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灑灑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欣喜,更是一種震撼。回首古代,我們不難發現衆多彰顯美學的作品:陶瓷、雕刻、繪畫„„但在中國人的審美習尚中,山水畫是所有這些裡面最特殊的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千世界,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理想的藝術境界是,使得山水畫便成為中國人實現理想生存環境的一種方式,滿足了人們審美的需求,美化了人們的生存空間。在世界各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國的山水畫藝術曆千年而不衰,非但沒有受到沖擊,反而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畫凝聚着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中國畫被風起雲湧的時代氣息所驅動,推陳出新,魅力長存。《千裡江山圖》便是這樣一幅經過曆史的熏陶卻愈發壯麗的畫卷。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下這幅《千裡江山圖》,并談下美學與鑒賞。
先從整體上看,《千裡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為大青綠設色絹本,氣勢遼闊超凡。全卷畫面上層巒疊嶂、逶迤連綿,圖中繁複的林木村野、舟船橋梁、樓台殿閣、各種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畫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後施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顯示青山疊翠。江河勾出水紋,與沒骨色彩形成反差對比。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傑作。《千裡江山圖》是王希孟唯一傳世的作品,而當時的王希孟隻有18歲。王希孟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引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的這幅《千裡江山圖》不僅在中國繪畫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山水畫鑒賞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畫的表現上,《千裡江山圖》畫卷展示出了綿亘山勢,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梁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遊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用勾勒畫輪廓,也間以沒骨法畫樹幹,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該圖作者以“咫尺有千裡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密的筆法,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畫面千山萬壑争雄競秀,江河交錯,煙波浩淼,氣勢十分雄偉壯麗。山間巉岩飛泉,瓦房茅舍,蒼松修竹,綠柳紅花點綴其間。山與溪水、江湖之間,漁村野渡、水榭長橋,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在運筆上,作者繼承了傳統青綠山水畫法,更趨細膩嚴謹,點畫暈染均能一絲不苟,人物雖小如豆,卻形象動态
鮮明逼真。萬頃碧波,皆一筆一筆畫出。漁舟遊船,蕩漾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單純的青綠色中求變化,有的渾厚,有的輕盈,間以赭色為襯托,使畫面層次分明,鮮豔如寶石之光,燦爛奪目。布局交替采用深遠、高遠、平遠的構圖法則,撷取不同視角以展現千裡江山之勝。
在繪畫手法上,《千裡江山圖》絹本大手卷,青綠設色。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岩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所以說該作是集南北山水于一體的一幅精妙之作。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嶺,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台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是的衆人,是那麼的繁複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衆物皆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後,先以赭石鋪底,然後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顔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豔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
在畫面内容上,全圖以概括的手法,精細的筆墨,絢麗的色彩,描繪了祖國千裡江山的壯麗雄偉、燦爛輝煌的景象,總共可以分為五段景色,下面讓我們來逐步賞析。
第一段直接向我們展示景色:高山之巅直入雲霄,雄奇山崖屹然聳立,與遼闊的水面相接,山谷村莊座座,人迹稀少,整個環境深遠寂靜,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與天之間遠山模糊,更顯江面的遼闊無邊,隻管展現出一種靜中有動,動中帶靜的美感。
第二段以山水為主: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庭院,山間瀑布,挂挂濺瀉,回歸大江,從高遠直到深遠之景,引人人勝,臨江山水,遠如松柏常青,屋宇橋亭。畫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動,還有水面漁舟,一座大橋橫跨江面,這座巨大的木制結構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
第三段從大橋開始, 臨江峰崖,險峻而平緩,并出現了許多小港,人物、漁舟、貨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綠田野,村莊座座,顯現出熱鬧的生活景象.
江面展現出第四段景:結構曲折,山勢從平坦又轉向險峻,行人欲斷,四周寂靜,但水面仍然遊蕩各種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樓閣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間有一座橫跨山間的攔水壩,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輪在轉動,顯然是山村居民的生産作坊,這些場景為遼闊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氣息。
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現了第五段景:以平遠景色為主,江面清澈如鏡,水上輕舟蕩漾,漁家岸邊撒網,遊人在亭閣内觀景,綠樹成蔭,翠竹叢生,近山秀麗,遠山巍峨,一片繁華茂盛的江南風光,最後從平遠的近景和險峻的山景作為結束 。整個場景連接起來隻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自然的壯大。
我們上美術鑒賞課,并不是說随便看看,或者打發時間,又或者是為了拿到學分,我們所應當做的是對古代文化進行欣賞,對美術作品有所感知,同時還應當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能夠對美術作品的表現技巧、形式語言、思想内容、藝術傾向、社會背景等方面,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和判斷。以這幅《千裡江山圖》為例,其畫風嚴謹,場面宏闊,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完美的“闡述”了祖國河山的壯美,對于意境的表達極其到位,好像是賦予了靈魂。當我們伫立畫前,感到的便是深深的震撼。再來談下意境,所謂“意境”是指畫中所描繪物象和畫家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從上面的五段景象來說,無論是表現技巧、形式語言、藝術傾向、還是社會背景,《千裡江山圖》都給我們做了一個完美的展示。點線面的完美配合,配以鮮豔生動的色彩,将南北山水進行了很好的展示。在欣賞《千裡江山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運用美術鑒賞課上學到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對畫作進行深入的探究。
美術鑒賞課不難,但是要想真正學好很難,首先我們要有比較專業的知識,其次是我們能夠透過作品看本質,能夠有一個較高的精神境界。通過對美術鑒賞課的學習,我們真的是提高了鑒賞能力和精神境界,但是對于美學的理解和探究是要更加深入的。 美學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定義。從美學誕生至今,歸納起來,主要的定義有五種:美學是關于美的科學;美學是藝術哲學;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美學是關于對美學詞彙進行語言分析的科學;美學是關于審美價值的科學。張法先生說,“美學不是要追求一個統一的定義,而是看曆史上各個美學家是怎樣下定義的,更為重要的,是美學是被怎樣講述的。”畫作實際上就是對美學的一種诠釋。我們在欣賞和鑒賞一幅畫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與美學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
還記得上的第一節美術鑒賞課,我随着老師的思緒,真的是在“飛”,是心靈在“飛”。我仿佛想把自己融化在這自然裡。不得不說,美術鑒賞讓我們的靈魂重鑄,讓我們的人格完善。我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自信,學會了适時的軟弱實際上是一種大智慧。未來的社會不可能隻有科技,美學更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點綴。正如恩格斯所認為的那樣,包括智力、體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是一專多能的素質型發
在美術鑒賞課上,我們可以大量地、廣泛地鑒賞優秀藝術作品,從而逐漸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又可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提高我們的鑒别能力,培養我們的藝術興趣,最終提高我們的全面素質。
王希孟18歲即畫出這樣的偉作,不可否認的是他一定有着深厚的生活經驗和極高的美學素養,我們也可以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從而體會到一種美學新境界。美術鑒賞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橋梁,走過去,我相信前面會有更加多彩的美學世界等着我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