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對2006~2007年搜集的李可老中醫470張湯藥處方重點從用藥頻率和用藥劑量方面進行了用藥規律分析,從而為把握李老的用藥思路和用藥經驗提供借鑒。
李可是我國獨樹一幟的老中醫,自學成才,長年奔走在缺醫少藥的貧困山區,因其自學成才,以緻少一些院校派中醫的規矩束縛;因其長年奔走于缺醫少藥的山區,故更少一些西藥的幹擾,更多一些鮮活的經驗。李老擅用溫陽峻藥救治危重和疑難病症,在方藥用量上為最接近仲景的一代宗師。我們對其2006~2007年收集的470張處方進行了用藥規律分析,或可供同道借鑒。
1.選方問題
由于條件所限,我們選方多是連續1~2個月,然後有所間斷,然後再連續1~2
個 月。故我們選方具有連續性和間斷性。因為我們的用藥規律分析當中主要包括用藥頻率和用藥劑量分析兩個部分,為了反映李老的一般用藥經驗,我們去掉了兒童的用藥方劑,另外也去掉了丸散膏丹的特殊劑型的處方。但其他選方均沒有經過刻意篩選。因此,筆者認為選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用藥頻率分析
表一:頻率超過50%的處方用藥(N=470;劑量單位為克)
藥名 頻數 頻率%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合并頻率%
1. 附子 374 79 81.44 9 300 烏附84.32
2. 烏頭 25 5.32 26 10 30
3. 炙草 348 78 70.1 7 200
4. 幹姜 256 54 66.9 10 100 姜91.68
5. 生姜 155 33 48.8 5 125
6. 姜炭 22 4.68 36.6 5 90
7. 肉桂 169 36 9.65 1 60 桂56.00
8. 桂枝 97 20 44.9 9 120
9. 曬參 207 44.04 30 4.5 90 參75.11
10. 紅參 129 27.45 36.1 10 100
11. 黨參 17 3.62 75 30 120
表二:頻率在20~49%的處方用藥(N=470)
藥名 頻數 頻率%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常用量
1.細辛 182 38.72 43.62 9 75 45
2.大棗 157 33.40 18.2 4枚 30枚 12枚
3.白術 150 31.90 74.27 20 125 45
4.麻黃 117 24.68 10.59 3 80 15-45
5.茯苓 114 24.25 44.2 10 120 45
6.北芪 112 23.83 165 18 500 120
7.生半夏 110 23.46 49.6 20 75 45
表三:頻率在10~19%的處方用藥(N=470)
藥名 頻數 頻率% 平均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常用量
1.靈脂 89 18.94 31.70 3.3 100
2.當歸 81 17.23 35.74 6 50
3.牡蛎 78 16.59 30.70 10 45
4.腎四味 77 16.38 29.40 9 100 30
5.龍骨 76 16.47 30.13 10 45
6.山萸 74 15.74 75.40 30 120
7.磁石 63 13.4 29.90 10 45
8.蔥白 61 12.98 4.57寸 3寸 10寸
9.赤芍 53 11.27 41.46 10 45
10.五味 52 11.06 27.70 6 50
11.白芍 49 10.42 42.20 10 90 45
3. 用藥頻率讨論
李老學術上崇尚仲景,自學醫始,即“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認為漢唐後學派蜂起,大多背離了仲景之旨,倡導“重疾沉疴,師法仲景”。以上從表一用藥頻 數可以看出,附桂姜參草為用藥頻率超過50%的藥物,單獨看來,附子用藥頻率第一,為79.00%。如果和烏頭合并為84.32%,以附子扶先天少陰之 陽。炙甘草用藥頻率為78.00%,排在第二位,重在将将,補土伏火。幹姜第三,為54.00%,如果把幹姜炭和生姜合看,姜的總用藥頻率為 91.68%,重在扶後天太陰之陽。肉桂用藥頻率為36.00%,如果和桂枝合并,用藥頻率為56.00%,重在扶厥陰之陽。以上合看,充分體現了李老用 藥注重扶陽的基本精神,幾乎貫穿了大多數疾病治療過程的始終,不論外感内傷傷寒雜病,全部體現了這一基本精神。
第二類表二為用藥頻數在 20~49%之間的藥物,為參術芪麻桂辛苓夏之輩,重在益氣、通陽、除濕,參術芪為益氣常用之品,但氣之峻者為陽,氣之緩者為氣,參術芪比較附桂姜益氣之用和緩,故也為常用之品。麻桂細辛重在通陽,陽氣充足,還要陽氣暢達才能發揮效應。苓夏之類重在除濕,除濕即所以通陽也,葉天士雲“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即是此意。
表三第三類為用藥頻數在10~19%之間的藥物,多是收斂潛鎮陽氣之品,重在收納陽氣,以防陽亡陽脫,龍牡磁石為常用之品,重則加紫石英,重在潛鎮陽氣。山萸五味白芍為酸斂之品,重在收斂陽氣,故張錫純以來複湯治療陰陽氣血之将亡。
4.用藥劑量分析
表四:按照藥物最大量和平均量進行排序
藥名 最大值 〉100g 藥名 平均量 〉50g
1.北芪 500 1.北芪 165
2.附子 300 2.葛根 107
3.葛根 300 3.浙貝 103.5
4.炙草5.白術 4..附子 81.44
6厚樸 125 5.熟地 76.2
7生姜 125 6.山萸 75.4
8柴胡 125 7.黨參 75
9浙貝 120 8.白術 74.27
10萸肉 120 9.炙草 70.1
11黨參 120 10.茵陳 67.5
12烏梅 120 11.幹姜 66.9
13茯苓 120 12.雞矢藤 60
14.赭石 120 13.川芎 58.41
15.幹姜 100 14.厚樸 56
16.海藻 100
17.紅參 100
18.腎四味 100
5.藥物用量讨論
李老處方用量普遍很大,470張處方全部藥物共97味,平均用量為38.61克,從最大藥物用量來看,100克以上共有17味藥物,占全部藥物的 17.53%,50克以上共有49味藥物,占全部藥物的50.52%,30克以上有70味藥物,占全部藥物的72.16%。從平均藥物用量來看,100克 以上的藥物共有3味,50克以上的藥物有14味,占全部藥物的14.43%,30克以上的藥物有43味,占全部藥物的44.33%。從單藥用量來看,黃芪 用量最大,最大用量為500克,平均用量165克,遠遠超過臨床一般常規用量。王清任補陽還五湯黃芪用量為四兩,約合現在120克,每天最多可服兩劑,相當于240克,但還不及李老最大用量的一半。附子最大用量為300克,平均用量為81.44克,張仲景通脈四逆湯生附子大者一枚,約合25~30克,以熟 附子相當于生附子用量的2~3倍計,最大用量也應不到100克,可見李老附子的用量是要大過仲景的,故李老将其救治心衰陽脫的著名方劑命名為破格救心湯。破格二字大概重在附子的破格用量吧,後世隻有少許火神派醫家用到此劑量。葛根最大劑量是300克,平均劑量也為107克,而張仲景的葛根芩連湯用量為8 兩,約合現在125克,炙甘草最大劑量為200克,平均劑量為70.10克,重在将将伏火,厚樸、生姜、柴胡最大用量為125克,約為漢代的8兩,基本上 是仲景的大劑量用法。小柴胡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基本是此劑量。山萸最大用量是120克,平均用量是75.40克,主要取張錫純來複湯之意而重用。熟地平均用量在75.40克,最大用量是90克,取陳士铎引火湯之意而用此量。幹姜、紅參、黨參、白術最大用量也在100克以上,重在溫太陰之陽,李老常 言“三陰統于太陰”之意也。
以上可以看出,李老的本意就在于把握陽氣,首先要使陽氣充裕,達到一定的量;第二要使陽氣升降出入有序通暢的運行,正 如仲景所言“若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之意。有陽則生,無陽則死;陽氣暢達則人和,陽氣郁阻則人病。陽氣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證,陽氣是一切生命的根基。把握陽氣,是李老之意,也即仲景之意也。
李老因其比較獨特的成長經曆和行醫經驗,故使其成為遠離院校派的獨樹一幟的醫家。如果從中醫的發展曆史來看,張仲景應是中醫大劑量用藥的代表和典範,李老為最接近仲景用量的醫家,在治療危急重症方面療效卓著,但因用藥劑量偏大,故我們臨床應更加謹慎。有李老之膽識則可用,無李老之膽識則斷不可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