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前列腺癌是指發生于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主要原發部位為後側包膜下腺體即外腺部分。本病多發于西方國家,在我國其發病率也不斷上升。中醫學因其有排尿困難及血尿等症狀而歸入“癃閉”、“血淋”範疇論治。這例病案我按癃閉治療,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現分享如下。
病案
匡某,男性,72歲。2021年6月20日初診。
主訴:尿不暢1個月。
病史:患者平素體健,每年常規檢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患者2021年1月發現PSA由去年的3.5ng/ml升至5ng/ml。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前列照癌,并行前列腺癌電切術,術後開始服用康士德内分泌治療。近1個月,尿線細、排尿不暢,排尿不盡、夜尿增多,經查前列腺癌複發,患者不同意再手術,故尋求中醫治療,經人介紹來我診所求診。
診見:患者述1個月來排尿無力,不暢,排便困難,會陰部疼痛,乏力,口幹,納可,眠欠佳,大便幹,小便可。舌質紅,舌苔微黃膩,脈弦滑澀。
西醫診斷:前列腺癌。
中醫診斷:癃閉
證型:脾腎兩虛,濕瘀互結。
治則:利濕化瘀,健脾補骨,拟方瓜蒌瞿麥丸、桂枝茯苓丸、核桃承氣湯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15克、黃芪30克、瓜蒌根30克、瞿麥15克、山藥30克、茯苓15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水蛭6克、土鼈蟲10克、大黃10克、芒硝10克(沖)、補骨脂15克、仙靈脾15克、甘草10克。7劑。
并根據患者情況配制丸藥一個療程,配合水藥同服。
二診,經上方治療後乏力好轉,中藥于原方去黃芪,加骨碎補15克。
後繼續以上方加減治療,服水藥1個月,諸症消失,囑其繼續服丸藥三個月鞏固。随訪至2021年12月21日,未見複發。
按:
前列腺癌是指發生于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主要原發部位為後側包膜下腺體即外腺部分。本病多發于西方國家,在我國其發病率也不斷上升,與飲食結構改變有關,但能否發病則主要決定于正氣,尤其是腎氣的盛衰。
中醫學因其有排尿困難及血尿等症狀而歸入“癃閉”、“血淋”範疇論治。在古代醫學文獻中,雖無前列腺之髒腑,也無前列腺癌病名,但仍有類似記載。
如《素問·氣厥》:“胞熱移于膀胱,則癖溺血。”《靈樞·九針論》有“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又有“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的記載。
“癃閉”一名,首見于《内經》:“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膀胱病,小便閉”。
《靈樞·本輸》說:“三焦……實則閉,虛則為遺溺。”漢代張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對淋證的病狀作了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王春《外台秘要》載有治小便不通及小便難的方劑約20首,并有“若髒中熱病者,胞澀,小便不通……為胞屈僻,律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内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腹脹,津液大通,便愈。”這是最早用導尿術治療小便不通的記載。
宋元時期朱丹溪《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對其病因則有“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的描述,并将探吐一法運用于臨床,“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開其上竅,則下竅必利”。
對于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預後,《景嶽全書》有謂“小水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最急證之一,不辨其所緻之本,無怪其多不治也。”
嗜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或喜煙酒,日久緻濕熱之邪内蘊,濕阻氣血,熱蘊成毒,結于下焦,導緻氣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小便滴瀝難解而成病。若熱邪結于膀胱,膀胱血絡受傷亦可見尿血。
内因暴怒急躁或長期抑郁,情志不舒,疏洩不及,緻使三焦氣化失常,尿路受阻;肝郁氣滞也可由氣及血,氣滞經脈,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脈絡瘀阻,結于會陰而成病。
房勞過度,腎髒陰陽俱損,或素體不足,久病體弱,脾腎兩虛,運化濡養失司,瘀血敗精聚積下焦,結而緻病。
前列腺癌病位在精室和腎,與脾、肝及膀胱氣化關系密切,腎主水,主藏精,司氣化,主骨,開竅于耳及二陰,合膀胱,為先天之本。前列腺癌的病機是腎氣虧虛,陰陽失調,濕熱痰濁氣血瘀滞于會陰部而成,正所謂“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
該患者前列腺癌複發,尿不暢,夜尿頻,并見排便困難,會陰部疼痛,大便幹,口幹,舌質紅,舌苔微黃膩,脈弦滑澀,乃濕與瘀結于下焦,故以瓜蒌瞿麥丸以溫腎健脾,行氣利水。
方中附子溫腎壯陽,以助膀胱之氣化,腎陽充足,膀胱氣化有權,小便自然通利;配伍茯苓淡滲利水,山藥潤燥止渴,使水濕下行,津液上承,則小便利,口渴止,又用瓜蒌根生津潤燥,瞿麥以增強通利水道之功,二味性寒,又可監制附子之燥熱,以期助陽而不傷陰。
以桂枝茯苓丸合核桃承氣湯加減,以化瘀消癥,更加水蛭、蟅蟲以通絡化瘀之功。患者乏力,故加四君子湯加黃芪以健脾益氣,加補骨脂、仙靈脾以補腎,更助膀胱氣化。患者服藥後症狀改善很快,1個月後,所有症狀消失。
常用中草藥
(1)滑石
出于《神農本草經》,為矽酸鹽類礦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矽酸鎂。性味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可利尿通淋,清熱解暑,收濕斂瘡。
滑石性滑利竅,寒則清熱,故能清膀胱濕熱而通利水道,是治淋證常用藥,若濕熱下注之小便不利,熱淋及尿閉等,常與木通、車前子、瞿麥等同用;若用于石淋,可與海金沙、金錢草、木通等配用。
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濕,又能解暑熱,是治暑濕之常用藥。若暑熱煩渴,小便短赤,可與甘草同用,即六一散;若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頭痛惡寒,身重胸悶,脈弦細而濡,則與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配用,如三仁湯。
可單用或與枯礬、黃柏等為末,撒布患處,可治療濕瘡,濕疹;可與薄荷、甘草等配合制成痱子粉外用,治痱子。
《神農本草經》:“主身熱洩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
《本草綱目》:“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滲走經絡,遊溢精氣,上輸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蕩熱燥濕之劑。”
(2)王不留行
出自《神農本草經》,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成熟種子。性味苦,平。歸肝、胃經。主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
本品善于通利血脈,活血通經,走而不守,用于經行不暢、痛經及經閉,常配當歸、川芎、香附、紅花等藥用。治婦人難産,或胎死腹中,可配酸漿草、五靈脂、劉寄奴等藥同用。
本品歸肝、胃經,走血分,苦洩宣通,行而不留,能行血脈,通乳汁,為治療産後乳汁不下常用之品,常與穿山甲等同用,如湧泉散;若與黃芪、當歸或當歸、豬蹄同用若治産後氣血虧虛,乳汁稀少。取本品活血消癰、消腫止痛之功,亦常用治乳癰腫痛,可配蒲公英、夏枯草、瓜蒌等。
本品性善下行,能活血利尿通淋,善治多種淋證,常與石韋、瞿麥、冬葵子等同用。
《神農本草經》:“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内寒。”
《本草綱目》::“利小便。”“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
《本草新編》:“王不留行,乃利藥也,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沖者,用之可降,……但其性過速,宜暫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
(3)路路通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幹燥成熟果序,生用。性味苦,平。歸肝、腎經。可袪風活絡,利水,通經。
本品“大能通十二經穴”,既能祛風濕,又能舒筋絡,通經脈。善治風濕痹痛,麻木拘攣者,常與伸筋草、絡石藤、秦艽等配伍;若氣血瘀滞,脈絡痹阻,中風後半身不遂,可與黃芪、川芎、紅花等同用。
本品能通行經脈而散瘀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配桃仁、紅花、蘇木等。本品味苦降洩,能通經利水消腫,治水腫脹滿,多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
本品能疏理肝氣而通經,治氣滞血瘀之經少不暢或經閉,小腹脹痛,常與當歸、川芎、茺蔚子等配伍。
本品能通經脈,下乳汁,常配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等,治乳汁不通,乳房脹痛,或乳少之證。還能袪風止癢,用于風疹瘙癢,可與地膚子、刺蒺藜、苦參等配伍,内服或外洗。
《本草綱目拾遺》:“辟瘴卻瘟,明目,除濕,舒筋絡拘攣,周身痹痛,手腳及腰痛,焚之嗅其煙氣皆愈。”“其性大能通十二經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腫脹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
《嶺南采藥錄》:“治風濕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