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腸息肉概述分類及治療方

腸息肉概述分類及治療方

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于易于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

基本概述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也稱“息肉病”屬于腫瘤的範疇,部分為類癌;介于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癌]之間。病理檢查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臨床上息肉可為單個多個,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症狀較明顯。發病原因腸息肉是由于人體先天遺傳易感病态因素,在後天的情緒、飲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誘發下形成腸息肉、胃息肉。由此導緻複發、再生、癌變、家族人員相繼發病的根本原因是人體先天遺傳易感病态因素得不到調整。這一根本的原因稱之為緻息理論。過去醫界對腸息肉的成因有多種觀點。如飲食因素、精神因素、功能因素等等說法不一,但都難以解釋清楚息肉形成、再生、複發、惡變、易感人群相繼發病的機理。我們發現關鍵的緻息原因後,才率先在腸息肉、胃息肉的緻癌因素、息肉瘤體分型、發病機理、藥理、實驗、臨床等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細緻的探索研究、系統根治和防治複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質的提高。

腸息肉的分類腸息肉及腸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綜合征、兒童型直腸息肉、結腸與直腸腺瘤、結腸家族性息肉病等。1.色素沉着息肉綜合征以青少年多見,常有家族史,可癌變,屬于錯構瘤一類。多發性息肉可出現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腸為最多見。在口唇及其周圍、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為黑斑,也可為棕黃色斑。此病由于範圍廣泛,無法手術根治,當并發腸道大出血或腸套疊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2.家族性腸息肉病 與遺傳因素有關,5号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其特點是嬰幼兒期并無息肉.常開始出現于青年時期,癌變的傾向性很大。直腸及結腸常布滿腺瘤,極少累及小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遍 布不帶蒂的小息肉。如直腸病變輕輕.可作全結腸切除及末端回腸直腸吻合術;直腸内腺瘤則經直腸鏡行電灼切除或灼毀。為防止殘留直腸内腺瘤以後發生癌變,故需終身随診。如直腸的病變嚴重,應同時切除直腸,作永久性回腸末端造口術。3.腸息肉病合并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也和遺傳因素有關,此病多在30-40歲出現,癌變傾向明顯。治療原則與家族性腸息肉病相同;對腸道外伴發的腫瘤,其處理原則與有同樣腫瘤而無腸息肉病者相同。 腸息肉的分類介紹1.腺瘤性息肉( polyp) 此種息肉從組織學結構實系腺瘤,故又稱息肉狀腺瘤( ),較為常見。

其中大約有75%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多為單個,少數為多發。息肉直徑一般在2cm以内,大多有蒂,狀如草莓,色紅,易出血。廣基無蒂者體積較大。組織學上可見由增生的腸粘膜腺體組成。上皮細胞一般分化良好,偶見細胞有異型性。但增生的腺上皮細胞并不侵入粘膜肌層。此型發生惡變變者并不多見。?2.乳頭狀腺瘤( ) 亦稱絨毛狀腺瘤( ),少見,常單發,表面呈乳頭狀或絨毛狀。基底部寬,無蒂或有極短的蒂。體積一般比腺瘤樣息肉大。乳頭狀或絨毛狀突起的表面由一層或多層柱狀上皮被覆,可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此型腺瘤的惡變變率高于腺瘤樣息肉。3.結胞多發性息肉病( coli) 呈家族性發生,故又稱家族性息肉病( ),為一種顯性遺傳病。常好發于青年。肉眼可見在大腸粘膜上有許多散在的約黃豆粒大的小息肉群生。息肉一般無蒂,數目可多達數十或更多。鏡下結構與腺瘤樣息肉相同。臨床症狀均為腹痛、腹瀉及便血。家族性息肉病易于惡變變,據報導常在出現息肉症狀大約15年後發生大腸惡變。臨床表現本病由于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洩為常見症狀。

大腸腺瘤常無任何自覺症狀,而是在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時偶然發現。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見症狀,每次排便均見,并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鮮紅,量不多,夾有粘液,有時忽然大量出血;長時期慢性失血可導緻貧血。位于直腸的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在個别情況,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兒童型息肉以便血、腹瀉、息肉脫出或腹痛、貧血等症多見,有時還可并發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髒病等;其血便色澤鮮紅,附于糞便表面,不相混雜,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内痔出血。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無症狀,出現症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此外,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症狀。臨床診斷(1)家族性結腸息肉病:①多有家族遺傳史,青少年發病較多。②可無症狀,或出現腹痛、腹瀉、血便或粘液血便、貧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鉀、腸梗阻等。③結腸鏡檢查,息肉形态多樣,球形、梨形或有分葉,單個或多個,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爛滲血,病理活檢可以确診。④X線鋇劑檢查可見充盈缺損。

(2)結腸息肉:①便血或粘液便。 ②可有裡急後重、便包、或排便次數增多等。 ③X線鋇劑灌腸可有充盈缺損。 ④纖維腸鏡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腫塊。 ⑤病理切片明确診斷。 (3)直腸息肉:直腸息肉分類均按組織學表現和病理性質劃分。 ①新生物:計有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這類息肉是由腸上皮生長的新生物, 極易發生惡變變。②錯構瘤:這類惡變是正常組織的異常混合, 一種或數種組織過度生長的惡變。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綜合征。息肉一般不會惡變, 但息肉病則多會惡變。③炎性息肉:即假息肉, 由腸粘膜潰瘍而引起。常見的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良性淋巴樣息肉和良性淋巴樣息肉病, 屬正常淋巴組織, 與惡變變無關。④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腸和結腸粘膜上的無蒂小結節, 可單個孤立, 也可多發, 顔色與周圍粘膜相同, 直徑僅有幾毫米, 一般無症狀, 多并發腺瘤。⑤綜合征類:該類病在腸胃内有息肉, 在胃腸道外有特殊表現。直腸息肉症狀①大便帶血,色鮮紅、量不多,無自覺疼痛。排便時息肉可脫出,排便後還納。偶可見糞便上有勾槽,多見于兒童。 ②肛指檢查可觸及圓形、質軟、有彈性、帶蒂或無蒂之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腫物。

③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常可見腫物,并可采取活體組織明确診斷。 ④X線鋇劑灌腸,可确定息肉部位及數目,可助鑒别診斷。預防研究表明:預防腸息肉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堿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突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細胞增生和突變的有效途徑A)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将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緻酸性體質。B) 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堿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态。C) 有良好的心态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緻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調,體内代謝紊亂,導緻體内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緻精神緊張引起氣滞血淤、毒火内陷等。D)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将體内酸性物質随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E) 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腸息肉。

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堿性體質,使細胞增生,突變疾病遠離自己。F)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腸息肉的術前護理事項腸息肉手術前的飲食與注意事項是怎樣的呢?想了解一下腸息肉手術前的飲食與注意事項。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緻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緻腸套疊外翻脫垂者。那腸息肉手術前的飲食與注意事項是怎樣的呢?1 心理護理耐心向患者介紹内鏡介入治療的方法,強調介入治療的優點,并說明在手術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症,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過度緊張和不合作患者,手術前30min用0.5cm×0.5cm膠布将王不留行子粘貼在耳穴中的“神門”、“皮質下”,在耳穴上按壓3—5min,術中患者可白行按壓。2 腸道清潔準備腸息肉患者于術前1天晚餐進流質飲食,臨睡前将番瀉葉10g用沸水沖泡代茶飲。手術當天免早餐,8Am口服硫酸鎂30g,同時飲水1500-,待患者排出清水後即可行手術治療。3 術前準備胃息肉患者于術前30mtn給予肌注阿托品0.5mg,用2%利多卡因向咽喉部做噴霧麻醉共3次。

治療手術治療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鏡下行各種摘除法。根據息肉的形态、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 ①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頻電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發半球狀小息肉。 ③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目前很少應用主要被高頻電凝灼除法和活檢鉗除法取代。 ④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适于無需留組織學标本者。 ⑤活檢鉗除法:主要用于單發或少數球狀小息肉簡便易行又可取活組織病理檢查。 ⑥粘膜剝離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顆以上息肉患者無法一次切除者。 ⑧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長蒂大息肉,難以懸于腸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腸壁電凝切除法。 ⑨内鏡外科手術聯合治療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區以手術切除,這樣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維持大腸正常功能。手術對人身體本身傷害很大,在酸性體質環境下傷口愈合慢,患者身心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手術并不一定就能根除腸息肉,腸息肉會癌變,隻有真正通過改善自身的體液,才能真正的根除腸息肉。 食療法要治療腸息肉還得從改善自身的體質開始,從源頭上根治腸息肉。多吃堿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體質,同時補充人體必須的有機營養物質,這樣才能恢複自身的免疫力。

常見食物的酸堿性 1.強酸性食品:蛋黃、奶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鲔魚、豬肉、鳗魚、牛肉、面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鳅。 4.弱堿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 洋蔥、豆腐等。 5.中堿性食品:蘿蔔幹、大豆、紅蘿蔔、蕃茄、 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幹、檸檬、菠菜等。 6.強堿性食品:恰瑪古、葡萄、茶葉、海帶芽、海帶,檸檬等。 區别腸息肉和大腸腺瘤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是腫瘤性息肉(又稱大腸腺瘤)。統計表明,80%的大腸癌都是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的。而大腸息肉和大腸腺瘤是兩個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大腸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可以帶蒂或不帶蒂。在大腸息肉中,有些是腫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占70%-80%,與大腸癌關系密切,而非腫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它們的發生、發展與大腸癌關系不大。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 随着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随着纖維内鏡、特别是電子内鏡的問世,内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内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内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

其适應症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于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數目較少。可以說,内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内鏡下形态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鏡下将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内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曾報道剖腹手術後,病人恢複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鏡下切除息肉,恢複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内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适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息肉導緻小兒便血 患兒究竟患的是什麼病呢?經過腸道清潔等準備後,在靜脈麻醉下,對患兒實施了全大腸電子結腸鏡檢查術。結果發現患兒的直腸黏膜上有一直徑約2厘米的息肉,伴有表面糜爛與滲血———原來這是孩子便血的罪魁禍首。幼年性息肉其實是錯構瘤性息肉,并不是真性惡變,多發生在嬰兒、兒童患者的結腸及直腸,是小兒便血常見的原因。這種息肉發生惡變的概率極小,但長期的慢性失血會給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的兒童造成影響。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大便出血,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腸息肉的術後護理腸息肉術後應注意下面四項:1.摘除息肉後應卧床休息,以減少出血并發症,注意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有無腹脹、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狀,咽部有無水腫、疼痛、有無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改變。2.胃、十二指腸息肉摘除術後應禁食6h,6h後進流質飲食1天,繼而進無渣半流質飲食3天。大腸、直腸息肉術後即可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1周内忌粗糙食物。3.保持術後大便通暢,可用适量番瀉葉沖泡代茶飲,同時采用拇指按中皖、天樞、足三裡、豐隆各1min,1日3—4次。4.術後有少數患者發生腹部脹痛、腸脹氣,多因手術中注入氣體過多所緻,可采用針灸補虛瀉實的方法,針刺足三裡、中皖,留針15min,可緩解腹部脹痛,迅速減輕腸脹氣。腸息肉的四個常見信号大腸息肉是指腸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變,多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大腸息肉很常見,發病率随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且有一定的惡變傾向,惡變率約為10%。大腸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當息肉數量很多,超過100枚以上時,稱為大腸息肉病。大腸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見信号主要有4個: ①大便帶血不少飲食起居不規律、大便秘結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帶血,若自我藥療1周後還有出血,或用藥好轉後,症狀常有反複,需及時去醫院就診。

②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若發現大便變細、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現在變為兩三天一次或一天兩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③便秘和腹瀉長期腹瀉和便秘的病人,若藥物療效不佳,就需進一步檢查,排除大腸息肉可能。 ④腹痛有長期腹部隐痛者應行腸鏡檢查,在排除大腸息肉後,再進行對症處理。腸息肉如何檢查?息肉可怕,卻不難發現,也不難鑒别。在腸鏡下,有經驗的醫生從息肉的大體形狀,大緻可判斷其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時活動度好的常為良性,如炎症性、腺瘤性息肉;但如果是扁平的、直徑較大(大于2厘米)、表面污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惡性的機會較大。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惡變概率約為l%;l~2厘米之間的腺瘤,惡變可能也僅有10%;而大于2厘米的腺瘤,則有46%會惡變。如果是家族性的多發腺瘤,惡變的概率就更大了。有些息肉由于比較小或非常扁平,經驗不足的操作醫生可能讓其在眼皮底下逃過一劫,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有更加“銳利”的眼睛,對可疑之處借助色素内鏡與放大内鏡等技術,使之無處遁形,再根據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類型,作出初步性質判斷。當然,這樣的判斷僅僅是初步的,“終審”仍需将息肉完整切除後送病理檢查 電子腸鏡檢查腸息肉對于腸息肉的檢查,目前無錫肛泰醫院采用率先引進的日本無痛電子腸鏡,可觀察到大腸粘膜的微小變化,如癌、息肉、潰瘍、糜爛等,圖像清晰、逼真。

全程無痛苦。其特有的六大優勢成為了腸道疾病檢查的金标準。1、無痛苦:鏡身柔軟、輕巧,不會刺激腸道産生痛苦,少數患者或有腹脹感;2、高清晰度:一切病變組織在高分辨率的鏡頭下無所遁形,連細微的毛細血管都看得清清楚楚;3、安全度高:由于鏡身柔軟,不會對腸道造成損傷;4、檢查範圍:可檢查自乙狀結腸、降結腸至升結腸一百多厘米的腸道,檢查全面、徹底;5、視野開闊:小則細察毛細血管之微,大則環視整個腸管概況,伸縮自如;6、确診率高:确診率達99.9%以上,可有效避免誤診、漏診。 小心結腸炎危及生命

很多結腸炎患者不以為然,在患者心裡結腸炎也就是經常拉拉肚子,常伴裡急後重,偶爾會伴随腹痛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有俗話說:患上結腸病,丢掉半條命,這源于結腸炎的并發症:

●大量便血:便血是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标。

●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以上的結腸炎患者,其部位多見于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臨床上一般無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結腸炎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鑒别良性惡性。

●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并發症,也可出現嚴重型,多發生于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中毒性腸擴張:這是結腸炎的一個嚴重并發症,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并發腸穿孔。

●結腸癌:約5%的結腸炎患者發生癌變,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