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從四個教學案例看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體驗如何設計?



為實現這一目标,LER不滿足于收集整理既有的研究數據,而是更進一步,依托由研究人員、學校及學區領導者、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群,廣泛調動社群的力量,共同開展關于PBL有效性的研究。在實踐中提升PBL的教學效果、推廣高水平PBL的經驗成果、促進高水平PBL的大規模開展,不僅是本研究報告的題中之義,也是社群的共同願望與智慧心血 。


何為“高水準”的PBL

所謂高水準的PBL,即通過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經驗,促成學生對知識内容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不僅要讓學生覺得有趣、着迷,更是“學習的核心”。要達到這一标準,項目需要具備如下特征(參見圖1):

圖1:高水準的項目式學習框架

在課程收尾之際給學生布置一兩個與主題相關的項目,就是項目式學習了嗎?并非如此。好的項目設計應該緊密服務于課程教學目标,不僅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還要有課堂之外的真實受衆。項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引人入勝的情境,在探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标,教師的指導與參與至關重要,此外,教師還要支持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

1.項目是真實而有意義的

高水準的PBL由一系列精心設計編排的學習經驗構成,既服務于教學主旨,又不失真實性和現實意義。在高水準的PBL中,“一門課的全部教學都是通過項目實現的。項目不是零星的活動,不是教學收尾之際的彙報演出,也不是用于點綴傳統旋律的活潑插曲。”(Parker & Lo, 2015, p. 4)。

真實的項目有助于提升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當項目的産出是面向真實的受衆創作真實的産品時,這種效應尤其顯著。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學生在真實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中學習時,學習效果最好(Bransford,Brown & Cocking,1999)。

案例:知識在行動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和教師設計了“知識在行動”(KIA)項目,采用PBL教學法教授三門傳統的AP課程,每門課程由5至7個項目構成,通過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怎樣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續性?”,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為什麼”。

學生以一種“循環往複”的方式探究知識和觀點,在不同的場景中有意識地重溫概念和技能,不斷加深對重要觀點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發展融會貫通的能力。和傳統的線性授課方式不同,KIA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取重複出現的觀點和技能,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Parker&Lo,2016)。舉例來說,要回答KIA《AP環境科學》中關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問題,學生需要完成四個項目——一個關于個人生态足迹的項目,涉及到全球水資源的議題,以及三個關于全球和社區問題的項目。

2.項目與核心的學科知識及實踐深度融合

PBL研究文獻中指出,項目設計應與教學内容緊密結合,着眼于核心學習目标,促進知識的建構(Condliffe等,2016; Thomas,2000)。項目為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和實踐提供了連貫的經驗基礎。一些常見的做法,如在單元教學中穿插探究活動,或利用創客空間制作産品,并沒有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或挑戰尋找解決方案,因此和高水準的PBL有本質差别。後者融合了學科知識與實踐,緻力于為學生創設完整的、連貫的學習體驗。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有充分的機會修改、反思和改進想法,他們學着像曆史學家那樣思考,學着構建科學模型來解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案例:PBL中的多模态讀寫能力

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合作開展了名為“PBL中的多模态識讀能力”的項目,面向小學高年級設計、開發和測試高水準的跨學科PBL課程。從許多方面來看,PBL都非常适合跨學科教學。真實的項目有助于學生在不同的科學領域(如物理、生科、地球、工程)和自身生活經驗之間建立聯系。例如,在開展“如何在社區中種植可供食用的植物?”的項目過程中,學生們會意識到不同的地點具有不同的環境屬性,會對植物的性狀和生長發育産生不同影響。在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要運用閱讀、寫作和數學知識,前者為後者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與學習動機。

語文和數學的教學活動,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更積極有效地參與科學探究和知識建構。目前,項目團隊正着手研發将語文和數學教學融入科學項目的設計思路與原則。對于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的學生而言,概念性理解應該達到怎樣的深度和廣度,也是項目團隊長期關注的課題。

3.提倡有意義的、富于支持性的互動

高水準的PBL離不開社會互動,社會互動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持續的學習與發展;簡言之,PBL中的互動必須既有意義又富于支持性。

在PBL的語境下,有意義且富于支持性的互動超越了“給予積極鼓勵”的範疇,而是緻力于創設讓學生感到安全、能夠積極面對困難、不害怕嘗試和犯錯的真實情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和課堂文化,尊重學生和社群的專業專長。依托這樣的文化,高水準的PBL通過學習環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機會與空間,鼓勵他們發揮優勢、大膽表達、果敢行動、審慎決策。

案例:創作我們的世界

學生需要在一年中完成四個項目,每個項目都鼓勵學生選取不同的模式和工具來展現自己不斷發展變化的想法,并與不同的受衆交流。這些創作經驗将學生定位為多模式設計師,并把PBL推崇的關鍵習慣和程序,比如協作、同理心、反思和修訂技能,如“脊柱”一般貫穿始終。例如,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單元預設了“當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慧”的假想場景。學生在思考“人意味着什麼?什麼會被保留下來?”等重要問題的過程中,會培養進行反思性寫作的習慣。定期寫博客、記日記,促使學生反思自己對于上述重要問題的理解,積累相關的文物素材,最終呈現一場以人性為主題的展覽。課程将社會情感過程視為提升語文素養和貫徹國家課程标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的核心驅動力,因此也特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勇敢的空間”以交流想法、修訂作品和設計公共産品。通過這種方式,社會情感學習不再是獨立于學術内容之外的附加元素,而在英語語文學習中承擔核心作用。


4.運用過程性評估改進教學

要促進深層次的理解,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經驗,了解學生是否做好了學習新内容的準備。開展循證實踐對教師的輔導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的理解時,教師能夠巧妙地提供反饋,并運用過程性評估來改進教學。

案例:從表現中學習

在PBL中巧妙地融入評估和考核,可以幫助我們多方位了解學生在一段時間内的學習情況。在“從表現中學習”項目中,PBA貫穿于整個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因為學生需要回顧自己的學習與理解以回答核心問題。PBA有助于加強PBL的核心要素,比如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的聲音與選擇,複習與反思,以及與真實的受衆溝通。PBA明确鼓勵向小組和個人問責,促使學生生産能體現重要學習成果的産品,從而提升PBL的質量。通過使用學習證據來指導教學,PBL的評價與教學緊密相連,确保學生在精心設計的、真實的、有意義的項目中能學有所得。

我們該怎麼做?

1.通過能力建設推動PBL實施

為了更好地促進PBL的實施與師生技能發展,我們不僅需要課程素材,還需要工具和資源。如果能将資源整合進主旨明确、具有持續性的學習經曆中,他們就能發揮更大的效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确立高水準PBL的有效性,為回答“PBL在何種條件下最為有效?”這一問題積累證據,貢獻力量。

2.提供持續的機會來實踐和改進

對教師而言,專業發展的需求并非一次性的培訓所能滿足,最好能貫穿于學年之中,源源不斷地提供支持,“随時随地”為教師排憂解難。在開展具體的項目或實踐特定的教學方法時,教師都可能需要幫助。随着教師對PBL教學法的理解不斷深入,他們會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長和專業發展目标。要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引導教師圍繞“如何提升自己的PBL實踐能力”抒發個人觀點和專業見解非常重要。

對學生而言,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他們較少有機會發展領導力、表達能力和舉一反三運用知識的能力。要發展上述能力,教師需要精心的設計與指導,循序漸進地把責任讓渡給學生[x1] 。舉例來說,教師不會開始就要求學生以公開報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是從低風險、低壓力的教學活動入手。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聽取同伴的反饋,通過舉例和示範幫助學生明确對學習成果的預期,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許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在高水準的PBL中,表達并非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學生通過一系列緊密銜接的流程,練習提出想法、溝通表達、回顧反思、修正優化,并在此過程中收獲成就感。


3.關注核心的工作方法與步驟流程

要營造适于PBL開展的課堂文化,需要打破傳統師生關系的桎梏。教師不再擁有毋庸置疑的權威,而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地思考與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确社會情感學習的習慣和程序,促進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向積極高效的方向發展。LER也關注社會情感學習在PBL研究與實踐中的作用,緻力于考察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師生的表達、協作、反思和主動性有怎樣的影響,以及與最終教學效果之間的關聯。

4.與研究人員和教師社群建立夥伴關系

在PBL教學大綱的研發過程中,學者和教師所體現出來的社群精神至關重要。具體來說,通過學者和教師的通力合作,我們采用改進科學(improvement science)的方法論,圍繞PBL的步驟、流程、效果和本地化方式進行了系統的證據收集。這些工作幫助我們改進了基于數據向一線提供即時反饋的流程,讓長期的、持續性改進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所有合作夥伴共同需要的。我們在所有的PBL研究中都采用了社群主導的視角,因而可以更為系統地梳理、描述證據,為PBL在新場景中的應用提供支持。

來源: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本文摘自“新校長傳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