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孩子發燒怎麼辦02

​《寶寶發熱最常見的類型》







摘要:郭老認為,媽媽愛寶寶,不僅要有愛,更要有文化,有智慧。在此,郭老把幾個孩子 們常發生的卻又常被錯誤治療的病講給媽媽們,希望能喚起媽媽們的重視,幫媽媽們真正解決問題。

我想對天下媽媽們說幾句話:為了我們孩子們的健康,我們把愛給他們,但要愛出個健康快樂的寶寶。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比如說,孩子發燒了,怎麼辦?媽媽們都知道去醫院,去最好醫院。孩子進醫院就退燒,用冰袋去物理降溫,用激素降溫,用抗生素消炎……你怎麼辦?

流感用激素退燒而成肺炎,再退燒成了肺感染,又怎麼辦呢?

這可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媽媽們隻有愛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文化、有知識在能有健康的愛。

我經常見到媽媽們會不知所措,或是愛與願違的情況。這是個文化與醫學的知識問題。我不可能在幾篇文章中把這些知識全部傳達給諸位。我想,把幾個孩子們常發生的卻又常被錯誤治療的病教給媽 媽們。

孩子發熱,要認清“熱型” 孩子發熱,體溫升高,我們怎麼對待發熱?我說千萬别不問原因就退燒。隻要不問原因就退燒,一定是錯的。我們一定要看發燒是個什麼“熱型”。我說的“熱型”是指發熱的類型,不同的熱型 是不同的病。也有不同的治法。所以要認清“熱型”。

發熱可分為以下五個“熱型”

一、發熱餓【惡】冷【發燒,但是非常怕冷】

二、發熱惡風【發燒,有點怕冷】

三、發熱惡熱【發燒,怕熱】

四、寒熱往來【時而怕冷,時而怕熱】

五、低熱不澈【撤】【低燒不退】

這些熱一定要識别清楚,絕對不能模糊。今天我說一個孩子常見的發燒病。

宿食發燒是發熱惡熱中最常見的情況 孩子發燒了,體溫 38℃至 40℃。不要怕,抽風也不要怕。因為人害怕了,智慧就沒有了,驚慌就要失措。

先看孩子大便怎麼樣?食欲怎麼樣?觀察孩子發不發冷?肚子臍上臍下脹不脹?痞不痞【有沒有塊狀物,這裡多指氣痞】?前一天吃過什麼?喝過什麼?舌上有苔沒有?苔厚或薄?孩子情緒怎麼樣?要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你便可以給孩子買藥吃;吃下病便好了。

如果你把孩子送醫院也可以,但必須知道這個病怎麼治是對的,怎麼治是錯的。我隻能告訴你對上述的問題怎樣去弄清楚。

一、辨孩子發燒是否發冷?

孩子的發燒不發冷。怎麼知道不發冷呢?會說話的孩子可以問,沒學說話的孩子也可以觀察。

孩子卧床的姿勢如果喜歡蜷卧,這是冷的姿勢;如揚手擲足仰卧喜歡涼,這是不發冷。

發熱不冷的熱型确定了。

二、辨孩子大便是否通暢

再看孩子大便怎麼樣?如果前一天沒大便,或 24 小時内沒大便,看肚子:臍上臍下脹不脹?

如肚子鼓着,用左手四個指頭輕輕按在肚子上,右手食指中指并攏叩擊左手四指背,聽聲音。如發 出的聲音是左手指的聲音,那肚子是不脹的。如叩擊左手指發聲是肚子裡有氣體的聲音,這是氣痞。因宿食不消化停留在胃中或橫結腸有氣體都會發出砰砰的聲音,這是宿食不消化的氣痞發熱。這種 情況身體發燒 39℃至 40℃以上那怕抽風不要怕,隻要一通大便,6 至 8 小時即退燒。

宿食發熱,通便即可退熱。這個病屬于外源性疾病,是因為食物吃得太多,或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裡太滿,胃蠕動 下降,和宿食停留在腸中發酵産生了氣體,妨了腸蠕動。這些停留的食物不能消化,産生的熱量,都由循環把熱量帶到身體表面,用溫差向外散熱。這種散熱方式就是宿食發熱的機理。既然是這樣,物理降溫就沒有治療的意義。如用抗生素或激素退熱就是個錯誤。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隻能通大 便把宿食排出去。

因此這個發熱雖高到 39℃、40℃不要驚慌。

方法一:三黃片通便退熱

如果家中有“三黃片”(大黃、黃琴、黃連)研碎吃下去,效果比整片吃快些。

用量上:

一周歲的孩子每服 2 片;

三周歲的孩子每服 3 片。

四、五周歲的孩子每服 4 騙;

六周歲以上每服 5 片。

六小時後服第二次。大便通了即可停服。隻要大便通下來七八個小時便退燒。

服藥期間,需少吃食物,以防複發 切忌服藥期間吃食物,病必然不能愈。隻可喝白開水。大便通下來,燒退了,等孩子要吃的時候再少量給吃一點流食,千萬不要多吃,不要吃肉、油膩、海鮮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因為宿食雖然通下了,但未必下幹淨了,這時如又多吃了,會再一次造成宿食發熱。告誡母親們千萬不要把愛用錯。

方法二:寶寶退熱的飲片小方子

如果沒有三黃片,也可以用下面這個中藥飲片處方:大黃 10g、黃芩 20g、黃連 15g 以上三味藥,用淨水燒沸,取 250 毫升【半瓶礦泉水的量】,浸漬一小時,攪和幾次,濾去渣滓。

一周歲每服十五分之一。

兩至三周歲每服十分之一。

四至五周歲每服十分之二。

六至十周歲每服十分之三。

十周歲以上每服二分之一。

服藥時寶寶嘔吐勿驚慌是正常的排異反應。

服藥時如孩子嘔吐了,不是壞事,吐出的宿食越多越好。如吐過兩次,吐出的沒消化的食物較多,可以不用再吃藥就病愈了。如吐出的東西不多,便再吃一次藥,通大便即可痊愈了。

吐與大便都是把宿食排出來,都是排異的效果。在我行醫數十年的觀察中,母親們、爺爺奶奶們,多數是惟恐孩子餓着,擔心孩子缺營養,似 乎是營養越高越好。極少數有考慮孩子吃多了生病的。

民間有句流傳很久的諺語:“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中醫有“損谷養胃”的說法。“損谷”是什麼?少吃飯則養胃。



《感冒來了到底用麻黃湯還是桂枝湯 》

摘要:本刊在前幾期,請郭老講述了如何應對感冒發熱的方法,引起了很多苦于奔波在醫院途中的媽媽們的強烈關注和反響。不過,媽媽們覺得宿食發熱容易判斷,效果甚好,可是,對麻黃湯與桂枝湯,還是不甚了了,針對此問題,郭老對兩種湯方做了系統的原理介紹,讓媽媽能對這兩個方子輕松判斷,正确運用。

“麻黃湯”是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劑,發高燒、畏寒、顫抖、不出汗的感冒,要用“麻黃湯” 發汗法。而發熱不甚高,畏寒也很低,時而出汗時而無汗,是普通常見的感冒。因為時而有汗,所以不能用發汗法,隻用解肌法——“桂枝湯”方。

麻黃湯與桂枝湯都是排異法。因為人的排異本能向體外排出異物的趨勢不同,我們就用不同的 方法順勢利導。麻黃是發汗藥,能使汗腺分泌汗液,但必須與桂枝同用方能發汗。因為麻黃還有一 個利尿的作用。如果與桂枝同用必發汗;如果與甘草同用或單用,就可能利尿。醫生必須熟悉藥物的配伍發生的效用。

麻黃湯的目的是開放汗腺,分泌汗液,所以要麻黃、桂枝同用。桂枝湯不使汗腺分泌,因為有時汗出;汗腺的開合正常,分泌也正常。隻是汗出來了,不能持續。不能持續有汗,便不能持續排異。不能持續有汗的原因是體液不充足。桂枝、白芍是通血脈的藥,能使血循環加速周轉流通。生姜、大棗、熱稀粥都是增加體液的。這是個補充體液幫助本能系統排異的方法。仲景稱麻黃湯為發汗法;稱桂枝湯為解肌法,都是順勢利導法。

(以上兩篇文章發表自《母嬰雜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