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茹十眉老中醫著

2007-07-10 14:29:58
肝風之來,其标多從火化,其本則由于陰虧血少。陰虧則陽盛,風從陽化;血虛則生熱,熱則生風。陽亢則肝風上冒巅頂,血虛則旁走四肢,兩背又相互為因。
(一)上冒巅頂
典型症狀:頭暈頭痛,目眩耳嗚,面時升火,甚則卒然昏仆,半身癱瘓。
基本方
山羊角30克(先煎) 生石決30克(先煎) 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 桑葉1 0克 自蒺藜12克
加減法
1.耳鳴:加磁石l 8克(先煎)、石菖蒲1 2克、蟬衣4。5克。
2.目糊:加石解l 0克、杞子l 0克。
3.血陰虛:加生地12克、熟女貞12克。
4.舌苔白膩:去山羊角、菊花、桑葉,加制半夏9克、茯苓12克、陳皮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山羊角、生石決、天麻、白蒺藜以平肝潛陽,鎮驚熄風;菊花、桑葉清洩肝熱。
(二)旁走四肢
典型症狀:四肢麻木,筋肉惕動,或肢體拘急,脈細弦。
基本方
制首烏12克 當歸l0克生白芍l0克桑枝l 5克地龍幹10克鈎藤15克(後入)
加減法
1.大便幹燥:加黑芝麻18克(打)。
2.夜寐不深:加熟棗仁l0克、柏子仁10克。
3.手足顫抖:加全蠍末0.15克(吞)。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鈎藤、地龍幹、桑枝熄風通絡。
參考
1.肝風多見于現代醫學之腦血管意外預兆,腦血管硬化,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2。常用萬有天麻鈎藤飲(平肝熄風),滋生清陽湯(熄風和陽),養血勝風湯(養血熄風)等。
汗證
病理性的汗多,一一足出于腠理不密,衛氣不固,津液外洩,汗出無時,則稱自汗;一是陰虛熱攬擾或氣血不足,心液不能斂藏,睡中汗出,醒則汗收故稱盜汗。
(一)自 汗
典型症狀:汗出無時,勞動及飯後更多,疲乏畏寒,平時容易感冒,脈多濡細,
基本方
生黃芪1 5克 白術12克 防風6克煅牡蛎30克 浮小麥30克炙甘草3克
加減法
1.陽虛畏寒:加熟附片6~3克(先煎)。
2.氣虛明顯:加黨參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玉屏風散加味。方中生黃芪固表益氣;白術、炙甘草補中健脾,少佐防風走表以助黃芪固表之力;煅牡蛎、浮小麥收斂固澀,标本兼顧,取效較捷。
(二)盜 汗
典型症狀:睡時汗出,醒後汗止,面色萎黃,體乏無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實,脈細緩;或面無華色,心悸不甯,氣短神乏,舌淡脈細沉;亦有久咳虛喘,虛煩不寐,五心潮熱,舌紅,脈弦細。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浮小麥30克煅龍骨1 8 克煅牡蛎l 8克炙甘草3克
加減法
1.脾虛:加自術12克、糯稻根30克。
2.血虛:加制首烏12克。
3.陰虛:加玉竹j 2克、熟女貞12克。
4.火盛:去熟地,甘草生用,加黃芩9克、炒黃柏9克、黃連3克。
5.食欲不振:加生熟谷芽(各)1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熟地、自芍、當歸滋陰補血,炙甘草補中益氣,浮小麥、龍骨、牡蛎收澀止汗、平肝潛陽。
參考
1.本證可見于現代醫學植物神經紊亂、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熱、低血糖等疾病。
2。常用方有當歸六黃湯(滋陰瀉火、補氣血、止盜汗)、牡蛎散(益氣、固表、止汗),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歸脾湯(健脾益氣、補血養心)等。
呃逆
指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倘持續不已,可分虛、實論治。惟在各種慢性疾患過程中出現,每為病勢趨向嚴重,預後亦多不良。
(一)實 呃
典型症狀:見于傷食、受寒後,呃聲響亮頻繁,胸脅脹悶。
基本方
公丁香4.5克 杮蒂9克 竹茹9克 陳皮9克刀豆子10克 枇杷葉1 2克(包煎)
加減法
1.受寒:加生姜6克。
2.食滞;加焦六曲12克。
3.内熱: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4.便秘:加制川軍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公丁香、刀豆子、陳皮溫中降逆,理氣和胃;柿蒂、竹茹、枇杷葉清熱降氣。
(二)虛 呃
典型症狀:見于老人或久病,呃聲低沉無力,久久一呃,氣似難續,面色蒼白,手足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亦有口幹舌燥、煩躁不安、舌紅而幹、脈細數。
基本方
炒黨參12克 白術12克 丁香4.5克 杮蒂9克炙甘草3克
加減法:
陽虛明顯:加幹姜3 吳茱萸2;陰虛明顯:黨參改用西洋參6(另煎兌入)或太子參15,丁香減量為3,加北沙參12、麥冬12 、枇杷葉12(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和中;丁香、杮蒂降逆平呃。

脫肛
黨參15 炙黃芪15 炒白術12 炒枳殼12 炙升麻6 炙甘草3
加減法:
出血加生地榆15; 灼熱脹痛去黨參,甘草生用,加銀花15 槐花12 川連3。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黃芪、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培補中氣;枳殼、升麻行氣升提。

衄血
指血從齒、鼻滲出或流出。在尚未查出病症之前,可對症下藥。
(一)齒 衄
典型症狀:血從齒龈滲出,于晨起或刷牙時更易見到,顔色鮮紅,量不多。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生石膏30克(打) 淮牛膝1 2克知母12克 麥冬1 0克 甘草3克 鮮蘆根一枝
加減法
】.血量較多:加生側柏葉18克,
2·胃熱口臭:加黃芩10克、制大黃9克。
3·腎虛火旺:加炒黃柏1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石膏清陽明胃熱,生地滋腎水以制火;知母生地滋腎潤燥;麥冬養陰清肺,與生地合用苦甘又能化陰;鮮蘆根清肺胃熱,生津止渴。
參考
1.本證可見于維生素丙缺乏症,壞血病,肝硬化,紫癜症,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以及钴、砷慢性中毒等。偶見尚可,常見而無齒龈炎則必須進一步檢查。
2。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養宵陰),知柏八味丸(滋陰瀉火),小薊散(涼血止血)等。
(二)鼻 衄
典型症狀:不因外傷,血從鼻腔流出,色鮮紅;量多不止,可引起頭暈。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j 0克 黃芩l 0克 焦山栀10克 茜草根12克 生側柏葉15克 鮮茅根30克
加減法
 1.口幹口渴:加生石膏l 8克(打)。
2.犬便秘結:加涼膈散12克(包煎)。
參考
1. 本證可見于各種急性傳染病高熱時,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變,尿毒症,血液病以及與鼻腔與附近之癌症,婦女代償性月經等。
2. 出血量多時,可先用濕毛巾或冰袋冷敷額上,另用生大黃溫水磨,随磨随服,并十灰散吹鼻,或脫脂棉、消毒紗布填塞鼻腔壓迫止血。
3. 常用方有茜根散(涼血、清肺、止血),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費氏豢龍湯(涼血、清肝、洩火),犀角地黃湯(清肝肺,涼血、降火)等。
  (一)氣虛
典型症狀: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語言低微,舌質淡嫩,苔薄白,舌邊有齒痕,脈軟弱。
肺氣虛:可兼見懶言,氣短,氣促,自汗。
脾氣虛:可兼見食少、腹脹、大便時溏,或有浮腫。
兼陽虛:可見怯寒肢冷.,洩瀉清谷,腹鳴腹喜按喜溫。
基本方
黨參1 2克 白術l 2克 茯苓12 陳皮6 炙甘草3
加減法
1. 脾氣虛:加淮山藥12 木香9 砂仁3克(後入);氣虛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2. 肺氣虛加炙黃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黃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幹姜或炮姜4.5-6克;腎陽亦虛者,選加肉桂、鹿角片、仙靈脾、仙茅、補骨脂、紫河車之類。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扶脾養胃,補益中氣;白術健脾化濕,扶助運化;茯苓合白術以健脾滲濕;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和胃;陳皮理氣,使補而不滞。

(二)血 虛
典型症狀:面色不華或蒼白,頭暈眼花,手足發麻,唇舌淡,脈細無力。
心血虛: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虛:兼見頭暈,驚惕,或血瘀。
兼陰虛:心煩,口幹,盜汗;腎陰亦虛者,耳鳴耳聾,兩足痿弱,腰膝痠軟,咽燥虛煩。
基本方
熟地1 2克 當歸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紅棗4隻
加減法
1.心血虛:加柏子仁l 0克、龍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遠志6克、青龍齒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棗仁12克。
2.肝血虛:加制首烏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參15克。
3。兼陰虛: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麥冬l 0克、玄參1 2克;盜汗加浮小麥3 0克、煅牡蛎30克;腎陰亦虛者,選用楮實子、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版、鼈甲之類。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滋陰補血;當歸養血和血;白芍和營理血;川芎行氣活血;紅棗益氣補脾。 #3 2007-07-10 14:30:20 流行性感冒
1. 典型症狀:起病急驟、頭痛、發熱、畏寒、全身痠痛等。
2.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淋巴細胞 相對增加,嗜酸粒細胞消失。
3.本病多屬中醫“時行感冒”或“風溫”範疇。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陳皮4·5克 生甘 草3克
加減法
1.熱偏盛:加黃芩9克、鮮蘆根3 0克。
2·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濕偏盛:加蒼術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熱毒重:加闆藍根3 0克、制大黃9克。
5.高熱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頻繁:偏熱加魚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瀉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義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風邪、祛濕止痛,蒲公英清解毒為主藥。輔以陳皮健脾和胃,調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瀉火解毒亦可矯味,并緩和羌活氣味之辛烈。
預防
1。食醋熏蒸。睡前關閉門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間、倒入飯盒或小鍋内慢火燒煮,醋蒸發 完移開,留熏約3 0分鐘,連用六個晚上。
3. 蒲公英3 0克、桑葉1 5克,水煎服,連用3~5天。
3。貫衆、闆藍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連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狀:起病有發熱,兩耳下疼痛,咀嚼及張口時疼痛更明顯。~側或雙側以耳垂為中心的腫脹,邊界不清,表面不紅,壓痛不劇,同側腮腺管口紅腫。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實驗室檢查:自細胞總數正常或稍高,淋巴細胞相對增加;血、尿澱粉酶增高。
基本方
闆藍根3 0克 銀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減法
1.惡寒發熱:加柴胡9克。
2.口幹咽燥:加玄參1 2克。
3.腫塊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幹結:加制川軍9克。
5.睾丸脹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惡心嘔吐:加玉樞丹1.5克(分吞)。
方義
基本方用闆藍根、銀花、炙升麻清熱解毒,夏枯草清膽肝郁熱,海藻軟堅。

流行性出血熱
1.典型症狀:起病急驟,以發熱、出血、低血壓(或休克)、腎髒損害等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發熱期:有明顯畏寒、發熱,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急性感染症狀及面部、頸部皮膚充血,皮膚及粘膜可出現出血點,重症者可見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壓期:約予第5~7病日,體溫突然下降,出現低血壓或休克,尿量減少并出現腎功能損害。(3)少尿期:血壓恢複後出現少尿甚至尿閉,出血現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達3000毫升以上。(5)恢複期:症狀,體征消失。
2.實驗室檢查:(1)發熱期: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多有異常淋巴細胞;血小闆減少;尿中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2)低血壓期: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及分類中異常淋巴細胞增多,血紅蛋白量上升,血小闆減少。尿變化顯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紅細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樣組織;血中非蛋白氮顯著升高,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血鉀升高,鈣和鈉降低,纖維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鉀、鈉、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複期:尿濃縮功能好轉,腎功能逐漸恢複。
3。本病多屬中醫“溫病秒、“疫毒’’範疇,又因時見紅疹、血斑出現,故又稱“疫疹'或“疫斑”。
(一)發 熱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參12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 闆藍根30 銀花12 鮮茅根30 鮮蘆根30 知母12
加減法
1. 尿短加車前子15(包煎)。
2. 便秘加生大黃9克(後入)。
3.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黃15克。
4. 頭痛目赤加龍膽草9。
5. 神昏谵妄: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6.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張: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沖服)、鈎藤15、廣地龍12克。
方義
基本方中闆藍根、銀花、生石膏解溫熱疫毒;生地、知母、玄參、鮮茅、蘆根滋陰瀉火、涼血生津。

(二)低血壓期
基本方
生曬參12克 生地l 5克 麥冬1 2克 闆藍根1 8克銀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減法
1.熱盛渴飲: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黃尿短:加淡竹葉9克、車前草l 5克。
3.神昏谵語: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壓明顯、面白肢冷、脈沉細無力:去生地;生曬參改紅參,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過多再加煅龍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過多,血去氣衰,不能攝斑,可用獨參湯。
方義
基本方中生曬參、麥冬、五味子以挾正養陰;生地、闆蘭根、銀花以涼血清熱。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玄參l 2克麥冬1 2克銀花l 2克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減法
1. 尿中有膜狀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2. 大便秘結:加枳實9克、制大黃9~12克。
3.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選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選加生蒲黃9克(包煎)、瞿麥l 2克;咳血、咯血加藕節l 2克、生側柏葉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龍幹12克、鈎藤l 5克(後入),甚者加用全蠍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兩次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增液湯以增液潤燥,加茯苓、澤瀉清利膀胱,銀花清解熱毒,茅根涼血止血。
參考
1.本期多由溫邪疫毒内侵營血,血熱傷陰,膀胱氣化不利,或真陰受損、腎水虧竭所緻。治宜養陰生津、涼血止血。
2.增液生津、養陰護陰藥如北沙參、石斛、熟女貞、杞子,利尿藥如苡仁、豬苓、竹葉、車前草(子),涼血止血藥如丹皮、赤芍、大薊、小薊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導赤散(清熱利水),知柏地黃丸(滋陰瀉火),犀角地黃湯(涼營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黃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減法
1.腎陰偏虛。加五味子6克。
2.腎陽偏虛:加補骨脂12克。
方義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補攝腎氣;黃芪、升麻升提膀胱氣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腎收澀。
參考
1.本期多因正氣不足,液耗陰虧,或陰虛及陽,腎氣不固,膀胱失約而緻。治法以補腎固攝為本。
2.補腎益陰藥如桑椹子、制黃精、山藥、杞子、女貞子、杜仲,補腎溫陽藥如菟絲子、巴戟天,收澀藥如覆盆子、金櫻子、芡實、白蓮須,養陰生津藥如知
母、麥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氣丸(補腎斂陰),固脬湯(固腎益氣),固腎湯(補腎固攝),桑螵蛸散(滋陰固腎),縮泉丸(溫脾腎、縮小便)等。
(五)恢 複 期
基本方
太子參l 2克 白術l2克 淮山藥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減法
1·津液不足:加北沙參12克、麥冬1 0克。
2。陰虛明顯: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陽虛明顯:太子參改用黨參;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後入)。
方義 、
基本方用太子參、白術、山藥、扁豆、茯苓以益氣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養胃。
參考
l。本期多屬邪去正虛,陰陽虧損;調補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氣健脾藥如人參葉、黃芪、金雀根,和中養胃藥如炒麥芽、炙雞金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參苓自術散(李}、氣健脾、和胃滲濕),益胃湯(生津養胃),生脈散(養陰生津、益氣斂汗),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腎氣丸(溫補腎陽),保元湯(補氣溫陽),八珍湯(氣血兩補)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典型症狀:急起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嚴重者昏迷,多在春季發病,皮膚可見瘀點或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
2.實驗室檢查:腦脊液壓力明顯升高,細胞數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腦脊液培養及塗片檢查細菌陽性。血自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皮膚瘀點塗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血培養陽性。
3.本病多屬中醫‘‘春溫’’、“冬溫’’、“瘟疫,瘟疫時毒’’等範疇。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葉30克 地龍幹12克 龍膽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鈎藤15克(後入)
加減法
1.熱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黃連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嘔吐較頻:加玉樞丹2.1克(溫開水調服)。
4.搐搦:加全蠍、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溫開水調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野菊花、龍膽草清熱解毒,葛根清腑熱、除項強、滋養筋脈,珍珠母、鈎藤、地龍幹重鎮、解痙、熄風。
參考
l。本病病情變化多從衛分迅速蔓延氣分,或直入營血,内陷癡陰。如正不勝邪,,則出現内閉外脫、亡陰、亡阻等危候。後期往往因氣陰耗傷,髒腑虧虛,筋脈失養而形成癱瘓、癡呆等後遺症。初步處理以清熱解毒為主,适當結合養陰化痰、涼血、祛瘀、解
痙、熄風等法。
2.清熱解毒藥如蘆根、黃芩、山栀、銀花、連翹、草河車、紫天葵、竹葉、貫衆、闆藍根,涼血養陰藥如丹皮、知母、玄參、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藥如丹參、鬼箭羽、紅花:桃仁,化痰藥如天竺黃、陳膽星、川貝母、石菖蒲、猴棗散,平肝熄風藥如生石決、生牲蛎、白蒺藜、僵蠶、蟬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選用。

流行性乙型腦炎
1.典型症狀。流行季節(7~9月)突然發熱、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2~3天後出現腦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驚厥、呼吸衰竭。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增高,中性多核細胞居多。腦脊液細胞早期以多核細胞為主,晚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暑溫’’(發熱麗渴)、‘‘暑風’’(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痙'(項背強直)、“暑痫’’(狀如驚痫)等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60克 闆藍根30克 地龍幹12克 鈎藤1 5克(後下) 七葉一枝花15克
加減法
1.氣分熱: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熱: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濕盛:加幹藿香9克、幹佩蘭9克;苔白厚膩甚者加蒼術9克。
4.嘔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嘔吐頻繁加玉樞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涼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12克(沖)。
6.項強: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鮮竹瀝30克(沖服),或猴棗散1.5克(溫開水調服)。
8.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宮牛黃丸l粒,每日2次(溫開水化服)。
10.煩躁:加牛黃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見搐搦者用至寶丹l粒。均用溫開水調服。
11.項背強直:熱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輕者,用蟬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溫開水調服);熱不高者,用全蠍、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溫開水調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闆藍根、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鈎藤、地龍退熱熄風。

鈎端螺旋體病
1.典型症狀:起病急驟,有寒戰、發熱(呈弛張型)、劇烈頭痛、乏力、納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腸肌最明顯)、顔面充血(常見結膜顯著出血);有出血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結腫大,尤以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為主;有接觸和飲用疫水或進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細胞為蘭,血小闆減少,逮沉加快;魚清凝集溶解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望啊性反應(發病後l~2周出現)。
3。本病多屬中醫“暑溫挾濕”、秋溫疫毒、濕溫、咳血、吐血”等範疇。
(一)流感傷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銀花l 2克 連翹12克 藿香10克 黃連3克 黑山栀9克 鮮蘆根30克
加減法
1.全身痠痛明顯:加羌活9克、獨活9克、秦艽9克。
2.頭痛項強明顯:加葛根9克、龍膽草9克。
3.腿脹痠痛明顯:加木瓜9克、晚蠶砂12克 (包煎)。
4.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黃:加淡竹葉9克、木通9克。
6.目赤澀痛:加生地12克、木賊草9克。
7.頸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較頻: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瀉: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紅津少:加川石斛9克、麥冬1 2克。
11.濕熱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熱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帶血:加白茅根30:克、藕節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銀花、連翹、鮮蘆根清宣衛、氣熱毒;黃連、山栀、蒲公英清熱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濕,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廣郁金l 0克 生側柏葉30克 仙鶴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魚腥草30克 鮮荷葉60克
加減法
1..高熱煩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熱熾盛:加炒黃連3克。
3、咳嗽頻繁:加光杏仁9克 川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黃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涼血清熱,開肺郁,理肺氣;魚腥草、白茅根入肺經以清熱解毒,協同生側柏葉、仙鶴草涼血止血;鮮荷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
參考
1.本病多由暑熱蘊結,内熱熾盛,疫毒上迫于肺,損傷血絡所緻。早期可見咳痰帶血絲,繼則大量出血,而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時宜用獨參湯、參附龍牡湯、生脈散,并結合現代醫學方法搶救。緩時治宜涼血止血、養陰潤肝為法。
2.冰血止血藥如紫珠草、生蒲黃、水牛角、小薊、玄參、丹皮、旱蓮草、茜草根、生蒲黃,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紫菀、阿膠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黃連解毒湯(清肺解毒),四生丸(涼血止血),白虎湯(滌暑、清肺胃),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解毒)等。
(三)黃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陳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黃連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車前草3 0克。
2、出血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蓮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宮牛黃丸1粒(溫開水溶化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茵陳、山栀利膽、退黃、瀉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涼血止血,蒲公英、黃連清熱解毒。
參考
I.本型類似中醫學的“急黃'或“瘟黃';多因暑濕熱毒交蒸,郁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或熱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熱利膽、涼血解毒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生石膏、黃芩、銀花、闆藍根、紫花地丁,利膽退黃藥如金錢草、玉米須、連錢草,涼血止血藥如仙鶴草、白茅根、地錦草、旱蓮草、茜草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茵陳蒿湯(清利濕熱、退黃),清瘟敗毒飲(清熱解毒、涼營瀉火),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等。
四)腦膜腦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參1 2克 闆藍根l 5克 廣地龍1 2克 黃連3克 鈎藤1 5克(後入)
加減法
1。抽搐頻繁:加全蠍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語:加石菖蒲12克,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沖服)、生地、玄參清營涼血,黃連、闆藍極清熱解毒,地龍、鈎藤熄風止痙。如黃連缺乏可改用龍膽草9克。
參考
1. 本型類似中醫的“暑痙',多出熱毒熾盛,燔灼營血,内陷心包而緻,治以清熱解毒、涼營止痙為法。
2. 清熱養陰如竹茹、竹卷心、連翹、白芍、菊花、甘中黃,重鎮熄風藥如珍珠母、生石決、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選用。本型後期有因濕熱内郁,彌留肢體,脈絡痹阻,出現半身不遂或語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絡法。藥如當歸、川芎、丹參、赤芍、雞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龍、茵陳、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營湯(清營解毒),神犀丹(清營,涼血、解毒),羚羊鈎藤湯(清肝、化痰、熄風),熄風清營湯(清心開竅、鎮肝熄風)等。
(五)腎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黨參12克 炙黃芪12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丹參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黃9克
加減法
1.氣虛較甚:黨參改用生曬參9克(另煎沖入)。
2.尿少明顯:加将軍幹3克(研末,溫開水送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茯苓、澤瀉淡滲利水;丹參、益母草、制大黃祛瘀洩濁,使血液循環改善,排尿通暢。
參考
1.本型可見于後期,系因腎氣不足,氣血郁滞,水濕不行所緻;治宜益氣利水為主,兼用祛瘀洩濁以助腎功能的恢複。
2。益氣藥如白術、黃精,利水藥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車前草(子),活血祛瘀藥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馬鞭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熱利水),豬苓湯(養陰利尿), #4 2007-07-10 14:31:07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狀:有與肝炎病人接觸史,近期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狀,如乏力、納減、惡心、厭油、發熱及黃疸,肝腫大、肝區痛,鞏膜及皮膚黃染。
2.實驗室檢查:尿中尿膽原含量增加,谷丙轉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鋅濁度試驗均可出現異常;黃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膽紅素可呈陽性,總膽紅素及一分鐘膽紅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檢測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診。
3.本病多屬中醫托脅痛'、“肝氣郁滞’’、“肝脹’’,“陽黃'、“脅脹’’、“陰黃”、“虛勞’’等範疇。
一、急 性 期
(一)無黃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廣郁金9克 制大黃9克
加減法
1.濕偏重:加蒼術9克。
2.熱偏重:加黃芩9克,或豬膽汁炒黃連3克。
3。脘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黃減量,加炒自術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顯:加糯稻根3 0克。
6。肝區痛明顯: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減退明顯:加炒谷芽9克、炒麥芽9克,或用炙雞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土茯苓滲濕,廣郁金疏肝理氣,例大黃蕩滌溫熱之壅滞,秦皮清肝洩熱。
參考 ,
1.本型多由飲食不慎,或濕熱内蘊,脾失繼運,肝失疏洩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熱化濕、疏肝解毒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闆藍根、一見喜、鐵扁擔、虎杖、垂盆草、過路黃、半邊蓮、紫參、敗醬草、鳳尾草,化濕利尿藥如藿香、佩蘭、生苡仁、車前草、玉米須、金錢草,疏肝理氣藥如制香附、莪術、砂仁、柴胡、川樸、青皮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氣、化濕),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等;愈後宜續服清肝扶脾丸或強肝丸(益氣健脾、活血祛瘀、理氣舒肝),以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減輕病毒對肝髒的損害。
4.據報道柴胡、烏梅、五味子、金櫻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靈芝、丹參、野菊花、田基黃、一見喜、當歸龍荟丸、生地與柴胡同用、闆藍根與崗稔根同用,均有降轉氨蔫作用;虎杖、黃柏、大黃、貫衆、魚腥草、晚蠶砂,對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預防
1·楊樹枝、柳樹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闆藍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連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劑,連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溫開水吞服),每日1次,連服5~7天.
(二)黃 疸 型
基本方
茵陳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黃柏9克 生大黃9克(後入) 黃芩9克生甘草3克  七葉一枝花3 0克
加減法
1.挾風寒:加麻黃6克。
2.濕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熱偏盛:加龍膽草9克。
3. 肝大明顯:加丹參l 5克。
5.脾大明顯加炙鼈甲12克
6.黃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礬0·4 5克(研末),入膠囊飯後吞服,每日 3次。
方義
基本方茵陳清利濕熱;山栀、黃芩、黃桕瀉火,大黃蕩滌腸胃,前後分消,使濕熱從二便而出;生甘草、七葉一枝花降洩、清熱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當歸9克 丹參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黃芪12克 廣郁金9克 敗醬草30克
加減法
1. 食欲減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麥芽12克。
2. 濕偏盛:加幹藿香9克 佩蘭9克 生米仁12克
3. 熱偏盛:加生山栀9 黃連3克。
4. 濕熱兩盛:加茵陳15克 生山栀9克。
5. 低熱:加銀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腫大:加烏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區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術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黃疸晦暗不退:加茵陳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虛:加白術12克、茯苓1 2克。
11.氣虛:加黨參12克。
12.血虛:加制首烏12克。
1 3.陰虛:加生地1 2克、北沙參12克。
14.陽虛:加仙靈脾1 2克、肉桂3克(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丹參、赤芍活血散瘀,廣郁金開肝氣之郁結,炙黃芪益氣健脾,輔以敗醬草清熱解毒而祛餘邪。
腸傷寒
一 發病期
  基本方
苦參9克 銀花l 2克 蒼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樸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減法
1.濕偏盛。加蒼術9克。
2。熱偏盛:加炒黃連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悶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5。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6.大便秘結:加涼膈散1 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藿香、川樸芳香化濕,蒼耳草祛風化濕,苦參清熱燥濕,甘露消毒丹化濁利濕,白花蛇舌草、銀花清熱解毒。

(二)極 期
基本方
蒼術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黃連4.5克青蒿9克七葉一枝花12克
加減法
1.便秘:加枳實9克、制川軍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銀花炭12克。
3.紅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陰津受損:加北沙參12克、麥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自虎加蒼術湯以清陽明胃熱,燥太陰脾濕;配青蒿以宣化濕熱;黃連、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

三)恢 複 期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麥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藥12克炒扁豆12克
加減法
1.胃熱:加竹葉9克、生石膏30克。
2.低熱: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術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歡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參12克、遠志肉6克。
7.氣虛:加太子參12克、制黃精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陰增液,山藥、炒扁豆健脾化濕。

斑疹傷寒
1.典型症狀:發病急驟,有寒戰、高熱、頭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嘔吐、脈速、結膜充血、肝脾腫大,第5日起胸背開始出現淡紅色斑疹或丘疹,2小時内蔓延至頸、腹及四肢,嚴重者有谵妄、煩躁不安、腦膜刺激征。
2。實驗室檢查:發病一周後,變形杆菌交叉反應0X的凝集效價在1/160以上或逐漸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溫病’’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生地1 5克銀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鮮蘆根60克
加減法
1。尿黃尿短:加淡竹葉9克。
2.斑疹過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語: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蒲公英、銀花、蘆根清熱透邪,生地、紫草涼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狀熱)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黃連3克黃芩3克 藿香12克 銀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麥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節1 2克,
5。小便短少:加車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雞金9克。
7。關節疼痛明顯:加防己9克、晚蠶砂12克 (包煎)。
8.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1 2克、黃藥脂9克。
9。睾丸脹痛:加川襪子9克、炒玄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黃連、銀花、黃芩清熱、解毒、燥濕,藿香化濕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黃連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魚腥草3 0克 雞血藤3 0克
加減法
l·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盜汗:加浮小麥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約麻仁丸9克(吞服)。
4·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瀉:加炒白術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棗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節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蓮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納不佳:加炙雞金g克、炒萊菔子9克。
11.關節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關節強直:加地龍幹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腫大:加丹參12克、炙鼈甲12克(先煎)。
l 4.血虛:加當歸g克、桑椹子12克。
1 5.氣虛:加黨參g克、炙黃芪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滋養陰血,魚腥草、黃連清熱解毒,生米仁、雞血藤利濕通痹,亦可養血行血,秦艽祛風濕、除虛熱。

霍亂
基本方
于姜6克 黃連3克 黃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溫開水調服)

敗血症
生地15 銀花15 紫花地丁15 黃連4.5 野菊花30 甘草3 水牛角60 (先煎)
加減法:
1. 高熱加生石膏30(先煎)、黃芩9。 2.便秘加制川軍9(後入)、玄明粉12(沖服)。
3.痰黃加魚腥草15 桑白皮12。 4.尿少加車前子12(包煎)/塊滑石18。
5.尿血加生蒲黃12(包煎)、白茅根18。 6.便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7.鼻血加丹皮9 蠶豆花12。 8.咯血去川軍加生側柏葉12 大黃炭9。
9.目黃加茵陳12 龍膽草4.5。 10.斑疹明顯加紫草9 丹參12
11.驚厥抽搐加鈎藤15(後入)、廣地龍9;症重加羚羊角0.9-1.5(研粉吞服),亦可用山羊角30(先煎)代。
12.神昏谵語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涼營,黃連、野菊花、紫花地丁、銀花、甘草清熱解毒。

破傷風
葛根9 制川烏9 僵蠶12 蟬衣12 白芷9 木瓜12 吳茱萸9 全蠍、蜈蚣(等分研末吞)1.5-3克(每日2次)
加減法:1.便秘加制川軍9、玄明粉12(沖服)。 2.痰黃加天竺黃9 或竹瀝油30(沖服)。
方義
基本方用葛根、白芷解肌祛風,僵蠶、蟬衣、全蠍、蜈蚣熄風解痙,吳茱萸、木瓜溫通散寒、舒筋活絡,制川烏祛風通痹。

肺結核
丹參12 百部18 黃芩9 生苡仁12 生牡蛎30 清炙黃芪12
加減法:
1. 潮熱加銀柴胡9 地骨皮12。 2.盜汗加浮小麥30 癟桃幹9。
3. 胸痛加桑白皮12。 4.納差加生谷芽12。
5.津少加北沙參12 麥冬9。 6.空洞加白芨粉9(調服)。
7.咳嗽較頻加杏仁9 川貝粉3(吞服)。8. 痰黃腥臭加魚腥草30 冬瓜子12。
9.痰中帶血加茜草根12 藕節12。症重用參三七粉1.5-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潤肺止咳,抑滅瘵蟲;黃芩清肺洩熱助百部以祛邪;丹參活血養血、袪瘀生新,改善肺部血液運行,促使病竈愈合;黃芪既可補肺金,又能健脾土,起扶正作用;苡仁健脾滑痰、清肺除濕;牡蛎軟堅化痰、消散結核病竈。

結核性胸膜炎
柴胡9 百部15 黃芩9 全瓜蒌12 魚腥草30 生牡蛎30(先煎)
加減法:
1.咳嗽加炙款冬9 紫菀12。 2.胸痛明顯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3.痰熱加大貝母9 桑白皮12。 4.痰濕加制半夏9 茯苓2。
5.血瘀加丹參12 桃仁9。 6.潮熱加地骨皮12 炙鼈甲12(先煎)。
7.胸水加控涎丹1.5-4.5克。 8.膿胸加冬瓜子12 桔梗9 或生米仁15 鮮蘆根30。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疏洩少陽之邪,解往來寒熱;魚腥草、全瓜蒌清肺洩熱,寬胸化痰,消腫解毒;百部、黃芩抑滅瘵蟲;生牡蛎軟堅、化痰、散結。

結核性腹膜炎
白術12 百部12 黃連3 鬼針草15 木香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減法:
1.腹脹加大腹皮12 厚樸9。 2.腹水去甘草加商陸12 生姜皮4.5 車前子30(先煎) 3.便秘去白術加制大黃9 炒枳實。
4.虛熱加銀柴胡9 青蒿9。 5.腹瀉較頻加烏梅炭6 赤石脂18(包煎)。
6.腹部有塊白芍改用赤芍,加三棱9 莪術12 ,體虛較甚者改用當歸9 丹參12。
7.腹痛明顯加吳茱萸2.4 白芍可以加量。
方義
基本方用木香、白術行氣健脾,白芍、甘草緩急定痛,百部、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殺蟲,鬼針草活血散瘀。

自發性血糖過低症
黨參12 炙黃芪12 枸杞10 制首烏12 桂枝6 生白芍10 淮山藥12 饴糖30(沖入)
加減法:
1.汗多加煅牡蛎30。 2.心悸加柏子仁10 磁石18克(先煎)。
3.頭暈加川芎6 白芷4.5克。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制首烏、枸杞補血;桂枝、白芍和營;山藥、饴糖健脾養胃。

腸結核
炒白術12 吳茱萸3 補骨脂9 百部12 苦參4.5 煨肉果9 五味子3
加減法:
1.潮熱加川石斛12      2.盜汗加煅牡蛎30(先煎)
3.腹脹加木香9        4.便血加地榆炭12
5.便秘加肉苁蓉12 蜂蜜30(沖入)。 6.貧血加熟地12 當歸9。
基本方用白術、補骨脂、吳茱萸 煨肉果以助脾腎之陽,配五味子滋陰,使陰陽得以調協;苦參、百部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淋巴結核
白花蛇舌草30 白芥子9 夏枯草12 生牡蛎30(先煎)野菊花15 海藻12 青皮9 陳皮9
加減:血虛加當歸10 炙黃芪12 陰虛加生地12 玄參12。
基本方用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白芥子、陳皮、青皮、海藻、生牡蛎理氣消痰、散結軟堅;夏枯草清火散郁,并有抑滅瘵蟲的作用。

過敏性鼻炎
防風9 烏梅4.5 五味子4.5 路路通9 蟬衣4.5 甘草3 
加減法:
1.頭脹頭痛:加菊花9 白蒺藜12  2.容易感冒加炙黃芪12 白術12
3.涕多加金櫻子12         4.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 丹皮9。
基本方用防風、路路通祛風通絡;烏梅、五味子斂肺;蟬衣、甘草散風熱、和脾氣,并有鎮靜、脫敏作用。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生地15 白頭翁15 銀花15 茜草12 生米仁15 黃連4.5 甘草3 
加減法:
1.高熱加葛根9 柴胡9    2.腹脹加木香9 厚樸4.5
3.嘔吐加姜竹茹9 陳皮9   4.腹痛較重加台烏藥12 制乳香4.5 由蛔蟲引起者加苦楝根皮9          5.腹瀉頻繁去生地加補骨脂9 煨肉果9
6.便血量多: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藥後不止再加三七粉3(吞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白頭翁、銀花、黃連、甘草清熱化濕,瀉火解毒;生地、茜草涼血止血,行血祛瘀,生米仁滲濕排膿。

急性壞死性結腸炎
炒荊芥9 黃芩9 生米仁12 槐花炭12 生地榆12 敗醬草15 生側柏葉12
加減法:
1.腹脹加木香9          2.血熱加生地12
3.瘀多加當歸9          4.後重加炒枳殼9
5.腹痛加生白芍12 甘草3。
方義
基本方用敗醬草、生米仁、黃芩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滲濕排膿;槐花炭、生地榆、生側柏葉涼血止血。

肋間神經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減法:
1.内熱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較甚加五靈脂10 三七粉3克(沖入)。
3.陰虛火旺加生地15 麥冬10。

坐骨神經痛
桑寄生30 獨活9 雞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細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減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後入)。   2.濕重加蒼術9 茯苓15。
3.瘀滞加紅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條 全蠍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斷12克。        6.痛劇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細辛、獨活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桑寄生、川牛膝、雞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制川烏功專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烏之毒。

面神經麻痹症
當歸10 川芎9 赤芍10 僵蠶10 白附子6 全蠍末3克(分吞)。
加減法
1.挾熱加菊花9 夏枯草15克。  2.瘀阻加紅花9 桃仁9克。
3.氣虛加炙黃芪12克。      4.肌肉牽痛:加地龍幹10。
方義
基本方用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治風先治血,故加當歸、川芎、赤芍以養血行瘀。

糖尿病
黨參12 生地15 知母12 淮山藥15 天花粉10 蠶繭十隻
加減法:
1.尿糖呈強陽性加生黃芪12-15克。 2.血糖明顯增高加玄參12、蒼術10。
3.偏肺熱多飲加生石膏30-60克(打,先煎)。 4.偏陰虛多尿加山萸肉12 五味子4.5克。
5.偏胃熱多食加石斛12 麥冬10 或黃芩10制大黃6克(便秘時用9-12克)。
6.腎陽亦虛(陰虛及陽)加熟附片6-9克(先煎)。 7.視力減弱加杞子12 蕤仁肉12克。
8.浮腫或有蛋白尿加茯苓12 丹參12 益母草12克。 9.皮膚或下陰瘙癢加茯苓皮15 地膚子12 白藓皮12克。 10.高血壓頭脹頭暈加生石決30克(先煎) 鈎藤15克(後入);後項牽強時加葛根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滋陰潤燥,黨參、花粉、山藥益氣生津;蠶繭能止消渴,治小便過多。

多發性神經炎
桑枝30 生苡仁18 羌活10 獨活10 秦艽9 西河柳12 當歸10 雞血藤15
加減法:
1.膚色發绀加桂枝9 川芎9  2.兩足萎弱加健步虎潛丸9克(分吞)。
3.脾腎兩虛加白術15 熟地12。
方義
基本方用桑枝、羌獨活、西河柳、生米仁、秦艽祛風、通絡、利濕、除痹,當歸、雞血藤養血行血、舒筋活絡。

肋間神經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減法:
1.内熱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較甚加五靈脂10 三七粉3克(沖入)。
3.陰虛火旺加生地15 麥冬10。

坐骨神經痛
桑寄生30 獨活9 雞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細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減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後入)。   2.濕重加蒼術9 茯苓15。
3.瘀滞加紅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條 全蠍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斷12克。        6.痛劇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細辛、獨活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桑寄生、川牛膝、雞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制川烏功專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烏之毒。

尿崩症
生地12 熟地12 生龍骨30 牡蛎30 山萸肉12 桑螵蛸12 炒黃柏10 仙靈脾12 鹿角片12(先煎) 甘草6
加減法:1.頭痛加山羊角18(先煎) 2.便秘加肉苁蓉12 火麻仁10
3.唾少口幹加北沙參12 天花粉10 4.皮膚幹燥加知母12 地骨皮15
5.四肢乏力加黨參12 炙黃芪12 6.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先煎) 肉桂3(後入)
7.陰虛明顯加龜版12 杞子12。
方義
基本方用生熟地益腎養血;仙靈脾、鹿角片壯腎陽;山萸肉、黃柏滋腎陰;龍骨、牡蛎、桑螵蛸固澀腎氣,甘草補中潤肺,現代藥理報道有抗利尿作用。

震顫麻痹症
制首烏15 生石決30 龍齒30 鈎藤15 (後入) 天麻10 陳膽星10 全蠍末3克(分二次吞服)
加減法:
1.氣血虛加炙黃芪12 當歸10 生白芍10 2.肝腎虛加生地12 熟地12 山萸肉12 潼蒺藜12
3.虛火上亢加知母12 炒黃柏9 4.脾虛生痰加拍打白術12 淮山藥12 陳皮6。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天麻、鈎藤養血熄風;生石決、友齒平肝潛陽;陳膽星、全蠍化痰解痙。

頸淋巴結核
生牡蛎30(先煎) 制黃精12 平地木15 玄參12 夏枯草15 紫背天葵12 淅貝母10 海藻12 蜈蚣粉0.15克(吞服)
加減法:
1.低熱加葎草15-30 2.全身無力加炙黃芪12
3.食欲不振加炒白術10 炒麥芽12 4.結核堅硬加皂角刺9。
基本方用黃精、玄參補脾潤肺,滋陰涼血;平地木、天背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生牡蛎、夏枯草、浙貝母、海藻化痰消核,軟堅散結;蜈蚣解毒,兼有抑制結核菌作用。

風濕性關節炎
桂枝6-9 秦艽10 威靈仙12 制川烏6-9(先煎) 雞血藤12 豨莶草30
加減法
1.發熱加銀花15 連翹10 2.風勝加羌活9 海風藤12
3.濕勝加蒼術9 生苡仁30 4.寒勝加制草烏6-9(先煎) 細辛3
5.化熱去川烏加生石膏30-60(打 先煎) 知母12 桑枝30
6.上肢痛加防風9 片姜黃9 7.下肢痛加獨活9 牛膝12
8.出現環狀紅斑:去桂枝、川烏,加大豆卷10 生地15 丹皮10。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制川烏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秦艽、威靈仙、豨莶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雞血藤補血、行血活絡;甘草緩解川烏毒。

[ 本帖最後由 zengjian 于 2007-7-10 11:33 編輯 ] #5 2007-07-10 14:31:30 類風濕性關節炎
當歸10 赤芍10 桂枝9 生苡仁30 地龍幹12 炮山甲12 另:三七粉0.9克 制馬錢子0.06克(吞服)
加減法
1.氣短疲乏加炙黃芪12 黨參12 2.貧血明顯加熟地12 雞血藤12
3.腎虛腰痠加桑寄生30 杜仲12 淮牛膝12 4.肌肉萎縮加白術12 淮山藥18 茯苓12。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赤芍、三七活血行瘀,桂枝、生苡仁祛風利濕;地龍幹、炮山甲、馬錢子活血水腫,通利經絡、舒筋止痛。

食道炎
北沙參12 制半夏9 黃芩9 八月劄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減法
1.咽燥加川石斛9 麥冬9 2.出血加生地12 生地榆12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黃芩養陰清熱,潤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八月劄理氣開郁。

贲門失馳緩症(贲門痙攣)
北沙參12 廣郁金10 砂仁粉2.1克(吞) 生白芍10 旋複花9(包) 代赭石12 (先煎) 甘草3
加減法
1.嘔惡多痰加制半夏9 陳皮6 2.胸痛明顯加制香附12 路路通9
3.大便幹結加炒枳實9制大黃9 4.津少舌紅國生地12 麥冬10
5.咯血加生側柏葉12 生地榆9 6.呃逆加刀豆子12 杮蒂9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潤燥,郁金、砂仁行氣開郁,旋複花、代赭石消痰下氣、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緩急解痙。

食道憩室
生地12 當歸9 桃仁9 丹參12 郁金10 紅花9 石見穿15
加減法
1.胸痛:加八月劄9。      2.便血:加生地榆12。
3.嘔吐:加制半夏9  陳皮6,津少時用竹茹9、代赭石18。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養陰涼血;丹參、郁金涼血去瘀,行氣解郁;當歸、桃仁、紅花、石見穿
活血,潤燥止痛。

食道癌
石見穿30 急性子12 幹蟾皮9 桃仁10 丹參18 橘皮9 橘葉9 硵砂丸2粒(含化咽下) 
加減法 
1.胸痛:加郁金10、炒五靈脂9。    2嘔吐:加姜半夏9、代赭石12。 
3.嘔血:加三七粉3(分吞),或雲南白藥2(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柿蒂9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急性子、感蟾皮、硵砂丸活血止痛、消腫散結;丹參、桃仁涼血去瘀;橘葉、橘皮疏肝理氣。
 
胃神經痛
柴胡6 川楝子9 炒玄胡9 制香附12 佛手片9 生白芍9 甘草2.1
加減法:
1.受寒加紫蘇9 生姜3 2.内寒加木香6 吳茱萸2.1
3.郁火加丹皮9 炒山栀9 4.胸悶加炒枳殼9 砂仁2.1克(吞服)
5.嘔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 炒黃連1.5 6.嗳酸加煅瓦楞12
7.便秘加瓜蒌仁9 枳實9 屬陰虛腸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滞加炒麥芽9 焦山楂9 9.胃陰虛加沙參9 麥冬9
10.久痛入絡加路路通9 或炒九香蟲4.5 炒刺猬皮9 甚者用失笑散9(包煎)
11.脾胃虛加炒黨參9 炒白術9。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氣,和營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疏肝理氣,開胃和中,醒脾消脹,洩熱止痛。

急性單純性糜爛性胃炎
蘇梗9 藿香梗9 制半夏9 陳皮9 厚樸6 炒竹茹6 黃芩9 生姜4.5
加減法:
1.發熱加葛根6 2.濕盛加蒼術9
3.腹瀉加煨葛根6 或竈心土30(煎湯代水) 4. 食欲減退加焦山楂9 焦神曲9
5.嘔吐不止加玉樞丹1.5克,吞服 6.腹痛明顯加木香9
7.内熱熾盛加炒黃連3
方義
基本方用蘇梗、藿香梗、生姜散寒化濕,行氣寬中;制半夏、陳皮、厚樸理氣健脾,和中降逆,佐以竹茹、黃芩以清熱和胃。

急性出血性糜爛性胃炎
紅藤18 敗醬草15 大薊15 白芍12 炒黃連3 白芨片10 甘草3
加減法
1. 吐血多加參三七粉3克(分二次吞服),或雲南白藥1瓶(分三次吞服)。
2. 黑糞多加地榆炭12 或竈心土30(煎湯代水)。必要時,亦可有雲南白藥。
3. 胃痛明顯加制乳香4.5 沒藥4.5。
4. 軟弱頭昏加黨參12 炒白術10。
方義
基本方用紅藤、敗醬草、大薊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行瘀;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黃連清胃火,解熱毒;白芍、甘草柔肝滋陰,緩急定痛。

淺表性、萎縮性胃炎
丹參12 蒲公英15 白芍12 川楝子9 炒玄胡12 生山楂12
加減法
1.納差加炒谷芽10 炒麥芽10 2.嗳氣加郁金10 旋複花12(包煎)
3.脘脹加炒枳殼、砂仁粉2.1克(吞) 4.腹瀉加焦六曲12
5.舌破加炒黃連3 6.便血加地榆炭12
7.陰虛明顯加北沙參12 麥冬10 8.久痛不止加失笑散9(包煎)
9.脾氣虛弱加黨參12 山藥12 10.癌變趨向,加鐵樹葉15 半枝蓮15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活血行瘀;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痞散結;白芍、甘草柔肝緩急,和胃定痛;川楝子、炒玄胡辛苦洩熱,疏肝理氣,以增強止痛之力;生山楂增加胃酸以消食。

肥厚性胃炎
桂枝6 白術12 茯苓15 炙黃芪12 制半夏9 海螵蛸12 陳皮9
加減法
1.疼痛明顯加肉桂末3(吞服) 2.食後腹脹加木香9 砂仁粉2.1克(吞服)
3.隐痛持久加煅九香蟲4.5克 炒刺猬皮9 4.時有便血加地榆炭12、炮姜炭2.1
5.濕重苔膩加蒼術9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黃芪、白術、茯苓健脾養胃,通陽化氣,和中燥濕,制半夏、陳皮消痞理氣;海螵蛸收斂制酸。

消化性潰瘍
以疼痛為主:蘇梗9 廣郁金10 制香附12 路路通9 煅瓦楞12 大白芍12 佛手片9
加減法
1.脅脹加柴胡6 2.食滞加炒谷芽10 炒麥芽10
3.腹脹加廣木香9 4.内寒加高良姜9
5. 内熱加炒山栀9

以疼痛食入随吐為主症:丹參15 赤芍12 炒枳殼9 制半夏9 姜竹茹9 陳皮9 砂仁殼4.5(後入)
加減法
1.津傷去陳皮,加北沙參12 麥冬10 2.嘔吐較頻加旋複花9克(包煎) 代赭石12
1. 疼痛較甚:加九香蟲4.5 炒刺猬皮9 或失笑散9(包煎)
2. 大便秘結:枳殼改用枳實,加制大黃9

以大便秘結隐血為主症:炒白術12 龍骨12 生地榆12 炮姜3 艾葉4.5 白芨片10 炙甘草3
加減法
1.隐血量多加三七粉3克(吞服) 2.頭暈汗多加炙黃芪12 當歸9
方義
以疼痛為主症,基本方用蘇梗、廣郁金、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氣,寬中解郁,路路通活血通絡,白芍柔肝緩急,煅瓦楞制酸止痛。疼痛食入随吐者基本方用丹參、赤芍活血祛瘀,枳殼、砂仁醒脾開胃、消脹開痞,半夏、陳皮、竹茹降逆止嘔、清熱和脾。大便隐血者,基本方用白術、炙甘草健脾、補中益氣,生地榆、白芨、龍骨與炮姜、艾葉并用,功能溫經收澀、涼血止血。
三叉神經痛
羌活10 細辛3 川芎9 天麻10 白芷9 僵蠶10 制川烏6 制草烏6 
加減法
1.疼痛較劇加全蠍末1.5克(分二次吞服)。  2.面肌抽搐加地龍幹10克。
3.久痛入絡加紅花9 赤芍12克。     4.肝火上炎:去羌活、細辛、白芷,加龍膽草9克 生地15 炒山栀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羌活配合細辛、白芷驅風散寒;川芎活血行氣,血行風滅則疼痛可止;天麻、僵蠶具有良好的熄風解痙作用;制川草烏羌活等散寒止痛,配以甘草解辛溫之毒。

偏頭痛
丹參15 川芎9 白芷9 地龍幹12 天麻10 蜈蚣9 全蠍9(兩味研細末,分三次一日吞服)。
加減法
1.寒盛加細辛3 羌活9         2.化火加菊花10克 生石膏30(打)
3.挾痰加陳膽星9 陳皮9        4.瘀滞加紅花9 桃仁10
5.血虛加當歸10 生白芍12。
方義
基本方用白芷祛風、散寒、止痛;丹參、川芎活血、行氣、祛瘀;天麻、地龍幹、蜈蚣、全蠍搜風、通絡、解痙,以加強止痛之力。

神經性頭痛
生石決30(先煎) 鈎藤15(後入) 生地15 生白芍12 菊花10 白蒺藜12
加減法
1.肝火偏盛加龍膽草9 生甘草3。     2.痰濁上擾加制半夏10 明天麻10。
3.陰虛火旺加知母12 黃柏10。      4.久痛入絡加丹參15 桃仁10。
5.夜寐不安加熟棗仁10 淮小麥30     6.煩躁不安加百合12 麥冬10

遺精
基本方
生地15 天冬10 麥冬10 知母12 黃柏10 龜版12(先煎) 金櫻子12 芡實12 甘草3
加減法
1.肝火偏盛加龍膽草4.5      2.心火偏盛加蓮子心
3. 遺精頻繁加金鎖固精丸9克(分吞)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天冬、知母、龜闆滋腎養陰以平肝火;黃柏清相火;麥冬清心火;金櫻子、芡實即水陸二仙丹,功能益腎固精。

滑精
基本方
熟地12 莬絲子12 杞子12 山萸肉12 制首烏12 芡實12 白蓮須6 煅龍骨30 煅牡蛎30
加減法
1. 陰虛明顯加知母12、熟女貞12 或龜版12(先煎)
2. 陽虛并見(陰虛及陽)去首烏,加熟附片6克,鹿角霜10(分吞)。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首烏、杞子滋陰,補益肝腎;莬絲子、山萸肉益精固腎;芡實、白蓮須、煅龍牡固腎澀精。

脫發
熟地15 制首烏12 生側柏葉15 當歸10 莬絲子 白芷6 桑椹子12 芝麻梗30
加減法
1.頭癢加苦參9 羌活9      2.幹燥屑多:芝麻梗改用黑芝麻18。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首烏、芝麻梗滋陰養血;當歸、側柏葉行血活血;莬絲子、桑椹子補益肝腎;白芷祛風,又能引藥力上行。

胃神經官能症
淮小麥30 炒白芍9 廣木香9 炒川連3 炙甘草3 枳術丸9(吞服)
加減法
1.脘痛加炒玄胡9       2.脘悶加全瓜蒌12
3.嗳氣加廣郁金9       4.腹脹加大腹皮9
5.腹瀉加補骨脂9       6.便秘加火麻仁12
方義
基本方木香、川連清化濕熱;枳術丸健脾清痞,升養胃氣;白芍、甘草斂肝止痛;淮小麥養心甯神。

腸神經官能症
基本方
白術12 制香附12 淮小麥30 廣郁金10 生白芍10 五味子4.5 炙甘草3
加減法
1.腹痛加廣木香9 吳茱萸2.1    2.不寐加熟棗仁9(或用3克研粉,卧前吞服)。
3.嗳氣頻繁加旋複花9(包煎) 代赭石12(先煎)  4.腹瀉日久加補骨脂12 煨益智9
4. 大便幹結加火麻仁12 郁李仁9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炙甘草補脾胃,益中氣;淮小麥、五味子養心甯神;白芍、廣郁金、制香附行氣解郁,柔肝斂陰。


胃下垂
炙黃芪12 黨參12 炒白術12 柴胡4.5 炙升麻9 芡實12 陳皮9
加減法
1.血虛加當歸9 大白芍9 2.虛寒加熟附片6 肉桂3克(後入)
3.嗳酸加煅瓦楞12 4.疼痛加炒玄胡12
5.腹瀉加補骨脂12 6.食後腹脹加廣木香9
7.嗳氣頻繁加旋複花12(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黨參益氣;柴胡、炙升麻升提陽氣;白術、陳皮、芡實健脾固澀,理氣和中。

麻痹性腸梗阻
當歸10 台烏藥12 青皮9 陳皮9 厚樸6 生米仁18 桃仁12 制川軍9
加減法:
1.手術後粘連加木香9 炮山甲12 2.腹膜有炎症加黃連3 敗醬草30
3.腹膜出血加仙鶴草30 三七粉克(吞服)

痙攣性腸梗阻
蘇梗9 大白芍18 砂仁4.5(後入) 木香10 甘松6 生川軍9(後入) 甘草3
加減法
1.腸道有炎症加銀花12 黃連3 2.神經功能紊亂加淮小麥30 廣郁金10

血管性腸梗阻
當歸9 丹參12 桃仁10 小茴香6 川芎6 赤芍12 失笑散12(包煎)
加減法
1.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 制香附10 2.有塊觸及加三棱12 莪術15
3.内寒加幹姜3 肉桂3(後入) 4.内熱加炒山栀9 黃芩9
蛔蟲性腸梗阻
川椒4.5 胡黃連3 苦楝根皮9 厚樸9 枳實9 烏梅4.5 制川軍9 玄明粉12(沖入)
加減法
1.腹脹加大腹皮9 炒萊菔子12 2.腹痛較甚加木香9 炒玄胡12
方義
麻痹性腸梗阻基本方用當歸桃仁和血祛瘀;台烏藥、厚樸、青皮、陳皮行氣散滿,疏肝止痛;生米仁滲濕;制川軍導滞。痙攣性腸梗阻基本方用蘇梗、砂仁、木香、甘松行氣寬中,開郁止痛;白芍、甘草和裡緩急;生川軍蕩滌積滞。血管性腸梗阻基本方用當歸、川芎、小茴香活血行氣,理氣止痛;桃仁、丹參、赤芍、失笑散涼血活血,散瘀止痛,兼有潤腸作用。蛔蟲性腸梗阻用胡黃連、川椒、烏梅安蛔伏蛔;苦楝根皮驅蛔殺蛔;厚樸、枳實、制川軍、玄明粉行氣寬中,攻下蟲卵積滞。

急性闌尾炎
紅藤30 蒲公英30 厚樸9 敗醬草30 生川軍9(後下) 桃仁9 冬瓜子15
加減法
1.高熱加柴胡6 2.惡心嘔吐加藿香9 陳皮9,如嘔吐頻繁可用玉樞丹2.1克(吞服) 3.腹痛較甚加木香9 炒玄胡12
4.大便溏薄生川軍改用制川軍9
方義
急性期方用紅藤、敗醬草、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桃仁活血散瘀,協生川軍以潤腸
;厚樸燥濕散滿,行氣止痛;冬瓜子、生川軍清利濕熱,瀉下除積,亦有解毒作用。

慢性闌尾炎
當歸9 紅藤30 銀花15 赤芍15 川厚樸9 生米仁18 火麻仁12
加減法
1.腹時隐痛加木香9 2.食欲減退加焦麥芽12 炒萊菔子10
3.大便秘結去火麻仁加制大黃9
方義
慢性期基本方用紅藤、銀花清熱解毒;當歸、赤芍和血活血,散瘀止痛;厚樸燥濕除滿,行氣降逆;生米仁滲濕,火麻仁潤腸。

急性膽囊炎
柴胡9 黃芩9 郁金9 木香9 大青葉30 生川軍9(後下)
加減法
1.疼痛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2.嘔吐加制半夏9 姜竹茹6
3.納差加炙雞内金9 炒麥芽12 4.黃疸加茵陳15 炒山栀9
5.大便不調:秘結加玄明粉12(沖調服)便溏生川軍減量或不用。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黃芩、生川軍清瀉濕熱;柴胡、郁金疏洩肝膽;木香行氣消腫。

慢性膽囊炎
金錢草30 柴胡9 虎杖12 黃芩9 郁金9 制香附12 炒枳殼9
加減法
1.化火加龍膽草6 制大黃6-9克 2.脾虛加炒黨參12 白術9
3.疼痛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4.惡心加制半夏9 陳皮6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芩清瀉濕熱;柴胡、郁金疏洩肝膽;金錢草、虎杖清熱利膽;制香附、枳殼理氣開郁。

膽石症
金錢草30 柴胡9 雞内金9 郁金3 枳殼9 制川軍9 玄明粉12(沖)
加減法
1. 疼痛較甚:由于氣滞者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伴有感染時加闆藍根12 銀花12 連翹9 ,痛有定處、遷延不止者加桃仁9、失笑散12(包煎)。
2. 濕熱偏盛加炒山栀9 黃芩9 茵陳15 3.化火加黃連3 紫地丁18
3. 石大不出:試加威靈仙12、牛角粉30(溫開水調勻,分2-3次吞服)。

膽道蛔蟲症
川椒4.5 槟榔12 烏梅6 細辛2.4 木香6 生川軍9(後下) 苦楝根皮12
加減法
1.腹痛加炒玄胡12 2.内熱盛加胡黃連4.5
方義
基本方用烏梅、苦楝皮、細辛、槟榔驅蛔;生川軍下蛔;佐川椒、木香以行氣止痛。

急性胰腺炎
柴胡9 蒲公英15 木香9 白芍15 黃芩9 制川軍9 玄明粉12(沖)
加減法
1.發熱加銀花12 連翹9 2.嘔吐加姜竹茹9 代赭石12
3.腹脹加厚樸6 清風藤12 4.黃疸加茵陳15 炒山栀9
4. 腹痛明顯加炒玄胡12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黃芩清熱利濕;木香、白芍理氣緩急;柴胡疏肝解郁;大黃、玄明粉通裡攻下。

慢性胰腺炎
炒白術12 茯苓12 厚樸4.5 制半夏9 郁金9 陳皮6
加減法
1.納差加焦山楂9 炒麥芽12 2.脘脅脹悶加炒枳殼9
3.隐痛加制香附12 4.濕重:白術改用蒼術6-9克,加幹藿香9 幹佩蘭9 5.瘀滞加桃仁9、五靈脂9(包煎)
6膿腫加皂角刺9 炮山甲12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茯苓健脾化濕;厚樸、半夏、郁金、陳皮理氣降濁。

蛔蟲性胰腺炎
柴胡9 胡黃連4.5 木香9 槟榔12 使君子肉9 苦楝根皮12
加減法
1.嘔吐加姜半夏9 陳皮6 2.疼痛加吳茱萸2.1、郁金9
3.便秘加生川軍9克(後下)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黃連、苦楝皮、使君子、木香、槟榔驅蛔。

急性肺原性心髒病
麻黃6-9 杏仁10 桃仁10 地龍幹12 黨參12 蘇木12 魚腥草30
加減法
1.胸痛加瓜蒌12 薤白頭6 2.心悸加柏子仁10 遠志6
3.咳喘加炙蘇子9 制半夏9 4.咯血加生側柏葉15 旋複花12(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魚腥草、杏仁、地龍幹以宣肺平喘,清熱解毒;桃仁、蘇木理血活血;黨參益氣補中,庶免克伐而損元氣。

[ 本帖最後由 zengjian 于 2007-7-10 11:32 編輯 ] #6 2007-07-10 14:31:57 慢性肺源性心髒病
黨參12 白術12 制半夏10 桂枝6-9 茯苓12 丹參12 橘紅12
加減法
1.氣喘加細辛2.4 五味子3 2.浮腫加濟生腎氣丸9(吞服)
3.腎虛加大熟地12 補骨脂12 4.陽虛加熟附片6-9(先煎)、肉桂3(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白術益氣健脾;桂枝、茯苓通陽利水;半夏、橘紅化痰順氣;輔丹參以活血袪瘀,養血安神。

冠心病
丹參15 枸杞子12 制 首烏12 川芎6 紅花10 生山楂12
加減法
1. 胸悶加郁金10 沉香末2.1(吞服) 舌苔白膩者用瓜蒌12 薤白頭6
2. 氣陰虛加黨參12 麥冬10 3.腎陰虛加生地12 熟地12 熟女貞12
4.腎陽虛加熟附片6-9(先煎) 5.脈結代加磁石18-30(先煎) 炙甘草6;脈遲緩者用桂枝9 炙甘草6 6.血壓高加葛根6 珍珠母30 鈎藤15(後入) 7.膽固醇高加澤瀉12 虎杖15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杞子以補肝腎,益精血,緩解冠脈硬化的形成;丹參、川芎、紅花、生山楂活血祛瘀,行氣通脈。

心絞痛
丹參15 郁金12 川芎6 赤芍15 紅花10 炒玄胡12 失笑散15(包煎)
加減法
1.寒症加桂枝9 2.熱症加麥冬12
3.氣虛加黨參12 4.血虛加當歸10
5.服藥前先含服蘇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蘇合丸1粒;症重者用蘇合香丸1粒含吞。

心肌梗塞
黃芪20 丹參18 麥冬15 當歸10 三七10 五味子4.5 紅參10 炒水蛭(紅參、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心悸加柏子仁12 生龍骨18(先煎) 2.心陽不足去麥冬加桂枝9 熟附片9(先煎) 3.心陰不足去當歸加生地15 山萸肉12
4.陰虛陽亢去當歸,紅參改用生曬參,加生石決30(先煎)、鈎藤15(後入)、熟女貞12。
5.胸痛持續加郁金12 蘇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腫氣喘去當歸加茯苓15 桑白皮15
7.痰濁内蘊去麥冬加瓜蒌15 薤白頭6 制半夏10 8.内閉外脫: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先煎)、肉桂4.5(後入) 細辛3 石菖蒲12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黃芪以補益元氣,護陰生脈;當歸、丹參三七活血養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經絡,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壓性心髒病
制首烏12 郁金10 茺蔚子12 丹參15 葶苈子12 桑寄生15 廣地龍10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炒玄胡12 2.心悸加磁石18(先煎)硃燈芯2.4
3.氣喘加水炙桑白皮12 五味子3 4.頭暈頭痛加川芎6 鈎藤15(後入)
5. 面足浮腫,加白術12 赤小豆18 尿少加再加車前子30(包煎)
6. 目糊頭脹,加生石決30(先煎)夏枯草12 7.舌紅心煩加生地15 麥冬12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先煎) 仙靈脾12 9.膽固醇高加澤瀉12 茶樹根30
10.血壓較高加葛根9 草決明18 11.動脈硬化加槐米18 生山楂12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桑寄生補益肝腎,丹參、茺蔚子、廣地龍袪瘀通絡;郁金、葶苈子理氣行水。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大青葉30 銀花15 連翹12 生地15 黃連3 生甘草3
加減法
1.高熱加水牛角30(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 4.氣喘加五味子4.5
5.浮腫加帶皮苓15 6.心動過速加萬年青9(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氣不足加黨參12 8.心陰不足加麥冬15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配合生地以護心陰。

亞急性感染性心内包炎
丹參15 黨參12 麥冬12 生地15 五味子4.5 野菊花15
加減法
1.心悸地龍齒15-30(先煎) 2.胸悶加廣郁金12 降香9(後下)
3.胸痛:苔白膩加瓜蒌皮18 薤白頭6 ;舌有紫斑或青紫加失笑散12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先煎)、炙甘草6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 當歸9。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加生地以益心氣,養心陰,,丹參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熱解毒。

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魚腥草30 桃仁12 生山栀10 闆藍根30連翹12 蓮子心4.5 木通10
加減法
1. 胸痛加郁金12 ,症重再加血竭末1.5(吞服) 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 咳嗽加紫菀12 光杏仁10 3.心悸加琥珀末4.5(吞服) 硃麥冬10
4.水腫加帶皮苓15 葫蘆殼30 5.乏力加炒白術12 黨參12
6.汗多加炒白芍12 煅牡蛎30 7.發熱惡寒加柴胡9
8.呼吸困難加葶苈子15 射幹9 9.煩躁不安加牛黃清心丸一粒(溫開水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是、闆藍根清熱解毒;山栀、連翹、蓮子心、木通清心瀉火;桃仁活血化瘀。

急性細菌性心包炎
蒲公英30 野菊花15 蚤休30 生地15 玄參15 丹皮10 景天三七30
加減法
1.喉痛加挂金燈9 山豆根9 2.聲啞加木蝴蝶4.5 胖大海9
3.高熱煩躁加知母12 生石膏30(打 先煎) (餘症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涼心血,護心陰;景天三七養心袪瘀。

急性化膿性心包炎
生黃芪12 忍冬藤30 生米仁30 紫地丁30 丹參15 炮山甲12 生甘草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制沒藥3 2.便秘加生川軍9克(後下)
3.高熱口渴去黃芪 加水牛角30(先煎) (餘症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方)

急性結核性心包炎
丹參15 制黃精15 葶苈子18 炙百部12 苦參片9 蜈蚣末2.1(吞) 野荞麥根30
加減法
1.咳嗽加紫菀12 炙款冬12 2.氣喘加炙蘇子 旋複花9(包煎)
3.低熱加銀柴胡9 青蒿9 ,體虛改用炙鼈甲12 秦艽9
4.食欲不振加炙雞内金9 炒谷芽 炒麥芽12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苦參、蜈蚣抑制痨蟲;黃精益氣潤肺;野荞麥根清肺熱,化痰祛濕;葶苈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丹參活血養血,涼血祛瘀。

風濕性心包炎
桂枝9 丹參15 雞血藤15 生地18 桃仁10 威靈仙12 桑枝30
加減法
1.胸痛加雞骨香12 或制川烏9(先煎) 2.發熱加知母12 生石膏30 熱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0(先煎)炙甘草6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威靈仙、桑枝溫通經脈,祛風,除濕,通絡;雞血藤、生地舒筋活絡,養血,涼血,行血;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當歸10 黨參12 紅花9 川芎6 赤芍12 景天三七30 紅棗5隻
加減法
1.心悸加磁石18 硃燈芯2.1 2.胸腹脹加炒枳殼10 大腹皮12
3.食欲減退加炙雞内金10 炒谷芽12 炒麥芽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後下)熟附片9(先煎) 5.呼吸困難加蜜炙麻黃9 五味子4.5
6.胸腹積液國葶苈子18 車前子30(先煎) 7.下肢浮腫加赤小豆30 三妙丸9(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益氣以帥血;當歸、川芎、紅棗養血行行血;紅花、赤芍、景天三七養心通瘀。
(一)氣虛
典型症狀: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語言低微,舌質淡嫩,苔薄白,舌邊有齒痕,脈軟弱。
肺氣虛:可兼見懶言,氣短,氣促,自汗。
脾氣虛:可兼見食少、腹脹、大便時溏,或有浮腫。
兼陽虛:可見怯寒肢冷.,洩瀉清谷,腹鳴腹喜按喜溫。
基本方
黨參1 2克 白術l 2克 茯苓12 陳皮6 炙甘草3
加減法
3. 脾氣虛:加淮山藥12 木香9 砂仁3克(後入);氣虛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4. 肺氣虛加炙黃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黃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幹姜或炮姜4.5-6克;腎陽亦虛者,選加肉桂、鹿角片、仙靈脾、仙茅、補骨脂、紫河車之類。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扶脾養胃,補益中氣;白術健脾化濕,扶助運化;茯苓合白術以健脾滲濕;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和胃;陳皮理氣,使補而不滞。

(二)血 虛
典型症狀:面色不華或蒼白,頭暈眼花,手足發麻,唇舌淡,脈細無力。
心血虛: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虛:兼見頭暈,驚惕,或血瘀。
兼陰虛:心煩,口幹,盜汗;腎陰亦虛者,耳鳴耳聾,兩足痿弱,腰膝痠軟,咽燥虛煩。
基本方
熟地1 2克 當歸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紅棗4隻
加減法
1.心血虛:加柏子仁l 0克、龍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遠志6克、青龍齒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棗仁12克。
2.肝血虛:加制首烏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參15克。
3。兼陰虛: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麥冬l 0克、玄參1 2克;盜汗加浮小麥3 0克、煅牡蛎30克;腎陰亦虛者,選用楮實子、女貞子,早蓮草、桑寄生、龜版、鼈甲之類。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滋陰補血;當歸養血和血;白芍和營理血;川芎行氣活血;紅棗益氣補脾。

流行性感冒
4. 典型症狀:起病急驟、頭痛、發熱、畏寒、全身痠痛等。
5.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淋巴細胞 相對增加,嗜酸粒細胞消失。
3.本病多屬中醫“時行感冒”或“風溫”範疇。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陳皮4·5克 生甘 草3克
加減法
1.熱偏盛:加黃芩9克、鮮蘆根3 0克。
2·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濕偏盛:加蒼術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熱毒重:加闆藍根3 0克、制大黃9克。
5.高熱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頻繁:偏熱加魚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瀉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義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風邪、祛濕止痛,蒲公英清解毒為主藥。輔以陳皮健脾和胃,調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瀉火解毒亦可矯味,并緩和羌活氣味之辛烈。
預防
1。食醋熏蒸。睡前關閉門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間、倒入飯盒或小鍋内慢火燒煮,醋蒸發 完移開,留熏約3 0分鐘,連用六個晚上。
6. 蒲公英3 0克、桑葉1 5克,水煎服,連用3~5天。
3。貫衆、闆藍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連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狀:起病有發熱,兩耳下疼痛,咀嚼及張口時疼痛更明顯。~側或雙側以耳垂為中心的腫脹,邊界不清,表面不紅,壓痛不劇,同側腮腺管口紅腫。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實驗室檢查:自細胞總數正常或稍高,淋巴細胞相對增加;血、尿澱粉酶增高。
基本方
闆藍根3 0克 銀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減法
1.惡寒發熱:加柴胡9克。
2.口幹咽燥:加玄參1 2克。
3.腫塊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幹結:加制川軍9克。
5.睾丸脹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惡心嘔吐:加玉樞丹1.5克(分吞)。
方義
基本方用闆藍根、銀花、炙升麻清熱解毒,夏枯草清膽肝郁熱,海藻軟堅。

流行性出血熱
1.典型症狀:起病急驟,以發熱、出血、低血壓(或休克)、腎髒損害等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發熱期:有明顯畏寒、發熱,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急性感染症狀及面部、頸部皮膚充血,皮膚及粘膜可出現出血點,重症者可見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壓期:約予第5~7病日,體溫突然下降,出現低血壓或休克,尿量減少并出現腎功能損害。(3)少尿期:血壓恢複後出現少尿甚至尿閉,出血現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達3000毫升以上。(5)恢複期:症狀,體征消失。
2.實驗室檢查:(1)發熱期: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多有異常淋巴細胞;血小闆減少;尿中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2)低血壓期: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及分類中異常淋巴細胞增多,血紅蛋白量上升,血小闆減少。尿變化顯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紅細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樣組織;血中非蛋白氮顯著升高,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血鉀升高,鈣和鈉降低,纖維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鉀、鈉、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複期:尿濃縮功能好轉,腎功能逐漸恢複。
3。本病多屬中醫“溫病秒、“疫毒’’範疇,又因時見紅疹、血斑出現,故又稱“疫疹'或“疫斑”。
(一)發 熱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參12克 生石膏30克(打、先煎) 闆藍根30 銀花12 鮮茅根30 鮮蘆根30 知母12
加減法
7. 尿短加車前子15(包煎)。
8. 便秘加生大黃9克(後入)。
9.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黃15克。
10. 頭痛目赤加龍膽草9。
11. 神昏谵妄: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12.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張: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沖服)、鈎藤15、廣地龍12克。
方義
基本方中闆藍根、銀花、生石膏解溫熱疫毒;生地、知母、玄參、鮮茅、蘆根滋陰瀉火、涼血生津。

(二)低血壓期
基本方
生曬參12克 生地l 5克 麥冬1 2克 闆藍根1 8克 銀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減法
1.熱盛渴飲: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黃尿短:加淡竹葉9克、車前草l 5克。
3.神昏谵語: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壓明顯、面白肢冷、脈沉細無力:去生地;生曬參改紅參,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過多再加煅龍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過多,血去氣衰,不能攝斑,可用獨參湯。
方義
基本方中生曬參、麥冬、五味子以挾正養陰;生地、闆蘭根、銀花以涼血清熱。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玄參l 2克 麥冬1 2克 銀花l 2克 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減法
4. 尿中有膜狀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5. 大便秘結:加枳實9克、制大黃9~12克。
6.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選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選加生蒲黃9克(包煎)、瞿麥l 2克;咳血、咯血加藕節l 2克、生側柏葉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龍幹12克、鈎藤l 5克(後入),甚者加用全蠍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兩次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增液湯以增液潤燥,加茯苓、澤瀉清利膀胱,銀花清解熱毒,茅根涼血止皿。
參考
1.本期多由溫邪疫毒内侵營血,血熱傷陰,膀胱氣化不利,或真陰受損、腎水虧竭所緻。治宜養陰生津、涼血止血。
2.增液生津、養陰護陰藥如北沙參、石斛、熟女貞、杞子,利尿藥如苡仁、豬苓、竹葉、車前草(子),涼血止血藥如丹皮、赤芍、大薊、小薊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導赤散(清熱利水),知柏地黃丸(滋陰瀉火),犀角地黃湯(涼營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黃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減法
1.腎陰偏虛。加五味子6克。
2.腎陽偏虛:加補骨脂12克。
方義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補攝腎氣;黃芪、升麻升提膀胱氣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腎收澀。
參考
1.本期多因正氣不足,液耗陰虧,或陰虛及陽,腎氣不固,膀胱失約而緻。治法以補腎固攝為本。
2.補腎益陰藥如桑椹子、制黃精、山藥、杞子、女貞子、杜仲,補腎溫陽藥如菟絲子、巴戟天,收澀藥如覆盆子、金櫻子、芡實、白蓮須,養陰生津藥如知
母、麥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氣丸(補腎斂陰),固脬湯(固腎益氣),固腎湯(補腎固攝),桑螵蛸散(滋陰固腎),縮泉丸(溫脾腎、縮小便)等。
(五)恢 複 期
基本方
太子參l 2克 白術l2克 淮山藥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減法
1·津液不足:加北沙參12克、麥冬1 0克。
2。陰虛明顯: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陽虛明顯:太子參改用黨參;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後入)。
方義 、
基本方用太子參、白術、山藥、扁豆、茯苓以益氣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養胃。
參考
l。本期多屬邪去正虛,陰陽虧損;調補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氣健脾藥如人參葉、黃芪、金雀根,和中養胃藥如炒麥芽、炙雞金等均可随症選用。
3。常用方有參苓自術散(李}、氣健脾、和胃滲濕),益胃湯(生津養胃),生脈散(養陰生津、益氣斂汗),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腎氣丸(溫補腎陽),保元湯(補氣溫陽),八珍湯(氣血兩補)等。 #7 2007-07-10 14:34:34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典型症狀:急起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嚴重者昏迷,多在春季發病,皮膚可見瘀點或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
2.實驗室檢查:腦脊液壓力明顯升高,細胞數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腦脊液培養及塗片檢查細菌陽性。血自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皮膚瘀點塗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血培養陽性。
3.本病多屬中醫‘‘春溫’’、“冬溫’’、“瘟疫,瘟疫時毒’’等範疇。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葉30克 地龍幹12克 龍膽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鈎藤15克(後入)
加減法
1.熱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黃連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嘔吐較頻:加玉樞丹2.1克(溫開水調服)。
4.搐搦:加全蠍、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溫開水調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野菊花、龍膽草清熱解毒,葛根清腑熱、除項強、滋養筋脈,珍珠母、鈎藤、地龍幹重鎮、解痙、熄風。
參考
l。本病病情變化多從衛分迅速蔓延氣分,或直入營血,内陷癡陰。如正不勝邪,,則出現内閉外脫、亡陰、亡阻等危候。後期往往因氣陰耗傷,髒腑虧虛,筋脈失養而形成癱瘓、癡呆等後遺症。初步處理以清熱解毒為主,适當結合養陰化痰、涼血、祛瘀、解
痙、熄風等法。
2.清熱解毒藥如蘆根、黃芩、山栀、銀花、連翹、草河車、紫天葵、竹葉、貫衆、闆藍根,涼血養陰藥如丹皮、知母、玄參、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藥如丹參、鬼箭羽、紅花:桃仁,化痰藥如天竺黃、陳膽星、川貝母、石菖蒲、猴棗散,平肝熄風藥如生石決、生牲蛎、白蒺藜、僵蠶、蟬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選用。

流行性乙型腦炎
1.典型症狀。流行季節(7~9月)突然發熱、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2~3天後出現腦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驚厥、呼吸衰竭。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增高,中性多核細胞居多。腦脊液細胞早期以多核細胞為主,晚期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暑溫’’(發熱麗渴)、‘‘暑風’’(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痙'(項背強直)、“暑痫’’(狀如驚痫)等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60克 闆藍根30克 地龍幹12克 鈎藤1 5克(後下) 七葉一枝花15克
加減法
1.氣分熱: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熱: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濕盛:加幹藿香9克、幹佩蘭9克;苔白厚膩甚者加蒼術9克。
4.嘔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嘔吐頻繁加玉樞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涼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12克(沖)。
6.項強: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鮮竹瀝30克(沖服),或猴棗散1.5克(溫開水調服)。
8.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宮牛黃丸l粒,每日2次(溫開水化服)。
10.煩躁:加牛黃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見搐搦者用至寶丹l粒。均用溫開水調服。
11.項背強直:熱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輕者,用蟬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溫開水調服);熱不高者,用全蠍、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溫開水調服)。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闆藍根、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鈎藤、地龍退熱熄風。

鈎端螺旋體病
1.典型症狀:起病急驟,有寒戰、發熱(呈弛張型)、劇烈頭痛、乏力、納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腸肌最明顯)、顔面充血(常見結膜顯著出血);有出血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結腫大,尤以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為主;有接觸和飲用疫水或進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細胞為蘭,血小闆減少,逮沉加快;魚清凝集溶解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望啊性反應(發病後l~2周出現)。
3。本病多屬中醫“暑溫挾濕”、秋溫疫毒、濕溫、咳血、吐血”等範疇。
(一)流感傷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銀花l 2克 連翹12克 藿香10克 黃連3克 黑山栀9克 鮮蘆根30克
加減法
1.全身痠痛明顯:加羌活9克、獨活9克、秦艽9克。
2.頭痛項強明顯:加葛根9克、龍膽草9克。
3.腿脹痠痛明顯:加木瓜9克、晚蠶砂12克 (包煎)。
4.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黃:加淡竹葉9克、木通9克。
6.目赤澀痛:加生地12克、木賊草9克。
7.頸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較頻: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瀉: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紅津少:加川石斛9克、麥冬1 2克。
11.濕熱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熱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帶血:加白茅根30:克、藕節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銀花、連翹、鮮蘆根清宣衛、氣熱毒;黃連、山栀、蒲公英清熱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濕,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廣郁金l 0克 生側柏葉30克 仙鶴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魚腥草30克 鮮荷葉60克
加減法
1..高熱煩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熱熾盛:加炒黃連3克。
3、咳嗽頻繁:加光杏仁9克 川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黃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涼血清熱,開肺郁,理肺氣;魚腥草、白茅根入肺經以清熱解毒,協同生側柏葉、仙鶴草涼血止血;鮮荷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
參考
1.本病多由暑熱蘊結,内熱熾盛,疫毒上迫于肺,損傷血絡所緻。早期可見咳痰帶血絲,繼則大量出血,而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時宜用獨參湯、參附龍牡湯、生脈散,并結合現代醫學方法搶救。緩時治宜涼血止血、養陰潤肝為法。
2.冰血止血藥如紫珠草、生蒲黃、水牛角、小薊、玄參、丹皮、旱蓮草、茜草根、生蒲黃,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紫菀、阿膠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黃連解毒湯(清肺解毒),四生丸(涼血止血),白虎湯(滌暑、清肺胃),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解毒)等。
(三)黃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陳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黃連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車前草3 0克。
2、出血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蓮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宮牛黃丸1粒(溫開水溶化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茵陳、山栀利膽、退黃、瀉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涼血止血,蒲公英、黃連清熱解毒。
參考
I.本型類似中醫學的“急黃'或“瘟黃';多因暑濕熱毒交蒸,郁于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或熱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熱利膽、涼血解毒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生石膏、黃芩、銀花、闆藍根、紫花地丁,利膽退黃藥如金錢草、玉米須、連錢草,涼血止血藥如仙鶴草、白茅根、地錦草、旱蓮草、茜草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茵陳蒿湯(清利濕熱、退黃),清瘟敗毒飲(清熱解毒、涼營瀉火),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等。
四)腦膜腦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參1 2克 闆藍根l 5克 廣地龍1 2克 黃連3克 鈎藤1 5克(後入)
加減法
1。抽搐頻繁:加全蠍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語:加石菖蒲12克,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沖服)、生地、玄參清營涼血,黃連、闆藍極清熱解毒,地龍、鈎藤熄風止痙。如黃連缺乏可改用龍膽草9克。
參考
4. 本型類似中醫的“暑痙',多出熱毒熾盛,燔灼營血,内陷心包而緻,治以清熱解毒、涼營止痙為法。
5. 清熱養陰如竹茹、竹卷心、連翹、白芍、菊花、甘中黃,重鎮熄風藥如珍珠母、生石決、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選用。本型後期有因濕熱内郁,彌留肢體,脈絡痹阻,出現半身不遂或語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絡法。藥如當歸、川芎、丹參、赤芍、雞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龍、茵陳、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營湯(清營解毒),神犀丹(清營,涼血、解毒),羚羊鈎藤湯(清肝、化痰、熄風),熄風清營湯(清心開竅、鎮肝熄風)等。
(五)腎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黨參12克 炙黃芪12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丹參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黃9克
加減法
1.氣虛較甚:黨參改用生曬參9克(另煎沖入)。
2.尿少明顯:加将軍幹3克(研末,溫開水送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茯苓、澤瀉淡滲利水;丹參、益母草、制大黃祛瘀洩濁,使血液循環改善,排尿通暢。
參考
1.本型可見于後期,系因腎氣不足,氣血郁滞,水濕不行所緻;治宜益氣利水為主,兼用祛瘀洩濁以助腎功能的恢複。
2。益氣藥如白術、黃精,利水藥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車前草(子),活血祛瘀藥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馬鞭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熱利水),豬苓湯(養陰利尿),滋腎通關丸(除下焦濕熱、助氣化)等。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狀:有與肝炎病人接觸史,近期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狀,如乏力、納減、惡心、厭油、發熱及黃疸,肝腫大、肝區痛,鞏膜及皮膚黃染。
2.實驗室檢查:尿中尿膽原含量增加,谷丙轉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鋅濁度試驗均可出現異常;黃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膽紅素可呈陽性,總膽紅素及一分鐘膽紅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檢測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診。
3.本病多屬中醫托脅痛'、“肝氣郁滞’’、“肝脹’’,“陽黃'、“脅脹’’、“陰黃”、“虛勞’’等範疇。
一、急 性 期
(一)無黃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廣郁金9克 制大黃9克
加減法
1.濕偏重:加蒼術9克。
2.熱偏重:加黃芩9克,或豬膽汁炒黃連3克。
3。脘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黃減量,加炒自術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顯:加糯稻根3 0克。
6。肝區痛明顯: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減退明顯:加炒谷芽9克、炒麥芽9克,或用炙雞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土茯苓滲濕,廣郁金疏肝理氣,例大黃蕩滌溫熱之壅滞,秦皮清肝洩熱。
參考
1.本型多由飲食不慎,或濕熱内蘊,脾失繼運,肝失疏洩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熱化濕、疏肝解毒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闆藍根、一見喜、鐵扁擔、虎杖、垂盆草、過路黃、半邊蓮、紫參、敗醬草、鳳尾草,化濕利尿藥如藿香、佩蘭、生苡仁、車前草、玉米須、金錢草,疏肝理氣藥如制香附、莪術、砂仁、柴胡、川樸、青皮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氣、化濕),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等;愈後宜續服清肝扶脾丸或強肝丸(益氣健脾、活血祛瘀、理氣舒肝),以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減輕病毒對肝髒的損害。
4.據報道柴胡、烏梅、五味子、金櫻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靈芝、丹參、野菊花、田基黃、一見喜、當歸龍荟丸、生地與柴胡同用、闆藍根與崗稔根同用,均有降轉氨蔫作用;虎杖、黃柏、大黃、貫衆、魚腥草、晚蠶砂,對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預防
1·楊樹枝、柳樹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闆藍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連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劑,連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溫開水吞服),每日1次,連服5~7天.
(二)黃 疸 型
基本方
茵陳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黃柏9克 生大黃9克(後入) 黃芩9克生甘草3克  七葉一枝花3 0克
加減法
1.挾風寒:加麻黃6克。
2.濕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熱偏盛:加龍膽草9克。
6. 肝大明顯:加丹參l 5克。
5.脾大明顯加炙鼈甲12克
6.黃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礬0·4 5克(研末),入膠囊飯後吞服,每日 3次。
方義
基本方茵陳清利濕熱;山栀、黃芩、黃桕瀉火,大黃蕩滌腸胃,前後分消,使濕熱從二便而出;生甘草、七葉一枝花降洩、清熱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當歸9克 丹參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黃芪12克 廣郁金9克 敗醬草30克
加減法
6. 食欲減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麥芽12克。
7. 濕偏盛:加幹藿香9克 佩蘭9克 生米仁12克
8. 熱偏盛:加生山栀9 黃連3克。
9. 濕熱兩盛:加茵陳15克 生山栀9克。
10. 低熱:加銀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腫大:加烏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區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術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黃疸晦暗不退:加茵陳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虛:加白術12克、茯苓1 2克。
11.氣虛:加黨參12克。
12.血虛:加制首烏12克。
1 3.陰虛:加生地1 2克、北沙參12克。
14.陽虛:加仙靈脾1 2克、肉桂3克(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丹參、赤芍活血散瘀,廣郁金開肝氣之郁結,炙黃芪益氣健脾,輔以敗醬草清熱解毒而祛餘邪。
腸傷寒
一 發病期
  基本方
苦參9克 銀花l 2克 蒼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樸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減法
1.濕偏盛。加蒼術9克。
2。熱偏盛:加炒黃連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悶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5。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6.大便秘結:加涼膈散1 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藿香、川樸芳香化濕,蒼耳草祛風化濕,苦參清熱燥濕,甘露消毒丹化濁利濕,白花蛇舌草、銀花清熱解毒。

(二)極 期
基本方
蒼術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黃連4.5克青蒿9克七葉一枝花12克
加減法
1.便秘:加枳實9克、制川軍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銀花炭12克。
3.紅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陰津受損:加北沙參12克、麥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自虎加蒼術湯以清陽明胃熱,燥太陰脾濕;配青蒿以宣化濕熱;黃連、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

三)恢 複 期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麥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藥12克 炒扁豆12克
加減法
1.胃熱:加竹葉9克、生石膏30克。
2.低熱: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術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歡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參12克、遠志肉6克。
7.氣虛:加太子參12克、制黃精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陰增液,山藥、炒扁豆健脾化濕。 #8 2007-07-10 14:34:55 斑疹傷寒
1.典型症狀:發病急驟,有寒戰、高熱、頭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嘔吐、脈速、結膜充血、肝脾腫大,第5日起胸背開始出現淡紅色斑疹或丘疹,2小時内蔓延至頸、腹及四肢,嚴重者有谵妄、煩躁不安、腦膜刺激征。
2。實驗室檢查:發病一周後,變形杆菌交叉反應0X的凝集效價在1/160以上或逐漸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溫病’’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生地1 5克銀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鮮蘆根60克
加減法
1。尿黃尿短:加淡竹葉9克。
2.斑疹過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語: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蒲公英、銀花、蘆根清熱透邪,生地、紫草涼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狀熱)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黃連3克黃芩3克 藿香12克 銀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麥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節1 2克,
5。小便短少:加車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雞金9克。
7。關節疼痛明顯:加防己9克、晚蠶砂12克 (包煎)。
8.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1 2克、黃藥脂9克。
9。睾丸脹痛:加川襪子9克、炒玄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黃連、銀花、黃芩清熱、解毒、燥濕,藿香化濕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黃連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魚腥草3 0克 雞血藤3 0克
加減法
l·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盜汗:加浮小麥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約麻仁丸9克(吞服)。
4·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瀉:加炒白術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棗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節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蓮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納不佳:加炙雞金g克、炒萊菔子9克。
兒.關節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關節強直:加地龍幹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腫大:加丹參12克、炙鼈甲12克(先煎)。
l 4.血虛:加當歸g克、桑椹子12克。
1 5.氣虛:加黨參g克、炙黃芪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滋養陰血,魚腥草、黃連清熱解毒,生米仁、雞血藤利濕通痹,亦可養血行血,秦艽祛風濕、除虛熱。

霍亂
基本方
于姜6克 黃連3克 黃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溫開水調服)
加減法
1. 舌淡苔白:幹姜加量至12-18克。
2. 苔白厚膩、胸悶:加蒼術9 川樸6克。
3. 苔黃口渴:黃連加量至6克、黃芩加量至12-18克。
4. 惡心嘔吐頻繁:加制半夏9克、生姜9克。
5. 四肢厥冷嚴重:加熟附片9-15克(先煎)。
6. 無尿或尿少:加茯苓15克 或将軍幹4隻(研末分吞)。
7. 腹痛明顯:加吳茱萸6克 、木香9克。
8. 煩躁:加淡豆豉12 炒山栀9克。
9. 轉筋:加烏梅4.5克 木瓜9克 或生米仁30克 晚蠶砂9克(包煎)。
10. 藥的瀉止腹脹:加生川軍(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幹姜散寒;黃連、黃芩解毒,兼以燥濕;甘草調和諸藥;辟瘟丹(孕婦忌用)辟穢解暑,止嘔止瀉。

白喉
基本方
生地15克 玄參12克 麥冬12克 忍冬藤30 闆藍根18 土牛膝根30 
加減法
1. 便秘:加生川軍9後入)。
2. 火盛:黃芩9克。
3. 喉鳴:加射幹6克。
4. 中毒症狀明顯:加六神丸或六應丸15-20粒(吞服),每日2-3次。
5. 并發心肌炎:加丹參15 黃連3克、琥珀末2.1克(吞服),或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方義
基本方用忍冬藤、闆藍根、土牛膝根清熱解毒,生地、玄參、麥冬涼血、滋陰、潤燥。

瘧疾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常山9克 煨草果4.5克 制半夏9克 陳皮4.5克 生姜4.5克
加減法
1. 怕冷較甚:加桂枝9克。
2. 發熱較高:加青蒿9克。
3. 内熱偏盛:加黃芩9克。
4. 内寒偏盛:加熟附片6克(先煎)。
5. 挾食:加槟榔6克 或焦山楂9克 焦六曲9克。
6. 嘔吐:加藿香9克 甚者加玉樞丹0.03-0.15克。
7. 胸悶:加川樸4.5克。
8. 血虛:加制首烏12克。
9. 氣虛加黨參12克。
10. 瘧母:加丹參12克 炙鼈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疏利肝膽,透達少陽半表半裡之邪;制半夏、陳皮、生姜化痰、和胃、降逆;草果、常山截瘧。

急性細菌性痢疾
基本方
白頭翁15 黃連4.5 黃柏9 秦皮12 木香9 白芍12 甘草4.5
加減法
1. 發熱:加葛根9克。
2. 挾有膿血:加生地榆12 槐花米12。
3. 挾有積滞加萊菔子9 焦山楂9 焦六曲9。
4. 抽搐驚厥:加廣地龍12 鈎藤15(後入)或紫雪丹1.5克(分2次吞服)。
5. 竅閉神昏:加郁金9 石菖蒲12 水牛角30克(先煎),或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秦皮清熱燥濕;黃連、黃柏燥濕解毒;木香行氣導滞;白芍、甘草務血斂陰,緩急而止腹痛。

慢性細菌性痢疾
基本方
蒼術9 白術9炒白芍9 木香6 石榴皮12 吳茱萸4.5 黃連4.5
加減法
1. 畏寒發熱加葛根6。
2. 腹痛較甚加炮姜4.5。
3. 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生姜6克。
4. 脾腎陽虛去黃連,加四神丸9克(吞服)。
5. 滑脫不禁:黃連減量;加幹姜4.5克煨诃子9克,或赤石脂12 罂粟殼9克。
6. 脫肛不收:加炙黃芪12 炙升麻9。
7. 挾下膿血:加地榆12 枳實9。
8. 寒積不化、遇寒即發:去黃連或減量;加炒黨參12克 熟附片9(先煎)幹姜4.5克。
9. 陰血虧虛、午後潮熱加當歸9 阿膠9克(烊沖)。
10. 噤口不食、食入則吐:濕熱偏重加石蓮子12 黃連用姜汁炒;寒濕偏重加制半夏9克、幹姜4.5克;脾胃虛弱去黃連,加炒黨參12克、石菖蒲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木香、吳茱萸溫中健脾,黃連、蒼術清熱燥濕,炒白芍、石榴皮收澀止瀉。

阿米巴痢
基本方
白頭翁15 苦參9克 銀花炭9 椿根皮15 焦山楂9 鴉膽子仁10粒(入膠囊或糯米紙包吞)。
加減法
1. 白凍多加炮姜4.5克。
2. 紅凍多加生地榆12克。
3. 日久不愈,加烏梅炭4.5克赤石脂3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頭翁、椿根皮清化濕熱,苦參、鴉膽子仁除下焦濕熱,銀花炭焦山楂涼血解毒、消食化積,散瘀行滞。

縧 蟲 病
1。典型症狀: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糞便内發現蟲節片。
2。實驗室檢查:糞便檢查發現蟲卵;肛拭塗片陽性。
3.;本病多屬中醫“白蟲”、“托寸白蟲”範疇。
基本方
槟榔30克 石榴皮1 5克 雷丸3 0克 玄明粉9~12克(服法:雷丸研細末,槟榔、石榴皮煎湯沖雷丸末服,半小時後溫開水沖玄明粉服,每日1次,連服3天。)
方義
基本方用槟榔、雷丸、石榴皮殺蟲,玄明粉瀉熱通便以下蟲。


蛔 蟲 病
1.典型症狀:臍周不固定部位的腹痛,發生突然,片刻自行緩解,易饑,夜間磨牙,荨麻疹,重者營養不良。
2·實驗室檢查;大便塗片鏡檢發現蟲卵;血象中嗜酸性白細胞增多。
苦楝根皮12 槟榔9 甘草3 使君子肉9 枳實6 制大黃9
加減法
l。腹痛:加術香6克。
2。胃痛:加川椒4.5克。
3。内熱:加胡黃連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苦楝根皮、使君子肉、槟榔驅蛔消積;枳實、削大黃瀉下蛔卵;甘草緩急止痛(慮其瀉下時可引起腹痛),又能中和苦楝根皮之小毒。
參考
1.本病多由進食被蛔蟲卵污染的瓜果、蔬菜等食物或飲生水而感染發病。治法以驅蛔為主。
2.驅蛔藥如川楝子、蛔蒿、天名精、吳茱萸、榧予、南瓜子、石榴皮、烏梅、蜀椒、蕪荑,理氣藥如土木香、公丁香、厚樸,利濕藥如絲瓜子、篇蓄、薏苡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使君子散(驅蛔>,化蟲丸(驅蛔),烏梅丸(安蛔、止痛),肥兒丸(驅蛔後調理)。

上呼吸道感染

l·典型症狀:噴嚏、鼻塞、流涕、咽部幹癢作痛、聲音嘶啞或咳嗽,可有低熱、乏力、納減、全身痠痛等症狀。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多正常,如合并細菌感染者可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傷風”、“重傷風”、“感冒”、“喉痛”等範疇。
基本方
藿香1 0克 闆藍根1 8克 一枝黃花30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偏風寒:加荊芥9克、防風9克。
2.偏風熱:加黃芩9克、淡豆豉9克。
3.挾濕盛:加蒼術9克。
4.挾暑邪:加香薷9克。
5·挾食滞:加焦山楂9克、焦六曲9克。
6.鼻塞明顯:加辛荑6克。
7.頭痛明顯:加白芷9克。
8.咳嗽較頻:加胡頹葉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藿香疏表;一枝黃花洩熱而兼辛散,配闆藍根清熱解表、涼血解毒;甘草調和一枝黃花與闆藍根之苦寒。

參考
1.本病多由天時冷暖無常,風寒、風熱外侵衛分而成,每有挾濕、挾食、挾暑等因。治宜疏解外邪為主,兼用化濕、消食、消暑等法。
2.解表疏邪藥如紫蘇、羌活、蔥白頭(辛溫),薄荷、柴胡、大豆卷(辛涼),清熱解毒藥如銀花、蒲公英、四季青、魚腥草、連翹、射幹,化痰藥如半夏、橘紅、貝母、桑自皮、枇杷葉,化濕藥如厚樸、佩蘭、米仁、通草,消食藥如山楂、炒麥芽、萊菔子、雞内金等
均可辨證選用。
3.常用方有蔥豉湯(微辛輕解),蔥豉桔梗湯(辛涼散邪),杏蘇散(辛溫散邪)等。

急性扁桃體炎
1.典型症狀:起病急,發熱,畏寒(寒戰),頭痛,咽痛,吞咽時加重。扁桃體紅胂,有濾泡或滲出物。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升高。
3 e本病多屬中醫以“乳蛾”、“喉蛾”等範疇。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闆藍根15克 挂金燈9克 制川軍9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6克。
2。内熱:加生石膏1 8克(打、先煎)。
3·痰多:加桔梗1.5克、牛蒡子9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闆藍根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挂金燈清熱化痰,制川軍、甘草瀉火洩熱。
參考
l,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或感受風寒,化火上炎;亦有過食辛辣肺胃内熱上熏而緻。治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化痰、消腫。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山豆根、苦甘草、馬勃、西青果、一見喜、一枝黃花,化痰利咽藥如浙貝母、射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疏風清熱湯(疏風散表、清熱解毒),清咽利膈湯(清熱解毒、利瘸消腫)等。外用冰硼散(消腫),或錫類散(潰爛)頻吹患處。
慢性咽喉炎
l。典型症狀:咽部不适,聲嘶,咽喉部幹癢及異物感,分泌物增加,惡心及反射性咳嗽。
2.本病多屬中醫“陰虛喉痹“、“虛火乳蛾”等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生地15克 玄參1 5克 麥冬  12克馬勃4.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低熱:加川石斛9克。
2.痰多:加瓜蒌皮l 2克,或川貝粉3克(吞服)。
3.内熱重:加黃芩9克。
4·聲音嘶啞: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潤肺生津; 大青葉清熱解毒而利咽喉;馬勃、甘草滴肺開郁,消乳蛾之紅腫。
過敏性鼻炎
防風9克 烏梅4.5克 五味子4.5克 路路通9克 蟬衣4.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頭脹頭痛:加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2. 容易感冒:加炙黃芪12克 白術12克。
3. 涕多加金櫻子12克。
4. 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克、丹皮9克。
方義
基本方用防風、路路通祛風通絡;烏梅、五味子斂肺;蟬衣,甘草散風熱、和脾氣,并鎮靜脫敏作用。

(二)慢性鼻炎
基本方
藿香9克 荊齊9克 辛荑5克 蒼耳子9克 龍膽草6克 薄荷3克(後入)。
加減法
1·頭脹頭痛:加桑葉9克、藁本9克。
2·寒邪偏盛:加細辛2。4克、川芎6克。
3·内熱偏盛:加炒山栀9克、黃芩9克。
/l。涕濁腥臭;加白芷4.5克、魚腥草1 8克。
方義
基本方用藿香芳香化濁;荊芥、辛荑、蒼耳子、薄荷祛風散熱,兼通鼻竅;龍膽草降肝膽上逆之火。
參考
1·本炳多因風媳久郁而緻。治宜祛風化濁、清降肝膽之火。
2·祛風散熱藥如蟬衣、蔥白頭、牛蒡子、蔓荊子、石菖蒲、羌活,清熱降火藥如淡竹葉、丹皮、銀花等均可選用。
3·常用成藥有清肝保腦丸(即霍膽丸)。
4.基本方亦治化膿性上颔窦炎。
鼻 咽 癌
!,典型症狀:單側頭病、耳嗚、聽力下降、鼻塞、鼻衄、流血性涕,頸淋巴結腫大。
基本方
北沙參15克 天冬12克 麥冬12克 玄參30克 石上柏30克 山豆根9克 菝葜18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頭痛:加生石決30克(先煎)鈎藤15克(後入)。
2. 鼻塞:加苦丁茶9克、鵝兒為食草9克。
3. 聲嘶:加蟬衣6克 木蝴蝶4.5克。
4. 頸部腫塊:加海藻12克 山慈菇6克。
5. 面部麻木:加制南星9克 僵蠶12克。
6. 語言困難:加郁金12克 石菖蒲12克。
7. 涕中帶血:加茜草12克 白茅根18克。
8. 四肢乏力:加黃芪12克 白術12克。
9. 面色挄白:加當歸9 制首烏12克。
基本方用北沙參、天冬、麥冬、玄參養陰涼血、潤肺生津;石止柏、山豆根、菝葜、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腫抗癌。
聲門水腫
  1.典型症狀:語言及咽下困難,喉間疼痛,似有異物梗阻。
2。實驗窒漁查:喉鏡可見聲帶周圍水腫。
3。本病屬中醫“喉喑”“失音”、“喉鳴”等範疇。
基本方
蒲公英15克 僵蠶12克 葶苈子l 2克 牛蒡子l 2克 生米仁1 2克 茯苓1 2克 車前子1 8(包煎)
加減法
l。聲嘶:加胖大海9克、木蝴蝶4.5克。
2.喉鳴:加桔梗6克、射幹6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牛蒡子、僵蠶疏解風熱,化痰散結;茯苓、生米仁、車前子利水滲濕;葶苈子瀉肺、行水、消腫。 #9 2007-07-10 14:35:26 聲帶病變
1·典型症狀:以聲音嗄嘶為時較長為特征。聲帶充血,常有感冒,高聲呼喊、狂笑、歌唱病史;聲帶麻痹兼有呼吸及咽下困難,聲帶閉合不全兼見語言費力。
2.實驗室檢查:喉鏡檢查可見聲帶閉合不全;如聲帶息肉宜作活檢以排除聲帶癌。
3.本病屬中醫“失音修、“腎怯’’,“咽喉痛’’等範疇。
(一)聲帶充血
基本方
魚腥草30克 桑葉9克銀花1 2克 連翹9克 桃仁9克 冬瓜子1 2克 薄荷3克(後入)
加減法
1。聲嘶明顯:加蟬衣4≈5克、木蝴蝶4.5克。
2.舌紅津少:加北沙參1 2克、麥冬9克。
3.咽喉疼痛:加西青果9克、闆藍根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桑葉、薄荷清散肺問風熱;銀花、蓮翹清解胃中熱毒;桃仁、冬瓜子消痰散瘀,瘀散則充血消失較速,不緻蘊結生變。
參考
1.:車病多南風熱戀肺,或過食辛辣,積熱上熏而緻。治以清風熱,解熱毒為主,佐以消痰散瘀。
2.消散風熱藥如蟬衣、牛蒡子,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四季青、一一枝黃花,七葉一枝花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銀翹散(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桑菊飲(疏風清熱)等。
(二)聲帶息肉
基本方
丹參1 2克 苦參1 2克 海浮石l 2克 急性子9克 桔梗6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痰多:加浙貝母9克。
2.喉痛:去海浮石,加馬勃4.5克、闆藍根1 2克。
3·日久脾虛濕盛:去海浮石,加茯苓1 2克、山藥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急性子、赤芍清熱涼血,祛痰散結;海浮石化痰軟堅;苦參養陰涼血,清解熱毒;桔梗、甘草利咽。
參考
1·本病多因邪熱久留,痰凝瘀結,或由慢性聲帶充血日久轉化而成。治宜清肺化痰,涼血祛瘀。
2·涼血祛瘀藥如生地、桃仁、淩霄花、地鼈蟲、紅梅消,化痰軟堅藥如昆布、海藻、葶苈子,利咽開音藥如胖大海、木蝴蝶等皆可選用。
3·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湯(活血祛瘀),含化丸(利咽散結)等。
(三)聲帶麻痹
基本方
黨參1 2克 白術1 2克 山藥l 2克 制黃精1 2克诃子皮9克 石菖蒲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減法
1·音啞明顯:黨參改用太子參夕加鳳凰衣6克。
2.喉間有痰:加川貝母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精、白術、山藥補脾潤肺;诃子皮、五味子收斂肺氣;石菖蒲化痰開竅。

聲帶閉合不全
基本方
大熟地12克 山萸肉1 0克 烏梅肉4.5克  炙黃芪1 0克 白術l 2克 茯苓l 2克 柿蒂6克

加減法
1.證偏陰虛:熟地改用生地,加北沙參12克。
2.證偏陽虛:加肉桂心3克(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山萸肉補腎養陰,黃芪、白術、茯苓補脾益氣,烏梅、柿蒂斂肺降氣。

(五)聲帶癌
基本方
石打穿3 0克 白英30克 龍葵3 0克 山豆根9克 桃仁9克 麥冬1 2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減法
1.痰多:加桔梗6克。
2.喉痛:加闆藍根2克。
3.體弱:加黨參l 2克。
4.舌紅津少:加玄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石打穿、白英、龍葵、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散結;桃仁活血祛瘀;山豆根、麥冬清熱利咽。

急性支氣管炎
基本方
蜜炙麻黃9克光杏仁1 0克 制半夏9克 茯苓1 2克橘紅9克 冬瓜子l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寒重;去冬瓜子,加細辛3克、生姜二片。
2.熱重:去制半夏、橘紅,加生石膏30克、瓜蒌皮l 2克,或加桑白皮I 2克。
    3.濕重:去冬瓜子,加蒼術9克、厚樸6克。
4.發熱:寒證麻黃減量為6克(不用炙)、桂枝6克;熱證去制半夏、橘紅,加魚腥草30克、銀花10克、黃芩9克。
5·幹咳舌紅:去制半夏、橘紅,加川貝粉3克(吞服)。
6.咽喉紅痛:去制半夏、橘紅,加牛蒡子9克,闆藍根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解表、宣肺;制半夏、橘紅燥濕、化痰;杏仁止咳順氣;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冬瓜子清肺滑痰。
參考
二.本病多由外受風寒或風熱引起,但因氣候與病人素質各異,每有挾濕、挾燥。治以疏表散邪、宣肺化痰為治。
2.解表宣肺藥如荊芥、防風、紫蘇、生姜、蔥白頭(辛溫),薄荷、牛蒡子、桑葉、豆豉(辛涼),健脾化濕藥如蒼術、厚樸(辛溫),生米仁、車前子(甘寒) 化痰止咳藥如白芥子、桔梗、炙款冬、紫菀(辛溫).貝母、竹茹、前胡、瓜萎皮、枇杷葉(甘寒),清肺藥如魚腥草、黃芩、白茅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杏蘇散(散寒、宣肺、止咳),二陳湯(燥濕化痰),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金沸草散(發散風寒、化痰止咳),三掏湯(宣肺化痰),平咳合劑(燥濕化痰),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桑杏湯(疏風潤肺)等。
(二)慢性支氣管炎
1.典型症狀:慢性咳嗽、咳痰,多為粘液泡沫痰,晨晚則劇;聽診見鼾音、濕性哕音和哮鳴音。
2.實驗室檢查:支氣管阻力增加。
3.本病多屬中醫“久咳”、“痰飲’’、“痰哮’’、“痰喘’’等範疇。
基本方
蒼術9克 白術9克 制半夏9克茯苓1 2 克補骨脂1 2克 光杏仁9克 炙款冬l 2克 陳皮9克
加減法
1.痰多泡沫:加白芥子9克。
2.痰少粘黃:去陳皮,加桑白皮l 2克。
3·咳嗽氣喘:加淨麻黃6克、炙蘇子9克。
4·中氣不足:加黨參9克、炙黃芪1 2克。
5·脾胃虛寒:加幹姜3克、炙甘草3克。
6 。腎陽不足: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桂3克 (後入),或加紫河車12殼。
方義
基本方用蒼術、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補骨脂補腎助陽以治本,制半夏、陳皮理氣、燥濕化痰,炙款冬、光杏仁化痰止咳以治标。
參考
1·本瘸多由外感咳嗽反複不愈演變麗來。治宜溫宣肺氣,化痰除飲,健脾化濕,溫補腎陽等法。
2·宣肺散邪藥如桂枝,化痰止咳藥如枇杷葉、制南星、紫菀,補腎助粥藥如胡桃肉、葫蘆巴、蛤蚧(研末吞服)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三子養親湯(下氣降逆、化痰平喘),蘇子降氣湯(陣氣平喘、溫化痰飲),苓桂術甘湯(健脾化飲),附桂八昧丸(溫腎化飲),痰飲丸(溫肺、化痰、助陽),固本丸(補脾腎、化濕痰)等。痰飲丸、固本丸不論冬更可長期服用,以求根治。
7. 據報道紫花杜鵑、興安杜鵑、黃花杜鵑、松塔、千年紅、石葦、四季青
平地木、棒棒木、鮮側柏葉、絲瓜藤、鼠曲草等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
     
支氣管哮喘

1。典型症狀:起病突然,胸悶不适,呼吸困難伴哮鳴,咳嗽,咯痰。
2.實驗室檢查:嗜酸性白細胞增多。
3.本病多屬中醫“哮證”或“哮喘”範疇。
基本方
蜜炙麻黃9克 銀杏肉9克 幹蟾皮6克 光杏仁l 0克地龍幹9 克 甘草3克 白石英15克(先煎)
加減法
1.發熱:麻黃不用蜜炙,減量為6克,加魚腥草18---30克。
2.肺熱:去白石英,加桑白皮12克。
3.胸痛:加白芥子6克。
4.胸悶:加瓜蒌仁9克。
5.咳痰難出:加葶苈子12克。
6.内寒較盛:加局方黑錫丹9克(吞服)
7。有外源因素:加蟬衣6克
哮喘發作控制後鞏固方:黨參90克、鹿角粉90克、鍘半夏6 0克、陳皮3 0克、紫河車粉9 0克、海蛤粉6 0克、地龍幹9 0克、甘草5克,體質虛寒者加熟附片6 0克。上藥研粉,每日2次,每次3~6克,空腹時溫開水調服。
方義
基本方用蜜炙麻黃宣疏肺氣,光杏仁、甘草、銀杏肉、于蟾皮、地龍子化痰平喘,自石英濕潤肺氣而兼鎮逆。
參考
!。本病多出肺有痰濁停伏,一感外邪則氣動痰升,阻塞氣道,肺失肅降發為哮喘,又痰之久伏與脾腎虧虛有關,故治法在發作時以宣肺、化痰、定喘為主,平時必須調理脾腎。
2。化痰平喘藥如話梗、半夏、橘紅、萊菔予、紫菀、炙款冬、牛蒡子、百部、鵝管石、旋複花、蘇子、石葦、烏賊骨、代赭石、蛤蚧,調理脾腎藥如自術、茯苓、黃芪、黨參、山藥、芡實、山萸肉、潼沙苑、女貞子、胡桃肉、杞子、仙靈髀、補骨脂、熟附片、肉桂,清肺藥如地骨皮、瓜蒌皮、百合、麥冬、沙參,斂氣藥如诃子、五味子等均可酌情選用。
3。常用方有定喘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小青龍湯(溫肺散寒、化痰平喘),七味都氣丸(滋腎納上陽)等。

支氣管擴張症
基本方
丹參1 2克生米仁12克 甜杏仁10克 炙款冬9克 野百合1 2克 白芨片6克杮霜6克。
加減法
1-痰多:加天竺黃9克。
2.合并感染:加魚腥草30克。
3.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
4.咳嗽較頻:加炙枇杷葉12(包煎)。
5. 口幹氣喘:加炙馬兜鈴9克。
6. 津少舌燥:加北沙參12克 麥冬9克。
7. 咯血量多:加生側柏葉15克 花蕊石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活血、涼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潤肺化痰;白芨片甯絡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杮霜潤燥甯嗽。

參考
l·本病多由痰熱留阻肺經,傷及脈絡而緻。治法以清熱化痰,潤肺甯絡為治。
2·清熱化痰藥如瓜蒌皮、桑白皮、百部,甯絡止血藥如藕節、茜草、生蒲黃、仙鶴草、紫珠草、蠶豆花白茅根、阿膠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祛瘀),濟生桔梗湯(益氣活血、清肺化痰)等。
肺氣腫
1.典型症狀:呼吸困難,勞累或活動後即發,甚則靜卧時亦可出現,易有反複呼吸道感染,每于繼發感染時症狀加劇;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高清音,肝濁音界下移,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肺部聽診呼吸音減低,呼氣延長。
蔔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增 高;肺功能降低;X線檢查見肺部透明度增大,肺紋 纖細。
3.本病屬中醫“咳喘、肺脹'範疇。
基本方
黨參l 0克 北沙參王2克 平地木1 2克 廣郁金1 0克 麥冬1 0克 桃仁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1.咳嗽較頻:加炙款冬9克、光杏仁9克。
2.咳痰稠黃:黨參改用太子參1 0克,加黃芩9克、川貝粉3克(吞服)。
3.動則氣喘:加參蛤散6克(分2次吞服)。
4。腎陽不足:去沙參、麥冬,加仙靈髀12克、仙茅9克。
5.唇甲紫绀:參閱慢性肺原性心髒病。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補益肺氣;桃仁、廣郁金、平地木活血祛瘀,行氣解郁,疏通脈絡;北沙參、麥冬協同黨參以益肺氣,潤肺養陰;五味子上斂肺氣,下滋腎陰,又可止咳平喘。

(一) 細菌性肺炎
麻黃6克 天漿殼9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黃芩9克 鴨跖草30克 杏仁9克 桃仁9克  七葉一枝花30克
加減法
1. 高熱:加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每日2~3次。
2. 胸痛:加瓜蒌1 2克,或絲瓜絡9克。
3. 咳頻:加桑白皮1 2克,或炙款冬9克。
4. 痰粘:加冬瓜子12克,或生米仁1 2克。
5·痰帶血絲:加茅針花9克(包煎),或鮮茅根30克。
6.肺炎雙球菌所緻:加桔梗6克、射幹6克。
7.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緻:加魚腥草30克,或一枝黃花30克。
8.肺炎杆菌所緻:加闆藍根12克、敗醬草30克。

(二)病毒性肺炎
基本方
大青葉3 0克蒲公英3 0克銀花1 2克連翹1 0克生米仁1 2克杏仁9克 桃仁9克鮮蘆根3 0克
加減法
1。頭痛骨楚:加羌活9克。
2.痰粘痰黃:加幹竹茹9克。
3。幹咳氣喘:加桑白皮l 2克、炙枇杷葉l 2克(包煎)。
(三)中毒性肺炎
基本方
生地l 5克 玄參l 5克黃連3克銀花1 5克  連翹l 0克 丹皮如克 水牛角6 0克(先煎)
加減法
1.抽搐:加僵蠶l 2克、鈎藤l 5克(後入)。
2.煩躁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
3。神志不清:加安宮牛黃翹1粒(化服),每日1-2次。
方義
細菌性肺炎基本方中用麻黃宣肺;光杏仁、天漿殼化痰止咳;生石膏、黃芩清洩肺熱;桃仁解血分郁結;七葉一枝花、鴨跖草清熱解毒,退熱消腫之内脹。病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大青葉、蒲公英、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涼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
蘆根清肺、健脾、祛痰。中毒性肺炎基本方中用生地、玄參、丹皮清熱、滋陰、涼血散瘀;銀花,連翹、黃連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涼血解毒,清熱止痙。
參考
1.本病多由風寒、風溫之邪從衛表口鼻犯肺,邪熱蘊結,蒸液成痰,腫失宣肅,氣血郁滞而緻。治宜宣肺化痰,清熱解毒。如熱入心營,則宜涼營解毒;如肝風内動,兼與鎮痙熄風。
2。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四季青、野荞麥根、白花蛇舌草、一見喜、山海螺、馬鞭草,化痰平喘藥如貝母、天竺黃、葶苈子、江剪刀草、胡頹葉,涼血祛瘀藥如赤芍、虎杖根、廣郁金等均可選用。
2. 常用方有銀翹散(辛涼宣解),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平喘),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沙參麥冬湯(益氣養陰、清化熱痰),清營湯(清心、涼營、開竅)等均可加減使用。
3. 據報道桔梗、虎杖、平地木、側柏葉、厚樸、蘇木、艾葉有抗肺炎雙球菌的作用;魚腥草、野菊花、芙蓉花、一枝黃花、牛蒡子、紫蘇葉、荇草、馬鞭草、鴨跖草、貫衆、龍葵、蛇果草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射幹、闆藍根、桔梗、敗醬草、瓜蒌、五味子有抗肺炎杆菌的作用。

肺 膿 腫
1。典型症狀:起病較急,畏寒、發熱,咳嗽,咯膿痰、色黃或黃綠色,伴有胸痛。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核左移,并有中毒顆粒出現;痰塗片及培養可發現緻病菌;肺部X線檢查可見大片模糊陰影或有液平的空洞。
3.本病多屬中醫“肺癰’’範疇。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生米仁1 5克冬瓜子l 2克 魚腥草30克 桃仁1 0克 敗醬草1 8克 鮮蘆根30克生甘草4.5克
加減法
1.高熱:加黃芩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2.胸痛:加瓜蒌皮1 2克、赤芍1 2克。
3.痰多:加光杏仁1 0克、浙貝母1 0克。
4.熱毒盛:加黃連3克、紫花地丁1 8克。
5.咳逆氣急:加葶苈子1 2克、桑白皮1 2克。
6.咽燥津少:加北沙參12克、鮮生地30克(或生地12克)。
7.咳吐膿多:加桔梗9克、犀黃丸3克(吞服)。
8.膿痰帶血:加茜草1 2克、黛蛤散1 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魚腥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桃仁活血祛瘀,助消散癰腫之力;蘆根、冬瓜子、生米仁、生甘草清肺熱、瀉肺火、化痰濁。
參考
1.本病多由外感風熱,或瘡瘍熱毒客于營血,内偉肺髒,熱壅血瘀,郁結而成。治法初、中期宜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去壅排膿,後期可用養肺、滋陰以扶正,并祛餘邪。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山栀、白蔹、地骨皮、絲瓜絡、一見喜、山海螺、野菊花、野荞麥根,活血祛瘀藥如當歸尾、丹皮、茜草、虎杖、乳香、沒藥、郁金、丹參、紅花,化痰藥如紫菀、炙款冬、枳殼、川貝母、陳皮,養陰藥如麥冬、百合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銀翹散(辛涼、宣表、解毒),千金葦莖湯(清熱、化痰、祛瘀),桔梗湯(滋陰養肺、化痰排膿),桔梗杏仁煎(扶正養陰、排膿解毒)等。 #10 2007-07-10 14:35:47 矽肺
1.典型症狀:咳嗽,咳痰,胸痫,胸悶,氣急,頭昏,乏力,失眠,心悸,胃納差等。

3。本病屬中醫“咳嗽”“咳喘'、“肺痨”、“肺痿”等範疇。
基本方
北沙參l 2克 麥冬1 2克生鼈甲12克(先煎) 海藻12克 生米仁1 2克 海蛤殼1 2克(先煎) 萊菔子9克
加減法
1.咳頻:加紫菀1 2克。
2.胸痛:加廣郁金1 0克。
3.氣喘:加炙蘇子9克。
4.痰多:加川貝粉3克(吞服)。
5.咳血:加白茅根3 0克。
6.唇色青紫:加當歸9克、丹參1 2克。
7.體虛盜汗:加黃芪皮1 2克、煅牡蛎1 8克。
方義
基本方中沙參、麥冬生津潤肺;海蛤殼、生鼈甲、海藻滋陰消痰,軟堅散結;生米仁健脾清肺;萊菔子下氣祛痰。
參考
1.本病多與外因之石末、燥氣有關,患者平日肺燥津虧,痰火郁結則為内因。治法以生津潤肺、軟堅散結為主,佐以化痰清熱、寬胸利膈;日久症虛,可蒹培本。
2.生津潤肺藥如鮮生地、百合、花粉、天冬、玉竹、冬蟲夏草,軟堅散結藥如生牡蛎、木賊草、昆布、炮山甲、雞肉金、夏枯草、海螵蛸、海浮石,清肺化痰藥如荸荠、山海螺、杏仁、枇杷葉、海蜇,寬胸利膈藥如枳殼、川樸、薤白頭、八月劄等均可選用。
常用方有雪羹湯(清熱、化痰、散結),清燥救肺湯(清燥化痰、補益肺氣)等。

肺癌
基本方
太子參15克 魚腥草30克 北沙參12克 桔梗9克 白毛藤30克 海藻12克 麥冬12克 
1. 發熱:加青蒿9克 地骨皮12克,或蒲公英30克(用予并發感染)。
2. 咳頻;加瓜萎皮l 2克、杏仁l 0克。
3。喘息:加炙款冬l 0克、銀杏肉9克 體虛者用蛤蚧粉3克(吞服)。
4。胸痛;無定處加廣郁金10克、制香附1 2克,有定處加失笑激0克(包煎)。
5。痰多難出;加冬瓜子1 2克、海浮石l 2克。
6。汗多氣短;加五味子4。5克。
7。胸有積水:加龍葵3 0克、葶苈子l 2克。
8.氣滞皿瘀;加三七粉0.9~1.5克(吞服)。
9。氣虛較甚:太子參改用黨參1 0克,加炙黃芪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太子參清補肺氣;北沙參,麥冬清熱潤肺,養陰生津;魚腥草、自毛藤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桔梗、海藻消痰軟堅,宣肺排濁。
參考
l。本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熱;或嗜食辛辣,燥傷肺金;或憂思郁怒,木火刑金,煉液成痰,交結不消,導緻肺失清肅,日久氣滞瘀凝,終成此病。治宜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滋養肺陰,益氣生津,活血祛瘀,扶正達邪等法。
2.清熱解毒藥如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蓮、蛇六谷、、闆藍根、半邊蓮、夏枯草、銀花、紫花地丁,滋養肺陰藥如知母、生地、天冬、百合,化痰軟堅藥如昆布、土貝母、金礞石、蛇膽陳皮末,涼血止血藥如茅根、白芨、仙鶴草、地榆、小薊、雲南白藥,活血祛瘀藥如丹參、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小薊飲子(涼血止血),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加抗癌藥。
4.據報道藤梨根、鐵樹葉、夏枯草、幹蟾皮、山海螺、紫草根、龍葵、蛇莓、菝葜、露蜂房、白英、山慈菇、全蠍、守宮、自毛夏枯草、石上柏、葵樹子、山豆根、天冬等均有抗肺癌的作用。
胸 膜 炎
(一)幹性胸膜炎
l·典型症狀: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時加劇,患側胸廓呼吸運動減弱,聽診前聞及胸膜摩擦音。
2.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見患側呼吸運動受限,橫膈活動減弱。
基本方
魚腥草3 0克 山海螺30克 桑葉9克 瓜萎皮1 2克 制半夏9克 黃連3克 廣郁金1 0克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9克。
2。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 2克。
3.咽燥津少善加北沙參1 2克、麥冬1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山海螺、桑葉疏散風熱,潤肺祛痰,清熱解毒;黃連瀉火;瓜萎皮、镲4半夏、廣郁金清肺化痰,行氣解郁,寬胸散結。

(二)滲出性胸膜炎
1.典型症狀:急劇起病,有毒性症狀和中、高度發熱,持續數日至數周,時有畏寒及出汗、虛弱、全身不适。初起胸痛明顯,以後胸肩消失,出現氣急、胸悶、反射性咳嗽。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紅細胞沉降率加速。胸液呈草黃色透明或淡紅、深褐色血性,含大量纖維素,蛋白定量約2。5~3克%以上,鏡檢大多為淋巴細胞。
3.本病多屬中醫“懸飲”範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茯苓1 2克 葶苈子1 2克 白芥子9克 枳實9克 桑自皮1 2克 青皮9克 陳皮9克
加減法
1。氣喘:加旋複花9克(包煎)。
2·痰多:加制半夏9克。
3·尿短:加車前子l 5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中大青葉清熱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滲濕;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瀉肺,袪痰平喘,行水消脹;枳實瀉痰除痞以助水氣下降之力;青皮、陳皮疏肝理氣,化痰散積。

(三)化膿性胸膜炎
1. 典型症狀;畏寒,寒戰,高熱,熱型呈弛張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現虛脫現象。劇烈胸痛、胸悶、氣促、咳嗽。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伴有核左移現象。
3.本病多屬中醫“胸痛”、“脅痛”、“咳嗽”等範疇。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紫花地丁3 0克 枯梗9克 敗醬草30克 生米仁12 冬瓜子1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9克。
2。咳嗽:加光杏仁9克。
3.腳痛:加瓜萎l 2克。
4。心悸:加茯苓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敗醬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腫排膿;甘草瀉火解毒。
參考
l·本病多由熱伏胸肺,痰濁阻留,氣滞血瘀,郁結成膿而緻。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擗排膿。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黃連、魚腥草,清肺化痰藥如川貝、竹茹、葶苈子,消腫排膿藥如乳香、沒藥、豬牙皂、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千金葦莖湯(清肺化痰、逐瘀擗膿),透膿散(托毒透膿),黃苠建中湯(溫中補虛,膿淨後調理用)等。
2.本病屬中醫‘‘口瘡’’、“口疳”、“口糜”等範疇。
(一)急性口腔炎
基本方
一枝黃花2 0克 黃連3克 黃芩9克 炒山栀9克 制大黃4.5克 甘草3克 玄明粉1 2克(沖入)
加減法
1。大便不實:去玄明粉,大黃減量至3克,加煨葛根6克。
2.潰瘍:加土茯苓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一枝黃花以清熱解毒;黃連、黃芩、炒山栀清熱涼血;制大黃、玄明粉瀉火解毒、通便導滞。

(二)慢性口腔炎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生白芍1 0克 丹皮9克 當歸9克 川芎4·5克 知母1 2克 黃柏9克 肉桂3克(後入)
加減法
1-肝郁化火;加郁金9克、炒山栀9克。
2·脾氣虛弱:加黨參9克、白術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生地、自芍養陰血;知母、丹皮、黃柏滋陰液;酌加少量肉桂入腎以引火歸元,

參考
1.本病多由陰液虧損,虛火上浮而緻。治宜養 陰清熱,引火歸元。
2.養陰血藥如制首烏、玄參、女空子、旱蓮草, 滋陰液藥如石斛、玉竹、地骨皮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養腎陰),知柏地 黃丸(滋陰瀉火)等;外用口疳散敷患處。

舌癌
1.典型症狀:舌部有較硬結節,其緣銳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說話障礙,後期可有潰瘍,淋巴結腫脹、疼痛。
2.實驗室檢查:活檢發現癌細胞。
3.本病屬中醫“舌菌”範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木通9克 露蜂房9克 淡竹葉9克 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減法
1.發熱:加銀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煩躁: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3·疼痛;加水牛角6 0克(煎水200毫克,冷後頻頻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津傷:加北沙參1 2克、麥冬10克。
5·血瘀:加丹參l 2克、赤芍】l 2克。
6·流涎臭穢;加生石膏3 0克、鮮蘆根S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連、竹葉、木通、生地、生甘草涼血滋陰,清熱解毒,瀉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風攻毒,消腫散結,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制半夏9克 黃芩9克 八月劄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麥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黃芩養陰清熱,潤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八月劄理氣開郁。
參考
1。本病多由痰熱阻滞,氣機郁結不利所緻。治宜清熱化痰,理氣開郁。
2。清熱化痰藥如竹‘茹、牛蒡子、浙貝母、枇杷葉、旋複花,理氣開郁藥如桷橘葉、枳殼、威靈仙、石打穿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湯(降逆潤導),麥門冬散(清熱降氣)等。

贲門失弛緩症(贲門痙攣)
1。典型症狀:進食或惰續激動時,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繼之咽下困難、食物反流。
2。實驗室檢查:X線食道鋇餐造影見鋇劑在贲門部通過困難,食道下端有對稱的、粘膜紋正常的漏鬥形狹窄,其上段呈現不同程度的擴張、延長與彎曲,無蠕動波。
3。本病屬中醫“噎膈”範疇。
基本方
北沙參l 2克 廣郁金l 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 0克 旋複花9克(包) 代赭石l 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減法

1.嘔惡多痰:加制半夏9克、陳皮6克。
2.胸痛明顯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幹結:加炒枳實9克、制大黃9克。
4.津少舌紅:加生地12克、麥冬10克。
5.咯血:加生側柏葉1 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潤燥,郁金、砂仁行氣開郁,旋複花、代赭石消痰下氣、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緩急以解痙。
參考
l。本病多由氣郁痰結,阻塞不通所緻。治宜開郁化痰,潤燥降逆,兼以解痙。
2.潤燥藥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氣藥如春砂殼、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藥如茯苓、膽南星、瓜蒌,降逆藥如竹茹、枇杷葉、枳殼、厚樸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開胸利氣)等。

食道憩室症
1.典型症狀。咽部異物感,惡心,嘔吐,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見未經消化食物。 2.實驗室檢查:X線鋇劑檢查可見憩室。
3。本病屬中醫“噎膈’’範疇。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當歸9克 桃仁9克 丹參1 2克  郁金1 0克 紅花9克 石見穿1 5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八月劄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嘔吐:加制半夏9克 陳皮6克,津少時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養陰涼血;丹參、郁金涼血祛瘀,行氣解郁;當歸、桃仁、紅花、石見穿活血散瘀,潤燥止痛。
參考
1. 本病多由氣滞血瘀,陰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氣開郁,養陰祛瘀為原則。
2.養陰藥如玄參、沙參、石斛、自蜜、梨汁、藕節,祛瘀藥如韭汁、急性子、五靈脂、生蒲黃、土鼈蟲,理氣開郁藥如青皮、路路通、枳實、香附、綠萼梅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通幽湯(滋陰養血、破結行瘀),滋血潤腸丸(滋血、通瘀、潤腸)等。

食 道 癌
1.典型症狀:吞咽困難或不能進食、食後嘔吐,胸骨後疼痛,聲音嘶啞,晚期可有消瘦、貧血等。
2.實驗室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局部蠕動波改變,粘膜紋中斷。僵直,腔内充盈缺損,鋇劑通過障礙。脫落細胞檢查陽性,食道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癌腫侵犯食道的情況。
3.本病屬中醫“噎膈’’、“膈中'等範疇。
基本方
石見穿3 0克 急性子1 2克 幹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參l 8克 橘皮9克 橘葉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減法
l·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靈脂9克。
2.嘔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嘔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雲南白藥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急性子、幹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腫散結;丹參、桃仁涼血祛瘀;橘葉、橘皮疏肝理氣。
參考
1.本病多由飲食不慎,食味過厚,飲酒嗜辛或内傷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兼用化痰利濕、清熱解毒;體虛者可加補氣、滋養、溫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藥如當歸、赤芍、乳香、沒藥、三棱、水蛭,疏肝理氣藥如旋複花、枳殼、沉香、木香、烏藥,莪術、八月劄、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濕藥如制半夏、茯苓、瓜蒌、浙貝母、生米仁,清熱解毒藥如土茯苓、黃柏、銀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
蓮、藤梨根、龍葵、七葉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丁香透膈散}(益氣健脾,理氣開膈),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複代赭湯(和胃消痰、理氣降逆),大半夏湯(補中、降逆、止嘔),通醴湯(活血潤腸),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等。
4.據報道急性子、石見穿、黃藥脂、葵樹子、馬錢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腫節風、八角蓮、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對食道癌有較好的療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靈仙、天龍、昆布、海藻等消腫開結藥則療效更佳。

胃神經痛
1.典型症狀:胃脘部痙攣性疼痛,喜熱喜按,痛止後飲食如常,發作常與情緒抑郁有關。
2.實驗室檢查:胃鏡X線攝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屬中醫“胃氣痛”、“肝胃氣痛”等範疇。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 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減法
1.受寒:加紫蘇9克、生姜3克。
2.内寒:加木香6克、吳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4.胸悶:加炒枳殼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嘔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黃連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蒌仁9克、枳實9克,屬陰虛腸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滞:加炒麥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陰虛:加沙參9克、麥冬9克。
l 0.久痛入絡: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蟲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虛:加炒黨參9克、炒白術9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氣,和營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氣,開胃和中,醒脾消脹,洩熱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氣為主,随症加入和胃、消滞、溫中、清熱、制酸、通便、養陰等法。
2. 疏肝理氣藥如八月劄、娑羅子、青皮、陳皮、台烏藥、陳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滞藥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雞金,制酸藥如白螺絲殼、海螵蛸,溫中藥如肉桂、幹姜、蜀椒、畢澄茄,養陰藥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選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腫節風30克 丹參15克 煨莪術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胸悶:加佛手片9克 炒枳殼9克。
2. 納差:加炙雞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3. 腹脹:加大腹皮12克 炒萊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蒌仁12克 制大黃6克。
5. 腹水:加商陸12克 車前草15克。
6. 嘔血:加墨旱蓮15克 血餘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側柏炭12克。
8. 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積滞: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幹: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嘔吐較頻:加陳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塊堅硬:加海藻12克 炙鼈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氣虛弱:加白術12克 補骨脂12克。
14. 正氣不足:加黨參12克 生黃芪12克 或河車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腫節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丹參、煨莪術、枸橘李理氣消積,祛瘀止痛。
參考
l·本病多由長期飲食不調,吞咽過急,或多食粗糙熱焯,損傷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膠結不化,氣滞血凝,瘀毒内生而緻。治以理氣消積,化瘀解毒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龍葵、水紅菱、喜樹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鐵樹葉、黃毛耳草,理氣消積藥如厚樸、八月劄、木香、丁香、黃藥脂、山慈菇、槟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藥如木饅頭、三棱、三七、雲南白藥、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藥如守宮、露蜂房、馬錢子、木鼈子,軟堅藥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止血藥如槐花、仙鶴草,降逆止嘔藥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複花等均可選用。 #11 2007-07-10 14:36:06 闌尾炎
基本方
紅藤3 0克 半枝蓮3 0克 敗醬草30克 生槐角9克 生地榆l 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天龍粉4.5克(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腹脹:加炒枳殼9克、厚樸9克。
2·腹痛:加木香9克、炒玄胡12克。
3·腹瀉頻繁:加煨诃子9克、補骨脂1 2,克。
4·腹中有塊:加地鼈蟲12克、紅花1 0克。
5·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9克。
6·犬便秘結:加枳實9克、制川軍9克。
7·便下膿血:加銀花炭l 2克、炮姜3克,或香連丸3克(吞服)。
8·氣虛乏力:加炒黨參12克、白術l 2克。
9·血虛頭暈:加當歸1 0克、二至丸9克(吞服)。
1 0·元氣大虧;加紫河車粉3克(吞服)、紅參9克(另煎沖入)。
方義
基本方用紅藤、半枝蓮、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槐角、生地榆涼血生血;天龍散結止痛。

遷延性、慢性活動性肝炎
l·典型症狀:肝區刺癰、腹脹、暖氣、食欲減退、乏力,肝髒腫大,壓癡;慢性活動性肝炎症狀鞫較重,并有低熱、體重減輕、輕度出血傾向或有黃疸一腫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2·實驗室檢查:遷肝肝功能可有異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陽性;慢活肝肝功能明顯異常,蛋白電泳示丙種球蛋白25%以上、血漿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縮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較高,
自身免疫試驗各項指标陽性,血沉增快。
3·本病屬中醫“脅痛”、“肝脹、”黃疸”等範疇。
基本方
丹參l 5克 平地術3 0克 岩柏3 0克 赤芍12克 炒白術1 2克 土茯苓1 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濕重;加蒼術9克、晚蠶砂9克(包煎)。
2熱重:加龍聰ji享9克、生山栀9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焦山楂1 0克。
4.黃疸:加茵陳1 6克、郁金I 0克。
5.疲乏:加炒黨參1 2克、炙黃芪1 2克。
6。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7_2克。
7。肝腫大:加生牡蛎3 0克、炙鼈甲12克。
8.脘腹脹:加木香9克、砂仁3克(後入)。
9。肝區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1 0.大便不實:加補骨脂9克、煨益智仁9克,或石榴皮12克。
11.濕熱并重;加黃芩9克、幹藿香9克、佩蘭9克。
12.二絮偏高:加當歸9克、郁金1 0克。
13.轉氨酶偏高:加闆藍根1 5克、銀花12克。
1 4.早期肝硬化:加紅花9克、桃仁1 2克,或王不留行1 2克、炮山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甘溫,補脾燥濕;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岩柏甘淡微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丹參,赤芍、平地木苦平微寒,活血祛瘀,涼血滲濕。

(一)門靜脈性肝硬化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當歸1 0克 炙鼈甲12克 莪術15克 炮山甲1 2克 生牡蛎3 0克(先煎) 廣郁金10克。
加減法
1。脅痛:加制香附1 2克、軟柴胡6克。
2.低熱:加青蒿9克、地骨皮l 2克。
3。食減:加焦山楂1 2克、炙雞金9克。
4。惡心:加姜竹茹9克、陳皮9克。
5。鼻衄:白茅根3 0克、炒山栀9克。
6。齒衄:加旱蓮草1 5克、淮牛膝1 2克。
?。疲乏:加炒黨參12克、白術12克。
8。便溏:加補骨脂9克、煨肉果4。5克。
9。腹脹;加木香9克、大腹皮l 2克。
10浮腫;加茯苓12克、陳葫蘆殼30克。
11.濕偏盛:加蒼術9克。
1 2。熱偏盛:加黃芩9克。
13.“:二絮”偏高:加桃仁10克。
1 4。輕度腹水:商陸9克,将軍幹四隻(研末吞服)。
l 5.腹水嚴重:加舟車丸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溫開水送服)。
16。有病毒性肝炎史:加闆藍根12克、白花蛇舌草3 0克。
17。有長期酗酒史:加葛花9克、枳棋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當歸、莪術活衄化瘀;廣郁金、鼈甲、炮山甲、生牡蛎疏肝理氣、通絡舒郁,軟堅消瘢。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内郁,肝脾損傷,氣血瘀滞,脈絡不通,水濕不行所緻。日久勢必腎尉或腎陽虧虛,陰虛則虛火上炎;陽虛則氣化不行,水濕停聚,臌脹日增;亦有由于肝腎陰竭而見神昏痙厥。治法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絡為主,佐以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等藥。
2。活血化瘀藥如紅花、五靈脂、生地、乳香、沒藥、川芎、地鼈蟲、三棱,舒郁理氣藥如鍘香附、片姜黃、青皮、川榇子、八月劄、佛手、枸橘、柴胡,清熱藥如蒲公英、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利濕消腫藥如車前子、玉米須、蝼蛄、蟲筍、腹水草、冬葵子、見腫消、川椒目,軟堅藥如海藻、威靈仙、炙雞金,健脾益氣藥如白術、山藥、扁豆、黃芪、黨參,益腎藥如熟地、黑大豆、淮牛膝、楮實子、山萸肉(益腎陰)、熟附片、肉桂、仙靈脾、紫河車、鹿角片、補骨脂(益腎陽)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調營飲(調營利水),軟肝丸(活血軟堅),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化瘀湯(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疏鑿飲子(利尿行水),舟車丸(攻下逐水,每次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不宜久服,虛人慎用)等。

(二)膽汁性肝硬化
茵陳1 8克 炒白術12克 茯苓1 2克 丹參12克 廣郁金1 0克 黛礬散3克(吞服>
加減法
1.陽虛:茵陳減量,加熟附片6克。
2。氣虛l加炒黨參12克。
3。氣滞:加木香9克、砂仁3克(後入)。
4。衄血:加旱蓮草1 5克、仙鶴草l 8克。
5.脾腫大:加炒鼈甲12克、生牡蛎18克。
6,腹水:加煨甘遂(研末),每次0.6~0.9克。
7。寒濕偏重:茵陳減量,加幹姜3克。
8.皮膚瘙癢:加地膚子12克、白藓皮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茵陳清熱祛濕;自術、茯苓健脾利濕;廣部金、黛礬散舒肝郁,退黃疸;丹參活血化瘀、軟肝硬。

肝膿 腫
症狀:肝區持續性疼痛,深呼吸及體位移動增劇;肝髒腫大,壓痛明顯;出于膿腫部位不同,
呼吸困難及右肩疼痛,或右上腹痛和右側腰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細菌性肝膿腫有不規則膿毒性發熱、黃疸等。
2、實驗室檢查:血自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檢查血清膽堿脂酶活性降低、血漿蛋白改變及麝香革酚絮濁試驗陽性;阿米巴肝膿腫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或滋養體。
3.本病屬中醫“肝癰”範疇。
(一)細菌性肝膿腫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銀花12克 桃仁泥1 0克 米仁l 5克 皂角刺9克 炮山甲12克
加減法
1.發熱惡寒:加柴胡9克。
2。疼痛明顯:加青皮9克、制乳香3克。
3·熱盛使秘:加制川軍9克。
4·病情較重:加六神九20粒(吞服),一日二次。
方義
基本方用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桃仁活斑化瘀;生米仁、皂角刺、炮山甲軟堅排膿。

(二)阿米巴性肝膿腫
基本方
白頭翁30克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5克 生米仁l 5克 銀花l 5克 生甘草3克 鴉膽子l 0粒(入膠囊吞)
加減法
1.發熱惡寒: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惡心嘔吐:加玉樞丹1.5克(吞服)。
3.肝區脹痛:加木香9克、制乳香2.1克、沒藥2·1克。
4.咳嗽:加炙紫菀1 0克、枇杷葉12克包煎)。
5。膿多:加七葉一枝花l 5克。
6.體虛:加生黃芪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野菊花、銀花、生甘草清熱解毒;生米仁排膿;白頭翁、鴉膽子清熱、涼血、除痢。
參考
1.本病多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熄,或痢疾之後,腸胃受傷,運化失職,積濕生痰,壅滞膽肝之絡,氣血瘀阻,蘊熱成毒,結聚成癰。治法以清熱解毒、活血排膿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一見喜、地丁草、馬齒苋、川連、黃芩、黃柏..茵陳、秦皮、連翹、蘆根,活血排膿藥如當歸、赤芍、蘇木、三七、冬瓜子、玄參、桔梗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清肝湯(清肝瀉火、理氣開郁),舒肝滌痰湯(理氣活血、開郁化痰),龍膽瀉肝湯(瀉火、清利肝膽濕熱),白頭翁湯(清濕熱、涼血、解毒)等。

肝癌
1.典型症狀: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乏力、腹脹、肝區及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發熱等。晚期可引起腹水、持續性黃疸等。
2.實驗室檢查:血清甲胎蛋白呈陽性,堿性磷酸酶增高,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可增高,糞便隐血陽性,膽囊造影有助于診斷。
3·本病屬中醫“肝積’’、“肝脹’’、“臌脹”、“癖黃”、“瘢瘕’’、“積聚'等範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炙鼈甲12克 露蜂房9克 1 0克 半邊蓮18克 失笑散9克(包煎)
  郁金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食減: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3.疲乏:加黨參12克、自術12克。
4.腹脹:加木香9克、厚樸9克。陰虛火旺者減量。
5.肝區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或火魚草1 8克、川楝子12克。
6.衄血:加旱蓮草1 5克、蒲黃炭9克。
7。吐血:加大黃炭6克、仙鶴草30克。
8.便血:加生地榆12克、血餘炭l 2克。
9.陰虛:加生地15克、北沙參1 2克。
10.腹水:加車前子3 0克(包煎)、蟋蟀四隻,或蝼蛄四隻焙幹(研粉吞服,分二次溫開水送下)。
 11。黃疸:加茵陳1 8克、炒山栀9克,或荷包草30克。
12.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半邊蓮、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露蜂房、丹參、失笑散攻毒敝腫,活血祛瘀,止痛;郁金疏肝理氣;炙鼈甲滋陰、散結、消痞。
參考
l。本病多因情志抑郁,氣機不暢,或飲食所傷,熱毒内蘊,日久導緻氣滞血瘀,肝脾兩損,氣陰兩虛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為主,兼用理氣、健脾、益氣、滋陰、消黃、逐水等藥;後期以扶正祛邪,忌長期或大量攻伐。
2.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石上柏、七葉十一枝花、四季青、闆藍根、野菊花、垂盆草、土茯:謄、貫衆、鐵樹葉、龍膽草、山豆椴、黃連、遍地香、半枝蓮、漏蘆,活血祛瘀藥如赤芍、紫草根、當歸、淩霄花、桃仁、紅花、三棱、地鼈蟲,疏肝理氣藥如八月劄、枳殼、青皮、莪術、橘葉、制香附,軟堅藥如生牡蛎、夏枯草、炮山甲、海藻、海帶,滋陰藥如生地、地骨皮、麥冬,健脾藥如山藥、炒米仁、茯苓,益氣藥如黃芪、黃精等均可選用。

胰腺癌
基本方
腫節風1 5克 風尾草1 5 郁金1 0克 五靈脂12克(包煎) 白花蛇舌革3 0克 玉樞丹1.5克(吞服)
加減法
1·疼痛:加徐長卿12克、炒玄胡12~1 5克。
2·黃疸:加菌陳l 8~3 0克、炒山栀1 2~l 5克。
3。脾虛:加炒白術I 2克、茯苓1 2克。
4。氣弱:加黨參12克、炙黃芪1.2克。
5·瘢塊明顯:加炙鼈甲1 2克、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鳳尾草清利濕熱、涼血;腫節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廣郁金、五靈隋娜氣散瘀;玉樞丹通利、解毒、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蘊結,脾氣郁滞,血瘀内阻而成。治宜清利濕熱,理氣活血,化瘀消癥。倘日久瞧中挾實,可配合健脾和胃,益氣養血諸法。

急性風濕熱
基本方
生地15克 知母12克 防風10克 防已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2克 忍冬藤30克
加減法
1熱重: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2.濕重:加蒼術9克 生米仁15克。
3.風重:加桂枝10克 獨活10克。
4.胸痛:加丹參15克、郁金l 0克。
5.腹痛:加生白芍I 5克、甘草3克。
6.心悸:加柏子仁12克。
7.心動過速:加磁石1 2克、麥冬12克。
8。心律不齊:加黨參12克、炙甘草4.5~6克。
9.乳蛾紅腫:加闆藍根12克、西青果10克。
1 0.血沉增快:加玄明粉1 2克(沖)。
方義
基本方用忍冬藤、知母、羌活、防風、防己以清熱、祛風、化濕;生地、赤芍活血通脈。
參考
l審本病多由風濕與熱相搏,癬阻經脈而緻。治法初起宜清熱化濕,祛風通絡;日久不愈邪傳入心則為心痹,治療參見“風濕性心瓣膜病“。
2。清熱化濕藥如桑枝、黃柏、晚蠶砂、秦艽,祛風散寒藥如威靈仙、海風藤、稀莶草、西河柳、烏梢蛇、細辛、麻黃、自附予、制川烏,活血通謄藥如當歸、川芎、土牛膝、雞血藤、松:常、地龍幹、丹皮、乳香,沒藥、紅花、桃仁、虎杖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石膏知母桂技湯(清熱除痹),當歸拈痛散(活血祛風、清熱化濕),身痛逐瘀湯(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等。

風濕性心瓣膜病
基本方
桂枝10克 當歸10克 桃仁10克 黨參12克 紅花10克 丹參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 自汗:加煅龍骨18克 煅牡蛎18克 五味子3克。
2. 咳喘:加光杏仁10克 水炙桑白皮12克。
3. 咳血:加側柏葉12克 藕節炭12克 量多者去桂枝,用三七粉2.1克(吞服)。
4。胸悶胸痛:加廣郁金1 0克,炒玄胡1 2克。
5.心悸較頻:加磁-石3 0克(先煎)、琥珀末2·1克(吞服)。
6·陰虛明顯:桂枝減量,加生地15克、麥冬 12克。
7·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 (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當歸活血;丹參、紅花、桃仁通瘀;桂枝通陽化氣,溫通經脈麗祛風寒濕邪。
參考
l·本病多由“痹症”、“曆節風'等延變麗來,傷及心脈所緻。治法以益氣祛風,活血通瘀為主,佐以甯心、平喘、溫陽、止血、化濕等藥。
2·益氣藥如炙黃芪、白術、太子參,活血藥如川芎、雞血藤、澤蘭葉。通瘀藥如王不留行、虎杖、乳香、沒藥、五靈脂,甯心藥如柏子仁、遠志、熟棗仁,平喘藥如蘇子、旋複花,止血藥如早蓮草、仙鶴草、血餘炭,祛風濕藥如防風、羌活、獨活、秦艽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炙甘草湯(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通心陽),歸脾湯(補血養心、益氣健脾),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安神),失笑散(行血、通瘀、止痛)等。
肺原性心髒病
(一)急性肺原性心髒病
l。典型症狀:突發性氣急、發熱、咳嗽、咯紫黑色或大量泡沫性血痰,胸痛;頸靜脈怒張和肝腫大、壓痛,甚者有心絞痛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昏厥和血壓下降。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加,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肺掃描出現肺血管栓塞、缺血所造成的放射性缺損或稀疏區,心電圖改變等。
3.本病屬中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水腫’’、心悸’’等範疇。
基本方
麻黃6----9克 杏仁1 0克 桃仁1 0克 地龍幹12克 黨參12克 蘇木12克 魚腥草3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瓜萎1 2克、薤白頭6克。
2.心悸:加柏子仁1 0克、遠志6克。
3.咳喘:加炙蘇予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生側柏葉1 5克、旋複花1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魚腥草、杏仁、、地龍幹宣肺平喘,清熱解毒;桃仁、蘇木理血活血;黨參益氣補中,庶免克伐而損元氣。

(二)慢性肺原性心髒病
l.典型症狀:右心衰竭者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上腹脹痛、紫绀、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及下垂性水腫;呼吸衰竭者有紫绀、呼吸困難,抽搐、昏迷,或震顫、嗜唾、皮膚溫暖、潮紅,多汗,脈洪大有力。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高,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壓或二氧化碳結合力增高,心力衰竭對尿常規有少量蛋自、管型及紅、白細胞;心電圖改變。
3.本病屬中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如水腫”、“心悸’’等範疇。
基本方
黨參l 2克 白術l 2克 制半夏10克 桂枝6—9克
加減法
1. 氣喘:加細辛2.4克 五味子3克。
2. 浮腫:加濟生腎氣丸9克(吞服)。
3. 腎虛:加大熟地12克 補骨脂12克。
4. 陽虛:加熟熟附片6-9克(先煎)、肉桂3克(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 白術益氣健脾;桂枝、茯苓通陽利水;半夏、橘紅化痰順氣;輔丹參以活血袪瘀,養血安神。

冠心病
基本方
丹參1 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烏1 2克 川芎10克 紅花1 0克 生山楂12克
加減法
1.胸悶:加郁金1 0克、沉香末2.1克(吞服),舌苔白膩者用瓜萎12克、薤白頭6克。
2.氣陰虛:加黨參12克、麥冬1 0克。
3.腎陰虛;加生地12克、熟地12克、熟女貞12克。
4.腎陽虛:加熟附片6-9克(先煎)。
5.脈結代:加磁石18~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脈遲緩者,用桂枝9克、炙甘草6克。
6.血壓高:加葛根6克、珍珠母3 0克、鈎藤l 5克(後入)。
7.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虎杖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杞予以補肝腎,益精血,緩解冠脈硬化的形成;丹參、川芎、紅花、生山楂活血袪瘀。
(二)心 絞 痛
l·典型症狀:胸骨後或稍左的緊窄或壓迫樣疼痛,可呈定向放射,曆時短暫,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後可緩解。多發生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受寒時。
2·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房室或室間傳導障礙、左心室肥大、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非特異性ST—T段變化等圖形。
3.本病屬中醫“厥心痛’’、“心痛’’、“卒心痛’’、“瘀血心痛移等範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郁金12克 川芎6克 赤芍l 5克 紅花1 0克 炒玄胡12克 失笑散15克(包煎)
加減法
1.寒證:加桂枝9克。
2.熱證:加麥冬12克。
3.氣虛:加黨參12克。
4.血虛:加當歸1 0克。
5.服藥前先含服蘇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蘇合丸(1粒);症重者用蘇合香丸(1粒),含吞。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赤芍、紅花、失笑散活血祛瘀;川芎、郁金、炒玄胡通脈、行氣、止痛。
(三)心肌梗塞
1。典型症狀:胸骨後或心前區突然出現持續性疼痛,持續時問較長,休息或硝酸甘油鍘劑不能緩解;可伴嘔吐,大汗淋漓、紫绀、四肢厥冷、血壓降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實驗室檢查:血自-~IIII增多,血沉加快,血清谷草轉氨港與乳酸脫氫酶升高;心電圖示Q波異常(壞死型),ST升高(損傷型),以後T波對稱倒置(缺血型)。
3。本瘸屬中醫“真心痛”範疇。
基本方
黃芪2 0克 丹參1 8克 麥冬1 5克 當歸1 0克 三七1 0克 五味子4.5克 紅參1 0克 炒水蛭10克(紅參、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 心悸:加柏子仁12克、生龍骨1 8克(先煎)。
  2.心陽不足:去麥冬,加桂枝9克、熟附克(先煎)、幹姜4。5克。
3·心陰不足:去當歸,加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
4.陰虛陽亢:去當歸,紅參改為生曬參,加生石決30克(先煎)、鈎藤15克(後入)、熟女貞12克。
  5.胸痛持續:加郁金12克、蘇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腫氣喘:去當歸,加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
7·痰濁内蘊:去麥冬,加瓜蒌l 5克、薤白頭6克、制半夏10克。
8.内閉外脫: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4.5克(後入)、細辛3克、石菖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黃芪以補益元氣,護陰生脈; #12 2007-07-10 14:36:32 當歸、丹參、三七活血養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經絡,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壓性心髒病
1。典型症狀:長期或嚴重高血壓,伴有左心室肥大,重者心髒擴大;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重者陣發性心原性氣喘、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腫。
2。實驗室檢查:尿比重低而固定,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大。
3。本病屬中醫“心悸”、“胸痛”、“喘證'、“勞損'等範疇。
基本方
制首烏1 2克 郁金l 0克 茺蔚子l 2克 丹參l 5克 葶苈子l 2克 桑寄生l 5克 廣地龍l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炒玄胡12克。
2.心悸:加磁石l 8克(先煎)、硃燈芯2.4克。
3.氣喘:加水炙桑白皮1 2克、五味子3克。
4。頭暈頭痛:加川芎6克、鈎藤1 5克(後入)。
5.面足浮腫:加白術12克、赤小豆18克;尿少再加車前子。克(包煎)。
6.目糊頭脹:加生石決3 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7.舌紅心煩;加生地1 5克、麥冬12克。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克(先煎)、仙靈脾12克。
9.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茶樹根30克。
1 0.血壓較高:加葛根9克、草決明1 8克。
11.動脈硬化:加槐米1 8克、生山楂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桑寄生補益肝腎、丹參、茺蔚子、廣地龍祛瘀通絡;郁金、葶苈子理氣行水。

感染性心内膜炎
I.典型症狀:亞急性者起病緩慢,不規則持續發熱、低熱,進行性貧血,乏力,盜汗,體重減輕;急性者有寒戰.高熱,乏力,毒血症表現。可伴有腦、肺、冠狀動脈、皮膚粘膜、腎、脾栓塞。
2.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進行性降低,血沉增快,尿常規有蛋白質、紅細胞,血培養陽性。
3. 本病屬中醫“溫病“、“心悸”、“怔忡”、“虛損”等範疇。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銀花1 5克 連翹1 2克 生地1 5克 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水牛角3 0克(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克(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克。
4.氣喘:加五味子4.5克。
5.浮腫:加帶皮苓3.5克。
6。心動過速:加萬年青9克(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氣不足:加黨參1 2克。
8。心陰不足:加麥冬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配合生地以護心陰。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丹參1 5克 黨參12克 麥冬1 2克 生地1 5克 五味子4.5克 野菊花1 5克
加減法
1.心悸:加青龍齒1 5~30克(先煎)。
2.胸悶:加廣郁金12克、降香9克(後入)。
  3.胸痛:苔白厚膩加瓜蒌皮18克、薤白頭6克;舌有紫斑或青紫者加失笑散12克。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克、當歸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加生地以益心氣,養心陰,丹參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熱解毒。

心包炎
1.典型症狀:發熱、疲乏、精神症狀,胸痛、呼 吸困難,重者休克;感染性心包炎發熱為37·8~ 39.40C或以上。
2·實驗室檢查:胸透可見心髒擴大、心包腔積液;心電圖可有改變。
3·本病屬中醫“心悸’’、“怔忡’’、“胸痛’’、“虛 勞”、“溫病'等範疇。
(一)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基本方
魚腥草30克 桃仁12克 生山栀10克 闆藍根30克 連翹12克 蓮子心4·5克 木通1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郁金12克,症重再加血竭末1.5克(吞服),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咳嗽:加紫菀1 2克、光杏仁l 0克。
3·心悸:加琥珀末4.5克(吞服)、硃麥冬10克。
4·水腫:加帶皮苓1 5克、葫蘆殼3 0克。
5·乏力:加炒白術1 2克、黨參12克。
6·汗多:加炒白芍12克、煅牡蛎3 0克。
7·發熱惡寒:加柴胡9克。
8·呼吸困難:加葶苈子1 5克、射幹9克。
9·煩躁不安:加牛黃清心丸一粒(溫開水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闆藍根清熱解毒;山栀、連翹、蓮子心、木通清心洩火;桃仁活血化瘀。
(二)急性細菌性心包炎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 5克 蚤休3 0克 生地1 5克 玄參1 5克 丹皮1 0克 景天三七3 0克

加減法
1.喉痛:加挂金燈9克、山豆根9克。
2.聲啞:加木蝴蝶4.5克、胖大海9克。
3.高熱煩躁: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餘症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涼心血,護心陰;景天三七養心祛瘀。
(三)急性化膿性心包炎
基本方
生黃芪12克 忍冬藤30克 生米仁30克 紫地丁30克 丹參1 5克 炮山甲12克 生甘草3克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2.便秘:加生川軍9克(後入)。
3.高熱口渴:去黃芪,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鮮蘆根6 0克。
(餘症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四)急性結核性心包炎
基本方
丹參1 5克 制黃精1 5克 葶苈子1 8克 炙百部12克 苦參片9克 蜈蚣末2.1克(吞) 野荞麥根30克
加減法
1.咳嗽:加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
2.氣喘:加炙蘇子9克、旋複花9克(包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青蒿9克,體虛改用炙鼈甲1 2克、秦艽9克。
4.食欲不振: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苦參、蜈蚣抑制痨蟲;黃精益氣潤肺;野荞麥根清肺熱,化痰祛濕;葶苈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丹參活血養血,涼血祛瘀。

(五)風濕性心包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丹參1 5克 雞血藤15克 生地10克 桃仁l 0克 威靈仙12克 桑枝3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雞骨香1 2克,或制川烏9克(先煎)。
2.發熱: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0克,熱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威靈仙、桑枝溫通經脈,祛風,除濕,通絡;雞血藤、生地舒筋活絡,養血,涼血,行血;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基本方
當歸1 0克 黨參12克 紅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景天三七3 0克 紅棗5隻
加減法
1·心悸:加磁石l 8克、硃燈芯2。1克。
2.胸腹脹:加炒枳殼l 0克、大腹皮12克。
3.食欲減退:加炙雞金1 0克、炒谷芽12克。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克(後入)、熟附片9克(先煎)。
5·呼吸困難:加蜜炙麻黃9克、五味子4.5克。
6.胸腹積液:加葶苈子18克 車前子30克(包煎)。
7.下肢浮腫:加赤小豆30克、三妙丸9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益氣以帥血;當歸、川芎、紅棗、養血行血;紅花、赤芍、景天三七養心通瘀。

心律失常
1·典型症狀:心悸,心前區不适,自覺心律不規則,乏力,眩暈,氣急,有的伴有血壓下降、心力衰竭等。
2·實驗室檢查:心律失常的最後确診靠心電圖。
3.本病屬中醫“驚悸”,“怔忡”,“卑諜”,“厥證、“虛勞”等範疇。

(一)窦性心動過速
基本方
生鐵落3 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麥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硃燈芯3克
加減法
1.氣虛:加太子參1 5克。
2.血虛:加當歸1 0克、阿膠9克(烊沖)。
3.津虧:加北沙參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栀1 0克、瓜蒌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頭暈:加珍珠母30克、鈎藤1 5克(後入)。
7·胸悶:加郁金1 0克、炒枳殼10克。
8·足腫:加車前子1 5克(包煎)。
9·心火盛:加黃連3克、竹卷心9克,或蓮子芯9克。
1 0·心神不足:加生龍骨1 5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麥養心安神;麥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鐵落、株燈芯鎮心甯悸。
(二)窦性心動過緩
基本方
麻黃9克(蜜炙) 細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後入) 黨參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血虛:加當歸l 0克,熟地12克。
2。氣虛:加炙黃芪1 5克。
3。頭暈: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肉桂、炙甘草益氣扶陽;麻黃、細辛、甘松溫通經脈。

二、過早搏動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蓮草1 5克 桂枝6克 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麥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減法
l·氣滞: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後入)。
2·血瘀:加丹參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痰濕:加制半夏9克、瓜蒌12克。
4·失眠;加熟棗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顯: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心火熾盛:去桂枝,加竹葉9克、燈芯3克。
7·陽虛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後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陰虛偏甚: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膠l0克(烊沖)
9·氣虛明顯:加炙黃芪12克,白術1 2克。
1 0·血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當歸9克。
11.有風心因素:加桑枝18克、獨活9克。
12·有冠心因素:加丹參l 5克、川芎6克。
1 3·有病毒因素:加大青葉1 5克、闆藍根15克。
14·有高血壓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黃藥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補益心氣;生地、麥冬、旱蓮草養陰液,滋陰血;磁石重鎮安神,平肝潛陽,酌配桂枝既可溫通血脈,又能減輕炙甘草壅滞之性。

三、房室傳導阻滞
基本方
炙黃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蒌1 2克 薤白頭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減法
1.濕盛:加炒白術1 2克、茯苓1 2克。
2·氣滞: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脈見結代:去黃芪、山楂,加黨參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川芎益氣活血、瓜蒌、薤自、半夏溫化痰濁;生山楂輕通瘀滞。
四、心房顫動
基本方
黨參l 5克 苦參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麥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棗仁l 0克 丹參15克
加減法
l 。氣虛較盛:黨參改用紅參3----6克(另煎沖入)。
2·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 5克、幹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以暢血流;麥冬、五味子、熟棗仁養陰血,安心神;桂枝、丹參、苦參溫心陽,祛瘀滞,通脈絡。

五、病态窦房結綜合征
基本方
黨參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麥冬1 0克 丹參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
1.頭暈:加川芎9克。
2.胸悶: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後入)。
3.心悸甚:加生龍骨1 8克、生牡蛎18克(均先煎)。
4·阻虛明顯:桂枝改用肉桂4.5克(後入)。
5·陰虛明顯: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加五味子3克、北沙參12克。
6.昏厥時搶救:先服蘇合香丸1粒(化服),随用參附湯濃煎灌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杞子、炙甘草益心氣、養心血;桂枝、附子溫經脈、振心陽;丹參活血祛瘀,配伍麥冬養陰液以制桂、附之溫燥。
參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多種疾病引起心髒虧損,氣血不和,陰陽失調;或挾氣虛生痰,血滞成瘀而緻。窦性心動過速系屬心脾勞損,氣血虧虛,陰不勝陽,脈來太過,虛火妄動,擾亂心神;窦性心動過緩則為陽不勝陰,脈來不及;過早搏動責在氣陰不足,血脈失和,虛熱内生,肝陽上擾;房室傳導阻滞多由氣血不和,又挾痰瘀痹阻;心房顫動多屬心營不足,氣血失暢,心神不甯;病态窦房結綜合症多由心陽不足,脈絡瘀滞。病雖在心,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治宜補養氣血,調和陰陽為主,兼用化痰濁,袪瘀滞以宣通脈絡。
急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方
桂枝9克 幹姜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白術12克 紅花9克 葶苈子30 茯苓15克 紅參6克(另煎沖入)
加減法
1. 汗多:加龍骨30克 牡蛎30克(均先煎)。
2. 氣促:加黑錫丹9克(分吞)。
3. 陰虛:加附子、幹姜,紅參改用生曬參9克,加麥冬12克 、五味子4.5克。
4.紫绀:加丹參15克、當歸l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紅參、附子,幹姜益氣溫陽;紅花、桂枝活血通絡;白術、茯苓、葶苈子健脾利水。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症狀:心力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绀,頸靜脈充盈,肝腫大,下垂性水腫,甚者有胸水、腹水。
2。實驗室檢查:靜脈壓增高,重壓肝髒1/2~1分鐘後上升1~2厘米以上;X線示心影擴大、肺門郁血、肺紋陰影加深;心電圖異常。
3.本病屬中醫“怔忡”、“驚悸”、“痰飲’’、“水腫’’、“心痹'、“虛勞”等範疇。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葶苈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黨參12克 丹參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尿少:加車前子3 0克(包煎),或将軍幹粉3克(分吞)。
2。浮腫:加炒白術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5克。
4.氣喘:加蛤蚧粉6克(腎虛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實用)。
5。胸悶痛:加降香9克(後入)。
6 e阻虛明顯:加肉桂3克(後入)、補骨脂9克。
7·陰虛明顯:去附片,加麥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熟附片、炙甘草溫腎、健牌、益心氣;丹參、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苈子瀉水定喘。
參考
1.本病多由心氣虧虛,心陰、心陽不足,血脈運行不暢而成,終至肺、脾,腎三髒均受影響。治法以養心益氣,溫腎通陽,活血祛瘀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藥,并結合現代醫學方法搶救。
2.溫腎陽藥如坎炁、仙茅、仙靈脾,養腎陰藥如北沙參、玉竹、天冬,養心甯神藥如熟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淮小麥、靈芝,活血祛瘀藥如雞血藤、澤蘭葉、土牛膝,健脾利水藥如山藥、澤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真武湯(溫腎散寒、健脾利水),生脈散(益氣養陰、斂汗生脈),腎氣丸(溫補腎陽),參附湯(回陽益氣),苓桂術甘湯(健脾,溫化痰濕),桃仁四物湯(活血、補血、祛瘀),四逆湯(網陽救逆)等。
4.據報道蟾酥、夾竹桃葉(有毒)、萬年青(有毒)、刺五加、白頭翁、麝香、鹿茸、黃芪、葶苈子、木通、五味子、制首烏、靈芝、補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三七、桂枝、山楂、蘇木、牛黃、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鶴草、連翹、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參、附子等均有強心作用。

高血壓病
1.典型症狀:頭痛、頭暈、失眠、記}乙力減退、煩悶、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勞損,心律失常、高血壓腦病、腎毒症等。
2.實驗室檢查:舒張壓超過12.7kPa(9.5毫米汞柱),收縮壓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項即可确診,甚者出現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酚紅試驗異常,
眼底屬Ⅱ~Ⅲ級,血脂增高。
3。本病屬中醫“眩暈’’、“頭痛’’、“肝火’’、“肝陽’’、“肝風’’等範疇。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鈎藤15克(後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廣地龍1 2克 車前子1 5克(包煎)
加減法
l。項強:加葛根6克。
2·目糊:加菊花l 0克、草決明12克。
3·火盛:加黃芩9克、炒山栀9克,或龍膽草9克
4.失眠:加熟棗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軍9克,體虛用肉苁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貝粉3克(吞)(熱痰用),幹竹茹9克、炒山栀(痰火用),制南星9克,蒼術9克(濕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連3克,或蓮子心9克。
10·腎陰虛:加山萸肉1 0克、炒黃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貞12克。
1 l。腎陽虛:加仙靈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膽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澤瀉12克。
1 3。6高心病史:加丹參1 2克、紅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 5.腦動脈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經前血壓高:加茺蔚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鈎藤平肝潛陽;淮牛膝引火下行;車前子、地龍幹清肝利尿,舒通經絡。

低血壓症

當歸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黃芪15克 麻黃6克 白芷9克
加減法
1. 陰虛: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陽虛:加補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養血行血;麻黃、炙升麻、白芷祛風升陽;炙黃芪補氣。
參考
1.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清陽不升所緻。治以養血、益氣、升陽為主,佐以補虛、助陽。
2.養血藥如熟地、雞血藤、制首烏,益氣藥如黨參、太子參、白術、炙甘草、黃精、山藥,升陽藥如桂枝,荊芥等均可選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陳皮、茯苓等藥。

高脂血症
1.典型症狀:腦力、體力衰退,眩暈、頭痛,消化不良,便秘與腹痛。
2.實驗室檢查: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電泳圖異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鳥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陳3 0克 生麥芽1 2克 澤瀉1 8克 槐米18克
加減法
l。濕盛:加生米仁15克、陳皮9克。
2。火盛:加炒山栀9克、菊花9克。
3.氣滞;加莪術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氣虛:加黨參12克、炙黃芪1 2克。
6.血虛:加當歸9克。
7.腎陰虛:加楮實子12克、杞子l 0克。
8.腎陽虛;加補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陽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鈎藤12克(後入)。
方義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烏益腎;生麥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陳、澤瀉、槐米清利肝膽濕熱。 #13 2007-07-10 14:36:48 腦溢血

基本方
生石決30克 地龍幹12克 鈎藤18克 (後入) 淮牛膝1 2克 全瓜蒌12克 陳膽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減法 
1·抽搐:加僵蠶12克、全蠍粉3克(調灌)。
2·痰多:加竹瀝油3 0 克(熱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紅9克(痰濕用)。
3·便秘:加生川軍9克(後入)、玄明粉12克(沖服)。
4·血壓高:加羚羊角粉3克(調灌)。
5·心肝火旺。加炒川連3克、龍膽草9克。
6·昏迷較深。閉證用至寶丹一粒(研細沖入煎藥内服)。脫證用蘇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内閉外脫加獨參湯(人參9-12克)灌救。
方義
基本方用生石決、鈎藤平肝熄風;全瓜萎,陳膽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補肝腎,活曉祛瘀,地龍遙絡。
二、腦溢血後遺症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紅花9克 地龍幹1 2克 丹參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減法
1. 血壓偏高:加豨莶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蠍、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沖入煎劑中服。
3. 肢體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陳皮9克。
4. 肢體拘攣:加水蛭、全蠍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陰虛明顯:加生地15克,麥冬10克。
6.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地龍益氣通絡,熄風止痙;川芎活血行氣,丹參、紅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語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遠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蠶12克
加減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術12克 芡實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風痰之流竄;遠志、僵蠶、石菖蒲豁痰、熄風、宣竅;羌活勝濕止痛。
(三)失音不語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麥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大便幹結:加肉苁蓉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腎陰;熟附子、巴戟肉溫腎陽;麥冬、五味子養陰液;石菖蒲開竅化痰。
(四)腦動脈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黃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當歸1 0 赤芍12克 紅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減法
1。肢體麻木:加片姜黃9克 雞血藤18克。
2。心動過緩: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腫:加熟附片9克(先煎)、豬苓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葛根益廣升清;當歸、川芎活血行血;紅花、赤芍祛瘀通絡;水蛭祛瘀散結。
四、腦 栓 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黃芪1 5克 紅花9克 川芎9克 當歸10克 仙靈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龍1 2克

基本方用黃芪、桂枝益氣升陽,溫通經脈;當歸、川芎活血補血,行氣祛風;仙靈脾,仙茅助腎陽;紅花消積瘀;地龍通絡。

五、腦動脈硬化
生地1 2克 當歸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靈脂1 2克(包煎)
加減法
1.血壓高:加夏枯草1 8克。
2.膽固醇高:加草決明3 0克。
3.胸悶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黃1 0克(包煎)。
4.大便幹甚:加大黃9克(後下)。
5.大便稀溏:加馬尾蓮12克。
6.陽虛:加黃芪3 0~9 0克。
7.陰虛: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膩:加佩蘭1 5克、馬尾蓮9克。
9.心動過綏:加敗醬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腫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 1。項頸強痛、頭痛明顯: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腦血栓形成或肢體活動障礙、麻木:加赤芍24克、紅花1 2克、絡石藤4 5克、姜黃1 2克。
1 3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絞痛:加蒲黃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涼血、滋陰、養液;當歸、川芎活血行血;五靈脂散瘀解痙。
六、腦血管痙攣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龍幹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鈎藤l 5克(後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血壓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鈎藤、地龍平肝潛陽,清熱鎮痙;白芍、甘草緩解攣急。

蛛網膜下腔出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生側柏葉30克 景天三七30克 龍膽草10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項強:加葛根9克。
2. 頭痛明顯:加藁本10克。
3. 眩暈明顯:加菊花9克 鈎藤15克(後入)。
4. 惡心嘔吐:加制半夏9克 竹茹9克。
5. 意識障礙:加石菖蒲12克 羚羊角粉1.5克(吞服)。
6. 昏迷障礙: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7. 視神經乳頭水腫:加車前子30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景天三七、赤芍、生側柏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龍膽草、甘草瀉火。俾火降則血甯。

肢端動脈痙攣病(雷諾氏病)
1.典型症狀:起病緩慢,陣發性指、趾蒼白和發绀,局部有疼痛或麻木感,遇熱後即可緩解;初起為單側性,以後呈對稱性,寒冷、疲勞.感染、情緒波動易誘發。
2.實驗室檢查:排除引起繼發肢端動脈痙攣現象,如播散性紅斑狼瘡、歧肌炎、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3.本病屬中醫“痹症”範疇。
基本方
炙黃芪15克 當歸l0克 川芎6克 丹參12克 紅花10克 地龍幹l0克 雞血藤18克。
加減法
1.受寒引發;加麻黃6克、桂枝9克。
2.疼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3.麻木:加木瓜9克、虎杖15克。
4.陽虛;加熟附片6克(先煎)、肉挂3克(後入)。
5.陰虛;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
  6.婦女經期易發:加炒黃柏9克 仙靈脾12克。
  7.情緒波動易發:加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歸、川芎益氣活血;丹參、紅花,雞血藤、地龍祛瘀通絡。
參考
1。本病多由風寒入侵,氣血失和,脈絡瘀阻所緻。治宜養血和營,宣通脈絡為法。
2。養血和營藥如熟地、赤芍、白芍、童子益母草,祛風散寒藥如羌活、生姜、細辛、威靈仙,助陽溫經藥如鹿角片、仙茅、巴戟、炮姜、幹姜,活血祛瘀藥如川牛膝、桃仁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補陽還五湯(補氣養血、祛瘀通絡),當歸四逆湯(溫通血脈),黃芪五物湯(益氣祛寒、和營通絡)等。

血管性頭痛
1。典型症狀:頻率不定的周期性頭痛,為劇烈脹痛,有搏動性。
3。本病屬中醫以“血瘀頭痛”、“偏頭痛”、“久頭痛”等範疇。
基本方
當歸10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紅花9克 桃仁 9克 地龍9克 桂枝9克 赤芍12克 鈎藤15克(後下)
加減法
1。風寒;加羌活9克、細辛3克。
2。風熱:加藁本l 2克、生石膏3 0克(打)。
3。痰濁:加制半夏9克、竹茹6克。
4。肝火:加龍膽草9克、車前子I 0克(包煎)。
5。肝陽:加生石決3 0克(先煎),或菊花9克、桑葉9克。
6。前額痛:加葛根6克。
7.兩側痛:加柴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桂枝、赤芍、紅花、桃仁、垃龍彗瘀通終;白芷、鈎藤祛風止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典型症狀:肢體間歇性疲勞或疼痛,呈咬樣痛,麻木、感覺減退,趾或足的整個遠端部分蒼白、變冷或呈暗紅色,嚴重者肢端潰瘍和壞死。
2.實驗室檢查:靜脈活檢顯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顯微鏡下特點。
3.本病屬中醫“脫疽”範疇。
(一)缺血痙攣期
基本方
當歸1 0克 玄參12克 銀花1 5克 毛冬青8克 紅花1 0克 赤芍12克 地龍幹1 0克
加減法
1.紅腫:加蒲公英3 0克、生蒲黃12克(包煎)。
2。脹痛;加±茯苓l 5克、細辛3克。
3。上肢:加川芎6克。
4。下肢:加淮牛膝12克。
5。濕熱盛:加生米仁3 0克、黃柏9克。
6。寒濕盛:艇桂枝9克、蒼術9克。
  7。熱毒盛:加連翹9克、穿心蓮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紅花活血行血;玄參、銀花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毛冬青通脈消腫;地龍、赤芍舒筋定痛。
(二)營養障礙期
基本方
當歸l 0克 川芎6克 丹參1 5克 銀花l 5克 生地l 5克 毛冬青1 8克 劉寄奴1 5克 水蛭粉3克(分吞)
加減法
1.麻木:加制白附子4。5克。
2.疼痛:加細辛3克。
3.怕冷:加肉桂3克(後入)、麻黃6克。
 4.肌肉萎縮:加白術1 2克、炙黃芪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生地活血涼血;丹參、毛冬青、劉寄奴、水蛭、銀花祛瘀通絡,清解熱毒。
(三)壞 死 期
基本方
黃芪1 5克 當歸1 0克 川芎6克 毛冬青30克 銀花l 5克 制乳香3克 血竭1·5克 (研末吞)。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9克。
2.體虛:加生曬參l 5克(另煎沖服)。
3.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先煎)。
4。陰虛:去乳香,加生地1 5克、石斛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當歸、川芎益氣行血;毛冬青、銀花通脈消腫,清熱解毒;血竭、制乳香祛瘀止痛。

大動脈炎
無脈症伴有上肢易疲勞、疼痛或發麻、發涼感覺,頭痛、眩暈、視力減退,有一過性眼前發黑;下肢無脈症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發涼感覺、易疲勞,有間歇性跛行。

(一)上肢大動脈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當歸12克 丹參1 8克 炙黃芪3 0克 紅花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發熱:加葛根9克、銀花1 5克。
2。疼痛:加徐長卿1 2克、威靈仙12克。
3·耳鳴:加骨碎補12克、石菖蒲12克。
4.眩暈:加生石決3 0克(先煎)。鈎藤1 5克(後入)。
5·陰虛:加生地l 5克、構杞根1 5克。
6·陽虛:加仙靈脾12克.、仙茅12克。
7·視力減退:加密蒙花12克、杞子15克。
8.上肢容易疲勞:加白術1 5克、山藥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甘溫益氣;桂技、當歸、紅花血行血;丹參祛瘀生新;毛冬青清熱解毒,通脈痹。

(二)下肢大動脈炎
桑寄生3 0克 炙黃芪30克 雞血藤1 5克 淮牛膝1 2克 丹參1 5克 當歸1 0克 毛冬青30克
加減法
1.麻木:加麻黃6~9克。
2.疼痛:加制乳香4.5克、制沒藥4。5克。
3.下肢容易疲勞:加炒杜仲1 8克。
4.間歇性跛行:加炮山甲12克、三七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益氣;當歸活血;丹參、雞血藤、桑寄生、毛冬青祛瘀通絡,清熱解毒;淮牛膝引藥下行。

缺鐵性貧血
1.典型症狀:頭暈j耳嗚、眼花、畏寒、乏力、倦怠、失眠、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蒼白、心悸。
2。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量降低,血清鐵減少,血清鐵結合力增高。

基本方
熟地15克 炙黃芪15克 生白芍10克 當歸10克 炒白術12克 陳皮9克 紅棗五隻
加減法
1. 頭暈:加川芎6克。
2. 便溏:加炮姜4。5克。
3. 低熱:加銀柴胡9克。
4. 蟲積:加化蟲丸10粒(吞服)。
5. 食欲減退:加雞内金10克。
6. 心悸寐差:加淮小麥30克 熟棗仁10克。
7. 輕度浮腫:加茯苓15克。
8. 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
9. 陰虛明顯:熟地改用生地,加熟女貞子12克
10.黃日久:加绛礬丸4.5克(吞服,一日二次,飯後)。如腹脹可用小溫中丸3克(一日三次,飯後),或伐木丸1.5克(一日二次,飯後,忌茶)。餘參考“虛證”血虛條。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白芍、紅棗養血活血;炙黃芪益氣;熟地補血益腎;白術、陳皮健脾和胃。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10克 犀角粉0.9克(吞) 茜草15克 赤芍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土大黃12克  大青葉30克
加減法
1. 證輕:犀角改用水牛角60克(先煎)。
2. 衄血:加白茅根30克。
3.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槐花炭15克。
4. 尿血:加小薊30克 生蒲黃12克(包煎)。
5. 發熱:見有感染加銀花15克、、黃芩10克;見有陰虛生熱加胡黃連3克、地骨皮15克;見有高熱加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或紫雪丹0.6-1.0克(分2次吞)。
6. 貧血明顯:去犀角,加熟地15克;婦女經崩加艾葉3克、阿膠10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丹皮、茜草、赤芍、犀角粉涼血止血;土大黃、大青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炙黃芪18克 黨參15克 當歸10克 枸杞子12克 白術12克 陳皮9克 鹿角粉9克(分吞)
加減法
1. 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 補骨脂12克。
2. 陰虛明顯:加山萸肉12克 熟女貞12克。
3. 肝脾腫大:加丹參15克 炙鼈甲12克。
4. 低熱:加銀柴胡9克 白薇12克。
5. 出血:加血見愁15克 阿膠9克(烊沖)。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杞子、鹿角粉補腎;白術、陳皮健脾;當歸養血;黃芪、黨參補氣。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基本方
 鮮生地30克 丹參15克 丹皮12克 龍膽草10克 紫草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犀角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 症輕:犀角粉改用水牛角30克(煎服)。
2. 四肢乏力:加太子參15克。
3. 頭暈頭脹:加生石決30克(先煎)、鈎藤15(後入)。
4. 骨節疼痛:加羌活9克 秦艽9克。
5·腹脹暖氣:加郁金1 0克、制川軍6克。
6·眼結膜充血:加夏枯草l 5克、菊花1 2克。
7·肢端動脈痙攣:加地龍幹1 2克、制乳香3克。
方義
基本方用犀角、紫草、丹參桃仁、丹皮..赤芍涼血活血;鮮生地、龍膽草清熱瀉火。
參考
1·本病系中醫學所稱營氣過實,血分郁熱所緻。治宜涼血、活血、清熱、瀉火為法。
2·涼血活血藥如生地、玄參、茅根、大青葉、青黛、牛黃(研末吞服),清熱瀉火藥如黃芩、地骨皮,解毒藥如狗舌草、自英、白花蛇舌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龍膽瀉肝湯(清熱瀉火),桃仁四物湯(活血祛瘀)等。 #14 2007-07-10 14:37:09 紫癜症
一、原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
1. 典型症狀:皮跌出現瘀點和瘀斑,齒龈出血,鼻衄、皮膚出血和月經過多。
2. 實驗室檢查:血小闆計數減少,伴有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佳,血小闆粘附率降低,血小闆對ADP凝聚反應差,血小闆第3因子活力測定減低,凝血酶原消耗不佳。骨髓象:巨核細胞計數多增高,分類以幼稚型為主,産生血小闆巨核細胞、血小闆形成減少或缺如。
本病屬中醫“發斑”、“陰斑”等範疇。
(一)急 性 型
基本萬
水牛角3 0克(先煎) 生地1 8克 丹皮1 0克 紫草1 2克 大青葉3 0克 赤芍1 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發熱:加銀花1 2克、連翹1 0克。
2.内熱:加炒川連3克。
3.齒衄:加知母1 0克、淮牛膝1 2克,熱重加生石膏3 0克(打)。
4.鼻衄:加白茅根3 0克、藕節l 2克。
5.關節痛:加桑枝1 5克、秦艽9克。
6.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炒麥芽12克。

(二)慢性型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紫草15克 茜草根15克 阿膠9克(烊沖) 丹參12克
雞血藤15克 旱蓮草12克 大棗6枚
加減法
1. 脾虛:加炒白術12克 淮山藥12克。
2. 血虛較甚:加當歸10克。
3. 氣虛較甚:加炙黃芪12克。
4. 腎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桂心3克(後入)。
5. 腎陰虛明顯:加知母12克 山萸肉12克;火旺再加炒黃柏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大棗、雞血藤養血;生地、紫草涼血活血;阿膠、旱蓮草、茜草根養陰止血。

過敏性紫癜
1. 典型症狀:初見疲倦乏力、頭痛、低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後皮膚出現紫瘢,盡布對稱;關節痠痛腫脹,腹痛伴惡心、嘔吐、便血,但無腹肌強直,甚者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腫、血壓升高等腎髒損害。
2.實驗室檢查:血小闆計數、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凝血時問等均正常,血白細胞計數輕度或中度增多,可有血尿、蛋白尿,大便隐血可陽性,免疫球蛋白測定IgG各IgA可增高,以IgA增高為明顯。
3。本病屬中醫“發斑、‘‘陰斑”範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仙鶴草3 0克 生蒲黃l 2克(包煎) 玄參1 2克 烏梅4。5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腹痛:加白芍l 8克、木香6克。
2.嘔吐:加制半夏1 0克,炒竹茹6克。
3.血尿:加大薊1 5克,小薊1 5克,或鮮茅根6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玄參清血熱;仙鶴草、生蒲黃止血溢;烏梅、甘草收澀脫敏。
參考
l·本病初起多由熱毒内熾,迫血妄行,溢于脈外,發于肌膚,日久可以導緻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 治療初起以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日久則益氣 攝血,健脾益腎。
2·清熱解毒藥如炒山栀、龍芽草、虎杖、三白草,涼血止血藥如生地榆、槐花、花生衣、土關黃、生側柏葉、柿葉(研末,每服0 0 9克)、三七、血見愁,滋陰藥如天冬、生鼈甲、龜版、石斛、桑椹子、杞子,養血活血藥如紅花、益母草、川芎、澤蘭葉,益氣健脾藥如黨參、紅參、黃精、茯苓,溫陽藥如仙靈脾、巴戟天等均可辨證選用。
3和常用方有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茜草根散(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玉女煎(清胃火、養腎陰),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歸脾丸(健脾益氣、補血養心),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附桂八昧丸(溫補腎陽)。

急性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基本方
大青葉3 0克 地骨皮12克 雞血藤12克 闆藍根30克 旱蓮草1 5克 六神丸1 0粒(吞服)。
加減法
1·頭痛:加菊花l 2克。
2·全身疼痛:加秦艽1 0克。
3·淋巴結腫大:加黃藥脂1 0克、海藻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闆藍根、六神丸清熱解毒;地骨皮、早蓮草、雞血藤滋陰活血。
(二)慢性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基本方
當歸1 0克 虎杖1 5克 旱蓮草1 5克 生黃芪1 2克 熟女貞1 5克 河車粉3克(吞服)
加減法
1。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
2·皿虛明顯:加熟地l 2克。
3。偏陌虛:加補骨脂l 2克,仙靈脾12克。
4 9偏陰虛:加山萸肉1 2克,玄參1 2克。
5.偏脾虛:加炒白術1 2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黃芪,紫河車培補氣血;旱蓮草、女貞子滋養肝陰;虎杖有活血通絡功效,據報道可使白細胞上升,起效雖慢,但作用持久。
參考
l。本病多由外受時邪病毒,内有積熱傷及血陰所緻;或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而成。治宜清熱解毒,兼以滋陰活血;或培補氣血,調和陰陽為法。
2。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蒲公英、豬殃殃、一見喜、生甘草、黃芩,益氣藥如人參葉、太子參,棉花根,補血藥如赤小豆、紅棗、制首烏、杞子,活血藥如仙鶴草,生山楂、丹參、血見愁,沒藥,溫陽藥如巴戟、熟附片、肉桂、鎖陽、鹿角膠(粉、片)、骨碎補,養陰藥如知母、黃柏、牡蛎、龜版、鼈甲、黑芝麻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歸脾湯(補血益氣),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左歸丸(益肝腎,養精血),右歸丸(溫腎陽,補精血),普濟消毒飲(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等。
4. 據報道黃芪、太子參、白術、當歸、阿膠、穿山甲、龜版、丹參、熟地、生地、冬蟲夏草、杞子、五味子、石葦、山萸肉、補骨脂、女貞子、靈芝、玄參、石斛、益智仁、蛇床子、麥冬、桑堪予、黨參、仙靈脾、沙參、百合、天冬、自芍、巴戟、旱蓮草、續斷、八角茴香、小茴香等對白細胞減少與粒細胞缺乏有一定療效。
白 血 病
(一)急性白血病
l·典型症狀:發熱,貧血,皮下、口腔、鼻腔等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胸骨、胫骨壓痛。
2.實驗室撿查:血白細胞增多,出現幼稚細胞,血小闆減少,出血時問,血塊收縮時問延長,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量減少;骨髓象:有核細胞明顯增生,原始細胞比側增多,紅細胞增生受抑制。
3·本病多屬中醫:“溫病”、“血症”,“急勞”等範疇
基本方
生地l 5克 丹皮10克 赤芍l 2克 土大黃15克 豬殃殃15克 半枝蓮3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六神丸10粒(吞服)
加減法
1.出血:加生側柏葉1 8克、生地榆1 2克。
2.汗多:加煅龍骨3 0克(先煎)、煅牡蛎3 0克(先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 2克。
4.口糜:加炒黃柏9克、玄參1 2克,或黃連3克、銀花1 2克、生甘草3克。
5.發熱較高:加大青葉l 5克、蒲公英3 0克。
6.内熱熾盛: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龍膽草9克。
7.高熱神昏:加紫雪丹1.5克(吞服)。
8.食欲不佳:加自術1 0克、炙雞金1 0克。
9.骨節疼痛:加桑枝l 8克、秦艽9克。
1 0。肝脾腫大:加丹參1 5克、炙鼈甲1 2克。
!!,.血虛明顯:加熟地1 5克、陳皮9克,或當歸1 0克。
12。氣虛明顯:加黨參l 2克、炙黃芪1 8克。
1 3.陰虛明顯:熟女貞l 2克、龜版1 2克。
l 4。陽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補骨脂12克、仙靈脾12克。
15.淋巴結腫大:加黃藥脂10克、山慈菇9克、夏枯草15克。
16.局部結節腫塊:加土茯苓15克 炮山甲12克。
17.彌漫性斑丘疹:加野菊花15克 紫草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豬殃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六神丸清熱解毒;生地、丹皮、赤芍、土大黃涼血止血。

慢性白血病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黨參12克 炙鼈甲12克 炙黃芪18克 黃藥脂12克 狗舌草30克 丹參15克 消白散5克(分吞)
加減法
1. 發熱:加柴胡9克。
2. 出血:加阿膠10克(烊沖)、血餘炭12克。
3. 盜汗:加浮小麥30克、煅牡蛎30克(先煎)。
4. 陰虛明顯:加龜版12克、麥冬10克。
5. 陽虛明顯:加補骨脂12克。鹿角片6克(先煎)。
6. 神昏谵語: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7. 眩暈:加川芎6克。
8·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遠志6克。
  9·氣虛明顯:黨參改用紅參6~1 0克(另煎兌入)。
  1 0.血虛明顯:加當歸1 0克、雞血藤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黨參、黃芪調補氣血以扶正;狗舌草、黃藥脂清熱解毒;丹參,鼈甲,消白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

泌尿系感染
1.典型症狀:尿頻,尿急,尿痛,偶有血尿,腰部痠痛。急性期多見惡寒發熱,慢性期可見低熱。
2.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有蛋白質,紅細胞、膿細胞。
3。本病屬中醫“淋症”、“膀胱濕熱”等範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鴨跖草3 0克 車前草3 0克 萹蓄12克 石葦l5克 黃柏l 0克 六一散1 5克(包煎)
加減法
1.發熱:加柴胡6克、黃芩9克。
2.喉痛:加桔梗4.5克、闆藍根1 5克。
3·小腹脹:加台烏藥1 0克、小茴香4·5克。
4.腰痠痛:加淮牛膝1 2克、川斷]2克。
5. 尿血多:加白茅根3 0克、生蒲黃l 2克(包煎)。
6. 尿道澀痛:加海金砂12克(沖調)、木通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鴨跖草、車前草、黃柏清熱解毒;萹蓄、石葦、六一散利水通淋;生地涼血清絡。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或結熱傷絡,迫血妄行。若濕熱久留,可導緻腎之氣陰受損。治法初起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涼血解毒;後期可滋腎益陰,
2.清熱利濕藥如馬鞭草、萆薜、風尾草、地錦草、澤瀉、冬瓜子、燈心草、解毒通淋藥如白花蛇舌草、銀花、半枝蓮、蒲公英、土茯苓、大青葉、涼血止血藥如旱蓮草、丹皮、大薊、小薊、瞿麥、生地榆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導赤散(清心火、利小便),黃連解毒湯(瀉火清熱),知粕地黃湯(滋陰益腎、清火利尿)等。
4·據報道。如尿中有膿細胞時,用龍膽草、土茯苓有效。

泌尿系結石
基本方
金錢草60克 海金砂15克(包煎) 冬葵子15克 廣地龍10克 生雞金12克 塊滑石30克 (包煎)
加減法
1. 尿血:加白茅根30克 瞿麥12克。
2. 腰痠:加桑寄生18克 淮牛膝12克。
3. 便秘:加制川軍9克 玄明粉12克(沖服)。
4. 氣虛:加黨參12克 炙黃芪12克 台烏藥12克。
5. 腎虛:加胡桃肉12克(打) 菟絲子12克。
6. 腎絞痛:加生白芍30克 炒玄胡12克 生甘草3克。
7. 腎陰虛:加生地15克。
8. 腎盂積水:加炒白芥子10克 炒萊菔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金錢草、海金砂、生雞金消堅滌石;冬葵子、滑石、車前子清熱、利尿、通淋;廣地龍解痙;王不留行通利血脈,有助于砂石的排出。

急性腎炎
基本方
蘇葉10克 車前子30克(包煎) 玉米須30克 蟬衣6克 白茅根30克 益母草12克 紫背浮萍l 0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減法
1·上身腫:去玉米須,加麻黃6~9克。
2·下身腫:去浮萍;加豬苓1 5克、澤瀉l 2克。
0·發熱:加銀花l 5克、連翹1 0克。
4.膝痠:加杜仲1 2克、淮牛膝1 2克。
5.尿濁:加萆薢l 2克、石菖蒲12克。
s.尿少:加六一散l 2克(包煎)。
7.尿血:加生地1 5克、生蒲黃l 2克(包煎)。
8·管型尿:加扡扡活3 0克。
9·尿蛋白高:加石葦1 5克、苡仁根3 0克。
1 0.血壓偏高:加葛根6克、黃芩l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車前子、玉米須、白茅根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蘇葉、浮萍、蟬衣疏風脫敏;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祛瘀解毒。

慢性腎炎

基本方
白術1 2克 炙黃芪1 2克 黨參1 2克 茯苓15克 鹿含草1 8克 黑大豆3 0克 益母草1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加減法
1.尿少:加車前子3 0克(包煎)。
2.腰痛:加桑寄生l 8克、淮牛膝l 2克,
3。浮腫:加玉米須3 0克、葫蘆殼3 0克。
4。血虛:加熟地l 2克,納差時加砂仁l·5~3克(拌打)。
5.腎陽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後入)。
6。腎陰虛:去鹿含草,加生地l 5克。
7。血壓偏高:去黃芪,加珍珠母3 0克、鈎藤1 5克(後入)。
8。尿蛋白高:加桑螵蛸1 2克、金櫻子1 8克,
9·血氮潴留:加蚤休1 2克、六月雪3 0克。

尿毒症
基本方
黨參l 2~l 5克 黑大豆9 0克(打) 熟附片1 5~3 0克(先煎) 炒枳實1 0克 生大黃9~12克(後入) 甘草4.5克
加減法
1·尿少尿閉:加車前子3 0克(包煎)、蟋蟀 4隻(研末吞服)。
2.惡心嘔吐:加竹茹9克、姜半夏1 0克,嘔吐較頻時,另用玉樞丹0.9~1.5克(化服)。
3。食欲不振:加炙雞金l 2克、炒谷麥芽各l 2克。
4。呃逆頻繁:加丁香3克、柿蒂l 0克。
5·昏沉嗜題:加廣郁金1 0克、石菖蒲l 2克。
6·昏迷抽搐:加安宮牛黃丸二粒(分二次溫開水化服),熱盛煩躁者用紫雪丹0,9~1.5(溫開水送服)。
其他加減法,參閱慢性腎炎。
方義
基本方用《千金》溫脾湯法。方中黑大豆、生大黃、枳實、甘草清熱、解毒、降濁;黨參、熟附片扶正溫陽,
腎盂腎炎
1·典型症狀:發熱,頭痛,腰痛,惡心,嘔吐,輕度浮腫,多數病例有尿頻、尿急、尿痛,肋脊點壓痛或腎區叩擊痛。
2·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急性期尿液混濁,沉渣内有大量白細胞、紅細胞、少量尿蛋白,偈有顆粒管型,尿液培養可發現緻病菌。血象白細胞增高,其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慢性期尿常規改變不明顯,但查1小時尿細胞排洩率,可見異常(1小時細胞排洩率>40萬則有診斷意義)。必要時可作腎功能檢查。
3·本病屬中醫“淋證”、“腰痛”,“水氣,,、“勞淋”的範疇。
基本方
金錢草3 0克 土茯苓1 5克 石葦1 5克 蒲公英3 0克 小薊l 5克 萹蓄1 2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l·浮腫:加見腫消3 0克。
2·發熱:加銀花12克、連翹l 0克。
3。脾虛:去金錢草,加白術l 2克、山藥1 2克。
4.内熱盛:加炒山栀9克、黃芩9克。
5.血尿多:加地錦草1 8克、白茅根1 3克。
6孽血壓高:加珍珠母3 0克、野菊花12克。
7.腎陽虛:去金錢草,加桂心3克(後下)、潼蒺藜12克。
8.腎陰虛:加生地1 2克、知母9克,黃桕9克。
9.腰痛較甚:加桑枝1 8克、獨活9克。
1 0.惡心嘔吐:加姜竹茹9克、陳皮9克。
1 1。尿急尿痛:海金砂1 2克(沖調)、小茴香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金錢草、石葦、萹蓄利水通淋;蒲公英、土茯苓、生甘草清熱解毒;小薊涼血止血。


乳糜尿
l·典型症狀:尿呈乳白色、乳酪樣或色澤混濁,挾血則呈紅白相兼色,尿道無澀痛感,
2·實驗奎檢查:加乙醚幹乳于乳糜尿中,充分混和後,如能使尿液轉澄清,即為乳糜尿。
基本方
白術1 2克 萆薢1 5克 黃柏1 0克 石菖蒲1 0克 土茯苓1 5克 車前子1 8克(包煎) 淡秋石9克
加減法
l。濕偏重:加蒼術9克、厚樸6克。
2·熱偏重:加炒山栀9克、塊滑石3 0克。
3.挾血:加荠菜花l 2克、生側柏1 8克。
4.脾虛:加黨參l 2克、山藥12克,炙升麻6克。
5·腎陽虛:加鹿角霜:1 2克、補骨脂1 2克、小茴香4.5克。
6。腎陰虛:加生地1 2克、知母l 0克、熟女貞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健脾燥濕;黃柏清下焦之熱;石菖蒲和中通竅化痰濕;車前子、萆黎利濕化濁;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淡秋石降火消瘀。

膀胱括約肌麻痹症
基本方
炙黃芪15克 淮山藥15克 覆盆子12克 麻黃4.5克 台烏藥12克 桑螵蛸12克 煨益智仁12克 煅牡蛎18克(先煎)
加減法
1. 氣虛較甚加:加黨參12克 炙升麻6克。
2. 腎陽虧損:加肉桂3克(後入)熟附片9克(先煎),或鹿角片9克。
3. 腎陰不足:加生地12克 五味子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炙黃芪、淮山藥補氣益脾;覆盆子、煨益智仁、桑螵蛸補腎、健脾、固澀;台烏藥袪膀胱虛寒;煅牡蛎助收澀固澀之力。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麻黃溫煦肺氣,肺氣得以溫煦,腎氣亦能固攝。

急性前列腺炎

基本方
石打穿1 5克 桃仁12克 川牛膝l 2克 肉桂心3克(後入) 車前子3 0克(包煎) 制大黃10克 王不留行15克
加減法
1.前列腺較硬:加三棱12克、莪術l 5克。
2。尿檢有膿球:加敗醬草10克、白芷6克。
3·體弱氣虛:去制大黃,加炙黃芪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車前子、石打穿清熱利水,散結通淋;祧仁、王不留行、制大黃、川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脈;肉桂行氣消脹。
(二)慢性前列腺炎
1.典型症狀害尿急排出不暢,似淨不淨,腰痠,病期較長,肛檢可摸到前列腺腫大。
2.實驗室檢查?尿常規無異常。或偶有極少量白細胞。
基本方
生地15克 忍冬藤30克 石葦15克 木通9克 皂角刺4.5克 台烏藥l 0克 六一散12克 王不留行15克
加減法
1. 小便混濁:加萆薢15克。
2. 腰痠:加獨活9克 桑寄生18-3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留行子、皂角刺涼血、祛瘀、消腫;忍冬藤、木通、石葦、六一散清熱、解毒、利尿;台烏藥溫腎行氣。

夜尿症
基本方
熟地15克 淮山藥15克 煨益智12克 補骨脂12克 淮牛膝12克 覆盆子12克 桑螵蛸12克 台烏藥10克
加減法
1。氣虛:加炙黃芪1 2克,或黨參l 2克。
2·不寐:加熟棗仁1 2克
  3.陽虛偏甚:加鹿角片l 2克。
4.腰痠腰痛:加桑寄生18~30克、杜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淮牛膝、山藥補腎益脾;煨益智、補骨脂溫助腎陽;覆盆子、桑螵蛸同腎縮尿;台烏藥溫腎散寒。
參考
1.本症多因年老腎虛,腎陽不足,腑氣虛冷,火于制約;兼以脾氣虛而下陷,攝納無權,夜間陰寒偏勝,是以尿多難留。治法以補腎、溫陽、健脾為主,佐用固澀。
2.補腎助陽藥如補骨脂、潼蒺藜、菟絲子、熟附片、肉桂心、胡桃肉、家韭子、骨碎補、狗脊,健脾藥如白術、芡實、炙甘草,收澀藥如金櫻子、五味子、山萸肉、海螵蛸、石蓮肉、煅牡蛎、糯稻根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縮泉丸(溫脾腎、縮小便)、菟絲子丸(益腎助陽、健脾固澀),鞏堤丸(補腎溫陽、健孵縮尿)等。 #15 2007-07-10 14:37:29 腎下垂

1.典型症狀:腎區腰部痠痛,久立、行遠、勞累容誘發,平卧後疼痛顯著減輕或消失。
2.實驗室檢查:尿常規一般正常;超聲波檢查:腎門立位較卧位下降3厘米以上;X線檢查:靜脈腎盂造影時,立位較卧位低一個椎體以上,立位時腎門位于第三腰椎以下。
.3。本症屬中醫“腰痠”、“腰痛'等範疇。
基本方
炙黃芪l 5克 黨參1 5克 炙升麻6克 柴胡6克 幹姜l 0克 肉桂5克(後入)
加減法
1.便秘:去升麻、枳殼,加枳實9克、制大黃1 0克,
2·嗳氣:加綠萼梅9克、陳皮9克。
3。腹豪;加大腹皮9克、木香9克。
4.厭食:加槟榔片6克、炒谷麥芽(各)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中黃芪、黨參、甘草益氣;柴胡、升麻升提陽氣;幹姜、肉桂、枳殼、陳皮溫運中氣,溫中升提。
參考
l·本症多由體質虛寒,中焦氣陷所緻。治宜補中益氣,溫中升提。

性功能減退
基本方
陽起石12克(先煎) 杞子12克 仙靈脾12克 仙茅12克 菟絲子12克 熟地12克 鎖陽10克 鹿角片12克(先煎)
加減法
1. 氣虛:加黨參15克 或紅參6克。
2. 遺精頻繁:加金鎖固精丸9克(吞服)。
3. 陽虛較甚:加熟附片10克 五味子4.5克。
4. 兼見陰虛:加生地12克 五味子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菟絲子、杞子益腎;陽起石、仙靈脾、鎖陽、仙茅壯陽;鹿角片溫補肝腎,添精養髓,并活血堅陽。

陰莖異常勃起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知母1 2克 黃柏1 0克 山萸肉1 2克 丹皮10克 澤瀉1 2克 龜版1 2克(先煎)
加減法
1。心火盛:加蓮子芯9克、炒川連3克。
2·肝火盛:加炒山栀9克、龍膽草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山萸肉、龜版滋養腎陰;澤瀉、丹皮、黃柏降火瀉熱。
參考
1.本症多因腎陰不足,心肝之火易亢所緻。治法一般以滋陰降火為主。
2.滋陰藥如玄參、麥冬、沙參、熟女貞、百合、楮實子,降火藥如黃芩、制大黃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引火兩安湯(引火歸元)。

無精子症

基本方
熟地l 5克 家韭子1 2克 補骨脂12克 仙茅12克 仙靈脾l 2克 白術l 2克 山藥l 5克 鹿角霜1 2克
加減法
1。氣虛:加紅參6克(另煎沖入)。
2。血虛;加制首烏l 2克、當歸l0克。
3。陽虛明顯:加熟附片l 0克(先煎)。
4。兼有陰虛;加龜版1 2克、鼈甲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滋補肝腎;仙茅、仙靈脾、家韭子、補骨脂、鹿角霜溫腎助陽;白術、山藥,補益脾腎。

腹股溝疝
基本方
川楝子9克 小茴香4.5克 荔枝核12克(打) 炒枳殼10克 陳橘核12克 青皮9克
加減法
1. 氣虛:加炙黃芪15克 炙升麻6克。
2. 熱重:加炒山栀9克 黃柏9克。
3. 寒重:加木香9克 吳茱萸3克。
4. 疼痛:加炒元胡12克 台烏藥10克。
方義
基本方用川楝子、青皮疏肝氣;橘核、小茴香散結止痛;荔枝核行氣散寒;枳殼消脹。

精神分裂症
(一)抑 郁 型
1·典型症狀: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獨語,語無倫次,多疑少食,時悲時喜,胡思亂想,默默不言,幻聽等。
2.本症屬中醫“癫證'、“心風’’等範疇。
基本方
生鐵落60克(先煎) 丹參1 5克 制南星l0克 竹茹9克 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 白金丸9克(分吞或包煎) 石菖蒲12克
加減法
1·寐差:加熟棗仁1 0克、青龍齒18克。
2.易驚:加柏子仁1 0克、硃遠志6克。
3.便秘:加制大黃9克、玄明粉1 2克(沖)。
4.氣虛;加黨參1 2克,或太子參1 5克。
5.血虛:加制首烏1 2克,或當歸1 0克。
6。舌紅口幹:加生地l 2克、百合1 2克。
7。痰濕較盛:加制半夏l 0克、陳皮9克。
8·煩躁不甯:加川連3克、麥冬l 0克。
9.小便短黃:加木通9克、竹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鐵落、丹參、淮小麥以潛陽鎮逆,養血安神;制南星、石菖蒲、竹茹、白金丸化痰、解郁、開竅;甘草和中。
(二)躁 動 型
1。典型症狀:性情急躁,頭痛頭脹,語言雜亂,哭笑無常,甚則毀物打人,棄衣奔走,不食不眠。
2.本症屬中醫“狂證'、“心風”等範疇。
基本方
生鐵落60克(先煎) 礞石15克 竹茹9陳膽星10克 枳實l 0克 制大黃1 0克 龍膽草9克
加減法
1.痰火盛:加牛黃清心丸l粒(溫開水送服).
2。心火盛:加硃砂安神丸9克(分吞)。
3。胃火盛:加生石膏30克、黃芩9克。
4。陰虛火旺;加生地l 2克、麥冬l 0克。
方義
蒼本方用生鐵落、礞石、竹茹、陳膽星鎮肝潛陽而清痰熱;龍膽草、枳實、大黃瀉火涼血而消積痰。

癔症
基本方
生龍骨30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百合15克 生地15克 首烏藤15克 炙甘草3克 大棗五隻
加減法
1. 昏仆:加制南星10克 石菖蒲12克。
2. 抽搐:加地龍幹10克 全蠍末0.15克(吞)。
3. 失音:加诃子皮10克 木蝴蝶4.5克。
4. 癱瘓:加炙黃芪12克 地龍幹10克。
5. 震顫:加鈎藤15(後入) 山羊角18克(先煎)。
6. 耳聾:加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4.5克。
7. 失明:加蕤仁肉12克 菊花9克。
8. 梅核氣:去生地、百合、首烏藤,加蘇葉6克 制半夏9克 厚樸6克 茯苓10克。
9. 精神恍惚:加丹參15克 熟棗仁10克。
10. 情緒消沉:加桂枝6克 甘松4.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龍骨、牡蛎、首烏藤重鎮安神,平肝潛陽,合甘麥大棗湯養心、緩包、潤燥;百合地黃湯清心潤肺。
癫痫
一、 發作期
基本方
紫石英12克(先煎) 生牡蛎30克(先煎) 石菖蒲12克 制南星10克 僵蠶10克 鈎藤15克(後入) 蟬衣4.5克 地龍幹10克
加減法
1. 火盛:加龍膽草6克(酒洗)。
2. 痰多:熱痰加竹瀝油30克(沖服),濕痰加制半夏9克。
3. 抽搐較頻:加全蠍末1.5克(吞服)。
4. 發作時亦可先用成藥醫痫無雙丸(每次1包,一日一次),或鎮痫片(原名痫症鎮心丹,每次4片,一日三次,溫開水送服)。
方義
基本方用紫石英、生牡蛎鎮心定痫,平肝潛陽;石菖蒲、制南星開竅化痰;鈎藤、蟬衣清熱熄風;僵蠶、地龍幹解痙通絡。
二、 休止期
基本方
白術12克 茯苓12克 制半夏10克 黨參12克 陳皮9克 丹參12克 炙甘草3克 河車大造丸9克(分吞)
加減法
1. 痰熱盛:去半夏、陳皮,加竹茹9克-12克。
2. 痰濕盛:去黨參、炙甘草,加蒼術9克 川樸6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黨參、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河車大造丸滋陰補腎;丹參養血安神,活血祛瘀以治本;制半夏、陳皮理氣化痰以顧标。

腦震蕩後遺症
基本方
當歸10克 川芎6克 丹參15克 青龍齒30克(先煎)赤芍12克 琥珀末0.15克(吞服)
加減法
1. 頭痛較甚:加藁本10克 白芷6克 挾瘀再加地龍幹10克 制乳香4.5克 沒藥4.5克 或全蠍末2.1克(吞服)。
2. 頭暈較甚:加鈎藤15(後入) 明天麻10克,肝陽化風者,再加生石決30克。
3. 内熱熾盛:加菊花10克 龍膽草4.5克。
4. 惡心欲吐:加制半夏10克 姜竹茹9克 陳皮9克。
5. 心悸不眠:加磁石30克(先煎) 熟棗仁1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祛瘀止痛;丹參、赤芍、琥珀加強祛瘀止痛之力;青龍齒重鎮安神。

内耳性眩暈
基本方
生牡蛎30-60克(先煎) 白術18-20克 制半夏10克 澤瀉18-30克 陳皮10克 鈎藤15(後入)
加減法
1. 耳鳴:加磁石30克(先煎)。
2. 内熱:加菊花10克。
3. 失眠:加熟棗仁12克。
4. 痰濕盛:加蒼術9克,制南星9克。
5. 發作頻繁:加天麻10克 石斛夜光丸1粒(化服)。
6. 中焦虛寒:加黨參12克 桂枝9克 吳茱萸2.1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牡蛎、鈎藤平肝熄風;白術、澤瀉健脾化濕;制半夏、陳皮溫化濕痰。

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基本方
炙黃芪15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紅花9克 地龍幹12克 桃仁10克 赤芍12克 豨莶草18克
加減法
1. 血壓偏高:去黃芪,加生石決30克(先煎)、葛根9克。
2. 語言不利:加石菖蒲12克 遠志肉6克。
3. 口眼歪斜:加僵蠶10克、白附子6克 水蛭粉1.5克(分吞)。
4. 手足浮腫:加帶皮苓15克 生姜皮4.5克。
5. 肢體麻木:加制南星10克 雞血藤15克。
6. 大便幹結:火麻仁12克 制川軍9克(後下)。
7. 小便不禁:加縮泉丸9克(分吞)。
方義
基本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方内黃芪、當歸、川芎益氣、養血、行血;紅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地龍通絡;豨莶草祛風濕、強筋骨。

神經衰弱症
基本方
淮小麥30克 甘松4.5克 制首烏12克 丹參15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五味子4.5克 炙甘草3克
加減法
1. 眩暈:加鈎藤15(後入)。
2. 頭痛:加生白芍12克。
3. 不寐:加熟棗仁12克。
4. 心悸:加磁石18克、硃麥冬10克。
5. 遺精:加金櫻子12克 白蓮須9克。
6. 氣虛:加黨參12克 炙黃芪12克。
7. 血虛:加熟地12克 陳皮10克。
8. 陰虛:加生地12克 知母10克。
9. 陽虛:加熟附片6克(先煎) 仙靈脾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淮小麥、珍珠母、丹參、五味子養心安神;制首烏養血;炙甘草益脾;甘松開郁醒脾,行氣和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