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古人寫鈎,有點意思!

俠客一個學生問:“趙楷《膽巴碑》中的某些'豎鈎’有小缺口,是敗筆嗎?”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到底是趙孟頫的敗筆呢?還是筆法本身的樣子?

今天,俠客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針對這個現象,曾有學者做過研究,認為:“趙孟頫由于寫的太快,本身豎鈎難度就較大,偶爾會出現失誤也在所難免,于是施以補筆。”

這位學者認為是“補筆”形成的,俠客認為不妥。既然趙孟頫日書萬字,哪還有功夫去補筆呢?況且補筆對技藝純熟書家來說,畢竟是拿不上台面的。

俠客示範

俠客經過多年的臨趙,總結得出:豎畫行至末端,略往左推動筆杆,頂筆立鋒鈎出。且筆毫越硬效果愈發明顯。

那麼,這種現象是不是僅存在于趙楷中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來看看蘇轼《黃州寒食帖》中的三個字:

除了蘇轼,我們在王羲之《蘭亭序》中亦有發現:

當然,在蔡襄和黃庭堅行書中也較為常見

由此看來,在趙孟頫之前,此技法雖然不是很普遍,但确實已經形成了。趙孟頫一生在追求古典筆法,彙百家筆法融于筆端,可謂信手拈來。

俠客示範“則”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種小缺口豐富多樣,不僅能提高書寫速度,還能增加“鈎”的豐富性,使整幅作品更具活力。

當然,此筆法絕非刻意模仿,隻有掌握正确的技法,再加上大量的練習方能為之,以達到“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制圖不易

記得點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