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症:血虛
【辯證診斷】
1、血虛:心血虛者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紛紛,面色少華。舌淡,脈細或結。
2、一動就卒然間心跳,血虛則心跳,血不足于養心,就心悸;氣虛則喘,是指肺。
3、痨症與虛損症,外症大相似而治實不同。
(1)虛損者,陰陽兩虛,故虛損可用溫補,人着單衣,此着複衣者為虛損。
(2)痨症陰虛陽亢,故痨症用清補,而忌用溫也。人着複衣,此着單衣者為痨;一骨蒸而熱,一營衛虛而熱故也。
4、麻屬氣虛,木為血虛。
5、(1)舌形扁為血虛,舌形胖為氣虛。
(2)舌頭太大是血虛(心陰虛);如果有時肥大,是心陽虛。
(3)一般舌體增大是血瘀症、水濕過剩;齒痕一般是脾虛、腎虛。
(4)舌頭瘦小一般是長期疾患造成體虛,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6、肝血虛者症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婦人月事不調,甚者經閉。舌淡,脈弦細或細澀。補血的藥物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桑椹子等。
7、(1)氣虛:肺氣虛者症見短氣、自汗、氣怯音低,時寒時熱。可兼咳嗽,易總感冒。舌質淡,脈軟無力。脾氣虛者症見食欲不振,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懶于言語,色萎便溏。舌淡苔薄,脈軟無力。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
(2)血虛:心血虛者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紛紛,面色少華。舌淡,脈細或結。肝血虛者症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婦人月事不調,甚者經閉。舌淡,脈弦細或細澀。補血的藥物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桑椹子等。
(3)陽虛: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心陽虛者心悸、氣短,動則氣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蒼白,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結而無力,或虛大無力。脾陽虛者症見面萎食少,納減腹脹,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甚則完谷不化,舌淡白,脈虛弱無力。腎陽虛者症見面色蒼白無華,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早洩,或五更洩瀉,尿多或小便失禁。舌體淡胖,邊多齒印,苔白,脈沉遲。補陽虛的藥物可選用紅參、杜仲、肉桂、附子等。
(4)陰虛:肺陰虛者症見幹咳,少痰,咽燥口幹,潮熱盜汗,甚則失音或痰中帶血。舌幹少津,甚則舌紅無苔,脈細澀,或細數。腎陰虛者症見眩暈耳鳴,其則耳聾,潮熱顴紅,腰膝酸軟,口幹不欲飲,咽痛舌瘡,甚則失音羸瘦,兩足痿弱無力。舌幹少津,甚則舌紅,脈沉細無力。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龜闆等。
(5)兩虛:體虛者亦常出現兩虛之體: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幹、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進補宜采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進補宜采用陰陽并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闆減少症、大出血後、婦女月經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進補宜采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并補。相應膳食:氣血:鲫魚豆腐湯;氣血雙補湯;藥膳雞。
8、陰血虛熱——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熱甚。
9、肝血虛者症見頭暈目眩,耳鳴脅痛,易于驚惕。婦人月事不調,甚者經閉。舌淡,脈弦細或細澀。
【辯證治則】
1、西醫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虛症,方用八珍湯。
2、中醫如何分辨病人是氣虛還是血虛呢?簡單說如果病人脈浮大(芤脈),就是血虛,如果是脈微細,就是氣虛。遇到氣虛時我們要開補氣的藥,像黃芪、人參、黨參這類就是補氣的藥。補血的藥像當歸、川芎等,這都是補血的藥。去寒的藥也要開在裡面,像幹姜、附子這類去寒的藥。一般亡血失精的人可以用天雄散來治療。切忌使用寒涼滋陰之類的藥物。
3、血虛的肌膚幹燥用阿膠。
4、血虛的時候,不用白芍。脈澀、芤脈皆為血虛。
5、寸口脈,輕按而得緩脈,緩則為虛,失血之候,中風之兆也。非傷寒之中風,乃手足癱瘓不仁之中風也。
(1)輕者:邪自外中于經脈,則身癢而發隐疹。隐疹者,隐隐而發之疹也。即謂之風疹,俗稱“荨麻疹”者也。此乃輕者,發散可愈。
(2)甚者:不僅衛榮虛損,心氣亦不足者,則病邪陷内中髒,發為胸滿短氣危急之證,風引湯。風引湯,除熱癱痫,邪風入内,緻胸滿短氣,則熱從内生,甚則手足瘈疭。其證休作有時,即所謂癱痫。癱乃癱瘓之謂,痫乃病之間發也。
6、産後暈及諸血暈者,皆動氣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暈可止。
7、(1)溫經湯是血虛的時候用的,
(2)血實(淤血)的時候:
A、抵當湯證,淤血凝結不動,
B、土瓜根散證未凝結也。故治帶下,及經水不利或膈月一次,陰頹腫,白帶等證。
8、桂枝及麻黃禁例:
(1)桂枝禁例:
A、脈浮緊,汗不出
B、汗吐下,溫針不解
C、酒客病
(2)麻黃禁例:
A、咽喉幹燥
B、淋家
C、瘡家
D、衄家
E、亡血家
F、汗家
G、病人胃寒
F、傷寒,尺中遲
I、下之,身重心悸
9、因血虛而血中燥熱導緻的口腔潰瘍,比如鵝口瘡後口舌糜爛、産後血燥口舌糜爛、腎盂腎炎等之後口舌潰爛、貝切特氏綜合征梅毒性口腔炎等,用清熱補血湯:當歸、芍藥、川芎、熟地、麥門冬各3克,玄參、知母、黃柏、柴胡、牡丹皮、五味子各1.5克。患者伴有貧血、體衰、皮膚幹燥有血熱。
10、升麻佐黃芪、黨參則益氣升陽之功更著,牛膝佐四物則補血活血之力益專
11、補血的藥有很多,當歸建中湯、四物湯、當歸加黃芪二味藥配合在一起(當歸五錢、黃芪一兩,用一比四的比例)都是補血湯,也可以幫助病人補血,但是都無法同時去寒。病人寒多又有血虛,隻有當歸生姜羊肉湯。寒多可以加一個生附,或者人多一起吃時,我們可以加兩個或是三個生附下去一起煮。生附會行走全身經脈,此時羊肉湯一下到肚子裡面,生附就會将之帶到全身,于是身體馬上就熱起來。當歸和羊肉都入血分,入到髒裡,當可将髒裡面所有的濕都清出來。
12、血虛則經無物可行,寒凝則經澀滞不通,故月經閉止而不潮。方取當歸生姜羊肉湯,可使血充滞通,月經自潮。
13、血虛症狀:頭暈目花、急躁易怒、心煩少眠、手足心熱、朝涼暮熱,皮膚甲錯甚至拘攣、筋急、關節抽掣屈伸不利,兩脈細澀無力。用四物湯加減。補血劑中加黨參、黃芪、茯苓,以益氣生血。血虛有寒加肉桂、炮姜,熟地代替生地;血虛有熱加黃芩、丹皮。
14、血虛的關節痙攣、肢體麻,用雞血藤。
15、血虛的失眠:桂圓,不用龍骨牡蛎,因其下沉,而這裡要補血。
16、出汗多的人慎用活血藥;失血的人慎用發汗。
17、左手脈小是血虛,右手脈小是氣虛。氣虛用黃芪建中湯。
18、當歸四逆湯是去血虛造成的裡寒。
【辯證比較】
1、(1)心悸+水飲(突發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
(2)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
(3)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4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湯。
2、(1)四物湯真正滋補的時候用生地不是熟地,熟地炒過炮制過,虛熱的人補藥下去會更熱,用熟地嘴會破,用生地就不會了。
(2)生地可以大劑的用,瘦子當歸用五錢,生地用一兩,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兩都可以。
(3)當歸和生地專門補血的,補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會很強。
3、當歸、生地都有祛瘀、補血的功能:
(1)當歸:用于虛寒性的瘀血、血虛;
(2)生地黃:用于虛熱性的。
4、(1)氣虛者,用六君子湯、四君子湯。
(2)血虛者,用四物湯。
(3)腎虛無火者,用腎氣丸;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丸。
(4)肺虛者,用生脈散。
(5)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
(6)肝虛者,用建中湯(小建中湯)。
(7)胃虛者,用四君子湯。
(8)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9)郁症,用消遙散。
(10)傷風,用小柴胡湯或參蘇飲。
(11)有熱者,用二黃湯。
(12)胃熱甚者,用竹葉石膏湯。
5、(1):調理産後諸氣血,補貧血,去惡露瘀血,順氣,益脾胃,适宜于産後之恢複。
(2):血症,血脈症,神經症狀,陰虛證腹痛,臍旁拘急,水毒。
(3):血症,血脈症,神經症狀,瘀血實證,臍旁臍下抵抗壓痛。
(4):血症,血脈症,神經症狀,少陽病之虛證,略有胸脅苦滿,灼熱感,多怒,不眠,性急。
(5)加陳皮半夏:血脈症,神經症狀,肝症,多怒,不眠,腹部動悸。
【辯證針灸】
1、産後暈及諸血暈者,皆動氣上迫于心胸。按右不容穴,其暈可止。
【經典回顧】
《傷寒》:
1、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2、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3、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複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金匮》:
1、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内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2、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太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3、問曰:新産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産血虛、多出汗、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複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4、産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複。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5、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6、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7、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8、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9、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10、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瘾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11、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蛎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13、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14、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産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旋覆花湯主之。)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粟而振。
15、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雲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黃帝内經—素問》:
1、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2、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3、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黃帝外經》:
1、岐伯白:内熱者,氣血之虛也。氣血虛,則精耗矣。五髒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則視物必無準矣。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隻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内容)
1、血小闆少(各種出血性疾病引起):花生紅皮5克,紅棗10個,加一碗水煮熟一次吃完,一日一次,連用10天。
2、貧血:殺烏骨雞時,将鮮血流在一張幹淨白紙上,曬幹再将幹血揉成粉,用紅葡萄酒調服,一次半湯匙粉,一日二次,連服半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