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六重境依次為:理事未融境;方證相應境;經方扶陽境;救逆降龍境;燮理焦腠境;奇恒滌絡境
關于經方六重境,前兩天有人問了一個問題:
經方六重境為什麼層層遞進的六重境界,而不是并列的六個層面?這是因為這六層境界下一層必須在前一層的基礎上進入并逐漸展開,而不能從第六次倒着依次進入第一層,也不能任選一層去進入到其他層,而是必須從第一層逐步前進,所以才叫做經方六重境。
比如說第一重理事未融境,雖然因理事未融而臨床療效有限,但他畢竟掌握了大量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常用基本概念,要是沒有這些知識作基礎的話,他的進一步學習就會非常困難。
進入第二重之後,隻有牢牢樹立方證相應的理念,并将這一理念貫穿始終,你才能逐步往後走。如果說你連方證相應的功底都沒有,單單抱着一個扶陽的理念有什麼用?難道就和人比賽誰用的附子多嗎?還是用附子、幹姜、肉桂三味藥包治百病,這樣的話還能叫大夫嗎?所以說,隻有具備了方證的基礎,熟練掌握了經方的基本技術,你再提經方扶陽,這一重才有實質的東西。所以說第二重方證相應境是經方扶陽境的基礎。
同理,隻有懂得扶陽了,那麼經方六經辨證的基本概念才能建立起來,因為在方證相應境的初期,對六經辨證是不求甚解甚至有所排斥的。隻有準确掌握六經辨證的理念,并以扶陽的思想一線貫穿,才有可能進一步研究救逆降龍境。如果經方六經的基本概念都建立不起來,對陽氣的本質都沒有新的認識,那就不可能提出救逆降龍這樣的問題。
沖氣上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陽明的陽氣不足不能助沖脈肅降和心陽不足不能鎮攝濁陰。比如桂枝加桂湯,就是加大桂枝來壯心陽;對吧?而苓桂術甘湯就是壯脾胃之陽。你如果沒有扶陽的理念,沒有方證的理念,那麼你就無法理解救逆是救什麼,以及用什麼去救。
進入燮理焦腠境之後,如果你沒有扶陽的理念做基礎,隻知道用溫病的方子去清熱解毒,那麼你就不能得溫病學之利而會反受其害,訓練出一個隻會用清熱解毒藥的醫生來。在現在社會環境下,脾胃虛寒,痰濕内盛的人越來越多,隻懂苦寒清熱的醫生會非常不好混。因為你要化濕的時候,化一半兒陽虛就來了;清熱的時候,熱還沒清多少,肚子脹起來了,也拉開肚子了,你怎麼辦?
再說奇恒滌洛境,這都是治療一些久病、痼疾和疑難病的,如果你沒有方證的知識,沒有扶陽的理念,沒有對彈性自适應系統的認識,隻知道一天到晚除了滋補奇經就是用一些通絡的藥物,那也是非常可笑且沒有實際效果的。尤其是燮理焦腠境的理論直接為奇恒滌絡境奠定了基礎,絡病學本來就是在溫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再從疾病譜上來說,學好方證相應境大概能有40%左右的總有效率,從方證相應境進入經方扶陽境就能達到70%左右的總有效率,再進入救逆降龍境提升就比較有限的,總有效率最多能達到75%左右,進入燮理教湊集最多也就能到85%的總有效率,最後奇恒滌絡境總有效率再加到90%左右就到頭了。為什麼無論如何也達不到100%,因為還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你無法把控。事實上,古今中外的名醫,誰的有效率也達不到100%。所以從提高有效率的角度上說,經方六重境也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初學的時候往往療效提高很快,再學下去要提高療效就越來越難了。但那并不是後來的知識不頂用了,而是你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小了。
所以說萬丈高樓從地起,之前我們學經方六重境讓我們對這個醫學體系有了整體的把握,現在我們開始真正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有句話叫“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就是指理論境界越高,越要把基礎打紮實。我們不能眼高手低,之前講的經方六重鏡解決了眼高的問題,現在就是要讓手也高起來。所以我們要放下心态來踏踏實實的學習方證相應鏡,從比例上來說學習了方證相應鏡我們就能能治療最多比例的病人。别以為後面的境界比前面的高療效提升幅度也就大,不是的。最基礎的最有效,在方正相應鏡這一層裡頭獲效的病例是最多的。
吉益東洞是日本真正的古方派的實際創始人,也是方證相應派的實際創始人。他的《藥征》和《類聚方》非常的有名,吉益南涯是他的兒子同時也是他的嫡傳弟子。為什麼我們沒有直接講吉益東洞而講吉益南涯呢?原因是吉益東洞的東西基本上沒法講,因為他往往是直接告訴你這個“是什麼”,而不是告訴你“為什麼”,所以直接講吉益東洞是無從下手的。而吉益南涯之所以把道理講出來,也是為了解決大家不懂道理沒法學的問題。所以把吉益南涯的東西當做日本古方派的入門教材,是最恰當不過的。
上一篇
吳昌碩《無量壽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