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敗光家業還想東山再起?北逃的蒙古為何努力300年還是一事無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從1368年被徐達、常遇春趕出中原,狼狽退回蒙古高原,失去作威作福地位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回到遊牧民族時代。那是一段“但樸歸真”的綠色生活,當然,也是一種混吃等死、暗無天日的生活!

蒙古人夢想回到中原重現大元榮光,但在明朝276年的國祚中,從來沒有真正回來過!即使土木之變、庚戌之變這樣的重大事件,元朝也從來沒有“起死回生”過?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1、蒙古失去了核心力量

和新王朝颠覆前朝,将前朝趕盡殺絕不同,在明朝還未進攻到大都時,元順帝就主動撤出逃到上都,繼續和明朝頑抗。

對于元朝保存實力,時刻準備東山再起的思想,朱元璋即使給予了差評,并派遣徐達常遇春再接再厲,在占據大都後馬不停蹄地北上上都,面對常遇春等明朝将領的淩厲攻勢,元順帝再次北逃應昌。随後明軍占領上都,設置開平衛。

作為曆史上唯一一個自南向北統一華夏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前期軍力異常強大,雖然在南方崛起,但是因為元朝在各地設置養馬基地的政策,朱元璋得以組建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是明朝不斷擊敗北元的關鍵。

因為元順帝逃跑的速度太快,明朝始終沒有能夠消滅元朝的核心力量,雖然不斷擊敗王保保等元軍将領,但是因為元順帝為首的核心統治力量的存在,明朝的北方一直不安甯。

随後,朱元璋采取了深入漠北征讨和派遣子孫分封等措施鞏固北方邊防,因為北上深入漠北長途跋涉,明朝取勝異常艱難,陷入和北元長期的拉鋸戰中。

但是,随着一代名将藍玉的橫空出世,北元核心迎來了自己的末日。1388年,藍玉長途奔襲,在捕魚兒海大敗北元軍隊,北元皇帝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秃妃并公主等120餘人,官屬3000,軍士7萬,馬牛駝羊15萬及寶玺、圖書、金銀印等,北元至此徹底滅亡。

捕魚兒海之戰敲響了北元覆滅的喪鐘。随着黃金家族的凋謝,蒙古分裂為鞑靼和瓦剌兩大部,二者先後崛起并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由于蒙古統治核心的失去,蒙古再也沒有能夠形成強大的汗國式力量。

不僅如此,蒙古各部還陷入不斷的攻伐和自相殘殺中,這使得他們徹底失去了走向統一進而和明朝決戰的能力。

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是蒙古在捕魚兒海之戰後達到的最高峰,但是随着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的輝煌也很快煙消雲散!

鞑靼和瓦剌的分裂隻是蒙古分裂的開始,到明朝後期,蒙古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各部互不隸屬,蒙古徹底四分五裂!

這樣的蒙古,無論怎麼奮鬥,也不可能傷及到明朝的根本了!

2、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政策支持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571年隆慶和議,明朝和蒙古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拉鋸戰,在長達200年的漫長過程中,明朝北方領土不斷喪失,但是始終沒有出現像兩宋那樣丢掉整個北方的情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明朝實行了完全不同于前朝的政策,那就是“天子守國門”。

朱棣篡位後,由于不适應南方的生活,同時為了抵禦蒙古的需要,朱棣選擇将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此時明朝在長城以北設置了東勝衛、開平衛、大甯衛等一系列衛所,使得明朝掌握了長城以北數百裡的土地。此時的北京還不是明蒙戰争最前沿,但是随着明宣宗内遷開平衛,導緻長城以北防線難以連貫,最終不得不全線收縮,長城成為明朝的北方國境,“天子守國門”的局面正式形成!

可以說,明朝政策對“天子守國門”局面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正因為“天子守國門”,才使得明朝的北方防線在退到長城以後,就再也沒有後退一步。

1449年土木之變時,20多萬明軍灰飛煙滅,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名臣于謙堅守北京,創造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如果此時放棄北京,等待明朝的就是半壁江山的丢失。

正因為皇帝身處北京,所以北京成為全國精銳的聚集之地。既是京畿,又是邊疆,北京自然能夠承受蒙古的不斷沖擊。

而且,北京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座城池的穩定,更關乎整個長城防線的穩定。明朝中期以後雖然疆土不斷喪失,但是最後都穩定在長城一線,這和北京有着極其重要的關系。

而自古以來,長城就是有效阻擋遊牧民族侵襲的重要屏障。長城在,加上合理的防守,蒙古想要越過長城重新占據中原,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