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經常挂在嘴邊的煩惱,一是明明減肥已經用盡力氣,卻無奈一副易胖體質,二是明明工作已經付出全力,卻依然沒有應有回報。
幾乎所有職場人,在午夜夢回時都曾反複追問和懷疑過自己:為什麼我的付出沒有回報?
但在職場中,付出和回報究竟是什麼關系?怎樣付出才能獲得同等的回報?
付出就有回報,這是一個職場悖論如果你問員工和老闆同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公司的)回報和付出成正比嗎?員工大概率覺得不成正比,但老闆百分之百覺得成正比。這背後就是付出和回報的悖論。
@小賈工作第2年:沒有策略和低效的付出,就是無效付出去年末,小賈成功應聘到了一家網紅經紀公司做短視頻編導,準備好好大幹一場。但入職近一年,幹的都是雜活:整理文檔、收發快遞、初步選品......小賈的幹勁也在這些瑣事中慢慢消磨殆盡。
他跟領導争取過幾次,但都以公司當下業務需要和新人需要成長為由被勸了回來。“面試造航母,入職擰螺絲”,小賈雖很無奈,但也繼續幹了下去。
于無意識中讓自己成為了“工具人”,這是很多職場小白都會踩的坑。
會有人因為幫取快遞而被提拔嗎?會有人平庸不出錯而被升職嗎?不會,這些人最多混個人緣,落點人情。
一直處于“低價值付出”的狀态,辛苦和感動的隻有自己。
領導們都不傻,他們最明白誰能給他們創造價值,誰隻是個可有可無的墊腳石。
@凡凡工作第4年:付出不會産生回報,有結果才能有回報凡凡是某遊戲公司的SDK開發,最近有點心煩。
因為受夠了大廠的官僚和組織低效,他從互聯網大廠跳槽到了創業公司,本來想象着自己在創業公司的成長和晉升會更通暢。但他加班加點、勤勤懇懇,到了 年底卻沒有得到意想中的升職加薪。
在和經理一番溝通之後,他明白了:職場是個看結果的地方,隻有努力的過程、沒有圓滿的結果,是不會有人為你買單的。
許多人都搞混了付出和回報的邏輯,把付出的過程等同于結果,甚至把過程等價為回報。他們常常挂在嘴巴的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這在職場是行不通的。
不要把份内工作該做的付出,當成要求回報的砝碼。要知道,薪資和職位是伴随職場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附帶産物,絕大多數時間,它是和自己的價值是成正比的。
@大昭工作第9年:付出和回報的關系,是個S型曲線結構大昭已經快3年沒漲過工資了。
初入職場那幾年,大昭确确實實感受到了的魅力,處在互聯網大廠這個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上,憑借着聰明和勤奮、幾分的和運氣,他成功躍遷到了中層。但近幾年,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到了“絕望之谷”。
但付出和回報不可能永遠呈正相關關系,職場人能選擇的最略應該是順勢成長,而不是強行依靠個人付出逆勢生長。正是明白這個道理,大昭雖然感覺吃力,但也在積極改變自己。
經濟有“周期”,職場也有“周期”。在初期,回報更像巴菲特常說的滾雪球,越付出越有回報。但是當付出達到第一個峰值,會感受到付出者的尴尬,因為回報越來越不明顯,并由此到達低谷。
有的人此時就放棄了,有的人熬過低谷後,就再次進入高回報階段,明白越付出越幸運。
如何看待付出,怎樣争取回報?随着閱曆逐漸增長,或許我們會發現,職場最不欠缺的就是付出。那什麼才是“高價值付出”,怎樣能争取到“同等的回報”呢?
長期主義的職場觀,别永遠以錢作為回報标準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被一個短視習慣影響,非常在乎薪酬——是7k還是9k,漲薪達到了15%還是20%……這是錯誤的思維,職場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場長達幾十年的馬拉松。
奧美互動的全球董事長兼 CEO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建議,現代職場人要有長期主義的思維,因為職場不是一份份工作的加總,而是至少45年的職業生涯。
他将職場45年分為3大階段:燃料積累期,聚焦長闆期,優化長尾期。
第一個階段,就是初入職場強勢開局的15年,我們很多人正處于這一階段,這是學習和吸收能力最強的時期,這時候千萬别較真錢,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積累可遷移的技能、有意義的經驗和持久有效的關系,提升自身溢價。
第二階段,要在第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找到真正“你熱愛的”跟“你擅長的”,還有“社會需要的”這三個區域的交集,然後發揮出你的領導力;
第三階段,就是退休前的15年,要優化長尾,發揮出自己的持續影響力。
在3個階段45年的職業生涯背景下,去思考每個時期的付出和回報,我們或許會更理性、高效和情緒穩定。
時時确認“回報”,持續向上管理和結果管理職場中,得到“回報”永遠是因為你的“價值”。也就是說,你是否能為公司創造更多額外價值,你的價值和薪酬職級是否匹配?你是否還有升值潛力?如果答案是确定的“yes”,那就大膽一點,不做無私的付出者,有一分付出就要争取一分收獲。
首先,能力強很重要,讓領導知道你能力強更重要。
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說過,一個人的管理對象,其實隻有一個人——你的直接上司。
我們要持續向上管理,不斷反饋,及時調整,讓領導對你的工作産生信任和認可。而隻有當你持續超過領導的預期,才會漸漸脫離“工具人”的角色。
其次,用結果導向,放大你創造的價值。
結果是硬性标準,有功就要學會邀功,明确告知你的需要,但别提你加了幾天班、開了幾次會、做了多少PPT,差多少就成功了,這些都隻是過程。要想持續放大你的價值,我的前領導教過兩點:一是去核心崗位用心做事,把份内的事做出驚喜;二是挑戰大項目,再通過項目成長起來,躍遷到更大量級的項目,成為新項目的主導者。
守住該有的“回報”,用強大的内心和策略争取權益做好了以上兩點,付出就能有回報了嗎?當然不一定,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職場不公。比如搶功勞,新老員工薪酬倒挂,獎金分配不公等。
這時我們能做的是停止無效抱怨,保持微笑照常營業。然後分析内外原因 ,以及不公平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非原則性問題可以緩和,不用糾結于眼前的不公,日後見機行事。
這期間,即使你的職位和薪酬沒變,也可以主動争取新的任何和挑戰,讓自己獲得更新的經驗,更多的話語權。如果你的領導是位好領導,那他一定會看到的。 如果他不是也沒關系,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雙向奔赴”的工作,尤其是年輕人,試錯在所難免。
但如果損失很大,甚至直接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有必要據理力争,甚至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
不管怎樣,還是要付出在所有的關系中,我們都希望付出了就有回報。
但正如瑞·達利歐說的:我們大腦中所存在的世界并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它隻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象……真相是任何好結果的根本依據。
在職場中,真相可能就是:付出不一定會有即時的、看得見的回報。但長期來看,還是要付出,因為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本文來自公衆号 ,作者:一隻甜魚,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