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走的人口,留下的鄉愁。
如果仔細看中國地圖,
會發現一個挺奇怪的現象,
能逼瘋強迫症。
幾乎所有的省份,都不是光滑的一塊。
要麼缺了一角,像被旁邊省份咬掉一口,
堪比人類頭頂的地中海。
要麼突出一角,(甚至幾個角)
好想強行把相鄰省份的一塊地拉郎配拉到自家。
圖 | 源于: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這些突出來的地塊,遠離本省中心,
被調侃為最不像本省的城市;
和鄰省聯系密切,被戲稱為别人家的後花園。
但正因處于省界交彙處,
他們反而形成了獨特的調和氣質。
我們今天的主角,
河南信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很多外地人遇見信陽人,都會懷疑,
信陽居然是河南的?
“你們這口音不像河南人啊,也不說中不中”,
“你們居然吃米飯,不像河南人愛吃面”,
“你們冬天居然沒有暖氣,河南不是在北方嗎?”
聽到這些,信陽人自己也承認,
信陽是省内最不像河南的一個城市。
但這還真不怪信陽特立獨行,而是事出有因。
在行政區劃上,信陽地處河南最南端,
就像河南多出的一截短尾巴,還是橫着長的。
信陽這個河南的南大門,
離自家主屋确實遠了些,
還不如去别人家的主屋近。
信陽市區到鄭州直線距離近300公裡,
相比之下,到湖北武漢才160公裡。
*以上數據通過衛星地圖估算
離得太遠,
信陽人基本不怎會說河南話。
如果一個信陽人到鄭州上學,
他和鄭州的同學們估計隻能用普通話來交流。
地理上,
信陽正處在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範圍内。
大别山盤踞在南部,境内高山丘陵起伏。
淮河從信陽北部穿城而過,流經363.5公裡,
8條南北向支流分散在市内各縣。
這導緻信陽更像一座南方城市。
信陽“南”到什麼程度呢?
與河南其他平原地區相比,
信陽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2.28%,
高于全省和全國近20個百分點。
著名的雞公山、董寨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
南灣湖森林公園等,都是信陽天然的氧吧。
信陽已經連續10年上榜“全國十佳宜居城市”,
并享有“永久宜居城市”榮譽稱号。
圖 | 雞公山、董寨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南灣湖森林公園
同時,密布的河網給信陽帶來了充沛的水量。
在河南大部分地區都種小麥的時候,
信陽默默地種起了水稻。
2018年,信陽水稻産量達到403萬噸左右,
其他市合計才98萬噸,不到信陽四分之一。
所以信陽人愛吃米飯,吃面食少些。
作為一座“南方城市”,
自然也就不在暖氣的規劃行列。
冬季寂寞冷的時候,
信陽隻能望着旁邊的駐馬店
和南陽的暖洋洋而興歎。
圖 | 源于《地圖會說話》
凡此種種,
确實造成了信陽不像河南的“錯位”之感。
也讓人疑惑,
信陽為什麼不幹脆劃給南方的湖北?
在說原因之前,
咱們先了解信陽和湖北關系到底有多密切。
當一個信陽人被問起老家在哪裡,
又懶得詳細解釋的時候,會有如下對話。
“你老家哪裡的?““信陽。”
“信陽在哪裡啊?”“在武漢旁邊。”
“那你們早餐吃熱幹面嗎?”
“吃啊,怎麼不吃,熱幹面是信陽早餐标配。”
他倆不僅在地理上離得近,
在曆史上也頗有淵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信陽本就是楚國的領土。
被譽為“天下第一縣”的信陽息縣,
就是楚國設的,縣名兩千多年都沒變。
戰國後期吳王攻陷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
楚頃襄王就曾逃到信陽(當時叫城陽)。
現在信陽平橋區長台關,
還有一座楚王城遺址(也叫城陽城),
是中國現存的6座楚王城中保存最好、
規模最大的一座。
圖 | 楚王城遺址
後來中間有過一些小變動,
但總體信陽是屬湖北這一塊的。
直到元朝,
行省制改變了一切。
為了防止地方割據,
元朝要求相鄰行省必須要犬牙交錯。
因此,雖然在宋朝時信陽還屬荊湖北路,
到了元朝就被劃到了河南江北行省。
這種犬牙交錯的省份劃分方法,
被一直沿用到現在。
拿河南和武漢來說,
二者相互交錯的結果就是,
離河南更近的襄陽被劃到了湖北,
離湖北更近的信陽被劃到了河南。
雖說成了河南的南大門,
信陽仍被戲稱為“武漢的後花園”。
圖12 | ©跳哥旅行日記
信陽人看天氣預報,
從不看鄭州的,而是看武漢的。
生病了的第一選擇也是去武漢而非鄭州,
因為“鄭州可以治病,而武漢能救命”。
去武漢,毫無語言障礙,
還可以繼續吃熱幹面。
不過還是覺得自家加了豆芽、千張、荊芥
的信陽熱幹面更好吃就是了。
南北之中的信陽,
彙聚了南北氣候、南北特産、南北風流。
沒有特色成了她最大的特色。
南方吃米,北方吃面?
信陽:都是成年人了,我選擇兩個都要。
早餐熬上一鍋米香十足的稀湯白粥,
再配上油酥谟,是信陽人從小吃到大的記憶。
圖1 | 源于美食中國《品味信陽》
圖2 | 油酥谟
吃熱幹面,
要配上一碗胡辣湯才過瘾。
或者單純地吃上一碗細米線,再配個油條。
中午和晚上一般就不吃
熱幹面或米線了,要吃米飯。
*所以如果誰說在信陽中午吃熱幹面,絕對是個假的信陽人。
米飯所配的菜,
最有家庭味道的就是面炕菜。
面炕菜,把各種食材裹上面粉,
煎到兩面微黃,然後焖或炖。
面炕雞、面炕魚、面炕辣椒……
基本就沒有什麼不能炕的。
菜炕好了,香到一碗米飯都不夠,
必須要來兩碗。
圖1 | 源于美食中國《品味信陽》
信陽息縣人常說,
“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馍”。
碗裡盛着米飯、筷子夾着面條的一幕,
估計隻會出現在信陽人的餐桌上。
除了飲食調和,
信陽的方言更是雜糅。
就下面這張圖中的十來個方言詞,
任何一個信陽人都不一定能認全。
十裡不同音,
縣與縣之間彼此聽不懂是常事。
就拿“沒有”來說,
信陽人說成“沒得”或“沒疊”。
市區和羅山等大部分地區是這樣:
沒(dai)(或“沒(die)),
潢川、商城縣則是:沒(die),
光山、新縣則讀(mao)(die)。
再比如,“什麼”這個詞,
信陽人有的說成“啥子”,有的說成“麼斯”。
“幹啥子”說得快一點的,就變成了“嘎子”。
圖 | 源于@丁點兒視頻
除去實在聽不懂的方言,
弄清楚了信陽話的規則,
大概還是能聽懂一些信陽話滴。
如果聽到信陽人說“房飛逢”,
先不要急着說聽不懂。
把信陽人不分的“h”、“f”音調換一下,
就能知道“房飛逢”就是“黃飛鴻”。
信陽人還普遍把“zcs”音發成“jqx”。
最典型的,就是“說話”會變成“雪話”。
下次你聽不懂信陽人說話,你如果能說,
“恩雪滴啥子撒,咋聽不懂哩!”
那你可就“郎司”(厲害)了。
圖 | 信陽街景
調和百味,方言混雜,
是曆史上人口流入信陽的結果。
但近十來年,信陽的人口流出卻很嚴重,
是河南省人口外出最多的城市。
2019年末,
信陽市常住人口約646萬人,
流出人口約230萬人。
近四分之一都流到了外面,
超7成流出了河南省,
去往廣東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京津唐地區。
人口大量外流,說到底還是因為窮。
曾經的信陽,
幾乎所有的縣都是貧困縣,
8個裡有6個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其中的商城縣,
直到2019年5月才脫了貧。
信陽境内高山丘陵交錯,
沒有平原,不适合發展工業。
城鎮化率才隻有49%,
一半以上的信陽人都在村裡幹農業。
雖然很努力了,
信陽比較有知名度的産品也隻有信陽毛尖。
沒有工業基礎,
大中型企業也幾乎沒有。
就業機會的缺乏,
促使信陽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在外讨生活。
而信陽又處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
三分之二邊界都跟外省交接,
可不随便往外走走就出了省嗎。
信陽人習慣了出外闖蕩,
因此也習慣了鄉愁。
鄉愁裡,有對家鄉的熱愛,
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要是聽到有人說“武漢熱幹面最好吃”,
信陽人鐵定會不服氣地說,
“我們信陽熱幹面才最好吃”!
然後想馬上回到家裡,
吃上兩碗樓下那家的熱幹面。
不管外地人怎麼覺得信陽話聽不懂,
信陽人可從不覺得。
借用一句信陽網友的話,那就是,
“從小到大我都莫名其妙地自信,
感覺自己和新聞聯播主持人說的話一模一樣,
跟普通話沒區别。”
在外地喝着信陽毛尖,
會想起家鄉清甜的山泉,
那才是泡毛尖最好的水。
犯了鼻炎或者咽炎的時候,會覺得委屈,
在家可從來沒有發作過。
聽到人誇信陽好,立馬就會說,
“大信陽歡迎你來玩哎,環境可好了!”
圖 | ©信陽派
部分參考資料:
1、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版圖上的飛地,有多少?》、《憑什麼南方地區不集中供暖》、《擺脫了貧困的小縣城,有多美?》
2、那一座城:《信陽 河南南,湖北北,一步跨兩省》、《信陽 河南信陽人,為什麼愛往武漢跑?》
3、B站:央視紀錄片《美食中國》系列《品味信陽(5集)》
4、B站:河南衛視《豫見你我他》之信陽
5、B站:丁點兒視頻《如何正确地解釋信陽方言?看完覺得我是個假信陽人!》
6、信陽官方網站:信陽概況
7、知乎:信陽相關話題
8、網易新聞:《中國唯一“永久宜居城市”,竟是北方這座三線小城,你去過嗎?》
9、河南文創:《信陽被授予“永久宜居城市稱号”,網友一片唏噓,真的名副其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