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人體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記住這1...



1、虎口穴
出自《靈樞,本輸》,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别名:合谷穴。
位于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第二掌骨中點處。
作用:煩熱,頭痛,眩暈,失眠,盜汗,牙痛,咽痛,肩胛手背痛。

2、風池穴
出自《靈樞,熱病》,屬足少陽膽經。
在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消除黑眼圈,緩解眼睛疲勞,改善頸部僵硬,肩膀酸痛,偏頭痛,失眠等。

3、曲池穴
出自《靈樞,本輸》。别名陽澤、鬼臣、鬼腿,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五行屬土。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作用:疏風清熱,調和營衛,清熱和營,理氣和胃,降逆活絡。

4、内關穴
出自《靈樞,經脈》,手厥陰心包經,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桡側腕屈肌腱之間。
作用:幫助入眠,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緩解治療頭暈,心痛,暈車等。

5、後溪穴
後溪穴,手太陽經所注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作用:清心安神,通經活絡,可以緩解治療頭痛,目赤腫痛,落枕,耳聾,耳鳴。

6、環跳穴
環跳穴屬于足少陽膽經,位于人體的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作用:腰痛,背痛,腰跨疼痛,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等。

7、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出自《靈樞,本輸》,别名鬼邪、下三裡。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作用: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

8、湧泉穴
湧泉穴,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要穴。
在足底部,足前部凹陷處,前腳掌三分之一處。
作用:溫腎第一要穴,溫腎提陽,降肝火,養肝護肝。

9、命門穴
命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治療腰痛,腎髒疾病,夜啼哭,精力減退,疲勞感,骨質疏松,頭暈耳鳴,驚恐,手足逆冷。

10、昆侖穴
昆侖(昆侖二穴),組合穴名。由昆侖穴、内昆侖二穴組合而成。昆侖穴位于外踝與跟腱之間四陷中。内昆侖位于内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主治足跟及足底痛,腰脊酸痛,眩暈,頭痛,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