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一張圖看懂《金字塔原理》系列二:思考的邏輯

上一篇分析了《金字塔原理》的第三篇:解決問題的邏輯,可以看出不管是對“疑問”進行分層,還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步驟,都是有一定的邏輯排列關系的;同時想要界定出真正的問題,及問題産生的真正原因和适合自己的解決方案,那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總結出原創性有意義的結論,而不是“羅列觀點”。

大家在看《金字塔原理》的時候,也會帶着一個疑問:怎樣打通金字塔結構中的橫向關系和縱向關系。這就是《金字塔原理》第二篇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篇:思考的邏輯

當我們了解了金字塔原理,在思考金字塔原理這張示意圖時,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對怎樣做到“橫向有邏輯”和“縱向有邏輯”都是有疑問的(圖中的紅色方框)。也就是說“1”、“2”、“3”這三部分為什麼這麼排列?由“1”、“2”、“3”怎樣得出“A”這樣的結論?

金字塔中的橫向關系和縱向關系

一、打通金字塔的橫向關系:首先看第一個問題,書中給出了三個排列方法。

排列一:

由“1”推導出“2”,由“2”再推導出“3”,由“3”最後推導出“A”這樣的結論。這就是時間順序,或者叫演繹順序,示意圖是這樣的(圖中黃色箭頭):

一張圖看懂《金字塔原理》系列二:思考的邏輯

排列一:時間順序

排列二和三:

“1”、“2”、“3”是得出結論“A”的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部分可以相互聯系的,也可以是獨立的。如果是相互聯系的,可以按照結合時間和演繹順序進行排序;如果是獨立的,則要進行程度排序。示意圖如下:

排列二:結構順序

排列三:程度順序

第一種時間排列順序适用于“行動性結論”的推理,第三種程度排列順序适用于描述性結論的推理,至于第二種則是綜合性的融合排序。因此打通金字塔的橫向關系,從本質上講,隻有兩種邏輯順序,時間順序和程度順序,所謂結構順序,就是時間順序和程度順序的融合。
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分析一件事情的思路,在沒有标準結構模型的參照下,隻能依靠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際經驗去進行時間和演繹排序,然後根據自身能力和資源進行重要性排序,這個重要性就是各個部分對于結論的影響程度大小。如果有案例模型或者參照流程,直接就可以拿來進行比對分析,但是每個模型結構裡的要素都是要根據時間演繹和程度進行排序的。

二、打通金字塔的縱向關系:也就是由“1”、“2”、“3”怎樣得出“A”這樣的結論。

如果參照第一種排列方式,就是總結“行動性結論”,“A”就是步驟“1”、“2”、“3”的結果和目标,但是這裡的“1”、“2”、“3”還可以分層次,舉個例子:一般工作中我們要做活動方案,都會先設定一個目标,第二步分解任務123,第三步通過活動123456789完成任務123,每個活動都有相應的流程和具體實施動作。你可以從動作層面去說明怎麼完成目标,也可以從任務層面去說明怎麼完成目标。

舉個例子:通過主動尋找共同的價值觀和多創造相處的機會,我成功地追到了女朋友(這是任務層面);在一次相親活動中認識她,彼此有了初步了解,然後堅持每周約她一次,十一我們倆一起旅遊了,元旦的時候精心準備了一場表白,最終她答應做我的女朋友(這是活動層面)。

如果參照第三種排列方式,就是總結“描述性結論”,“A”就是“1”、“2”、“3”這三個部分的共性,這個“共性”可以從五個角度去總結,第一和第二角度都是表面的共性,很容易識别;第三和第四角度則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至于第五個角度,就是把毫無關聯的信息進行重新分組,然後找出時間和演繹關系,就變成了總結“行動性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基本上搞清楚了怎麼應用金字塔的縱向和橫向關系,第二篇思考的邏輯也是《金字塔原理》這本書最核心,最讓人産生疑問的一部分。因此建議還是把這本書當成一本思維類和寫作類的書,而不是溝通表達類的書,因為如果你參考書中的第一篇表達的邏輯去進行演講或者和别人溝通,會發現有很多問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