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四兩) 濃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鬥,先煮濃、枳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仲景)小承氣湯:治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後潮熱狂言,腹脹脈實,六七日不大便,喘滿者。
即前大承湯減去芒硝。
(仲景)調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日晡潮熱者。凡陽明病有一證在經者,當解肌;入腑者,當攻下。
大黃 芒硝 甘草(各五錢,此從近法)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仲景)桃仁承氣湯:治傷寒蓄血,小腹急,大便黑而不通。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 官桂 甘草(各一錢) 芒硝(三錢) 大黃(半兩或一兩,此從近法)
上 咀,作一服或分二服。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良方》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小腹作痛,大便不利,或谵語口幹,漱水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硬滿,心下手不可近,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去皮尖) 大黃(炒,一兩) 甘草(二錢) 肉桂(一錢)
上姜、水煎,發日五更服。
當歸承氣湯:治燥熱裡熱,火郁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幹鼻幹,或便溺結 ,通宜此方。
當歸 大黃(各四錢) 甘草 芒硝(各二錢)
上 咀。入姜煎服。
(仲景)大柴胡湯:表證未除,裡證又急,汗下兼行用此。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黃芩 芍藥(各三兩)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陶氏)六一順氣湯:以代大小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此湯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幹,怕熱谵語,揭衣狂走,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脅滿硬,臍腹疼痛等證,效不盡述。
大黃 枳實 黃芩 濃樸 柴胡 甘草 芍藥 芒硝水煎服。欲峻者,大黃後入。凡傷寒過經,及老弱或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産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表證尚未除而裡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則吉。蓋恐硝性峻急,故有此戒。經雲∶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今之庸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仲景雲∶蕩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仲景)大陷胸湯:治大結胸手不可按。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甘遂末(二分,此從近數)用水一鐘半,先煎大黃至一鐘,納芒硝,煎一二沸去 ,納甘遂末和勻服,得利則止。此藥極峻,必不得已而用之。原方用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錢,水六升,如前法煮二升,分二服。得快利,止後服。
小陷胸湯:方在寒陣。
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河間)大黃湯:治瀉痢濕熱邪盛,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者。
大黃(一兩)
上細锉,好酒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分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以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撤其毒。
《外科》大黃湯:方在外科。
治腸癰小腹堅腫。
《金匮》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按此湯必下焦脹實,大便秘結不通,而格拒吐食者方可用之。若因胃虛而食已即吐者,此則大非所宜,用者不可誤認。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匮》大黃硝石湯:治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裡實者宜用之。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金匮》栀子大黃湯:治酒疸心中懊 ,或熱痛。
栀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河間)防風通聖散:治諸風潮搐,手足螈 ,小兒急驚便結,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熱疥痢等疾。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麻黃 連翹 蒲荷葉 大黃 芒硝(各五錢)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術 栀子(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鐘,生姜三片,煎六、七分,溫服。《醫統》方各五分,用水二鐘煎服。痰嗽加半夏;閉結加大黃二錢;破傷風加羌活、全蠍各五分。此方有四∶賈同知方無芒硝;崔宣武方無芒硝,有縮砂;《疠瘍機要》有白芷、蒺藜、鼠粘子、甘草。
雙解散:方在痘疹。治痘疹表裡俱實。
牛黃雙解散:方在外科。治便癰熱毒,大小便秘。
《局方》涼膈散:瀉三焦六經諸火。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一錢) 連翹(一錢半) 栀子 黃芩 蒲荷(各五分)水一鐘半,加竹葉七片,煎八分,入蜜一匙,和勻服。
(東垣)涼膈散:方在痘疹。
解痘疹内熱良方。
(陶氏)黃龍湯:治熱邪傳裡,胃有燥糞結實,心下硬痛而下利純清水,身熱谵語發渴。
此非内寒而利,乃因湯藥而利也,名曰積熱利證,宜急下之。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宜六一順氣湯。醫家有不識此證者,便呼為漏底傷寒,即用熱藥止之者,是猶抱薪救火也,誤人多矣。
大黃 芒硝(老弱者去此)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水一鐘半,生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良方》黃龍湯:方在婦人。治妊婦感冒風寒,熱入胞宮,寒熱如瘧。
(錢氏)黃龍湯:方在小兒。治小兒感冒發熱,或寒熱往來。
(子和)玉燭散:治血虛有滞,或婦人經候不通,腹脹作痛。此四物湯對調胃承氣湯也。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甚者倍用大黃。
四順清涼飲子: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髒腑生熱,面赤煩渴,睡卧不甯,大便秘結。
大黃 當歸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
《元戎》四物湯:治髒結秘澀。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大黃(煨) 桃仁(各等分)
上用水煎,或丸服亦可。
(仲景)抵當湯:治傷寒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其人發狂,小便自利,下血乃愈,以太陽病瘀熱在裡也。
水蛭(三十條,熬)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尾)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又,抵當丸,亦即此四味。
(仲景)十棗湯:治懸飲内痛。
芫花(醋拌經宿,炒微黑勿焦) 大戟(長流水煮半時,曬幹) 甘遂(面裹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以水一鐘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分,去棗納藥末,強人一錢,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快下,徐以糜粥補之。
(潔古)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續命湯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此方主之。
濃樸(姜制)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微利則止。
《選要》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滞,胸膈滿悶,噎塞不通,脅肋脹痛,痰涎嘔逆,飲食不下。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殼(麸炒) 濃樸(姜汁炒) 半夏(制) 青皮 橘紅 甘草大黃 樸硝(各一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紅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金匮》因陳蒿湯:治傷寒發黃,及谷疸。發熱不食,大小便秘,或食即頭眩,是為谷疸。
茵陳(九錢) 大黃(四錢半) 山栀(一錢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河間》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五錢) 木香 甘草(炙) 槟榔(各二錢) 大黃(三錢) 官桂(一錢半)黃芩(五錢)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鐘,煎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髒毒,加黃柏半兩,根據前服。
愚按∶此湯乃河間之心方,然惟真有實熱者可用,若假熱假實者,誤服則死。
枳實大黃湯:治濕滞香港腳。
羌活(錢半) 當歸(一錢) 枳實(五分) 大黃(酒煨,三錢)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前空心溫服,以利為度。
羌活導滞湯:治風濕實滞香港腳。
羌活 獨活(各半兩) 防己 當歸(各三錢) 枳實(麸炒,二錢) 大黃(酒煨,一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一鐘半,煎至七分,溫服,量虛實加減,微利則已。
牛黃瀉心湯:治心經實熱,狂言妄語,神志不安。
牛黃(另研,一兩) 冰片(另研,一分) 朱砂(另研,二錢) 大黃(生,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一、二錢,冷姜湯或蜜水調下。
《宣明》三棱散:治積聚、 瘕, 癖不散,堅滿痞悶,食不下。
三棱 白術(炒,各二兩) 蓬術 當歸(各五錢) 木香 槟榔(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三棱丸:治血 血瘕,食積痰滞。
莪術(醋浸炒) 三棱(各三兩) 青皮 麥芽(炒) 半夏(各一兩)
上共享好醋一鐘,煮幹焙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淡醋湯下。痰積,姜湯下。
三聖膏:貼積聚 塊。
鍛石(十兩) 官桂(半兩,為末) 大黃(一兩,綿紋者,為末)
上将鍛石細篩過,炒紅,急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黃、官桂末攪勻,以瓷器收貯,用泊紙或柿漆紙攤貼患處,火烘熨之。
《良方》桃仁煎:治血瘕。
桃仁 大黃(炒,各一兩) 虻蟲(半兩,炒黑) 樸硝(一兩)
上為末,以醇醋一鐘,瓷器中煮三分,下前三味,不住手攪,煎至可丸,乃下樸硝,丸如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溫酒下五丸,日午下穢物,如未見,再服。仍以調氣血藥補之。立齊曰∶向在毗陵,一婦人小便不通,臍腹脹甚。予診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藥一服,腹痛,下瘀血血水即愈。此藥猛烈大峻,氣血虛者,斟酌與之。
穿山甲散:治 痞瘀血,心腹作痛。
穿山甲(炒焦) 鼈甲(醋炙) 赤芍藥 大黃(炒) 幹漆(炒煙盡) 桂心(各一兩) 川芎芫花(醋炒) 歸尾(各半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子和)禹功散:瀉水之劑。
黑醜(頭末,四兩) 茴香(一兩,炒) 或加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調一、二錢,臨卧服。
(子和)浚川散:治一切痰飲,十種水氣。
甘遂(面裹煨) 芒硝(各二錢) 郁李仁(一錢) 大黃 牽牛末(各三錢)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稀涎散:吐頑痰。
牙皂(炙,去皮弦,一錢) 藜蘆(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錢,漿水調下。牙關不開者灌之。
大異香散:治積聚脹滿。
三棱 蓬術 青皮 陳皮 枳殼(炒) 藿香 香附 半夏曲 桔梗 益智(各一錢半) 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經驗》流金膏: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證。
白石膏(微 研細) 大黃(錦紋者,捶碎,酒浸半日,蒸曬九次,各二兩) 黃芩(酒洗)橘紅(各兩半) 連翹 川芎 桔梗 貝母(各一兩) 膽星 蘇州薄荷 香附(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彈子大。午後臨卧細嚼一丸。忌酒面諸濕熱物。按此方當去川芎、桔梗,效必更速。
(子和)通經散:治婦人氣逆血閉。
陳皮(去白) 當歸(各一兩) 甘遂(以面包勿令透水,煮百餘滾,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幹,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卧服。
《外台》苦楝湯:治蛔蟲。
苦楝根東引不出土者,刮去皮土,取内白皮二兩,水三碗,煎一碗半,去 ,以晚米三合煮糜粥。空心先以炙肉一片嚼之,引蟲向上,次吃藥粥一、二口,少頃又吃,漸漸加至一碗,其蟲下盡而愈。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沉積痰飲,變生諸病,或氣血壅滞,濕熱郁結,走注疼痛,風痰脹滿等證。子和神佑丸用黑醜一兩,無輕粉。
黑醜(取頭落末,二兩) 大黃(一兩) 芫花(醋浸炒) 大戟(醋浸炒) 甘遂(面裹煨,各五錢)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以快利為度。欲速下者,宜八、九十丸或百餘丸。凡痞滿甚者,以痰涎壅盛,頓攻不開,則轉加痛悶,須漸進之,初服止三丸,每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木香槟榔丸:殺下諸蟲。
槟榔(一兩) 木香 鶴虱 貫衆 錫灰 幹漆(燒煙盡) 使君子(各五錢) 輕粉(一錢) 雷丸巴豆仁(各二錢半)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粥飲下,或煎菖蒲石榴湯下。
《寶鑒》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氣滞,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澀秘不通。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瓤) 陳皮(去白) 枳殼(麸炒) 蓬術(煨切) 黃連(各一兩) 黃柏(去皮) 香附(炒) 大黃(炒,各三兩) 黑醜(取頭落末,四兩)滴水為丸,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姜湯送下,以微利為度。
遇仙丹:追蟲逐積,消 利痰,萬病可除。
黑醜(頭末) 槟榔(各一斤) 大黃(半斤) 三棱 莪術(醋炙,各四兩) 木香(二兩)
上為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濃湯去滓,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以強弱為加減,五更茶清下,如未通,再飲溫茶助之。下蟲積惡物盡了,白粥補之。
備急丸: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心腹作痛如錐,及脹滿下氣,并卒暴百病,中惡客忤,口噤卒死皆治之。易老名獨行丸。《脾胃論》名備急大黃丸。
巴霜 大黃 幹姜(俱為末)
上等分,和勻煉蜜丸,石臼内杵千餘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時溫水下一丸,氣實者加一、二丸,如卒病,不計時候服。如卒死口噤,即斡口折齒灌之。司空裴秀亦作散用,用其急也。孕婦忌用。
《和劑》神保丸: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腎氣脅下痛,大便不通,氣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幹蠍(七枚) 巴豆(十粒,去皮心研)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麻子大,朱砂三錢為衣。每服五丸,用柿蒂湯,或姜、醋、茶、蜜、茴香、木香等湯,随宜送下。
《寶藏》感應丸:治宿食積滞腹痛,胸膈痞悶,疼痛吐瀉。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兩半) 幹姜(炮,一兩) 巴霜(七十粒) 百草霜(二兩)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研)
上先将前四味為末,後入三味同研勻,外用好黃蠟六兩溶化,以絹濾淨,更用好酒一升,于銀、石器内煮蠟數沸,傾出,其蠟自浮,聽用。凡春夏修合,先用香油一兩,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熱拌和前藥成劑,分作小錠,油紙裹放,旋丸服之。若秋冬須用香油一兩五錢。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湯下。
大金花丸:治中外諸熱,淋秘溺血,嗽血,衄血,頭痛骨蒸,咳嗽肺痿。
黃連 黃芩 黃柏 栀子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涼水、茶清任下。本方去大黃,倍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千金》大硝石丸:治痞積。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另研)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為細末,用好陳醋三升,以瓷器微火熬丸。每入醋一升,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又入一升,再熬微幹,又下一升,并下餘藥再熬,使可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或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後當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後忌風冷,宜軟粥将息。
(東垣)枳實導滞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黃芩 茯苓 白術 黃連(各三錢) 枳實(熱炒) 神曲(各五錢,炒) 澤瀉(二錢) 大黃(煨,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食遠白湯下五十丸。
《秘方》化滞丸:理諸氣,化諸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痼者,磨之自消;暴滞積留者,導之自去。此與鄧山房感應丸略同,但彼方猶有沉香、檀香、砂仁、香附四味。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紅 黃連(各二錢半) 莪術(煨) 三棱(各五錢) 半夏曲(三錢)
上八味,共為細末。
巴豆(去殼,滾湯泡去心膜,用好醋浸少頃,慢火熬至醋幹,用六錢研細,入前藥,又研勻,再入後烏梅膏。巴豆若幹,止用梅四錢五分) 烏梅肉(焙幹為末,用五錢,以米醋調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藥)
上和勻,用白面八錢調濃糊丸,蘿蔔子大。每服五、七丸,壯人十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以津下。知所積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因食,吐不止,以津咽下即止。婦人血氣痛,當歸湯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幹姜湯下。心痛,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姜陳皮湯下。腸氣,茴香酒下。若欲推蕩積滞,熱姜湯下,仍加數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藥得熱即行。得冷即止。小兒疳積,量大小飲湯下。妊娠勿服。
化鐵丹歌:
八梅十六豆,一豆管三椒;青陳各半兩,丁木不相饒。
将來研作末,醋打面糊調;丸如黍米大,日曬要堅牢。
五分或三分,強弱或兒曹。任意作引下,是鐵也能消。
陳米三棱丸:消積聚,去米面五谷等積。
陳倉米(一兩,用新巴豆五枚去殼,同米慢火炒,巴豆焦色,去豆不用) 陳皮 三棱(煨)砂仁 麥芽(各二錢) 南香木(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姜湯下。
《局方》溫白丸:治心腹積聚, 癖痞塊,大如杯碗,胸脅脹滿,嘔吐,心下堅結,旁攻兩脅,如有所礙,及一切諸風,身體頑麻,三十六種遁屍注忤,十種水病,痞塞心痛,腹中一切諸疾,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制,二兩) 皂角(炙,去皮弦) 吳茱萸(湯泡一宿,炒) 石菖蒲 柴胡 桔梗(去蘆,炒) 濃樸(姜制) 紫菀 人參 黃連(去須) 茯苓 幹姜(炮姜) 肉桂 川椒(去目,炒) 巴霜(各五錢,另研)
上為末,入巴豆研勻,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湯下。按∶此方與海藏萬病紫菀丸大同,但彼多羌活、獨活、防風三味,止用巴霜二錢,而群藥更倍,随證用引送下,與此為稍異也。
潔古治法∶肝積肥氣,溫白丸加柴胡、川芎;心積伏梁,溫白丸加菖蒲、黃連、桃仁,脾積痞氣,溫白丸加吳茱萸、幹姜。肺積息奔,溫白丸加人參、紫菀;腎積奔豚,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志。
(陳氏)溫白丸:方在小兒。
驅風豁痰定驚。
(丹溪)阿魏丸:治内積。
阿魏(醋煮作糊) 糖球子(各一兩) 黃連(六錢) 連翹(五錢)
上為末,阿魏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醫林》阿魏丸:治諸般積聚, 瘕痞塊。
山楂肉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 麥芽(炒) 神曲(炒)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魏(醋浸) 栝蒌仁 貝母(各五錢) 風化硝 石鹹 蘿蔔子(炒) 胡黃連(各二錢半)
上為末,姜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姜湯下。
守病丸:
此藥名為守病,朱砂加上雄黃,硼砂輕粉要相當,去皮巴霜半兩。
砂合濟有功,乳香五錢随良。蜜丸一粒放毫光,取下多年積脹。
《簡易》勝紅丸:治脾積氣滞,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婦人脾血積,小兒食積并治。
三棱 蓬術(各醋煮) 青皮 陳皮 幹姜 良姜(各一兩) 香附(二兩,炒)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
《禦院》助氣丸:治三焦痞塞,胸膈飽悶,氣不流通,蘊結成積, 癖氣塊,并皆治之。
三棱(炮) 莪術(炮,各一兩) 青皮 橘紅 白術(各五錢) 木香 槟榔 枳殼(各三錢)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局方》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芩 黃連 大黃(各等分)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或淡鹽湯亦可。此方為湯,即名瀉心湯。
(東垣)雄黃聖餅子:治一切酒食傷脾,積聚滿悶等證。
巴豆(百枚,去膜油) 雄黃(半兩) 白面(十兩,炒,羅過)
上二味為細末,同面和勻,用新汲水攪和作餅如手大,以水煮之,候浮于湯上,看硬軟捏作小餅子。每服五、七餅,加至十餅、十五餅,嚼食一餅利一行,二餅利二行。食前茶酒任下。
(河間)舟車丸:治一切水濕蠱腹,痰飲癖積,氣血壅滿,不得宣通,風熱郁痹,走注疼痛,及婦人血逆氣滞等證。
黑醜(頭末,四兩) 甘遂(面裹煨) 芫花 大戟(但醋炒,各一兩) 大黃(二兩) 青皮 陳皮木香 槟榔(各五錢) 輕粉(一錢) 取蟲加蕪荑半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溫水下,初服五丸,日三服,以快利為度。服法如前三花神佑丸。
(子和)導水丸:
大黃 黃芩(各二兩) 滑石 黑醜(頭末,各四兩)加法∶甘遂一兩,去濕熱腰痛,洩水濕腫滿,久病則加;白芥子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宜加;樸硝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久毒宜加;郁李仁一兩,散結滞,通關節,潤腸胃,行滞氣,通血脈宜加;樟柳根一兩,去腰腿沉重宜加。
上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卧溫水下。
(子和)神芎丸: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滞,頭目赤腫,瘡疖咽痛,胸膈不利,大小便秘,一切風熱等證。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黑醜(頭末,生) 滑石(各四兩) 黃連 川芎 薄荷葉(各半兩)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局方》無黃連。
《三因》小胃丹: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
芫花 大戟(俱醋炒) 甘遂(面裹煨,各一兩) 大黃(酒拌蒸,一兩半) 黃柏(炒褐色,二兩)
上為細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水下。
清氣化痰丸:
南星 半夏(各八兩,用皂角、白礬、生姜各三兩,水十碗煮至五碗,取湯浸星、夏二日,卻煮至無白點為度,曬幹聽用) 橘紅 槟榔(各二兩) 木香 沉香(各一兩) 蒼術(米泔浸炒,四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淡鹽湯、白湯任下。
(丹溪)清氣化痰丸: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口渴,胸中痞滿。
南星(制,三兩) 半夏(制) 黃連 黃芩(各五兩) 栝蒌仁 杏仁(去皮尖) 茯苓(各四兩)枳實(炒) 陳皮(各六兩) 甘草上為細末,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法制清氣化痰丸: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南星(去皮) 半夏(各四兩,用皂角、白礬、幹姜各四兩,入水五碗,煎至三碗,去,卻入南星、半夏浸二日,再煮至星、夏俱無白點為度,曬幹,加後藥) 陳皮 青皮蘇子(炒) 神曲(炒) 麥芽(炒) 蘿蔔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 葛根 山楂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湯泡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卧、食後茶湯下。
(隐君)滾痰丸: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一方礞石止用五錢,外加百藥煎五錢,乃能收斂周身痰涎,聚于一處,然後利下,所以甚效。
礞石(硝 金色,一兩) 大黃(酒蒸) 黃芩(去朽者,各半斤)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弱加減。凡服滾痰丸之法,必須臨卧就床,用熱水一口許,隻送過咽,即便仰卧,令藥徐徐而下;服後須多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藥氣除逐上焦痰滞惡物,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須連進二、三次,或壯人病實者,須多至百丸,多服無妨。
(子和)朱砂滾涎丸:治五痫。
朱砂 白礬(生) 硝石 赤石脂(等分)
上為細末,研蒜膏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丹溪)青礞石丸:解食積,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南星(二兩,切片,用白礬末五錢,水浸一二日,曬幹。又雲一兩) 半夏(一兩,湯泡切片,以皂角水浸一日,曬幹) 黃芩(姜汁炒) 茯苓 枳實(炒,各一兩) 礞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内,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幹,火 紅,候冷取出) 法制硝(同萊菔水煮化,去蔔,綿濾令結,複入臘月牛膽内風化之。或隻用風化硝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又方∶半夏(二兩) 白術 礞石(各一兩) 黃芩(五錢) 茯苓 陳皮(各七錢半) 風化硝(二錢)
上為末,丸同前。
(節齋)化痰丸:潤燥開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結成粘塊,凝滞喉間,肺氣不清,或吐咯難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滞于心肺之分,俱宜開郁降火消痰,緩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粉(另研) 栝蒌仁(另研) 橘紅(各一兩) 連翹 香附(淡鹽水浸炒) 桔梗(各五錢)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入姜汁少許搗丸,龍眼大。噙嚼一丸,清湯送下,或丸如綠豆大,淡姜湯送下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約飲酒人多有之,酒氣上蒸,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結而成痰。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石、芒硝鹹以軟堅,栝蒌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等藥。
《醫林》辰砂化痰丸:治風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堅。
辰砂(另研) 明礬(另研,各五錢) 南星(制,一兩) 半夏曲(三兩)
上為細末,姜汁糊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姜湯下。
《三因》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胯疼痛,牽引釣動,時時走易不定,不可忍者,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是皆痰涎在心膈上下,故為此證。
真白芥子 紫大戟(去皮) 甘遂(面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臨卧淡姜湯或溫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醫林》烏巴丸:治胸膈久為頑痰所害,面色青白浮腫,不思飲食,遍身疼痛,夜間氣壅不得睡,往來寒熱,手足冷痛,不得轉側,屢用痰藥墜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頑痰堅滞,宜此藥利下之則愈,未利再服。
烏梅肉(二兩) 巴霜(五粒,去油)
上用水二碗,砂鍋内将烏梅肉煮爛,候水稍幹,入巴豆,将竹片攪如稠糊,取出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湯下,不拘時。
《禦藥》吐痰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
用白礬一兩,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時。溫服。須臾即吐,如未吐,再飲熱水一盞,吐痰為效。
人參利膈丸:方在和陣。
治痰逆嗝噎聖藥。
《和劑》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氣滞不行,腸中水聲,嘔哕痰逆,不思飲食,寬中和膈。
黑醜(炒香,取頭末,十二兩) 破故(炒) 荜茇(各四兩) 木香(二兩) 槟榔(用酸粟米飯裹,濕紙包,火煨令紙焦,去飯,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茶湯、熱水任下。
消痞核桃:
莪術(酒洗) 當歸(酒洗) 白芥子 急性子(各四兩,俱搗碎) 皮硝 海粉(各八兩) 大核桃(百枚)
上先以群藥入砂鍋内,寬水煮一二沸,後入大核桃重五錢者百枚,同煮一日夜,以重一兩為度,取起晾幹。先用好膏藥一個,摻阿魏一錢,麝香半分,量痞大小貼住,以熱手磨擦。每空心服前桃一個,三日後二個,以至三個。服完後,須四物湯之類,數帖即愈。
熨痞方:
一層用麝香二、三分摻肉上。二層阿魏一、二錢。三層芒硝一、二兩鋪蓋于上。
上先用荞麥面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鋪藥于内,以青布蓋之,随燒熱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兆。以手烘熱摩之亦妙。内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開結導飲丸:方在和陣。
治飲食不消,心下痞悶,腿腳腫痛。
《局方》犀角丸:除三焦熱邪,及痰涎壅滞,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黃連(去須) 犀角(鎊,各十兩) 人參(二十兩) 大黃(八十兩) 黑醜(炒搗,取頭末,六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卧湯下,更量虛實加減。
《河間》犀角丸:治癫痫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 赤石脂(三兩) 樸硝(二兩) 白僵蠶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如覺痰多,即減其數。忌油膩炙爆。
麻仁丸:治大便秘結,胃實能食,小便熱赤者。
芝麻(四兩,研取汁)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如泥) 大黃(五兩) 山栀(十兩)
上為末,煉蜜入麻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
《局方》脾約丸:此即仲景麻人丸。仲景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浮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亦名潤腸丸。治髒腑不和,津液偏滲于膀胱,以緻小便利,大便秘結者。
大黃(蒸) 杏仁(去皮尖,炒) 濃樸 麻仁(各四兩) 枳實(二兩)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滾湯下,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局方》七宣丸:治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胸膈痞塞,風毒腫氣連及頭面,大便秘澀,小便時數,脾胃氣壅,不能飲食。東垣雲∶治在脈則澀,在時則秋。
柴胡 枳實 诃子肉 木香(各五兩) 炙甘草(四兩) 桃仁(炒,去皮尖,六兩) 大黃(蒸,十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遠米飲下,漸加至、四五十丸,以利為度。
覺病退,止服。
《局方》七聖丸:治風氣壅盛,痰熱結搏,心煩面赤,咽幹口燥,肩背拘急,胸膈脹滿,腹脅痞悶,腰膝沉重,大便閉結,小便赤澀。東垣曰∶治在脈則弦,在時則春。
木香 槟榔 川芎 肉桂 羌活(各五錢) 郁李仁(炮去皮) 大黃(半生半熟,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臨卧白湯下。
《三因》紅丸子:消食瘧。
胡椒(一兩) 阿魏一錢,醋化) 青皮(炒,三兩) 莪術 三棱(醋煮一伏時,各二兩)
上為末,另用陳倉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桐子大,炒土朱為衣。每服七十丸,姜湯下。
追蟲丸:取一切蟲積。
黑醜(頭末) 槟榔(各八錢) 雷丸(醋炙) 南木香(各二錢)
上為末,用茵陳二兩,大皂角、苦楝皮各一兩,煎濃汁丸,綠豆大。壯大人每服四錢,小人弱人或一錢五分,量人虛實,于五更時用砂糖水吞下,待追去惡毒蟲積二、三次,方以粥補之。
《醫林》化蟲散:
雷丸(二粒) 槟榔(二枚) 鶴虱(一錢) 使君子(七枚) 輕粉(少許)
上為末,分二服。候晚刻以精豬肉一兩切成片,用皂角漿泡一宿,至五更慢火炙熟,乃以香油拭肉上,候溫,取前藥一服擦肉上,略烘過食之。至巳時蟲下了,乃進飲食。
萬應丸:下諸蟲。
槟榔(五兩) 大黃(半斤) 黑醜(頭末,四兩) 皂角(不蛀者,十條) 苦楝根皮(一升)
上先将苦楝皮、皂角二味,用水二大碗熬成膏子,搜和前三味為丸,桐子大,以沉香、雷丸、木香各一兩為衣,先用沉香衣、後用雷丸、木香衣。每服三錢,四更時用砂糖水送下。
妙應丸:一名剪紅丸。殺諸蟲。
大黃 牽牛(頭末) 槟榔(各三兩) 雷丸 錫灰(各五錢) 大戟(三錢) 鶴虱 使君子(煨)茴香 貫衆(各二錢半) 輕粉(少許) 苦楝根(一兩)
上為細末,用皂角煎膏丸服。每服五、六十丸,随弱強加減,五更初茶清下。如未通,再吃溫茶助之。下蟲積盡了,白粥補之。
《運氣》五瘟丹:治瘟疫火證。
黃芩 黃柏 黃連 山栀 香附 紫蘇 甘草梢 大黃上以前七味生為末,用大黃三倍煎濃湯,去滓和藥,丸如雞子大,朱砂、雄黃為衣,貼以金箔。每用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藥甲己年以甘草梢為君,乙庚年黃芩為君,丙辛年黃柏為君,丁壬年山栀為君,戊癸年黃連為君。為君者,多一倍也。餘四味同香附、紫蘇為臣者,減半也。
大青丸:治時行瘟病發熱,上膈結熱。
薄荷 栀子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三錢) 連翹(六錢) 大黃 玄明粉(各八錢)
上為細末,以青蒿自然汁為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五、六十丸,白滾湯下。若治雜病發熱者,以朱砂或青黛為衣。
朱砂丸:治卒時中惡垂死。
朱砂(研) 附子(炮去皮臍) 雄黃(明者,各一兩) 麝香(一分,另研) 巴豆(二十粒,去油)
上研勻,煉蜜和搗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時粥飲下。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為度。
李氏八毒赤丸:治一切邪崇鬼疰,服之即愈。
雄黃 朱砂 礬石 附子(炮) 藜蘆 牡丹皮 巴豆(各一兩) 蜈蚣(一條)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涼水送下,無時。《衛生寶鑒》雲∶副使許可道宿驿中,夜夢一婦人于脅下打一拳,遂痛不止,而往來寒熱,不能食,乃鬼擊也。《名醫錄》雲李子豫八毒赤丸,名為殺鬼杖子。遂與藥三粒,卧時服,明旦下清水二鬥而愈。
又陳慶玉子,因晝卧水仙廟,夢得一餅食之而心腹痞滿,病及一年,諸治不效。餘診之,問其始末,因思此疾既非外感,又非内傷,惟八毒赤丸頗為相當。遂與五七丸,下清黃涎鬥餘,漸得氣調,後以别藥理之,數月而愈。
(仲景)瓜蒂散:治傷寒頭不痛,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
瓜蒂(熬黃) 赤小豆(等分)
上二味,各别搗篩為散,然後合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再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子和)獨聖散:吐積蓄痰涎。
甜瓜蒂(不拘多少,微炒)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齑汁調服。膝痛加全蠍,頭痛加郁金服,吐之。
茶調散:吐除痰積。
瓜蒂(二錢) 好茶(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齑汁調服。
(陳氏)獨聖散:方在外科。
治瘡瘍氣血凝滞。
《良方》獨聖散:方在婦人。
治妊娠傷觸動胎,腹痛下血。
(錢氏)獨聖散:方在痘疹。
治痘瘡倒靥陷伏。
木通散:凡男子婦人脅肋苦痛。
木通(去節) 青皮 蘿蔔子(炒) 茴香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兩同炒黃,去巴豆,各一兩) 滑石(另研) 莪術 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用蔥白湯調服,甚者不過三服。
《金匮》大黃附子湯:治寒氣内積,脅下偏痛。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更進一服。
《金匮》外台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令碎,熱湯二合撚取白汁,飲之當下。通治飛屍鬼擊病。老小量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