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小兒推拿不要遺忘膀胱經(穴位)

今天小兒推拿六腑穴位中胃和大腸普遍運用,小腸經常運用(胃、大腸和小腸穴位考證請參閱本人公衆号前面幾篇文章),膀胱穴很少用。但在小兒推拿初創時期,膀胱穴卻是常用穴位。

溯源并重新認識膀胱穴,有一定理論與臨床意義。

明代四明陳氏《小兒按摩經》歸類膀胱病症,曰“膀胱有病作淋疴,腎水八卦運天河”。認為膀胱病變以尿頻、尿急和尿痛的淋症為特征,治療以補腎經、運内八卦和清天河水為基本處方。龔雲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和周于蕃《推拿妙訣》以及其後的推拿著作均宗其說。但《小兒按摩經》和《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均無膀胱穴位的文字記載,也沒有在穴位圖中标示出膀胱經。

周于蕃《推拿妙訣》首次提到膀胱穴。其《身中十二拿法》第十一式為拿膀胱,謂“十一拿膀胱穴能通便”。該書《治法捷要歌訣》中有“若還小便兼赤澀,小橫紋與腎水節”。注解“腎水節”時有“即廑雲先生清膀胱五十下是也”。該書末附有《張廑雲先生口授按摩仙訣》(由此推測成書于1605年的《推拿妙訣》之前,當有張廑雲之《口授按摩仙訣》)原文為“清膀胱五十下以利小便,不小便者倍之”。綜合兩處關于膀胱穴的記載,提示膀胱穴有拿法和推法兩種術式。拿在何處?并無文字記載,但周于蕃在圖畫中在人體大腿内側标明“膀胱穴推上通小便”。名為拿法,實為推法,還是上推。小指之膀胱穴就是腎水,或者至少在腎水附近。

清代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關于膀胱穴增加通大便功能,曰“莫道膀胱無大助,兩般閉結要它清”定位亦有兩處,一處與周于蕃同,标示在大腿内側一個點,可以推,可以拿。另一處因為熊應雄規定“五經者,即五指尖也,心肝脾肺腎也。如二三節即為六腑”。參照此規定,膀胱穴被标示在腎水上方,即小指第三指節。

清代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手掌穴位文字描述中并無膀胱穴位,穴位圖中有膀胱穴,也标在小指第三節。由于其旁邊,即小指尺側緣标明為小腸穴,所以,膀胱穴應該在小指第三指節正面。在背脊穴位文字描述中出現膀胱穴,定位于“穴在左股上”但标題是“穴在背脊者”,背脊部圖畫中是左膀胱,右命門。由于命門穴位于第二腰椎平面,與今之腎俞穴平齊。可知,駱如龍之膀胱穴實為今天之右側腎俞穴。即駱如龍認為兩腎俞穴為左膀胱,右命門。

可見,曆代膀胱穴有三處。其一為小指第三指節。其二為大腿内側,從腹股溝到髌上一條直線。其三為右側腎俞穴。

今天的小兒推拿,大腿内側從腹股溝到髌上一條直線稱之為箕門,推拿方向為從下向上推,是清熱、生津、養陰要穴。命門穴位于脊柱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傍開1.5寸則公認為左右腎俞穴,多同時揉、按、振、推、擦法,透熱為度,是補腎、利水的重要穴位。小指上的腎俞穴,幾乎沒有人在小指第三節推拿。有人毫無根據地将手掌尺側緣從陰池到小指尖的一條直線定義為膀胱穴。其實,這一部位固定和暴露較為困難,也不好推。從而造成了臨床上膀胱經少于運用。

如果正本清源,忠實于原著,建議清膀胱還是在掌面小指第三節從上往下推好些。另外,常規配伍推箕門和揉腎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