空間站,空間站的下場要麼是被太空碎片擊毀,要麼就是不斷下墜直至墜入地球,但即便墜毀,國際空間站基本也不會對地面上的人員造成什麼傷亡,因為它并不耐高溫。
構成國際空間站的材料大部分是複合材料和輕質金屬,一旦空間站完全脫離軌道開始墜入地球時,空間站就會和大氣層發生劇烈的摩擦并開始燃燒,很可能還沒到地表就已經燃燒完了。
而且由于空間站的内部是中空結構,動能相比隕石會低很多,所以最後僥幸撞上地面的空間站殘骸的威力也不會太大。
因此去年年底NASA宣布隻能維持空間站到2030年之後,而NASA也在去年決定資助三座商業空間站的籌建工作,“後國際空間站時代”的序幕即将拉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