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秘魯伊基托斯:與世隔絕的天使之城

衆所周知,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全長6400多公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河道分布在秘魯境内。相比巴西境内寬廣、平緩的河道,秘魯境内的亞馬孫河河道複雜,詭異難行,而在河道邊的叢林深處,竟然還藏着一座與世隔絕的城市——伊基托斯。

伊基托斯是秘魯洛雷托省的省會,它不僅是該國在亞馬孫 叢林地區最大的城市

伊基托斯位于亞馬孫河與幾大水系的交彙處,四周都是河流,沒有一塊完整的陸地能與周圍的城市相連接,所以即使是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它仍然不通公路和鐵路。然而幸運的是,托亞馬孫河的福,中小型海輪可以從海洋逆流而上,航行3000多公裡來到這裡,這也使伊基托斯成為世界上距離海岸最遠的“海港”。

亞馬孫河沉積下的肥沃淤泥滋養了6.5萬平方公裡的地區,其流域内大部分地區為熱帶雨林

叢林中與世隔絕的城市

許多居民一輩子都未走出

伊基托斯位于秘魯東北部的熱帶雨林中,擁有近50萬人口。它不僅是秘魯在亞馬孫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亞馬孫地區的商業中心。與秘魯的其他城市相比,伊基托斯實在年輕得令人驚訝:這個印第安人的漁村直到1757年才被宗教團體耶稣會開拓,建立起第一座碼頭——這也是亞馬孫河的第一座内河碼頭,1863年伊基托斯首次建市,直到1980年才成為自由港。

在伊基托斯建市這100多年裡,整個世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交通網絡迅速發展,公路、鐵路以幾乎瘋狂的速度鋪到地球上的每一個城鎮,但伊基托斯卻固執地保持着自己的特點:在密密層層的原始熱帶叢林的包圍中,公路和鐵路望而卻步,隻有乘船或者飛機才能抵達。對于喜好徒步旅行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遺憾,但伊基托斯的居民卻認為:正是這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才使得當地獨特的習俗完美地保存了下來。

對于長期居住在熱帶叢林中的伊基托斯居民來說,“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并不是他們關心的話題。許多伊基托斯人甚至一輩子都沒邁出過這座城市,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頗有幾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源遺民情趣。不過,伊基托斯也不是完全封閉的——雖然離亞馬孫河河口超過3700公裡,但中小型的海輪還是可以從亞馬孫河河口溯流而上抵達這裡;此外,伊基托斯還擁有一個國際機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首都利馬,整個秘魯隻有這裡才有國際航線。

盡管伊基托斯年輕而“自閉”,但它卻是秘魯乃至整個亞馬孫地區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傳統的橡膠加工、鋸木、紡織、造紙工業在這裡興旺發達,來自巴西、歐美、中國等地的大量商品也湧入這裡。此外,因其地處亞馬孫原始叢林的腹地,原始森林的絢麗風光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遊客。

傳統民居

伊基托斯城區不大,3條主幹道與亞馬孫河平行延伸,許多較小的街道縱橫交錯,将城市分割成若幹大大小小不規則的方塊。在這個不通公路的城市,成為了一種奢侈品,城内居民大多選擇價格更為便宜的摩托車代步。熙熙攘攘的馬路上,各種摩托車來來往往,如同奔騰湧動的亞馬孫河。

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許多與現代社會極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亞馬孫河兩岸的民居了。這些民居建築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觀: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許多與現代社會極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亞馬孫河兩岸的民居了。這些民居建築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觀:兩層的木闆房密密麻麻地挨着,枯水期時兩層都住人,汛期來臨後,人們就遷到上層,或者幹脆搬上小船,漂泊河上。伊基托斯當地人的血統十分混亂,南亞人、印加人、白種人的特征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有趣的是,當地居民普遍認為,他們的祖先肯定是蒙古人種——當他們還是嬰兒的時候,臂部上都有一塊胎記,五歲以後會慢慢消失,這與内蒙古草原上的人們極其相似——幼時的胎記會在步入成年時漸漸消失。因此,伊基托斯人相信自己與中國人必有淵源,對到訪的中國人也格外友好。

“橡膠熱”和“橡膠男爵”的傳奇

“鐵房子”:埃菲爾鐵塔的“同胞兄弟”

橡膠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這種神奇的物質原産于拉丁美洲。後來,印第安人最早發現了橡膠的功用,并通過歐洲人的傳播,讓橡膠走向了世界。

早在1493年,哥倫布的航海記錄中就記載了印第安人獨特的避雨方式:他們将一種白色的樹汁塗在衣服上防雨。18世紀,法國人康達敏從秘魯帶回了有關橡膠樹産地、采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用途等詳細資料,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工業材料革命。

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伊基托斯的發展與橡膠有着不解之緣。19世紀中期,遊客描述中的伊基托斯仍是一個“可憐的小村子”,隻有“22座房子和一座作為教堂的泥草房;除了五六家白人和混血人,伊基托斯的印第安人總人口超不過250人”。但是,随着橡膠的開發,伊基托斯在短短數十年裡迅速膨脹為一座有數萬居民的國際化商業城市,同時還迎來了歐洲、亞洲和拉美鄰國的移民4000多人。橡膠種植園主和巨商大賈在這裡集聚,不僅進行商貿活動,也在這裡享受聲色犬馬之樂。而所有的這些,共同組成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伊基托斯橡膠熱”。

伊基托斯至今還流傳着當年許多“橡膠冒險家”的傳奇故事,這些冒險家被稱為“橡膠男爵”,其中最伊基托斯至今還流傳着當年許多“橡膠冒險家”的傳奇故事,這些冒險家被稱為“橡膠男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爾蘭商人卡洛斯·菲爾明·菲茨卡拉德。

菲茨卡拉德是伊基托斯最早的橡膠商人之一,為了打通橡膠的運輸道路,獲得更大的利潤,菲茨卡拉德迸發出驚人的熱情與勇氣——1894年,他乘坐一艘蒸汽機船從伊基托斯港口起航,向海洋進發。途中,他遇到了一條無法通航的地峽,無可奈何中,菲茨卡拉德決定将船體拆卸,再發動上千當地土著和白人冒險家,将船體部件拖拉過10公裡長的地峽重新組裝,進入了另一條航道。後來,為了紀念這一壯舉,人們将這個地峽命名為“菲茨卡拉德地峽”。

美景如畫

“橡膠熱”是伊基托斯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這段時間實在太短。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從亞馬孫河熱帶叢林中秘密采集了7萬粒橡膠種子,運回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培育,然後再将橡膠苗送到“日不落帝國”的各個南亞殖民地種植。從此,橡膠走出了交通困難的亞馬孫地區,迅速應用到整個世界。到了1914年,精明的商人徹底放棄了伊基托斯,“橡膠男爵”的傳奇也成為曆史。

“橡膠熱”的迅速衰落,也使伊基托斯的發展趨于停滞。如今,在伊基托斯修建于19世紀的濱河步道上,隻有數座與原始叢林不甚協調的歐式房屋,帶着歲月剝蝕的斑駁痕迹,見證着往昔“橡膠熱”的時代。而著名的“伊基托斯鐵房子”就是其中一座。

鐵房子是一座具有19世紀典型風格的兩層樓房,它建于1887年。這座房子完全由鑄鐵廊柱支撐,包括螺母螺栓在内的所有建築材料,全部在巴黎鑄造完畢,橫渡大西洋後再從亞馬孫河入港,由數百名印第安人穿過雨林搬運而來。它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正是那位享譽全球的法國建築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埃菲爾鐵塔便是其最著名的傑作。昙花一現的“橡膠熱”之後,鐵房子便被人們抛至腦後,無人問津。如今,即使在伊基托斯也很少有人知道,這座不起眼的房屋竟然與高聳在巴黎市内的埃菲爾鐵塔是“同胞兄弟”。

鐵房子

伊基托斯當地人的血統十分混亂,南亞人、印加人、白種人的影子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有趣的是,當地居民認為他們與中國人有某種淵源。上圖為伊基托斯河邊的村落,由上圖為搬運香蕉的伊基托斯人,右下圖為伊基托斯居民在街頭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恰拉匹嗒”、瑪塔龜和食人魚

伊基托斯的旅行誘惑

來到伊基托斯的旅行者,除了體驗迷人的熱帶雨林風光,往往還能遇到意外的驚喜。例如在品嘗用香蕉葉包裹的亞馬孫烤魚時,老闆一定會及時遞過來一瓶黃辣椒——被當地人稱為“恰拉匹嗒”的黃辣椒代表着伊基托斯火辣辣的熱情。

古老建築

“恰拉匹嗒”小巧而鮮豔,但它火辣的程度往往讓人驚訝。吃的時候隻需要取一兩個,在小碟子裡用勺子碾碎,當作蘸料即可——千萬不可放入口中嚼食。在當地語言裡,“恰拉匹嗒”也是對伊基托斯姑娘們的稱呼,這與漢語中的“辣妹子”有幾分相似。被稱作“恰拉匹嗒”的姑娘,外表平靜,而目光卻熱烈火辣,正如那深不可測的熱帶雨林。除了觀光、品嘗美食,還有不少遊客到伊基托斯來是為了一睹瑪塔龜的風采。瑪塔龜也叫枯葉龜,是一種生長在亞馬孫河上遊流域的奇特的水龜,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獨特的脊椎動物”。瑪塔龜的外形看起來像一塊浸透水的樹葉,顔色、形狀與外界渾然一體。瑪塔龜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捕食時,它們先伸長脖子,張開嘴,然後再以非常快的速度沖向獵物,迅雷不及掩耳,許多小魚小蝦還沒反應過來就“葬身龜腹”。

亞馬孫河水量豐沛

因為外表獨特,瑪塔龜深受人們喜愛,并被當做寵物飼養,在很多國家,瑪塔龜都價值不菲。而在伊基托斯,城市周圍的水域卻生活着大量的野生瑪塔龜,它們并不屬于保護動物。人們來到這裡的同時,也希望能帶一隻野生瑪塔龜回家。

寵物瑪塔龜之外,伊基托斯還生存着一種可怕的魚類——學名叫做食人鲳,也就是著名的“食人魚”。這種魚個頭不大,但牙齒銳利,下颚發達,以性格兇猛聞名,是亞馬孫河中的霸主。從前,人們想要涉水過河時,常常要先向河裡投入肉塊,将食人魚引開。直到今天,每年仍有上千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魚吃掉,一些在水中嬉戲的孩子和洗衣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魚的襲擊。

在伊基托斯,食人魚的境遇大不相同,平日裡橫行霸道的它們卻成為了當地人的盤中美餐。伊基托斯人向來就有捕食食人魚的傳統,他們一般用漁網捕魚,對付個頭大的才會使用标槍。食人魚的烹饪方法也很簡單——稍微清理一下,放入鍋中煮食即可,個頭較大的魚則被斬成兩段,直接放在火上烤着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