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六腑的經脈分别有“井、荥、俞、經、合”五個俞穴,有些時候也把五俞穴的“俞”字也寫成了“輸”或“腧”,但意思都不變,都是運輸氣血的含義。那麼五俞穴對應的五行是什麼呢?
五髒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經、合”對應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比如有時候提到肺經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側),屬木,說的就是“井”對應的是“木”這個意思,同樣,在五髒别的經絡“井”穴也都屬“木”。六腑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經、合” 對應的五行是從“金”開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比如:膀胱經的“井”是“至陰”穴(足小趾外端),屬“金”,這個“金”對應的就是所有六腑的“井”穴,依此類推。隻要把這些字的順序背下來就會在看中醫書籍時不會一頭霧水了。
“五輸穴”是一些位于四肢遠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總稱,其中屬于五髒(五條陰經:肝心脾肺腎)的穴位各有五個俞穴,即井(木)、荥(火)、俞(土)、經(金)、合(水),每條經絡五個所屬俞穴,五條陰經共二十五穴。如加上左、右兩側共五十穴。中醫上也叫“髒俞五十穴”。聽起來很多,其實有一半是左右重複的,記住二十五個就等于記住五十個了。
實際上用于六腑(六條陽經:膀胱、膽、胃、大腸、小腸、三焦)的穴位各有六個俞穴,除在“井、荥、俞、經,合”穴之外,在“俞”穴與“經穴”之間又加一個“原穴”,六條經脈共三十六穴。左、右側共七十二穴,也叫“腑俞七十二穴”。看起來很吓人,也就是記住一半就全記住了,愛好中醫的朋友隻要經常對着經絡圖看,有幾天就全記住了。現在我說起來簡單,可當時沒有老師告訴我這些規律,也是自己看多了琢磨出來的。所以,中醫理論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一個洞就能順着洞眼看到屋裡面的很多東西,關鍵在于你自己敢不敢去嘗試,你要是總認為它很神秘,它就會永遠神秘下去。下面說說“五俞穴”的含義。
人體髒腑共十二條經脈,十五條别絡共二十七條經絡在體内循環。先别害怕,有的人又犯難了,怎麼又多出十五條别絡來了,這個在以後會給大家做一些介紹,屬于醫生需要知道的範圍,說的太多了對于初學者會擾亂思路的。
井”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山間之泉水,水之源頭的意思。在《黃帝内經·靈柩篇》有雲“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就是說在冬天的病可取各個經脈的“井”穴和“俞”穴上來治,如針刺要深取留針,如按摩要用點力并在穴位上多停留點時間。在《難經》上也說過“井,主心下滿”,就是說五髒六腑引起的胃脘脹滿(大概就是肚臍以上,心窩以下),均可取“井”穴來治療。有的朋友又要問了,我怎麼知道是哪條經脈上引起的胃滿胃脹呢?這個并不難發現,你可以自己檢查各經的“井”穴,“井”穴不痛則過,痛則按揉之,直至不痛。
懂一些中醫知識的朋友也可根據最近自己發生的情況直應經脈治療,比如,你今天心情郁悶或發怒生氣了,就可以先找肝經的“井”穴--“大敦”穴(大腳趾尖靠近二腳趾的側端,甲根邊緣的凹陷處)按按看是否對症;感覺多夢、睡眠不好引起的胃脹、口發苦、耳聾、耳鳴等症狀,可以檢查膽經的“井”穴—足“竅陰”穴(在第四腳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大便不通引起的胃腹脹滿、咽喉腫痛、耳聾、牙痛等,除了睡前敲“帶脈”外平時可多按按大腸經的“井”穴—“商陽”穴(食指尖靠拇指一側端,距離指甲角0.1寸)來配合治療;因脾胃不調引起的胃脘脹滿可檢查脾經的“井”穴—“隐白”穴( 大腳趾尖靠近身體正中線一側,距指甲角旁0.1寸處)和胃經的“井”穴—“厲兌”穴(第2腳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有些女士因為月經不調而引起的胃腹脹滿可以常按摩“隐白”穴,同時它還能治療經血過多、崩漏、失眠等症功效顯著;“厲兌”同樣也有很多别的療效,像牙痛、咽喉腫痛、噩夢的症狀也是它的治療範圍。因此“井穴”在中醫治療方面是經常要取的要穴之一,多采用刺血療法(孕婦慎用),
陰經(五髒)的“井”穴
下面我就把五髒六腑的“井”穴給大家排列一下:
陰經的“井”穴
一、肝經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腳趾尖靠近二腳趾的側端,甲根邊緣的凹陷處);屬“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氣、陰痛、陰縮、尿血、崩漏、月經不調、小腹痛。
二、心包經的“井”穴是“中沖”穴(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用于治療昏迷、中暑、心絞痛等。
三、脾經的“井”穴是“隐白”穴( 大腳趾尖靠近身體正中線一側,距指甲角旁0.1寸處);屬“木”。主治:子宮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腸炎、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等症;如配合氣海(位于人體前正中線,肚臍下1寸半處)、血海(位于人體的大腿内側,從膝蓋骨内側的上沿,再向上約三指的凹陷處,一按就能感覺到痛的地方)、三陰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個橫指的位置)主治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疾病。
四、肺經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側);屬“木”。主治:肺炎所緻的高熱、呼吸急促和中風昏迷;如配合“大腸經”的“商陽”穴(食指尖靠拇指一側端,距離指甲角0.1寸)還可治療咽喉腫痛。
五、腎經的“井”穴是“湧泉”穴(位于前腳掌的凹陷處)。屬“木”。此穴治療範圍極廣;在這裡要着重說一下。腎屬水,而“湧泉穴”屬木(前面說過了五髒“井穴”對應的是“木”);肝也屬木,也就是說由于肝火過盛和腎陰不足就會造成腳心發熱,這時就要多按按“湧泉穴”,因為“水生木又克火”,通過“湧泉穴”即可補肝又可祛火,真可謂是“一箭雙雕”啊!而且對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會有顯著療效的。湧泉穴是屬于心腎兩經的相接點,與腎有關的脾、胃、心、肺等髒腑病症均可參與治療;如:高血壓、耳聾、耳鳴、咳嗽、哮喘、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等都是它的治療範圍。
六、心經的“井”穴為“少沖”穴(小指末節,指甲内側靠近無名指方向,點壓時可凹陷處);屬“木”;也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的交彙之所。“少者,陰也。沖者,突也”;“少沖”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體内沖出體表。火氣大的人每天按摩幾分鐘可解決心煩、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飲(涼水)、心肌炎、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腦開竅之功效。
陽經(六腑)的“井”穴
七、膽經的“井”穴為足“竅陰”穴(在第四腳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屬“金”。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痛、胸肋痛、多夢等症狀。
八、小腸經的“井”穴是“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小指甲角旁邊0.l寸處);屬“金”。主治:頭痛、咽喉腫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經性頭痛、中風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中裡老師說的方法很好找,就是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貼住脖子,中指所點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主治産後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豎溝處)穴還可治療熱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九、胃經的“井”穴叫“厲兌”穴(第2腳趾末節外側,距腳趾甲角0.1寸);屬“金”。“厲者,危也;兌者,口也”。可解釋為危險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你總愛做噩夢;總是腹脹或夜間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十、大腸經的“井”穴是“商陽”穴(在食指内側,靠身體正中線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屬“金”。主治:治療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中風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側)和“中沖”穴(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還可治中風、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張開,就是兩個手指内側骨頭的交點的凹陷處)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腫痛。
十一、膀胱經的“井”穴為“至陰”穴(小腳趾外側,距腳趾甲角旁0.1寸處);屬“金”。主治:頭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證;最大的用處就是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矯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極高。
十二、三焦經的“井”穴是“關沖”穴(在手無名指末節靠中指一側,距指甲角0.1寸處);屬“金”。“關者,關卡也。沖者,沖射也”;就是毒火被關在體内時,需要打開城門排洩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為生氣,肝火淤積未能通過膽經排洩,就會沿着膽經的同名經(因為膽經和三焦經同占“少陽”二字,隻是一個叫“足少陽膽經”,另一個叫“手少陽三焦經”而已)三焦經上行,三焦經是人體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氣的經脈,此經脈有其名而無其實,因為别的經脈對應的髒腑均有主體,而它卻看不見摸不着,這就是所謂的“虛者為大”吧,相當于“精神領袖”的地位;咱們有時候感覺不舒服去醫院,一檢查什麼毛病也沒有,大夫們不說點什麼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訴你是“内分泌失調”,其實這個“内分泌失調”指的就是三焦經出了問題。像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着急引起的舌頭伸縮不利(舌強)、頭痛,目赤,耳鳴,急性咽炎,心煩意亂等症都可以通過它來調解
陰經(五髒)的“荥”穴
“荥”的意思山澗的小溪之水,在《黃帝内經·靈柩篇》有雲“春取絡脈諸荥··· ”,就是說在春天時取“絡穴”和“荥穴”治病效果應該會好一些,所有這些隻是根據不同的病症相對而言,不可拘泥于形式。“絡穴”在前面發表過的文章中也有所介紹,在這裡主要說說“荥穴”的作用。
《難經》上說“荥主身熱”,實際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熱之症,也是我們常說的“似病非病”的亞健康體質。像口瘡、牙龈腫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結、心煩不眠、眼睛赤紅、發燒等症均是它的治療範圍,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最佳。按照前面所講的對照,五髒的“荥”穴應該屬“火”;六腑的“荥”穴應該屬“水”。它位于手掌指關節或腳掌趾關節上。
咱們還是先從肝經說起,肝經的“荥”穴是“行間”穴(在第一和第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屬火。這個穴位在中裡老師的書中也做過詳細的介紹,配合“太沖”穴(大腳趾和二腳趾縫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處)向“行間”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髒郁結之氣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脅、調理腸道和治療疝氣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潰瘍、腮腫、舌尖長泡、兩肋脹痛等均可歸它治療。
心包經的“荥”穴為“勞宮”穴(握拳,中指尖下),屬火。主治發熱無汗、口臭(腥味)、暈車、虛喘等症。它的字意中裡老師解釋為“勞累了去宮殿裡休息”,我認為真是恰如其分,當勞累感覺到疲憊氣短時按按“勞宮”穴會很快恢複體力。此穴的功能還有很多,鄭老師(中裡巴人)在他的書中有過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
脾經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點,大腳趾根部的凹陷處)屬火。主治一些和腸胃有關的疾病,如:腹脹、胃痛、嘔吐、洩瀉、便秘等等;還可治療腰腿疼痛、骨質訴疏松、頸椎病等症狀。有人問:怎麼頸椎病它也能治呢?其實這個我也說不清楚,隻是有一次一個朋友頸椎疼的很厲害,我給朋友推按“膻中”穴到“鸠尾”穴後沒有緩解,這時我想到了“上病下治”的足底反射區,大腳趾的根部正是頸椎的反射部位,于是就點揉這個地方,沒想到他卻疼痛無比叫我輕點,我再一看,這個痛點正是“大都”穴的位置,結果把這個穴位按摩到疼痛減輕了,朋友也不喊頸椎疼了。由此才對此穴能緩解頸椎病的疼痛印象頗深。
肺經的“荥”穴是一個我很喜歡的穴位,叫“魚際”穴(大拇指下有一塊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點附近,按之很敏感);屬火。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它對治療咳喘有特效;我有一個親戚常年秋季(正是肺經所屬季節)就咳嗽,夜間還伴有咳喘,我先幫她按揉此穴(當時她疼的都受不了),把痛點表出,她到了一碰就疼的地步,她自己還對我說“以前沒注意這麼疼啊?現在按完怎麼一碰就疼呢?”我跟她講,以前你沒注意它也沒有按它,病在内而沒外表;現在通過按摩刺激已使病氣欲出,隻要堅持做病就會好了。她還是将信将疑的堅持做了,五天後她告訴我,她每次按摩後當天晚上的咳喘就會減輕,現在已經完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實,不光是她一個人的體會,我周邊的很多人也是“魚際”穴的受益者,所以我珍愛此穴。
腎經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腳内側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塊骨頭,就是這塊骨頭的下緣便是此穴),屬火。“然者,燃也;谷者,糧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飯後變成營養之水氣供應所需。這個穴位可不能小瞧,它不但能治療心煩不眠、口幹無液、咽幹欲飲、胃酸胃脹、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無聲等似病非病的惱人症狀,還可治療遺精、遺尿、足咐關節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療“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種)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濁”之功效。
心經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時,尾指指尖所點處),屬火。“少者,陰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經氣血聚集的地方。這個穴位在中裡老師的書中也說過,它相當于“牛黃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煩不眠、頭頸疼痛、手心腳心發熱、心慌、咽喉似有異物(梅核氣)、胸疼等症狀都可通過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陽經(六腑)的“荥”穴
膽經的“荥”穴為“俠溪”穴(在小腳趾和第四腳趾之間),屬水。“俠者,夾也,被夾于中間之意。溪者,小溪之水也”。主治:心慌,耳聾,耳鳴,頭痛,眩暈,頰腫,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腫痛,寒症,瘧疾也可點刺出血。這個穴以前并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就是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工作很忙,晚上還要寫一些文章,所以睡眠沒有規律了,雖然總是第二天做一些自我保健,可那隻是管一時管不了一世啊,七天下來眼睛就不好使了,這也是我最擔心的事情。我當時還想,為什麼身體上的穴位提前沒有反應預兆(痛點)呢?正在納悶的時候,右腳腳面不經意間搭上了左腳的後腳跟(因為當時在家坐在電腦前穿的是拖鞋,腿累的時候就會縮回座位下面兩腳回搭一下),突然感到腳面鑽心的疼痛,再一看,正是“俠溪”、“地五會”和“足臨泣”這三個膽經的穴位,于是趕緊休息泡腳按摩,當時頭部和眼睛就好受了很多,最後也不敢怠慢馬上就睡覺去了。其實,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穴位都是有用的,隻是咱們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引起重視而已。
小腸經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隻手的食指内側貼到另一隻手的小拇指外側,從小指外側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會卡住了,就是這個卡住的點便是此穴);屬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兩山間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腸經經氣在這個穴位可以散熱降溫。能治療因上火引起的腦後疼痛,手心發熱、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鳴,咽喉腫痛,乳汁少等熱發病症。
胃經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腳趾之間的縫隙端點處),屬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扁桃體炎、腳趾關節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療)、咽喉腫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歡好靜自閉隻喜歡呆在家裡,不喜歡與人交往和說話;還有些人耳朵經常出現蟬鳴聲;常按按此穴對他的精神能起到調解作用。
大腸經的“荥”穴叫“二間”穴(在第二指關節下靠拇指一側的凹陷處),屬水。“二者,小也;間,間隔、空隙也”, 是對本經氣血物質所在的空間層次的說明。主治:眼睛暈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腫痛等;此穴雖小,但是對治療肩周炎,膝關節痛(下病上治)确是有較好的效果。
膀胱經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從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向小指末關節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屬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兩山間的空地也” ;“谷者,有風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經經氣在此降溫之地。主治:頭痛,頸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暈,鼻衄等症狀。
三焦經的“荥”穴是“液門”穴(在手背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夾縫處,靠近無名指的骨頭。),屬水。看起來此穴雖小,它的作用範圍是很廣的。顧名思義“液者,液體也,經水也;門者,門戶也”。它就像一個提供液體的小水閘,當你疲勞引起了眼睛幹澀、眼皮發沉,口幹無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鳴、耳痛、耳聾或感冒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嗓子發幹總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這時多按按“液門”穴把這個“小水閘”打開馬上就會有感覺,如果再配上腎經的“然谷”穴就會達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陰經(五髒)的“俞穴”
到了該說“俞”穴的時候了。它和“井”穴都是冬季必取之穴,《難經》雲“俞,主體重節痛”;有健脾祛濕,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俞”又通“輸和腧”,有運輸之意。也表示能把旺盛的氣血運輸到人體需要地方的含義,中醫上有句話叫“治髒者治其俞”就一語道破天機。
肝經的“俞”穴是“太沖”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向足背方向大概三個橫指處),屬土。這個穴位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它在中醫上有時也叫“消氣穴”,具體的用處中裡老師的書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介紹,足說明其地位不同凡響。當你發燒無汗的時候它可以幫你發汗;當你緊張的時候它可以幫你舒緩;當你昏厥的時候能将你喚醒;當您抽搐的時候能幫你解除痙攣。
“太沖”既是肝經的“俞穴”又是它的“原穴”,“原者,發源也”;通過觀察“原穴”的異常變化,可推知髒腑的盛衰;肝髒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上體現。有的人有時會發生頭暈無力,感覺氣短,以為是心髒問題,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來,其實沒有大毛病,就是肝髒供給心髒的血液少了,常揉“太沖穴”就能增加心髒的供血量,解決根本問題。還有些人總感到委屈,想哭,這是肝郁的表現,最好是能哭出來把濁氣放掉就好了;因為“肝之液為淚”,於氣化作液體排出體外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俗話說:“百病由寒起,百疾自氣生”;如果再從“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揉,還能解決因情緒壓抑,心生悶氣後産生的頭痛、耳聾、耳鳴、眼睛視物不清、做噩夢等症狀,起到消除肝髒郁結的作用。此穴對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等婦科病證也有不錯的效果。
心包經的“俞”穴是“大陵”穴(五指并攏,掌心對着自己,手指尖朝上時在腕部會出現兩條筋,此穴就在腕橫紋兩筋中間縫隙處),屬土。它也是心包經的“原穴”,因為心包經屬“火”;“火生土”;因此,此穴不但能管理心髒還能調理脾胃。如胸肋疼痛,急性胃疼,消化不良,嘔吐等都是它的治療範圍;配合“勞宮穴”還可治療心絞痛和失眠等症。
脾經的“俞”穴為“太白”穴(在我們腳内側都有一塊突出的骨頭,緊貼着這塊骨頭有一個小小的凹陷處),屬土。它同樣是“原穴”,又位于脾經上,補脾的效果最好。像由于脾不統血造成的崩漏等婦科疾病通過按摩它都會見效的。有些人晚上睡覺時總流口水,按摩此穴三次後就會好轉,還有就是那些消化不良,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痢疾等病症它都能治療。
肺經的“俞”穴是“太淵”穴(在腕橫紋上的“寸”脈處,順着大拇指經過“魚際穴”滑向根部橫紋處,有個很小的凹陷處就是此穴),屬土。它不但是占了肺經的“俞”、“原”兩穴;同時還是“八會穴之一”的“脈”之會穴;是名副其實的“三冠王”。“太者,無限也;淵者,深水也”,水就是代表血管裡的血液和體内的氧氣,說明此穴有補血和供氣之效。它除了能治療心髒早搏,房顫,氣短,靜脈曲張,脈管炎等與血脈相關的病症外,還能治療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經與氣相關的疾病。
腎經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腳内踝骨後面,跟骨上面的凹陷處),屬土。“太者,可大可小無限也;溪者,山澗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統領山澗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體之中是血液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調動了靜脈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鮮的血液就會沖開體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環。咱們前面說過“液門”和“然谷”兩個穴位能治療咽幹欲飲(嗓子幹燥總想喝水)的症狀,如果配上“太溪”穴治療起來就會更加快捷,有“如虎添翼”之感。
太溪穴是治療腎病的要穴,對治療婦科病、腎炎、痛風、腎絞痛、遺精、陽痿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療效,它可以幫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減輕腎髒的負擔,達到恢複腎功能的作用。
我父親一個老戰友的愛人去年患有腎炎吃了很多藥也沒有見效,我告訴她八個字:“經絡不通,用藥無功”,此話雖然不妥卻也無可厚非。我把身體比作城市,經絡比喻成咱們城市的交通要道,藥物比成汽車,目的地比作病症的所在地。您想想,如果在道路(經脈)通暢的時候(不是上下班的時間),就是單車道(隻要夠措車的地方)也不會影響車輛(藥物)的通行,不會阻礙汽車(藥物)到達目的地(病肇)的。但是,如果有個障礙物擋在了路上,又恰好是在上下班的時間(血液流注時間),就會發生塞車的現象,你還能到達目的地(治病)嗎?就是最終到達了目的地(病肇)恐怕也錯過了辦事的時間(治療的時間)。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也許不太恰當,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啊!于是我告訴這位女士的老公,讓他每天多給她按摩腎經的各個穴位(以小腿為主)同時也要适當配合藥物治療,因為他也是中醫的愛好者,很願意試試看。大約兩個月的時間,父親這位戰友來電話說他帶夫人去醫院複查,很多健康指标都改善了,連大夫都不敢相信腎炎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會好轉。所以,不光是“太溪穴”要受到重視,腎經上的所有穴位都是治病的良方妙藥。
還要多說幾句,總結一下“太溪”穴主治的病症:咽喉腫痛,頭痛目眩,哮喘,耳聾,耳鳴,牙疼(配合“合谷”穴),胸痛咳血,咳嗽,氣喘,消渴,健忘,失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腰脊痛,小便頻數,下肢厥冷,内踝腫痛;配合“然谷”穴還能治療:足寒症,熱病,煩心,自汗,盜汗等症狀。
心經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門”(靠小指外側,腕橫紋的凹陷處),屬土。“神者,精神、智慧也;門者,門戶也”,由此名便知此穴充滿了神奇之功效而不可小視。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它不光能治療心髒和腦神經方面的疾病,還能治療消化系統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哮喘(先天性)、驚後失眠、心煩心慌、頭痛、抽筋、癫痫、食後胃堵等症狀均是它的治療範圍。
陽經(六腑)的“俞穴”
下面說說六腑的“俞”穴。膽經的“俞”穴為足“臨泣”穴(“俠溪穴”向足背兩橫指處),屬木。“足者,下也;臨者,面臨也;泣者,淚也”, 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帶脈之會),主治:頭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癰,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足跗腫痛,腰痛,肌肉痙攣,膽囊炎,神經官能症肝火引起的頭痛等症狀。
小腸經的“俞”穴是“後溪”穴(握拳,在小指末關節和手掌感情線交點的凹陷處),屬木。這個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視,它也是人體八脈交會穴之一(督脈之會),“一穴頂百穴”;主治範圍也很廣泛,如腰扭傷、脊椎痛、坐骨神經痛、盜汗、自汗、落枕、睡覺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狀都是它的主治範圍,而且對治療“耳聾”和“耳鳴”還有特效。因此,對于此穴朋友們要好好運用,當你用上它時你才會發現它是如此的神奇。
胃經的“俞”穴是“陷谷”穴(順第二、三腳趾之間的縫隙貼第三腳趾向足背方向三橫指的凹陷處),屬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經底部經水的聚集之所。主治:水腫,面目浮腫,太陽穴疼痛、腹痛腸鳴,足背腫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
大腸經的“俞”穴叫“三間”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貼近食指高出骨頭後面一點的凹陷處),屬木。主治:眼痛,牙痛,腹脹,腸瀉,咽喉腫痛,指關節疼痛等症。因為此穴我用的比較少沒有什麼實踐總結,所以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
膀胱經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從小腳趾外側頂端順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動作,手指會摸到小腳趾外側一塊高出的骨頭,緊貼骨頭下面的凹陷處就是此穴),屬木。“束者,捆、束縛也;骨者,骨頭、水也”;指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在此聚集無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涼出現了頭疼欲裂,鼻子不通氣這些症狀,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側點揉此穴(解除被束縛的氣血)症狀即可緩解。主治:目眩,癫狂,頸部僵硬,頭痛,腰腿痛等症。
三焦經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與無名指根縫隙向手腕部兩橫指的凹陷處),屬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島、岸邊也”;中央對應的是脾土,因此該穴是指三焦經氣血揚散的脾土塵埃在此屯積之意。
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聾、耳鳴、眼睛脹痛、牙疼等症狀都可以按摩它來緩解,因為它是“水中之島”可借水滅火。還有些低血壓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時間過久站起來時會出現眼睛發黑,頭暈的症狀,可按揉此穴幾分鐘就會很快緩解。“中渚穴”的作用還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蓋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個指縫,也叫“八邪”穴)、站立時頭昏眼花、耳鳴、肋間神經痛、後頸沉重、眼睛脹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療範圍。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删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