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養育之恩能否抵消拐賣之罪?認親但不回家,《親愛的》原型陷入倫理困境

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作者:毒哥&玉成

來源:毒雞湯(ID:Du-JiTang)


1
今天,要和大家聊一個沉重的話題,和被拐兒童有關。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昨天,央視新聞報道了一個尋親成功的事件:深圳商戶孫海洋夫婦,在14年前孩子被拐走之後,不惜散盡家财尋親,終于在日前找到了如今已經18歲的親生兒子。


人口拐賣,一直是很多國人心中的痛,幸好随着這幾年天眼和DNA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被拐賣兒童陸續被找回來了。
但與此同時我們發現, 尋親成功,不一定是整個故事的圓滿結局,反而是另一個複雜的開端。
為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在尋親案件中,人們大多從親生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他們痛失孩子而悲傷,為他們尋親的堅毅和付出而感動,順便痛斥一下人販子。
但是,很少人會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他們,願意自己被找回來嗎?
央視記者對孫海洋兒子孫某的采訪,耐人尋味。
雖然已經知道自己是被拐的,也在官媒的鏡頭下,和親生父母進行了催人淚下的相認儀式,但接受采訪時, 依然能明顯感受到他對養父母(買家)的依戀,以及對親生父母的疏離。
談及養父母,18歲的他幾乎是滔滔不絕,“(養)父母和姐姐對我特别好,所以我從來沒懷疑過自己的身世。”
“我想要什麼東西他們就一定會給我買,姐姐每次回來的時候,也會給我帶很多東西。”


連“養”字都沒有帶,可見他從小在買家那裡得到的情感認同,一點都不比親生父母少。
而對于被親生父母找到這件事,他卻并沒有人們預想中的激動、高興,反而更多的是迷茫, “心裡是一點都不敢相信也不接受的。”


相比于對養父母的愛,他對親生父母,更多隻的是一種感謝。


孫卓直言,自己感到很愧疚,他不會留到親生父母那邊:

“他們應該會很失望吧??” “現在的父母不管怎樣,養了他十幾年……” “現在多了一個家,這邊是我的父母,那邊也是,”
這樣的一個家庭,重聚後,未來将會迎來怎樣的走向呢?
沒人能說得準。
這其實是一個超出很多人預想的情況,就像童話總會以“王子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結尾一樣,一般新聞來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但沒人會告訴我們,在柴米油鹽、情感沖擊、現實取舍的種種影響下,孩子和父母又會怎樣。
2
其實,孫海洋和其孩子的情況,不是孤例。在很多有被拐經曆,以及因為各種原因和親生父母分離的孩子中,我們都能看見這種巨大的割裂感,畢竟人的情感本就是複雜的,有的時候,還真不能用“對”或“錯”來衡量。
比如曾轟動全國的郭剛堂尋親案,幾個月前,郭剛堂終于找到了兒子,令全國人為之感動,還上了好幾天熱搜。
然而熱鬧過後, 郭剛堂的孩子郭新振依然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十多年來高調尋親的郭剛堂,也罕見地表現得相當沉默,隻表示為了不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一律尊重他的意見。


這個結果令圍觀群衆相當錯愕,很多人站出來指責郭新振,說他“不知好歹”、“認賊作父”,但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
一個活了20多歲的成年人,一直擁有不算富裕,但也溫馨的家庭,以及平靜安穩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群陌生人來到自己面前,說:“你爸媽不是你爸媽,你是被拐的,那個你從未見過的人,才是你親父母”,相信是個人都會崩潰。
況且,雖然養父母買孩子的行為肯定不對,但幾十年相處下來的感情不是假的,養父母也确确實實為孩子付出過,所以孩子不管是從心理自我保護的角度,還是情感的角度,都不可能立馬離養父母而去——除非養父母對孩子從小就十分苛刻。
就算孩子的心理素質過硬,現實中的很多因素,也會成為孩子和親生父母相處的阻礙。比如最顯著的 地域 問題。
一般來說,尋親耗費的時間非常長,當孩子找到的時候,已經長大成人了,早就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子,像孫海洋的兒子那樣,剛剛18歲還未高考,情況還算是好的,畢竟還可以通過來南方讀大學,實現和親生父母的團聚。
但像郭剛堂的兒子那樣,早就成家立業,工作還特穩定的(教師),又有多少人有這個勇氣,為了說話交流都可能吃力的親生父母,甘願放棄工作和社交圈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從頭來過呢?
更不要說生活習慣、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經濟差異、對彼此态度等等問題了,雖然親生父母是拐賣事件的受害者,尋親的付出也令人感動,但落到孩子本人身上,非要在親生父母和養父母之間作選擇的時候, 親緣關系往往會打敗血緣關系。
但我們能指責這些孩子麼?
不能的,隻能說,在難以抵抗的命運面前,人能做到的,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3
曾經,我也和很多網友一樣,支持買賣同罪,但看多了這種案例才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
一旦買賣真的同罪,隻會讓很多無辜的孩子逼向兩難的邊緣,甚至為了保護養父母,而選擇不認自己的親生父母。
所以, 雖然買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非常可惡,但為了尋親的大目标,有時不得不對他們法外施仁。
所以,郭剛堂在找到孩子後,曾公開表示,會将孩子的養父母當成親戚走動,很多人覺得不理解,覺得他窩囊,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和智慧。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各大熱衷于 報喜不報憂 的媒體了。
大衆對拐賣兒童的問題,之所以一直以來認識不足,和媒體報道的偏頗不無關系。
長期以來,我們看到的都是找回被拐孩子的父母,究竟有多高興,很多官媒還會專門設置相認的環節,讓失散多年的父母孩子,在鏡頭前喜極而泣,媒體們再用長槍短炮來争奪明天的頭條版面。


但其實,相認的喜悅是非常短暫的,甚至有可能隻是親生父母單方面的,對于孩子來說,更多的是五味雜陳,在最初的激動褪去之後, 陌生和迷茫 随之而來,非常容易産生心理問題。
别說拐賣、親父母和養父母這麼複雜的情況了,當年張玉環入獄27年後回家,親兒子都沒繃住, 在大團圓的關口推了父親一把 ,然後掩面而泣,畢竟時間過了就再也無法回來,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能挽回的。


所以,相比于相認的大團圓結局,之後的發展,比如父母和孩子怎麼相處,怎麼處理親父母和養父母之間的關系,才是更為重要的,但是媒體們紛紛對這些關鍵問題選擇性失明,說句“喪事喜辦”都不為過。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尋人越發方便,日後這種相認情景,肯定會越來越多。
如果媒體繼續偏頗報道,不去引導大衆思考更深入的問題,隻會造成更多的偏激情緒,未來絕對會有人無腦地網暴養父母,然後把孩子也拉下水,令尋親這種原本感人肺腑的事情,徒添陰影和争議聲。
與其整體報道些明星出軌、離婚的無營養新聞,還不如思考一下,怎麼可以發揮媒體真正的作用,提高人們的認知,也許有些殘酷現實我們無法改變,但起碼,我們能以更客觀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對于這樣的社會問題,到底該怎樣報道,或者說怎樣的結局才算“圓滿”,毒哥自己也沒有明确答案,不知在座的各位,作何感想?


作者:毒哥&玉成

來源:毒雞湯(ID:Du-JiTang)

别怪我毒舌,生活比我的話更刻薄。負能量也是雞湯,隻不過它更真實。毒哥新書熱賣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