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王陽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傳習錄·徐愛錄》

01

過來人常患“攔路癖”

我們先從張愛玲的一篇短文開始: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隐若現,召喚着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歎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确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文章的最後,張愛玲這樣總結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誰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年輕時為什麼會有彎路,而且非走不可,其實這是源于我們的一種被稱為“自命不凡”的本能。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心理學家發現,99%的人都讨厭自己被看成跟别人一樣的普通人,或者說,老天爺不允許我們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于是,我們總是帶着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或者說自負,給我們要走彎路埋下了種子。

02

少說多聽,必有收獲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王陽明”是他後來隐居陽明洞時給自己改的名字。

王陽明從小就有“自負”的資格,他的所有弟子和他年譜的作者都這樣說,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種種迹象也表明他非池中之物。

根據王陽明的傳記作者記載:傳主在母親肚子裡待了十四個月,仍然沒有出來的迹象。一天夜裡,王陽明的奶奶在睡夢中突然醒來(其實她沒有醒),看到一道彩虹從房頂垂直射入房間,在強大的“聚光燈”下,一位身穿紅衣的神仙從天而降,周身雲霧缭繞。他懷中抱着嬰兒,對驚愕中的老太太說:“這孩子将來是人才,你們要好好教育。”說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懷中,憑空消失。這時,王陽明的奶奶才真從夢中醒來。回想夢境,感歎了一會兒人生如夢。這時,突然聽到兒媳房中傳來嬰兒的啼哭--王陽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夢講給老公王天叙聽,王爺爺鑒于夢中有“雲”,于是給孫子起名為王雲。1476年,王陽明已五歲,但還不會說話,這成了王家人的一塊兒小心病,特别是王天叙。雖然老話說“貴人語遲”,但萬一“遲”至成年了還不會開口說話,豈不就成啞巴了!有一天,王天叙在院子裡看着孫子玩耍,忽然一位和尚風塵仆仆而來,聽王天叙叫王陽明“雲兒”,就走上前摸着王陽明的腦袋歎道:“好個小孩子,可惜被道破了。”話音才落,和尚轉身就走。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但王天叙可是聰明人,猛然醒悟,“神仙送子”這事豈是可以随便張揚的?于是,晚上就開了家庭會議,宣布給王陽明改名為王守仁。大家一夜不睡,專心緻志地望着王陽明,希望能見證奇迹的誕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陽明從夢中醒來,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位貴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慶賀一番。更讓王天叙驚駭的是,王陽明對他所誦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問其原因,王陽明回答,您每次讀書,我都在旁邊傾聽,不知不覺就默記在心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少說多聽,必有收獲。

03

過度自信,還會被後天資本放大

一個人過度自信雖然是本能,但後天資本還會把這一本能放大。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會嚣張跋扈,古代書香門第的後人會目空一切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後天資本,而這資本就是他們先輩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

王陽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晉時的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年輕時恰逢元末天下沸騰,就跑進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于是拜師學藝。後來,王綱跑出山林準備過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見了半仙劉伯溫,兩人結為好友。劉伯溫對他說,将來俺有個前程,也要讓你似錦繡一般。王綱說,千萬别,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誰知劉伯溫是個守信的人,後來幫助朱元璋當了皇帝,就把王綱從荒山野嶺中拉了出來。這一年,王綱已經七十歲。再後來,七十多歲的王綱奉命到廣東去剿匪,結果死在回來的路上。王陽明的五世祖王彥達向朝廷要撫恤金,結果朝廷不給。王彥達就單槍匹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從此發誓,絕不為朝廷效一分力。

王陽明的四世祖王與準遵從老爹的遺願,終身在家讀書教育後代,并且能前知五百年,後知幾分鐘。地方政府聞聽轄區有這樣一位高人,就讓他出來到政府挂職,王與準故意把腿弄折,終于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陽明的太爺爺王世傑本來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總空着,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壓力去參加考試,可當人家要按規矩搜身時,他發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這位自尊心強大的太爺爺生了個兒子,就是一手帶大王陽明的王天叙。

爺爺王天叙是個道德楷模,隻對經書感興趣。王陽明的老爹王華,天授才華,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同時兼具男人美德。據說某次在一富貴人家借宿,主人聞聽這位知識分子智商奇高,就派穿着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間裡。王華大吃一驚,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間種。”王華又是大吃一驚,稍為鎮靜後,認為這“借種”的事做不得,于是拿過扇子,續了一句:“恐驚天上神。”

王華六歲時,曾在一水塘邊玩耍,有個醉漢嘔吐完畢離開時把錢包丢在了水塘邊,王華打開錢包,發現很多金子,他沒有私吞,而是在那裡等,直到醉漢酒醒後慌慌張張地來尋找錢包。那醉漢發現王華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當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當做酬謝。王華正色道:“請你不要侮辱我的節操還有算數能力,那麼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為什麼要這麼一點?”已清醒了的醉漢很慚愧,急忙向小王華道歉。王華終生不肯丢棄這一節操,這無疑給王陽明樹立了一個道德榜樣。 家族的道德徽章,從小就被王陽明佩戴在心裡,并且身體力行。在中國古代,“道德”不僅是一種素質,還是一種能讓擁有它的人引以為傲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被認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對他人生價值的高度肯定。王陽明有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高尚品德,還有自己的天縱聰慧,這些外在條件放大了他過度自信的心态,使得他傲骨铮铮。

還有一個因素可以将人的“自命不凡”放大,這就是地域因素。中國人一直相信“人傑地靈”的說法,一直到宋朝,中國人都認為北人比南人要優秀。北宋第一任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就曾定下家法,不許任命南人當宰相。在當時,中央高級官員大都來自河南、山西、陝西。宋神宗時,王安石把江西人、福建人帶進朝廷決策層,氣得山西人司馬光和河南人程頤大叫天地反常。“人傑”自然就“地靈”,在宋朝,陝西、河南就是風水寶地。明時,南人漸漸占據上風,影響着中國政治的走向,所以,本來是窮山惡水之地的南方也成了地靈之地。王陽明的出生地浙江餘姚,明代時屬于紹興管轄,紹興是大禹時代的大越,越王勾踐和吳王阖闾争霸的故事就在此地上演過,到了明代,古戰場的血腥氣早已消散,隻剩下人間獨有的山水美景。明朝人認為,至少王陽明認為,餘姚縣是人間仙境,就差說這裡是龍脈所在了。

04

造成過度自信的因素是什麼

家族因素、地域因素和頭腦聰慧,都能使人過度自信、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王陽明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激進和大膽。

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考中進士。第二年,王華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陽明和王天叙到北京。途經浙江杭州時,王天叙帶着王陽明和一些筆友到金山寺遊玩,其間有人提議做詩消遣。很多人馬上抓耳撓腮,盡力想做出震動天地的詩作來,而王陽明隻是略加思索,就跟爺爺說,我已經做成了。王天叙叫他讀出來,王陽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徹洞龍眠。

那些自诩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詩的人,一聽到這個孩子的詩,真是恨得牙根直癢。自命不凡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找理由,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是王天叙為了炫耀孫子的才華而偷偷替王陽明做的。王天叙不動聲色,讓提出這問題的人給王陽明來篇命題作文。有人就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要王陽明作詩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衆人大驚不已,他們無法想象也無法理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會有如此的才情。在他們正為王陽明叫好時,王陽明又說了一句讓他們更為驚訝的狠話:“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總是一邊對自己過度自信,一邊對别人的自命不凡深惡痛絕。心理學家和處世老手,都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總結,心理學家說這是同性相斥,民間的說法是“同行是冤家”。靈異學家則認為,人的種種本能(比如自命不凡)發出的射線,不是去尋找别人的射線,而是去擊敗别人的射線,所以當它遇見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射線時,會不由自主地産生厭惡和仇恨情緒。不過,這些說法都不能圓滿地解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獨鐘,卻不能容忍别人一丁點兒的過度自信。有一種很另類的解釋:就像痰在自己喉嚨裡,自己并不覺得髒,但沒有人喜歡把别人的痰吃進自己嘴裡。這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05

自命不凡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

王陽明也許并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樣。讀書做官隻是一輩子的吃喝,而做聖賢卻能永垂不朽,可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能深刻理解“不朽”的意義嗎?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每個人都在紙上一本正經地寫下自己恢弘的理想,可若幹年後,有幾個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和過度的自信這一本能,要求我們必須要自命不凡,就如同我們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沒有人可以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會拒絕涓涓細流,泰山不會拒絕小土塊一樣,如果它們拒絕了,就不能稱為大海、稱為泰山了。

正是因為不能祛除,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自命不凡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惡果,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毛病,那他就不是毛病了。自命不凡不會直接讓我們走彎路,但當它變成象孟源那樣“自是好名”的時候就成為一種私欲,卻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即使是王陽明自己,随着心智慧的逐漸成熟,他也逐漸意識到,少年時的“自命不凡”固然值得欣賞,但如果要實現自己的“聖人”理想,就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自命不凡”的傾向并加以善用,用于立大志、自我激勵修身做事,在自身修養方面“省察克治”,“事上磨練”,而不是任其發展成“自是好名”。

多年之後,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自命不凡”的害處做了如下描述:“這個問題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見方的土地裡,種上同樣大的一棵樹,雨露的滋養、土壤的肥力,隻夠滋養大樹。上面卻被大樹的葉子遮蓋,下面呢,又被這樹根盤踞,縱然想在四邊種些莊稼,也會是種什麼死什麼。隻有砍倒這棵樹,就連一點兒須根都不要留,才能種植好莊稼。不然,任憑你辛苦耕耘,也隻能滋養這樹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