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這可能是思考的最底層邏輯,掰碎了、揉爛了

宇宙的曆史并不隻是由基本定律決定的。它取決于基本定律和除此之外的一長串巧合或者說幾率。——默裡·蓋爾曼

思考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思考?思考的底層框架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不可能賺到認知範圍以内的錢。這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是否理解了。都說知識創造财富,那麼這條知識到底有沒有為你創造财富,這個答案隻有你自己可以回答。

那麼為什麼你的知識沒有用,别人的知識有用呢?

歸根結底是由于你沒有一個思考這些知識的系統,思考系統就像人的胃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消化系統,任何珍馐到你這裡都沒有用!

今天,就是為大家建立一個邏輯通順的思維系統,享受知識的盛宴吧。

這篇文章極為重要,一定一定要看到最後!

1

首先,我們必須确定,思考是什麼?

我的理解是:思考就是根據已知推導未知,思考已知到未知的思考方法就是思考框架。

從這裡,我們推導出了思考的基本内核

已知到未知是基本内核,這也是我們做以下思考的最小邏輯。

然後,我們依然是往後衍生概念,慢慢地把他們理清楚。

已知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搜集到的外來信息,一個是内在理論。

  • 外在信息:這裡面有兩個點,一個是觀點,一個是事實

  • 内在理論:這是我們的學科理論和自身的知識

我們在推導的時候,首先便是要搜集外部的一些信息,這個很容易理解,例如你去解決一個數學問題,首先你要搜集一下相關的數學理論,發生的一些事情。其二是搜索一些觀點。

搜索觀點時,我們要看到一些格局更高的人的觀點,因為他們格局更高,一定是有一些地方比你強大,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吸收他們的觀點,重點思考他們觀點背後的邏輯鍊條。

  • 邏輯鍊條:如何一步一步推導出這個觀點的邏輯關系

看懂邏輯鍊條是你在看到這些牛人觀點的最重要的事情,關注結果沒什麼屁用,我們是要搞清楚他們是如何做出決策的,從而知道我們的思考,而不是抄一個答案過來,股市中哪些抄答案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不掙錢,因為答案是存在滞後性的,真正非常有用的答案是不給你抄的。

如果你不想動腦子,那你不就是一顆等待收割的韭菜嗎?

交出什麼,都不能把腦子交出去,但是我們好多人早就把腦子交出去了,我們遇到一個問題不是自己分析,而是問問隔壁某某某,就算他不想騙你,問題是有些東西他也不懂啊。

在這裡,再次重複一遍:交出什麼,都不能把腦子交出去!

我們的内在理論是我們的知識體系,我們的知識結構,是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的大方向,處事的基本規律。

這些是我們理解事物的第一原理。

  • 第一原理: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于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裡斯多德提出。

2

這裡我們來再看一看默裡·蓋爾曼的洞見

宇宙的曆史并不隻是由基本定律決定的。它取決于基本定律和除此之外的一長串巧合或者說幾率。

宇宙各種事情的發生有兩條東西絕對

  • 基本定律

  • 巧合和幾率

我理解的世界是一個必然性和巧合性結合的世界,必然性是總體方向上的确定性,例如: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态一定是越來越向上的,世界一定會越來越走向合作,世界工業效率一定會越來越高。然而巧合性是指具體發展的曲折性,我們會越來越合作,可是也是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情況産生。

曆史的東西總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細節,具體而生動。邏輯的東西則是“修正過”的曆史的東西。通過對曆史的加工,抛棄曆史細節、抓住主流,抛棄偶然性,抓住必然性,抛棄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線索,把握曆史的内在規律。——馬克思

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押着相同的韻腳

講到這裡,我想最終表達的意思是:對于未來的事情永遠沒有完全的定論,你所能做的就是預測概率,然後做出大概率的行動獲得利益。

可以毫不留情的說,在現實世界,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從來沒有運用過概率思維考慮過這個世界,這是我們教育的缺失,也是我們自己認知的狹隘。

“如果你沒有把這個基本的但有些不那麼自然的基礎數學概率方法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在漫長的人生,你們将會像一個踢屁股比賽中的獨腿人。這等于将巨大的優勢拱手送給了他人。”——查理·芒格

大家看到這裡依然不會明白概率行動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得如何起作用的。

啟用概率論的理解,你才真正理解了我上面講的世界的本源:世界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體。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預測未來這件事,是多麼的難度高。

預測未來有一個要點:極度精确和全面的信息

如果我們能知道自然界的定律和宇宙在初始時刻的精确位置,我們就能精确預測宇宙在此後的情況。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即便我們明白了自然界的定律,我們獲得精确的位置是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做到不斷精确,但是從來沒有人講,我這個就會分毫不差,因為即便你調成分毫不差,環境的各種因素立馬又會影響這個東西。

如果我們能同樣近似地預測以後的狀态,這也夠了,我們也就能說現象是可以預測的,而且受到定律的約束。但并不總是這樣,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别有可能會導緻最終現象的極大不同。前者的微小誤差會導緻後者的巨大誤差。預測變得不可能。——《複雜》

截取自《複雜》的圖片,這個圖片下面顯示了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别

0.2和0.2000000000001導緻圖像的嚴重區别

所以未來是難以預測的,世界最厲害的投資大師巴菲特也講過類似的話(他們就是掌握了概率思維的大師)

巴菲特強調的另一個教訓是市場的情緒波動可能是随機的,因此也往往不可預測。預測短期将發生什麼事無疑太難了,因此在做投資決定時,他不考慮自己對股市、利率、彙率、商品價格和國内生産毛額(GDP)等總體變數的看法。在信中他不時批評基于短期預測買賣股票的人。

而芒格也見過類似的話: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我們無法掌握所有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對待未知的未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出大概率的行動,而不是追求确定性。防止我們成為踢屁股大賽的獨腿人(芒格的比喻)

3

利用概率獲益就是要尋找非對稱的東西,強大的人,總是尋找着錯誤定價的機會。

  • 非對稱收益:回到投資上, 非對稱收益指的就是大概率情況下的可預測收益,與小概率事件下的大幅虧損,前者的期望更高 。

什麼是錯誤定價的東西,就像圖示的這樣,你的損失是有底的,但是收益卻巨大。利用數學的期望值計算是正期望值。

  • 數學期望:在概率論和統計學中,數學期望(mean)(或均值,亦簡稱期望)是試驗中每次可能結果的概率乘以其結果的總和,是最基本的數學特征之一。它反映随機變量平均取值的大小。

比如,我們尋找的投資機會是這樣的

1.假如50%失敗,我們虧掉100萬

2.加入50%成功,我們賺1000萬

那麼E(X) = 0.5×(-100)+ 0.5×1000 = 450

那麼這樣的非對稱風險的機會就是我們要抓住的機會。

柏拉圖主義是這麼一種觀點:數學研究的對象盡管是抽象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它們是不依賴于時間、空間和人的思維而永恒存在的,數學家們提出的概念不是創造,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描述。

數學是上帝的語言

4

從這裡,我們講了已知的外來信息和内在理論以及未知的概率計算。

那麼我們還要看,我們如何從已知推到到未知的概率行為。

首先,我們要對我們的外來信息和内在理論進行整合和鍊接,也就是形成高維的智慧、規律、結論來指導未知。

塗子沛老師在《大數據》一書中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185”“奧巴馬”等僅僅是孤零零的數據,隻有當将這些數據置于特定背景時,比如“奧巴馬身高185cm”,相互獨立的數據才轉化為有效的信息;基于更多的數據就會發現特定的規律,比如“大多數成年美國人的平均身高為185cm”,這樣就積累了特定的行業知識。

其實還是我之前講的高維智慧的形成。

任何高維度的智慧湧現都隻有這兩種

1.大量簡單事物

2.大量簡單事物的相互鍊接

數據的鍊接和疊加形成信息,信息鍊接和疊加形成規律和知識。

這個世界有許多底層原理,一個底層原理推導出無數東西,這是量變質變規律的本質!

DIKW模型

從信息到智慧,依靠的就是信息的不斷鍊接,而智慧是我們解決位置的良藥!

智慧,就是規律,就是規則,就是基本原理的體現。而世界就是由規律和巧合決定的,巧合這裡我們必須來衡量概率。

但是衡量概率的确是難度非常高,衡量概率的話既有定性的判斷,還有定量的理解,這是一個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綜合。

數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這裡我們隻能做到模糊的正确。

巴菲特的投資機會絕不是隻用數學可以完成的,如果那樣的話,數學家可能都在福布斯排行榜上吧,哈哈。

5

概率行動,這裡是我們全文最後的一環,隻有完成概率行動後才有反饋,隻有反饋才能讓我們進化自己的知識體系,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統。

這裡必須強調閉環的巨大意義,隻有擁有閉環,你才能快速進步,不斷地讓自己的知識叠代循環起來。

這裡我想講一個這個閉環的始祖:pdca模型

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後由戴明采納普及,又稱戴明環。

百度百科對PDCA循環的解釋是:

  • P——Plan(計劃)
    包括方針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動規劃的制定。

  • D——Do(執行)
    根據已知的信息,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布局;再根據設計和布局,進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内容。

  • C——Check(檢查)
    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确效果,找出問題。

  • A——Action(處理)
    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标準化;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視。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每一件事情,通常我們會先做計劃(P),計劃完了以後去實施(D),實施的過程中進行檢查(C),檢查執行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分析影響的因素、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措施,然後再把檢查的結果進行改進、實施、改善(A)。

以上四步,不是運行一次就結束。一個循環完了,解決一些問題,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把沒有改善的問題又放到下一個循環裡面去,就形成一個一個的PDCA循環。

我們經常講一個道理:慢慢來,一點一點做。

其實這就是循環模型的邏輯,循環模型不是要求你一步做到完美,因為不可能。她告訴你的思想是你可以通過慢慢叠代來做到完美。

富蘭克林在做自己的美德準則的時候也運用了這個理論,還有富蘭克林學習拉丁文的時候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富蘭克林為自己做了13個美德。

我的意圖是把這些美德養成習慣,所以我認為最好不要全面開花,分散了注意力,而應當一次專注于一項,等把這一項掌握透了,然後再試下一項,這樣循序漸進,直到我把十三項統統做到。——《富蘭克林自傳》

就像一個人給花園鋤草,他就沒有打算 一下子把所有的莠草鏟盡鋤絕,因為他沒有這個能耐,但他可以一次鋤一畦,鋤完第一畦,再鋤第二畦。——《富蘭克林自傳》

做閉環,總共有兩個核心

  • 必須是從思考到行動的全局

  • 必須有從行動到思考的反饋

與此同時,你要承受不完美給你帶來的痛苦,去接受不完美,然後不斷要求完美。

沒有誰生來就是天才,你可以慢慢變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