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防火防盜防遊戲,讓家長腦殼疼的“精神鴉片”,到底怎麼戒?



讓青少年成瘾的從來都不是遊戲本身,而是藏在屏幕背後的深層問題。

“這孩子半夜玩手機,淩晨三點躲在被窩裡玩遊戲,放假後甚至玩通宵。我真要氣死了!” 朋友擁有青春期孩子一枚,從放暑假開始不久,抱怨就沒停止過。最開始是賴床、不學習,繼而進入第二階段,通宵玩遊戲、過着黑白颠倒的生活。

拔網線、沒收手機、停零用錢等一系列強制手段都沒用。夫妻是雙職工,天天上班,不能24小時盯着孩子。而且孩子會借去同學家學習為名,幾個男生湊在一起玩遊戲,搞得人家媽媽來告狀……

像朋友這樣為孩子玩遊戲愁“死”的家長不再少數。小學時,孩子玩遊戲還管得住,上初中後因為孩子們活動空間大了,個個都有了手機,男孩子聚在一起最熱衷的事就是打遊戲。由此,我也理解為什麼中國監管層近期重拳出擊力促讓學生“雙減”之下,開始整頓“精神鴉片”的網絡遊戲了。

目前,遊戲巨頭公司騰訊最先做出了整改:将從“王者榮耀”試點,逐步面向全線遊戲推出“雙減、雙打、三提倡”的七條新舉措,包括将執行比政策要求更嚴厲的未成年用戶在線時長限制,未滿12周歲未成年人(“小學生”)禁止在遊戲内消費,打擊用戶通過加速器登陸及部分第三方平台買賣成年人帳号的行為等。

隻是不知道這樣的舉措能否堅持長久、又能否真正幫孩子擺脫沉迷遊戲的困境。

孩子沉迷遊戲,讓全世界的家長腦殼疼

自從20年前網遊誕生時,孩子遊戲成瘾越來越成為家長們的一大痛點,青少年沉迷網遊造成的悲劇屢見報端。

有媒體報道,18歲高中生可以一天不吃飯,但絕不可以一天不打遊戲,為不耽誤打遊戲錯過了高考。還有原本學習成績名列前十的16歲的兒子,開始玩遊戲後成績一落千丈,從原跌至倒數。而且孩子性格大變,隻要有一天不打遊戲,兒子就會焦慮、煩躁、罵人、砸東西。

遊戲成瘾不僅讓中國家長腦殼疼,在國外,青少年由于打遊戲引起的悲劇也是屢見報端。

17歲的泰國男孩 Piyawat Harikun 沉迷電子遊戲,在參加了某次遊戲“馬拉松”後,最終因為通宵身亡。死因鑒定他是死于“長時間使用電腦”造成的中風。

還有,兩年前烏克蘭的媒體曾報道過一樁由青少年遊戲引發的鬥毆血案。

14歲的Vasya Turda是富家子弟,因為喜歡玩遊戲,家裡給他置辦了一套價值超過36000美元的最新5D高科技遊戲軟件和裝備。Vasya Turda邀請15歲的好友過來玩。遊戲途中二人因為遊戲發生沖突,一開始是倆人激烈的争吵,後來朋友被迫從二樓的卧室跳下大廳,警方到達後發現整座豪宅血迹遍布,朋友的脖頸被Vasya Turda刺了27刀,幾乎被斬首。

(Vasya Turda被烏克蘭法院判處三年半的刑期)

遊戲成瘾,讓孩子“輕”則成績跌落、影響身體健康;重則讓孩子迷失心智、走上犯罪道路。這是一場全世界家長的戰鬥。

管控時長、管控内容,監管就能奏效麼?

為了能赢得這場戰鬥,不僅家長無所不用其極,近些年各國從宏觀政策上做出諸多監管。

比如,在我國對遊戲管控采用得是上線時間限制。具體表現為:12歲以下未成年可在線1小時,13歲-18歲可在線2小時(騰訊《王者榮耀》);而網易的做法則是12周歲以下(含12周歲)工作日限玩1小時/天,節假日2小時/天;13~18周歲(不含18周歲),工作日限玩2小時/天,節假日3小時/天。

美國對網遊的監管重點放在避免遊戲中的暴力、血腥元素對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響上,為此美國娛樂軟件業實行内容分級制。比如,“EC”(Early Childhood) 适合三歲以上的兒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長反感的内容;“T”(Teen) 适合十三歲以上的玩家。此類遊戲可能包含暴力内容,溫和或強烈的語言,和/或暗示性的主題;“M”(Mature) 适合十七歲以上的玩家,比“少年”類産品包含有更多的暴力内容或語言。

但監管得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用數據說話。根據我國之前發布的《青少年成瘾行為調研報告》顯示:在玩遊戲的時間上,每天玩3 小時以下的僅占26. 17%、玩3 至6小時的占28. 17%、而每天玩到6 小時以上的高達45 . 65%。

美國遊戲成瘾得玩家也不少。ESA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遊戲用戶規模已經達到2.14億人。其中成年人約1.63億人、占比高達76%;未成年人玩家有5110萬人,占比約為24%。

但青少年電子遊戲成瘾率一直在穩步上升。尤其是疫情這兩年,由于遠程教育和有限的家庭外活動,青少年正在利用遊戲來分散注意力,并對抗孤獨和寂寞。根據ParentsTogether的調查,2020年第二季度的視頻遊戲支出增長了30%,達到創紀錄的116億美元。在美國18歲以下的孩子中,至少有70%的人每天都會挂在網遊上幾小時。


無論是管控遊戲時長、還是對内容進行監管,看起來都收效甚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遊戲已是不少國家的支柱産業,很難從根基上動搖。

美國作為世界第二遊戲大國(中國是第一),根據IBISWorld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收益約為679.54億美元。在直接貢獻上,美國遊戲産業為社會創造了14.3萬個崗位、員工勞動收入貢獻173.74億美元、為美國經濟增加值貢獻了291.56億美元。

當一項産業涉及到經濟、民生發展時,無論是家長無所不用其極的管、還是靠政策宏觀來控,都是遠遠不夠的。

遊戲成瘾,男女不平等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承認青少年電子遊戲成瘾的嚴重性,将遊戲障礙列為可診斷的精神健康狀況,并列出了九項标準:

· 完全專注遊戲 · 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 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 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 即使了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 向家人或他人隐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 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 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滿足五項或以上者即被診斷為互聯網遊戲障礙。

此外,雖然男女生都有可能遊戲成瘾,但男孩出現這種成瘾的可能性幾乎是兩倍。根據英國《成瘾行為》(Addictive Behaviors)雜志的調研顯示:在3000名學生中,19%的男性被歸類為有遊戲障礙,而女性的比例為7.8%,這些數字可能會随着該行業的發展而增加。

為什麼男孩更有可能出現遊戲障礙?研究得出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現遊成瘾與青少年男性更高水平的适應不良的認知之間有關系。

“适應不良的認知”是指關于自我期望和信念的不健康的思維模式。例如,研究中的青少年男孩高估了遊戲的回報,導緻他們沒有完成某些遊戲任務,就不願意停止遊戲。

其次,與大腦中的性别差異有關。

核磁共振掃描顯示,遊戲似乎在男性大腦中産生更多與渴望有關的活動,這與有關物質和賭博成瘾的研究結果一緻。與女性相比,男性對獎勵的敏感度更高,對損失的敏感度更低,這使得他們更傾向于長期持續遊戲。

最後,與青少年男性不恰當的應對機制有關。

研究表明,男性對出現心理健康症狀感到更加羞恥,并将男性不應表現出軟弱或脆弱的想法内化。因此,他們不太願意尋求幫助或談論他們的感受。而且男孩通常有較低的“心理健康知識”,他們在認識、管理和預防心理健康症狀的能力方面同輩女生要低,更傾向于用成迷遊戲、藥物濫用等行為來自我治療痛苦和困難的情緒。

要防的是沉迷、不是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年人的天性。家長們年輕時也曾對着紅白機徹夜通宵,為了“挖地雷”、貪吃蛇廢寝忘食,還有沒完沒了的連連看和鬥地主。

遊戲帶來的樂趣是你不需要話費太大力氣就能獲得的,而且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我們能夠在遊戲積累分數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心理學上,這是人們内心深處重要的動機之一。所以,适齡的遊戲就和體育項目、桌遊一樣,對孩子來說是正常、健康的。

我們要防止的不是一刀切搞掉遊戲,而是防止沉迷。

孩子為什麼會迷戀網遊無法自拔、甚至導緻心智不健康?目前普遍得出的研究與父母的陪伴不當/缺失、以及孩子缺乏人生的掌控感和目标感這兩項有關。

一方面,現在的家長工作忙碌,難得的閑暇時光自己也手機成瘾,忙着刷劇、玩手機,對孩子的付出最多的陪伴大概就是接送孩子上下輔導班、陪做作業時。關于如何陪孩子玩、怎麼才能有高質量的陪伴,真的是無心也無力。

作為一名家長,我能深刻體會到當中的辛苦與無奈。拿起手機陪不了孩子、放下手機會失去難得的me-time好時光。一邊感歎自己為孩子已經付出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一邊苦惱被生活、工作、育兒裹挾的自己,沒有一點“做自己”的時刻。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更容易遊戲成瘾也與父母替孩子包辦太多、導緻孩子缺乏人生掌控感和目标感有關。

生活中,我們讓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學業上,我們為孩子們訂好日程表、安排好興趣班;擇校選專業時,我們東奔西跑,打探消息、替孩子們決定報考的學校和有前途的專業;畢業後,我們托關系、找人脈幫孩子安排好工作;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父母又張羅孩子相親、替孩子們攢首付……

孩子的現實生活被家長安排的緊緊有條,但換來的是多數孩子終其一生都迷茫無措。為什麼讀這個專業、為什麼考研、為什麼要出國留學……

他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過什麼樣的生活?為那些“人生大事”做過哪些思考和打算?……這些是不少孩子缺失的思考,所以現實生活多麼無趣(因為被安排妥帖、沒有意外了)而又艱辛啊(對人生目标和意義缺乏思考能力)

但在遊戲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完美。目标清晰明了、而且是我自己認可的;如何一步步達成有攻略和指示;良好的反饋系統也能讓玩家更清自己的成就與損失。一切皆有終點、一切盡在掌控。

因為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缺少掌控和目标,所以孩子們更容易投入到遊戲的世界來尋求自己失去的東西。

讓青少年成瘾的從來都不是遊戲本身,而是藏在屏幕背後的深層問題。

所以,用激進的方法一味限制孩子玩遊戲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會讓孩子更沉淪、叛逆,或者轉身投入、迷戀到其他事物中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危害。父母想要打破孩子沉迷遊戲的方法,除了“表面功夫”要做好外——比如:與孩子共同制定一個大家都願意遵守的玩遊戲合同、家長定期遠離電子産品來示範如何健康使用設備;更重要的是:

●父母教孩子如何建立起積極的應對機制。比如,通過體育活動、在大自然中的時間等來進行釋放和表達,而不是把過多時間投入到遊戲的世界裡去尋找逃避。

● 父母要與孩子保持溝通渠道暢通,鼓勵青少年分享他們的感受和經驗,而非通過遊戲來提到溝通去排解。這一點對男孩尤其重要,因為通常他們比女孩更不願意公開自己的情感掙紮。

在與遊戲成瘾抗争的這條路,我們需要手段、方法和政策;但更需要家長對孩子精神上的養育與投入的反思。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