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從豐富多彩的瑤族服飾實物出發,結合有關考古、民族民俗資料,探究瑤族服飾傳統紋樣的文化内涵,揭示服飾文化與民族曆史、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民族意識形态的關系。 【作 者】羅坤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郵編 530022 蔡 荭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郵編 530022 瑤族服飾,以色彩斑斓、圖案繁缛、工藝精湛而聞名遐迩。然而,“五嶺無山不成瑤”,瑤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環境,讓世人難以窺視到瑤族服飾的“廬山真面目”。20世紀90年代初,廣西博物館為舉辦《中國瑤族服飾》展覽,在廣西及毗鄰的湖南、廣東、雲南、貴州等瑤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征集、收藏了各種瑤族服飾近百套,幾乎囊括了國内50多個瑤族支系的服飾,為瑤族服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本文拟從這些服飾實物出發,結合有關考古及民族民俗材料進行研究,對瑤族服飾紋樣作一探讨,挖掘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揭示服飾文化與民族意識形态的關系。 一 瑤族服飾用藍靛染成的土布裁制,在領口、袖子、胸襟、衣角、褲腳、裙邊等部位,多有以五彩絲線挑繡的繁缛紋樣圖案。這些紋樣中,大部分是一些經過曆代先民嚴格“篩選”及一代代人一絲不苟地重複至今的、已經定型化規範化的傳統紋樣。它并非出于實用目的或單純為了審美需求,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而存在的。瑤族與許多少數民族一樣,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隻有通過歌、舞、戲、圖志等藝術形式來記錄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作為“三苗”之後的瑤族先民,自蚩尤戰敗被殺後,部衆被迫頻頻遷徙。退入江淮後,繼又南移武陵和五溪地區,至宋後才逐漸在兩廣地區形成聚居中心。漫漫四千年,處處荊棘地,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限制了那些需要固定場所或不易移動的大型藝術的創作。而能随時随地跟人走、又易于保存的服飾,可以為人們提供表達或“記錄”各種文化信息的廣闊天地,因而成為瑤族人民特别鐘愛的文化傳承工具。以固定形态和特定含義出現于服飾上的傳統紋樣,以一個個形象、鮮活的文化符号,凝聚着整個瑤族文化的靈魂,成為民族文化的表征。 二 瑤族服飾的傳統紋樣,從藝術造型來看,大緻可分為: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和星辰山河紋等數種。題材包括了天上的飛鳥、山中的鮮花、水裡的遊魚等。粗看之下,幾乎都是日常生活所常見的事物,但細究起來,卻絕對不是簡單的臨摹或素描,更不是即興而發的産物,而是一些經過世代“提煉”、具有特定意義的形象符号。它們深受本民族意識形态的支配,與圖騰崇拜、自然崇拜、民族曆史等關系十分密切。 1.與圖騰崇拜有關 在人類原始經濟的蒙昧階段,人們希望以某種虛幻形式來獲得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保護,他們認為自己或氏族與某一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着一種超自然的血緣親屬關系,繼而産生了圖騰崇拜。瑤族服飾出現的狗紋、鳥紋、龍紋、蛙紋、魚紋等紋樣,都是從遠古留存至今的瑤族圖騰崇拜的藝術形象。 (1)狗紋 狗紋,往往出現在衣、裙、頭巾、腰帶的顯著部位。多用醒目的紅、白色絲線挑繡出來。形象十分簡潔、幹練:雙耳豎起,尾巴上翹,四足作奔跑狀。或幾個成行,或數十個排列成陣(圖一)。還有兩兩結對、相背而連的奇特造型。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動物之一。在以獵取動物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原始社會,狗以其靈性和勇猛而成為主要的狩獵工具,并進而成為人類的圖騰物。在亞洲及東南亞各民族中,狗至今仍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愛護。稱狗為自己的祖宗的,并不少見。瑤族即是其中之一。有着五彩皮毛的龍犬盤瓠是瑤族的圖騰。《後漢書》記載,“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盤瓠……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在湖南長沙、江永等地的漢墓中,曾出土過“以犬耳為飾”、“下體着裙”的盤瓠銅像以及堆塑着具象龍犬的陶罐等盤瓠崇拜實物。至今,盤瓠圖騰崇拜的習俗仍非常濃郁,反映在衣食住行、婚喪節日習俗等各個方面。關于十二姓瑤人的祖先是一隻智勇雙全的大龍犬(盤瓠)的傳說流傳十分廣泛,很多地方都設有祭祀盤王的廟宇,廟裡常供奉狗形木雕偶像;瑤族不吃狗肉,在六月初六舉行的“嘗新節”,還要将新收的谷穗給狗祖先品嘗;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祭祀、紀念盤瓠的“盤王節”,是瑤族最隆重的節日;至于夜間火把接新娘的習俗、在地上學狗爬行的送葬儀式以及使用傳統樂器——長鼓等等,無一不與狗圖騰信仰有關。瑤族還将狗的具體形象,雕刻在門窗上或澆鑄在銅鐘頂部,讓圖騰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祈求時時獲得護佑。 瑤人好“五色衣服”自古有之。《後漢書·南蠻傳》、《隋書·地理志》以及宋代在廣西當官的周去非所寫的《桂海虞衡志》等古籍中,屢出現有關記載;不少瑤族支系由于對五彩顔色的喜好,而擁有與色彩有關的稱謂,如愛着紅色短花衣的龍勝“紅瑤”,頭纏紅、黃色頭巾、下着藍白相間蠟染彩裙的“花瑤”,以及集紅、黃、青、綠、白、黑多色于一身的“花藍瑤”等。因信仰、紀念盤王而得名的盤瑤,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用紅、黃、綠、白、黑等五色絲線在服飾上繡上五彩斑斓的精美圖案。瑤人在服飾上追求“五彩斑斓”的視覺效果,是為了與具有五彩皮毛的盤瓠圖騰相一緻。這與北方民族披熊皮以裝扮成圖騰熊一樣,都是圖騰崇拜的産物,均受到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素質的制約。龐新民先生在《兩廣瑤山調查》中記錄了瑤人的一種特殊裝束:“女人帽之尖角,像狗之兩耳,其腰間所束之白布巾,必将兩端作三角形,懸于兩股上側,系狗尾之形。又男人之裹頭巾,将兩端懸于兩耳之後,長約五六寸,亦像狗耳,男人腰帶結紐于腹下,如上述垂以若幹銅錢者,像狗之生殖器。”如此打扮,皆因“瑤人相傳,彼之祖先仍一狗頭王,故男女之裝束均像狗之意”。這些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瑤族的盤瓠圖騰崇拜習俗。可見,繡在服飾上的狗紋,實際上是圖騰神犬(盤瓠)的形象。 (2)鳥紋 瑤族服飾上的鳥紋圖案,既有羽冠高聳、羽毛豐滿的寫實形象,又有以點、線簡單構成的抽象紋樣,或描繪大鳥展翅翺翔的雄姿,或表現整齊劃一列隊飛行的鳥群(圖二)。瑤族主體來源于以鳳鳥為圖騰标志的蚩尤九黎集團,其早期故鄉在我國東南沿海會稽山區(即江淮浙閩一帶)。今湖南境地,也是瑤族曆史上的重要居住地。許多古籍都有關于瑤族和南方民族的鳥崇拜習俗記載,如《神異經·南荒經》中說:“南方有人,人面鳥喙而有翼……”清人謝啟昆《廣西通志》記有:瑤族男子“年十八已(以)上謂裸漢,用豬糞燒灰,洗其發尾令紅,垂于髻端,插雉尾以示勇……”在瑤族聚居的地區,曾多次發現時代很早的鳥崇拜遺物。如湖南新石器時代南托遺址,出土了一件繪有四隻嘴含禾苗的高冠長尾鳥圖案的陶罐;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幾件繪有鳥形的陶器,其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浙江紹興,曾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鳥圖騰柱銅屋模型;湖南江永縣發現了塑有大鳥、盤瓠的東漢陶罐以及将大鳥、龍犬同繪于一處的瑤族“過山榜”。這些都是瑤族先民鳥圖騰崇拜的珍貴實物。 崇鳥的習俗,至今仍影響着現代瑤人的生活。自稱“拉珈”的瑤家結婚用雞作“聘禮”,而紅瑤則給新媳婦娘家送“雞媒”;茶山瑤以雞(鳳凰雞)作“神判”,裁決民事糾紛;白褲瑤至今仍保持家家養鳥的習俗;湖南江永瑤族,傳說農曆二月初一是“鳥兒生日”,家家都要用糍粑來供奉鳥兒,并舉行盛大的“趕鳥會”;江華瑤族則每年舉行“歌鳥節”,以紀念為追求純真愛情而變成鸾鳳的瑤家青年和仙女;廣西富川瑤族也有個“招鳥節”,人們除了用糍粑招待鳥兒吃個飽外,還虔誠地祈禱“鳥兒無恙”,保佑五谷豐登。瑤族先民認為,圖騰鳥王會給亡人靈魂引路,飛越大海大湖,回到圖騰神所住的世界。在現代瑤族中,仍盛行用雞蛋給死者選墓穴;出殡時,用活雞來替亡魂“開獄門”;茶山瑤七月十四祭祖必以鴨子為供品,認為羽毛豐滿的鴨子能幫助祖先亡靈劃船,渡過江河湖海,回到“瑤池仙境”。廣西南丹縣瑤族岩洞葬的棺架柱頭上雕有立鳥,也應具有相同之意。瑤族所崇尚的鳥神,可能是一種兇悍勇猛的鷹類大鳥,至今有的瑤族支系仍忌食老鷹肉;在茶山瑤祭祀民族英雄甘王的儀式中,有人戴着神鷹面具俯卧在高高的鐵柱頭上,平伸手腳作雄鷹盤旋狀的精彩表演。在隆重節日或重要場合,瑤人會模仿鳥類作“羽人”裝扮:男子頭插錦雞毛或白翎,器宇軒昂;婦女則頭戴鳳頭銀钗、胸佩鳥形銀飾,披上五彩缤紛的飄帶,宛如美麗的彩鳥。布努瑤姑娘在送給情郎的愛情信物——頭巾上,精心繡上一雙亮晶晶的鳥眼(圖三);老人辭世時會作鳥形打扮,廣東連南排瑤如有老人死亡,親友即帶着山雞尾等物品前來參加葬禮,給死者穿上特制的紅色壽衣,佩戴銀首飾,并在頭上顯赫地插上山雞羽翎,然後擡屍遊行出殡。 瑤族出于鳥圖騰的崇拜,而将鳥紋作為服飾的重要紋樣。如以鳥紋和大樹、太陽組合的圖案,就是隆回花瑤服飾的傳統紋樣。至于上衣後擺開一小叉,并在邊緣繡花以狀鳥尾,或童帽上縫一鳥作裝飾等,更是數不勝數。無論是寫實的還是圖案化的鳥紋,都是瑤人鳥圖騰崇拜的沉澱。 (3)龍紋 由多種動物形狀綜合而成的虛幻神物——龍,也是包括瑤族在内的西南少數民族所崇拜的圖騰神。瑤族喜歡在服飾上繡龍,讓它經常出現在頭巾、衣背或裙子上(圖四、五)。 在宗教祭祀場合穿着的巫師、道公服飾上,多繡有生動的長龍形象,如廣西百色龍川鄉保存的藍靛瑤道公服和防城闆八鄉花頭瑤道公長袍的正、背面上,各繡有一條身軀曲扭的巨龍,十分醒目;在茶山瑤姑娘必備的嫁妝——小孩用的背帶和新郎穿戴的頭巾、腰帶上,也繡有多種名為“花骨龍”、“花龍潭”等與龍有關的花紋;廣西全州東山瑤在胸前的吊帕、頭巾和腰帶上,刺繡狀如青銅器蟠紋的龍紋;盤瑤衣襟上,也繡有一些彎彎曲曲的、抽象化的條狀龍紋圖案。至于龍頭手镯、龍頭钗等銀飾,更是深受瑤族人民喜愛的裝飾品。有趣的是,瑤族服飾上的龍紋,并無那種張牙舞爪、威武騰空、令人生畏的造型,而是若龍若蛇,更多的是蛇一樣的柔性。如湖南隆回花瑤裙子上所繪的龍,身上并無鱗片,而隻有斑環道道,口裡還吐着蛇信子(圖六)。對于素有稱蛇為龍習慣的瑤族來說,所繡的龍紋到底是龍或是蛇,也許并無認真區分的必要,反正二者都是世世代代所崇敬的圖騰神。 瑤族認為龍是天上掌管雨水的神靈,常在大旱或豐收之後舉行對龍的祭祀,祈求龍神庇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現在廣東連山、連南一帶的瑤族,每年六七月間農作物待熟之時,都要舉行“海裡請龍”、“地裡請龍”、“送龍歸海”等祭祀神龍的活動,并點燃一條紮滿香草、象征龍的草繩,以薰走害蟲、驅邪逐鬼。而茶山瑤認為,滿山滿嶺的作物全靠山龍降雨,如久旱無雨,則要重新“安龍”求雨;江華瑤族保留的一隊人手搭肩組成“人龍”的遊戲活動,也應是祭龍儀式的殘存。 2.與自然崇拜有關 在生産水平極其低下的遠古社會,人們需要依賴自然界的恩賜,不得不屈服于自然界的威懾力量。于是,給大地帶來生機的太陽和四周的山川、河流,以及花鳥、草木,都是人類崇拜的對象。瑤族服飾上的樹紋、八角花、禾苗紋以及一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幾何紋等,均是與自然崇拜有關的紋樣。 (1)樹紋 樹紋,多為枝葉繁茂、高大挺拔的植物圖案,常繡于衣、褲、頭帕等顯著部位,或單獨一株,或三五成行,或排列成片(圖七)。 瑤族先民以采集和狩獵為主要經濟來源,他們采樹實為食,以樹木構巢作居,以樹皮、樹葉遮體保暖,以樹枝點種或防身,生病之時亦要求助于樹藥,與樹結下不解之緣。在他們看來,與自己生存密切相關的山林、果實、飛禽走獸都屬于山神管轄,要想活下去就必須小心翼翼地崇敬山神和林神。在瑤族的心目中,山神,可以是一座高山,也可以是一塊巨石;而林神,則可用一株大樹或一片茂林作代表。在瑤族每個定居較久的村莊旁,均保留有一株高大的古樹或一片茂密的“神林”,以此表示對林神的崇拜。至今,還常有人乞求樹神給小孩賜名或驅邪祛病;有的用油桐樹皮制成帽子以避邪;在“還盤王願”時,保留“買楓飛樹”和在野外高樹下“圍壇遊願”的儀式,企盼時時處處獲得樹神的護佑。 有的樹紋,則是與太陽崇拜有關的“太陽樹”。如雲南河口瑤族婦女裙子上的樹紋,一反樹木天然本色而全繡成大紅色,為的是與太陽的色彩相一緻;有的大樹上、下各繡一個太陽,這正與《盤古大歌·日出早》所唱的:“日頭東升松柏林……高大松柏引日行……日上松林騰天去,風搖松林引日歸……”相吻合。而能具有“引日行”、“引日歸”巨大威力的,無疑是與神話中“柱高三百裡”的扶桑一樣,可供太陽栖息的參天大樹。它也許是瑤族先民所崇拜的梅木(即銀杏樹),這有《盤王大歌》:“早出日頭照天邊,夜落梅山石上塘”為佐證;也可能是瑤族崇拜的另一種高大喬木——梓樹,這種表皮紫紅、秋葉亦紫紅的赤樹,是專門用來制作祭祀樂器長鼓的木料,在瑤族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八角花紋 服飾上常出現一種八角形的花紋,應是太陽的形象符号,與太陽崇拜有關。如湖南江永縣冷水鋪鄉瑤族的繡花頭帕上,繡有四行排列整齊的巍巍大樹,正中為一金黃色的巨大八角形圖案,仿佛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正從莽莽林海中冉冉升起(圖八);湖南隆回花瑤挑花頭帕的傳統紋樣是由大樹、鳥和八角花組合的圖案,以紅或黃色絲線繡成的八角花,代表金光燦燦的太陽,有的已升上樹梢,有的卻藏于樹枝之中。有的挎包和頭帕中央,繡上一株綠色的大樹,在其四周分布着九朵大大小小的黃色八角花,與“天上有九個太陽”的神話傳說相一緻。 (3)禾苗紋 多繡于衣襟和褲腿上,數蔸成行,茁壯、蔥綠(圖九)。 刺繡禾苗紋,與瑤族祭祀谷神和禾魂的自然崇拜習俗有關,“農業意象”和“巫術意象”十分濃郁。瑤族認為世上萬物均有靈,谷物也像人一樣有靈感、有欲望,而且是膽小害羞的。所以,在春播時,人們要先告訴谷魂;谷物生長過程中,要舉行“保苗”、“贖禾魂”、“求禾花”的祭祀活動。大瑤山農曆四月初要“贖禾魂”,否則大水會沖走谷種或秧苗;六月“保苗”,到廟裡供奉五谷神;十萬大山瑤族認為立秋日是谷子開花日,也即谷子結婚日,當日不準下地幹活。立秋以後,禾快成熟,就說谷魂要回家,家人和外人不得站在門口或倚門而立,怕擋住谷魂進不了屋,不得豐收。秋收時,要由“村老”(央谷)先開鐮割幾蔸,并喃喃念鬼。收回的谷穗,要挑選些顆粒飽滿的帶回倉裡懸挂,象征谷魂歸倉。基于同樣的信念,瑤族将禾苗繡在自己的衣服上,以示對谷神的崇拜,希冀他能護佑谷物的生長,獲得五谷豐登。 禾苗很早就成為種植水稻民族的崇拜對象。如河姆渡和長沙南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即繪有鳥含嘉禾以及禾苗與鳥、面具共現的圖案。而隆回花瑤裙子所繡的頭飾禾苗的面具形象,也應是禾苗榮登祭壇的寫照(圖十)。 (4)幾何紋樣 幾何紋是瑤服上最常見的紋樣,常繡于服飾上十分顯眼的地方。最早的幾何紋可能出于對自然形物的模拟,但人類獨有的“象征系統”功能卻将它規範化、抽象化,讓它變成了某種事物的象征符号,很多被用來表示對大自然崇拜之情。如由線條組成的“井”字紋(圖十一),寄托着對水的崇敬。而曾在年代久遠的岩畫和彩陶中出現過的“十”字紋和“卍”字紋(圖十二),則是“代表太陽的符号”。将其繡在服飾上,應帶有太陽崇拜的遺風,具有“渴望、祈求太陽光明”之意。 3.與生殖崇拜有關 瑤族長期被戰争困擾,漫長艱辛的遷徙之路,更使人口迅速削減。況且,瑤族居住于高山深谷,過去這裡“土氣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蟲、腹蛇”,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使人容易生病,以緻死亡。小孩的夭折率更是非常高。因此,瑤人在服飾上繡人像紋、對狗紋等與生殖崇拜有關的紋樣,熱切企盼人丁興旺。 (1)人像紋 人像紋常繡于衣襟顯眼部位,俗稱“人公仔”(圖十三)。雖已圖案化,但尚能辨認人的頭、身軀和四肢。大多是幾個為一排,手拉着手地相連在一起,似作舞蹈狀。這種舞人圖象,與甘肅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上的舞人紋十分相似。雖然“人公仔”圖案化,未能表現人像的衣着和性器,但其所反映的内涵應與彩陶盆的舞人紋相同,也是一種生殖崇拜巫術舞蹈,具有企求生殖繁茂之意。 人類在打制石器時便伴随着産生的巫術,與勞動一樣同是藝術的源頭。含有生物性因素的生殖巫術舞蹈,是同人類的産生而一起産生的最早的舞蹈。在廣西左江、内蒙陰山、新疆天山等處發現的遠古時代的岩畫中,留存着不少與祈禱、祭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生殖崇拜巫術舞蹈;流傳至今的瑤族“狗拌騰”舞蹈,與苗族《木鼓舞》、《芒蒿舞》和壯族“跳嶺頭”等傳統民族舞蹈一樣,都保留有粗犷、古樸的生殖巫術的影子。瑤胞并不回避刺繡“人公仔”紋樣具有祈求人丁興旺、族人平安的目的。在生活環境惡劣、小孩因體質單弱更容易夭折的情況下,人們在渴求生育的同時,更希望出生的孩子得到生育神的庇護,健康長大成人。“人公仔”的形象與壯族供奉的生育神“房門婆”十分相似。後者是用紅紙剪就的一排手拉手、肩靠肩的娃娃群像,常貼在新生兒的房内。“人公仔”與“房門婆”一樣,具有護佑孩子的強烈意願。瑤族還常将“人公仔”與禾苗紋一起繡在衣襟上,既有對農業成功的厚望,更有對子孫繁茂的希冀。直至今天,這種紋樣仍然是作為民族繁榮昌盛的一種象征。 紋瑤族服飾上還有一種圖案化的着裝人像。人身着長裙(袍),正面作雙手叉腰、雙腳張開狀(圖十四)。頭上裝飾有兩種:一種似頭戴雙尖角高帽的婦女形象,形如近代廣東乳源一帶瑤族婦女的裝束;另一種人像頭飾不太明顯,似為男性人像。這些着裝人像,可能為古代巫觋形象。據考證,人類最早的巫師為女性,産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廣西瑤族也有“最早的巫師是女人”的傳說。在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時代,氏族中威望最高的老祖母,往往集酋長和巫師于一身,至高無上的權力使她成為人間與天上聯系的使者、神的化身。瑤人将巫觋形象繡在衣服上,不僅希望法力無邊的巫觋為自己消災納福,還帶有“生殖巫術”的意願,祈求巫觋保佑人口繁茂、民族昌盛。 (2)對狗紋 在瑤族服飾的衣襟、裙邊或頭巾、腰帶等顯著部位,常繡有一種成雙成對、背向相連的對狗紋圖案,十分獨特(圖十五)。實際上,這是一種象征狗圖騰性交動作的紋樣。狗的旺盛的生殖力很早便受到人類的注意,況且,狗是瑤族的圖騰神,而圖騰神往往也是生育神。在民間流傳極廣的關于龍犬繁衍十二姓瑤人的傳說,即反映了瑤人希望自己民族生生不息的心願。瑤族民間還有一種奇特的“狗拌騰”舞蹈,就有模仿狗交配的動作。可見,瑤人将對狗紋繡于衣上,則帶有祈求自身繁衍昌盛的強烈意願,是生殖崇拜的一種表現。 4.與民族曆史和宗教信仰有關 有學者指出,由點、線衍變而成的幾何紋圖案,在形成之時就“具有嚴重的原始巫術禮儀的圖騰含義”。瑤族服飾上的幾何紋,有不少也與宗教信仰有關。如布努瑤姑娘精心繡在送給意中人的頭巾上的一對圓圈紋,實際上代表鳥的一雙眼睛,是一種能賜福給對方的鳥圖騰神的演化物;有的幾何紋則被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含義,如盤瑤将三個“”排列在一起,尊稱為“三王紋”(圖十六),象征自己所信奉的盤王、先王和唐王。 有些幾何紋,被借用來記錄民族曆史。如白褲瑤男子褲腿上的五道豎形紅色條紋,據說是英雄的祖先在一次壯烈的戰争中,遺留在殘破及膝的褲子上的“血手印”(圖十七),後人為了緬懷先烈,便用紅色絲線按此形狀而繡于褲子上。而婦女背牌上稱為“瑤王印”的方形圖案(圖十八),則是當年被土官奪走的瑤王印章的圖案。為了不忘奪印之仇,讓瑤家大印永遠留存在族人的心中,婦女們便在自己的衣背上繡上象征瑤王印章的圖案;金秀盤瑤服飾上,有一種稱為“十四節”的花紋,傳說就是盤瑤遷徙到金秀定居之前曾居住過十四個地方的曆史記錄。 綜上所述,瑤族服飾繁缛的傳統紋樣,不僅與瑤民族所處的生态環境有關,而且與瑤族衆多的文化事象相關聯。它既反映了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人們複雜的社會意識,彙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它們作為瑤民族的表意象征符号,以其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着瑤民族的社會曆史、經濟生活、文化傳統、審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浏覽瑤族服飾上的傳統紋樣,宛如閱讀一部載負着豐富文化信息的無字書,可以追尋瑤族悠遠的過去,見證瑤族的今天,預測瑤族的未來。瑤族服飾的傳統紋樣,以其圖志式民族文化傳承功能,珍藏着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維系着整個民族文化的不斷延綿。 參考文獻: 1.龐新民:《兩廣瑤山調查》,中華書局,1934年。 2.列威:《亞洲狗祖傳說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彙刊》第一卷,1941年。 3.張有隽:《瑤族宗教論集》,廣西瑤族研究學會編,1986年。 4.宮哲兵:《千家垌瑤民的圖騰崇拜》,《婦女文字和瑤族千家垌》,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 5.張勁松:《太陽樹神話與瑤族長鼓》,《民族藝術》,1990年第4期。 6.林繼富:《一幅壯觀的太陽崇拜圖卷》,《民族藝術》,1991年第2期。 7.何東安:《江永發現東漢盤王陶罐》,《民族》,1991年11期。 8.蒲朝軍,過竹主編:《中國瑤族風土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9.曾湘軍:《湖南大庸出土銅俑與盤瓠文化》,《民族藝術》,1993年1期。 10.林河:《論傩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民族藝術》,1993年第1期。 (本文摘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
瑤族人吧需要收集各地瑤語音頻,一個故事,十分鐘左右(不是半分鐘)。
為了鼓勵大家,做得好的音頻,(語音純正、清晰,比較有磁性的話,質量好),我代表瑤族人吧,會給發音者一點心意(每分鐘一元錢的辛苦費),謝謝您的支持。
可以幫你充話費,或支付寶。 聯系QQ1640043693
上一篇
調理氣血中藥茶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