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叫“選擇性注意”的詞語。
它是指我們的思維注意力有限,往往會留意自己想留意的,或對自己有利的那部分,而且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就是對的,然後不由自主的想要糾正别人。
在知乎上有人問:“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最高贊的答案隻有四個字:“好為人師。”
王爾德在《英倫情人》裡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懂得克制糾正别人的欲望,不随意插手别人的人生,是一個人成熟自律的表現。
不随意糾正别人,是一種善良和教養
聽過這樣句話:“衡量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把擡杠為己任,不用争辯論輸赢,不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别人的頭上。”
之前,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作為導師的李榮浩為學員挑選了一首名叫《你的酒館為我打了烊》的網絡歌曲,沒想到遭到網友們的炮轟。
很多網友評價:“網絡歌曲能夠算什麼音樂?你是不是對音樂有什麼誤解?簡直是太Low了。”
對于網友的熱議,他沒有選擇回避,而是發微博給出自己的理解,内容大概為:
“音樂沒有好壞之分,隻有你喜歡和不喜歡兩種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愛好,但不應該因為個人的喜好就否定一個作品,請務必不要再給音樂分高低貴賤,白菜雖然便宜但不代表他low。”
他表達了一個很正的觀點:“不要用你的三觀來要求世界,要允許别人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
的确,你要允許别人的三觀和自己不一緻,尊重彼此的三觀,不随意評價,這是人際交往相處的基本教養。
陳丹青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在很多時候都是無知的,所以我從來不敢随便指點别人。”
電影《搜索》中,女主因為體檢被确診為淋巴癌晚期,她坐車時沉浸在打擊中,沒有給老人讓座,不僅受到車上所有人的各種指責,還被炒作遭受網絡暴力。
售票員自認為正義,義正言辭糾正她:“年輕人給老人讓個座,别假裝聽不見,如果不讓,就把你轟下車,你這樣的人,根本不應該來坐公交車,應該去打出租。”
老人還表現“大度”說:“不就一個座嗎?累不死!就算這個座兒啊,我讓給這位姑娘了。”
最後,女主在輿論與病魔的雙重壓力之下,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所有人,都一味的道德綁架糾正女主的“錯誤”行為,卻沒有人去了解和關心,在 “不讓座”事件背後真正的原因。
生活中,很多人打着“為你好”的旗幟,喜歡用自己的三觀去要求、糾正對方,隻要對方的觀點和自己不一緻,就會指責,甚至攻擊對方。
遇到這樣的“好心人”,最明智的辦法就是遠離。
很多時候,善意有度的交流,不強勢随意糾正别人,是人生必修課。
而不“以己度人”是最大的善良和教養。
一味的糾正别人,會導緻關系疏離
在我們的人生中,尤其在親近的人身邊,經常上演着這樣讓人苦惱又無法改變的被強迫和強迫的場面:
衣服不能這樣曬,容易變形;
不要挑食,多吃點青椒、胡蘿蔔對身體好;
聽我的,錢不要放銀行,一定要放在某寶裡能理财……
即使知道這種行為容易讨人嫌,仍不由自主的喜歡糾正彼此,被拒絕時還會感到委屈,可事實上,很多“糾正”是大可不必要的,沒人願意被強迫。
正如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一書中寫的那樣:
“你不能幹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
網上有個熱門提問:“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朋友怎麼辦?”
網友@寬者為王給出的答案是:“絕交吧!”
她講述了自己和閨蜜關系疏離的過程:
從小到大,無論她做什麼,閨蜜都要插手,特别喜歡對她說教、充當“人生導師”的角色。凡事要跟着發小的愛好走,否則,就會遭受各種批評和蔑視。
久而久之,因為怕被“糾正”,她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喜好,和閨蜜相處變得很有負擔。
直到另一個朋友知道這事後,點醒她說:“你有受虐傾向嗎?你喜歡被人控制?!”
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為了和閨蜜保持一緻,已經失去了自我。
最後她受不了,開始有意識地與發小保持距離,兩個人的關系慢慢就疏遠了。
盡管發小的大部分建議是真的為她好,但她并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喜歡人生被指手畫腳。”
孟子有句話講得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每個人心中都藏着好勝心理,想要通過指導、說服别人來賣弄自己的優越感,但這是人與人相處中的忌諱。
你不能因為自己想變成安于現狀的人,就去譏諷那些積極努力奮鬥的人。
過度的糾正欲,不但會讓友情土崩瓦解,更會在生活中掀起不必要的風浪。
表妹自從懷孕後日子就沒有“消停”過,做什麼婆婆都要“糾正”:
不能吃粗糧飯,吃白米飯才有營養;湯比肉營養,要多喝湯;做瑜伽,她婆婆一看到就馬上制止說會動胎氣,還時不時直接闖進她房間監督…….
起初她還耐心同婆婆講道理,但反而有增無減,而且分歧越來越大,婆媳關系越來越緊張,她婆婆委屈的和兒子“訴苦”。
忍無可忍的她,最終和老公在公司附近租了個房子搬了出來,雖然變得更忙碌,但生活卻很輕松。
過度糾正别人的後果,往往雙方都受傷,還疏遠了關系。
就像叔本華說的:“在和别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别人的沖動,盡管我們這樣做出于好心。”
因為想要傷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沒有阻撓,那也是很困難的。
一個通透成熟的人,越懂得尊重彼此的差異,因為他們知道不管出于什麼目的,改變别人不僅很難,而且容易傷害到别人。
一段關系,最難得可貴的便是理解和被理解。
堅持自己的喜好,不影響他人;尊重别人的價值觀,少去破壞别人的興緻,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也是成年人社交的基本禮儀。
最高級的三觀:
懂得向下兼容,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果要評選出一份“最令人讨厭的溝通方式”榜單,你會怎麼選?
令人意外,被選入首位的是“講道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書中,有個把自己當成蘑菇的精神病人,每天不吃不喝,撐着傘蹲在房間角落。
很多人糾正他錯誤行為都無濟于事,有位心理醫生也撐着傘,蹲在病人旁邊。
病人好奇地問:“你是誰?”
醫生說:“我也是蘑菇。”病人點點頭然後沉默。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起來走動。病人就問:“蘑菇怎麼能走來走去?”
醫生說:“蘑菇當然能走來走去。”病人覺得有道理,也站起來走動。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開始吃飯,病人又問:“蘑菇怎麼能吃飯呢?”
醫生告訴他:“吃東西蘑菇才會長大。” 病人覺得很對,也開始吃.
幾周後,病人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仍覺得自己是隻蘑菇。
這位醫生知道病人不是蘑菇,但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糾正,而是換位思考把自己代入,接受他的“三觀”。
對此,著名企業家馬斯克的一句話,放在這裡極為合适:
“我現在不和人争吵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隻能在他的認知水準基礎上去思考。以後有人告訴我2加2等于10,我會說,你真厲害,你完全正确。”
就像你站在光下面,無論你怎麼躲避,影子都會出現,而唯一的方法是把燈關掉或站在陰暗處,所以改變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學會克制糾正他人,學會反省自己在看待問題時是否太過自我為中心。适當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不過分糾結,這是兼容生活的一種智慧。
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你要知道尊重比控制更容易。
無論什麼時候,能尊重對方的差異,克制自己去糾正,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父母愛情》中的江德福和安傑,一個是農村出身的大老粗,一個是資本家的嬌小姐,無論從出身還是習性都有着巨大反差,可他們倆卻比誰都幸福,過成了人人羨慕的樣子。
糾其原因,會發現有個重要的一點:
他們能夠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尊重對方的價值觀。
習慣不同,江德福會有抱怨,但卻沒有要求安傑去改變,反而是會包容她資本家小姐的做派;
而安傑也盡力适應江德福的粗魯和不文明,兩個人相互磨合又不過多幹涉,努力靠攏對方,所以他們越來和睦。
生活中,很多情感都因為彼此過多幹涉而導緻關系破裂,雖然你初心是好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沒有人願意被強迫,讓人控制自己的想法,活在他人的價值觀裡。
有時候,接受彼此的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
别總用“對錯”評價對方,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無法完全了解自己,身外局外人有什麼資格對别人妄下評價。
何必讨人嫌去幹擾别人的決定,懂得接納别人的“不同”也是一種能力。
“能改變自己的都是神,想改變别人的都是神經病!”這句話,适用于任何情感關系。
所以,把說服别人的時間,節約下來花在自己身上,不僅能專注投資自己,也能融洽人際關系,彼此相處舒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點個在看,當你學會兼容、尊重他人“三觀”,擁有一份不随意評價他人的善良,你會發現能收獲更多的快樂,活得更輕松自在。
上一篇
荷花又開放,荷你共賞!
下一篇
百度網盤終于不再限速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