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體味黃金的珍稀和富貴

體味黃金的珍稀和富貴

編輯:探礦者

人的一生很難有機會細細地接觸黃金,而在曾經有人将其稱為黃金之國的日本,有着不少黃金名勝,在一些遊覽地,你可以近距離地見識這稀世之寶。

看你能否用手取出金塊

「金塊挑戰」雖然沒有時間限制,但連續兩分鐘的“激戰”,會使手腕發痛,不過,如果成功地取出金塊,将能得到含金0.5克的金卡(名片大小)。

從新潟港乘坐高速艇,一個小時便來到位于日本海面佐渡島的佐渡金山,這裡曾經是日本最大的金礦山,在從1611年開礦至1989 年閉礦為止的約400年間,這裡共開采出了78噸金。

當年的一個舊坑道如今被改建為礦山資料館,展覽的是過去金礦開采時的情景。這個資料館中最受遊人喜愛的,就是名叫「金塊挑戰」的遊戲。

一個透明的箱子,開有直徑約8.5公分的口子,從這裡把手伸進去,然後設法把一塊12.5 公斤重的金塊取出。不過,即便你取出金塊,它也不能屬于你的,但你能得到一份紀念品。金塊是一個7.5公分×3公分×30公分的立方體,要從一個大小設計得非常巧妙的洞口取出金塊,這是需要智慧的,而「金塊挑戰」遊戲的樂趣也在于此。

自從這一遊戲活動開設以來,有約600人成功地取出金塊,不過,這在佐渡金山年均26 萬旅遊者中隻是極小部分,從中亦可見成功之難。

資料館的總管井上信博介紹說∶“要成功,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腕力,其次也許就是手腕的靈活度了。”據說成功者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個12歲的女孩。對于遊人來說,親身感受一下金塊的光滑以及沉甸甸的分量,亦不乏為一種很大的樂趣。

把金粉放入竹筒,然後邊用手指敲叩竹筒邊描畫。

不同的花紋細節使用不同顆粒大小和形狀的金粉。

黃金之國的傳說

奧特利烏斯所繪制的鞑靼地圖中的日本(圖中央),并附有這樣的文字∶“馬可?波羅曾稱之為黃金之島「Zipangu」”。(1570年之作,現由神戶市立博物館收藏)

馬可?波羅(1254 ~1324 )

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254?1324)在他所寫的《東方見聞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述∶“在日本島上,每個人都擁有無數的黃金,國王宮殿的屋頂是用純金蓋的,地闆上鋪着的黃金也足有兩根手指的寬幅那麼厚。”這一記述,使黃金之國「Zipangu」(馬可?波羅在書中對日本的意大利語稱呼)名揚歐洲。後來,哥倫布為尋找黃金之國日本而開始了西渡大西洋之旅。

砂金是倭國傳說的起源

日本最早發現砂金,是在749年,産自本州東北部的奧州的約38公斤黃金被上貢給了奈良京城。752年時,日本人建造了一座高度為15.8米的大佛像,當時這尊大佛像使用了約439公斤的奧州黃金來進行鍍金。金碧輝煌的大佛像,曾向新羅(朝鮮)的使節團以及中國唐朝和印度的佛僧誇示了日本的富有。

後來,每年都有約22公斤的砂金從奧州被運往京城。日本為系統地引進當時的先進國家唐朝中國的文明文化,開始向唐朝中國派遣遣唐使、留學生以及留學僧,而砂金不久便成為日本這一文明引進項目的經濟支柱,例如,根據記錄,在804年的遣唐使派遣中,大使的旅居費用為約7.5公斤砂金,副大使約為5.6公斤,使節團有500人之多,留學生和留學僧也長期旅居中國,當時,為吸收唐朝文明,日本政府無疑投入了數量龐大的砂金。

不久,富裕的倭國(日本)人湧入唐朝京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傳到旅居在廣州的伊斯蘭商人耳中,接着,消息又傳到了西亞。商人們對黃金訊息嗅覺敏銳,當時,很多伊斯蘭商人乘坐獨桅三角帆船相繼前往中國做生意,據說當時住在廣州的伊斯蘭商人達12萬人。九世紀後半葉,伊斯蘭地理學者伊本?霍爾達茲貝曾記錄了在中國的關于黃金之國「Wāqwaq」(指倭國)的所聞,記錄中說倭國人喂養的狗的鍊鎖、猴子的項圈都是用黃金做的。這便成為後來黃金之國倭國傳說的起源。

馬可?波羅的信息源

進入宋代的中國,開始從日本進口大量砂金,同時,向日本出口銅币、絲綢、陶瓷器等。1124年,位于奧州的中尊寺建起了一座金色大殿,這使中國的商人們對奧州的黃金越來越感興趣了。

中國在元朝帝國時代,有不少蒙古人和伊斯蘭人在那裡經商,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歐亞大陸範圍的對外貿易時代,當時的中國泉州,是一個規模遠遠超過埃及的亞曆山大的國際貿易港口,人口超過一萬的伊斯蘭商人在這裡掌握着主導權,此時,曾經的倭國傳說重又複活。中國商人對中尊寺的金色大殿等的言傳,似乎有點誇大其辭,同時,馬可?波羅帶到歐洲的訊息,想來也是他在泉州從伊斯蘭商人那裡聽來的。馬可?波羅在他的記述中寫道,忽必烈汗遠征日本列島的目的也是為了得到黃金,但由于遭遇狂風暴雨而最終未能成功。

在此順便提一下,據推測,從八世紀到十六世紀,日本的産黃量約為255噸,在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之前,全世界所開采的黃金為5000噸,而當時日本的産金量僅約占全世界的5%。

日本曾經是個産銀國

1397年,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滿将軍在京都建造了金閣寺,這座貼有金箔的三層金閣,金碧輝煌,它不僅是個佛教設施,而且也是黃金之國日本的形象建築。日本人計劃在這個金光燦爛的豪華建築裡來款待中國的新帝國──明朝的使節,結果他們的目的達到了,足利義滿從明朝中國那裡獲得了貿易許可。那時,日本向中國主要輸出的是使用了金的描金畫、屏風、扇子等工藝品以及刀劍、銅、硫磺等。

十六世紀中葉,當葡萄牙人來到日本的時候,奧州的金礦已經枯竭,而石見銀山、生野銀山的開發,使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産銀國,甚至據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銀産自日本,日本因此而被稱為銀群島,并用銀從明朝中國購入大量的黃金。因此,葡萄牙人等自然對黃金之國産生了疑惑。

日本北方再起黃金傳說

十六世紀後半葉,航海的船員們聽說有葡萄牙人的船漂流到了日本近海的太平洋面上的「金銀島」,種種流傳使黃金島的傳說又複活了。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之間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使得乘黑潮北上日本近海的西班牙很自然地對金銀島産生了強烈的興趣。在自1611年起的十三年中,受國王指令,商人塞瓦斯蒂安?比斯凱諾對金銀島進行了探索,但以失敗而告終。後來,164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馬丁?格裡茲?德?弗裡茲率領CASTRICUM号船開始探尋金銀島并尋找與鞑靼人開展貿易的渠道。

作為荷蘭航海家的馬丁?格裡茲?德?弗裡茲得到蝦夷島(北海道)埋藏有金銀礦的訊息,并看到其開采的可行性,同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塔維亞總督也對探尋金銀島表示出強烈的意欲。但在1644年,明朝滅亡,對北海道黃金探尋就此中斷。

在大約250年後的1898年,在北海道的鄂霍茨克海沿岸的幌别川河及其支流發現了一個大砂金田,5年間開采出了約1875公斤的砂金。想當初如果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探尋能夠持續下去的話,黃金島傳說也許就會重現。

繪有東大寺大佛開眼法會的畫卷,畫面的中央可見安放大佛的金色台座。(東大寺所藏,照片由奈良國立博物館提供。)

曆史留下的黃金文化遺産

金礦的開發和貿易的成功,使曆代統治者不斷地建造起很多黃金建築,并大力扶植黃金藝術品的創作。統治者們相信,光輝永恒的黃金,代表着他們對神佛最虔誠的信仰,也是他們的财富、權力的最高顯耀。

在這樣的背景下,曆代藝術家以及工匠們的黃金工藝技術日益爐火純青,黃金文化也随之日趨成熟。

黃金之國的迎賓館

金閣寺(鹿苑寺)據說是十五世紀時足利義滿将軍為迎接和款待中國明朝的使節而建造的,建築物的第二層和第三層貼着金箔。

演繹着将軍威嚴的空間

二條城,是德川家康在京都的居城。在這輝煌、華麗的隔扇畫前面,德川将軍曾凜然而坐,不能不讓前來拜見的諸侯們感受到莫大的威懾力。


用金來祈禱

這是因日本與宋代中國之間的貿易而緻富的平清盛武将向神社敬奉的佛經,它使用了金箔來裝幀和點綴。


金粉營造融雪流蜿

在陶瓷器的裂縫上塗漆後描上金粉而成的作品「金繕」,作者是本阿彌光悅,修補之處看上去就像是融化的雪水。照片為赤樂茶碗銘品「雪峯」


愛金者的奢華

豐臣秀吉非常喜愛黃金,他甚至用黃金建造了一個茶室。他曾經建造的大坂城樓雖然如今已經不複存在,但是,從城樓遺迹中出土的金箔瓦片足見昔日大坂城樓的奢華。

在漆面上添金加彩

表正則在漆面上作底畫,精密細緻的作業使他的眼神高度集中。

泥金畫,是點綴裝飾漆器的一種技藝手法,它是在用漆畫底上用金粉描出花樣,從而使畫面更加生彩,這是日本獨特的一種工藝技法。

石川縣的金澤、輪島和山中,都是著名的漆器産地。這裡,讓我們一起到加賀市的山中溫泉地區去見識一下名為「山中塗」的泥金畫技法。

泥金畫師表正則,有着50年的豐富經驗,他用細心的手筆,在器具的表面描出底畫,然後用竹筒在畫面上撒金粉以繪出花紋。為了使畫面圖案細膩生動,他在描畫時使用好幾種不同粒子大小的金粉。

表正則告訴記者∶“為了使金粉不堆疊,要先撒大粒的金粉,然後,在縫隙間埋入較細的金粉。”畫面上多餘的金粉,要用被稱為“毛房”的毛筆拂去。撒上金粉,拂去多餘的,在如此反複的過程中,圖案便漸漸明晰成樣了。

等漆幹了以後,在整個器具上塗滿黑漆,擱置一個星期以上,使其幹燥,然後,用木炭磨漆,一邊磨,下面的描金畫圖案便會漸漸地顯現出來,泥金畫的這種技法被稱為「磨光」。

表正則制作的香盒與茶葉罐,這是在茶道儀式中用來裝香和抹茶的。

在和紙的中間夾入金箔(上左),然後用箔打機進行捶打(上右)。因為會發熱,所以,捶打三分鐘後就要休息十五分鐘,如此反複數十次。

精湛技藝下的輝耀

把金塊碾制成金箔,用金粉在漆面上描繪泥金畫,這些傳承至今的獨特的工藝技術,讓佛像、工藝品等更加生彩、輝耀。在北陸地區的石川縣,記者走訪了兩位工藝名師。

萬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箔制做靠的是和紙

青地六之助說∶“捶打時速度要快,慢悠悠的話,就出不了好的金箔。”

金閣寺的牆壁,莊嚴神聖的佛像,精制的隔扇畫及屏風,還有和服布料中的亮絲……,它們能夠如此金光閃閃,均源自金箔工藝。

記者走訪了石川縣金澤市的金箔制造及銷售商家「SAKUDA」,金箔工匠青地六之助停下手中的作業,舉起極薄的金箔給記者看,薄得近似透明,透過金箔甚至可以看到金箔的後面。金澤是金箔的産地,日本99%以上的金箔産自這裡。

金箔,是把摻有微量的銀和銅的金塊反複碾薄而成的。先要把金塊加工成厚度為千分之一毫米的薄片,然後把它一張一張地夾在被稱為箔打紙的和紙(日本紙)中間,成疊後錘打成金箔。青地六之助的作業就是最後的加工和潤飾。過去,金箔是人工用錘子來錘打,但現在則使用箔打機。

箔打機以每分鐘700轉的轉速,伴着嗒、嗒、嗒的響聲,上下反複動作,為了錘打均勻,青地六之助把成疊的箔打紙放在機器上捶打時還一邊稍稍地拉動箔打紙,記者在一旁看着,很擔心他的手會不會被運轉着的機器傷到。據介紹,完成了的金箔,其厚度甚至隻有萬分之一至二毫米。

青地六之助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如此薄的金箔,隻有日本才做得出來。”他還說∶“實際上,制做金箔,最要緊的是箔打紙的材質。”

青地六之助把放在稻草灰水、柿漆、雞蛋的混合液中浸過的名叫雁皮紙的和紙,用箔打機反複錘打,做成了像包裝蠟紙那樣的又薄又光滑的箔打紙。金箔正因為被夾在如此光滑,連一丁點凹凸都沒有的和紙中,才能被錘打得厚薄均勻。

金澤出産的金箔,其極品質量的秘笈,就在于精緻細膩的和紙之中。

厚度為萬分之一毫米的金箔。使用時要用竹筷輕輕地動作,否則金箔就會潰散。

黃金時代的錢币

自最左起∶受豐臣秀吉之命而制造的天正大金币(十六世紀,長約17公分、寬約10公分)、江戶時代的貨币──萬延小金币(十九世紀)、慶長小金币(十七世紀)。(日本銀行貨币博物館所藏)


佩戴華麗上戰場

以朱紅漆為底的泥金畫,使這把戰刀優美無比,據說加賀藩主前田利家就是挎着這把戰刀奔赴戰場的。十六世紀時繁榮的金工藝文化亦充分地體現在武器裝飾上。(尾山神社所藏,照片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提供。)

裹金起舞

江戶時代的能樂服飾。順着布料上的底樣花紋,先塗上漆,然後貼上金箔而做成的舞裝。(林原美術館所藏)


金與漆的工藝極品

在延續了1200年的泥金畫文化傳統中,「八橋莳繪螺钿硯箱」堪稱屈指可數的名品。江戶時代的美術設計師尾形光琳大膽且新穎的圖案設計成為該作品的亮點。(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

撈金砂需要細心

遊客們全神地埋頭撈砂金,甚至幾乎忘掉了時間。暑假的時候,這裡還舉行兒童撈砂金比賽。

在富士山的周邊,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時曾經有過很多興旺的金礦山,山梨縣身延町的湯之奧金山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在當年金山遺址的附近建立了一座博物館,來博物館參觀的人們可以在這裡體驗撈金砂,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筆者也興緻勃勃地雙手拿一個直徑30公分左右的平底塑料盤試着在水槽中撈金砂。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小松美鈴在一旁指點着∶“要在貼近水面的地方,使盤子呈水平狀輕輕晃動。”在晃動的過程中,砂石中的砂金會沉到盤子的下面,因為金的比重遠遠大于砂。

“接下來,像劃圓似地在水中大幅度地移動盤子,以使砂流動。”這樣,在晃動和流動的反複過程中,盤底便呈現出铮亮的粒子,這就是砂金。小松美鈴告訴筆者,撈金砂的要領在于,要沉住氣,要細心。每個人的撈砂金時間限制在30分鐘内。水槽内事先摻有砂金,初次體驗的人也能撈到10粒左右的砂金。

如今,在附近的下部川河仍能撈到砂金。有些人在博物館練習幾次後,就到這裡河中來實踐了。

金箔留住了美好的回憶

除了小用品盒之外,也可以試着在筷子或擱筷具上貼金箔。

在自十六世紀末起的約300年間,金澤作為日本最大的諸侯加賀藩的城邑,在曆史上處于一個繁榮輝煌的時代。那時,由于藩主的鼓勵和扶植,當地的工藝文化興旺發達,工藝傳統源遠流長,直至今日。

金箔工藝,就是金澤傳統工藝中的一朵豔花。金箔,是佛像和工藝品的制作中所不可缺少的材料。名叫「金銀箔工藝SAKUDA」的店鋪,離HIGASHI茶屋街不遠,有一排像日本式飯館那樣的格子窗棂,店堂内金一色,滿是貼有金箔的工藝品和屏風,帶給人們一種黃金魅力的享受。此外,在這裡,人們還可以參觀金箔制作中的碾延工序,工匠們将金塊碾成萬分之一毫米的超薄體。

見識了這絕活手藝後,人們還可以自己動手試着貼金箔。首先,在漆筷或小物件的外表貼上半透明的粘紙,然後在粘紙上畫上自己喜愛的花紋,并用刻刀進行镂刻,接着,在镂空的部分塗上粘着劑,并貼上金箔。貼金箔,是一個令人緊張得不由屏住呼吸的瞬間

接着,用刷毛在表面進行按壓,最後,輕輕地撕去粘紙,金色的櫻花花瓣躍然而出。一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當筆者離開「金銀箔工藝SAKUDA」時,同時也在心頭留下了一份值得回味的旅趣。

上左∶用刻刀把粘紙上的花紋刻下镂空。
上中∶用毛筆在镂空部分塗上粘着劑,小心地貼上金箔。
上右∶最後把粘紙去掉,作品便完成了。不過,須放置兩個星期後才能使用,因為如果沒有幹的話,金箔就容易剝落。

黃金浴缸裡的“富貴”享受

黃金浴缸的“富貴”感覺,讓一些客人戀戀不舍。(照片由鴨川賓館三日月提供)

面臨太平洋的千葉縣鴨川,距離東京約兩小時的電車路程,這裡的溫泉,還有美味的海鮮,吸引着很多觀光客遠道而來。尤其在溫泉旅館之一的鴨川賓館,還有一項獨特的服務,那就是在黃金浴缸裡沐浴。2005年6月,鴨川賓館在大浴場内設置了用純金制造的單人浴缸,客人們可以在這裡盡情享受難得的“富貴”。據介紹,用50公斤18K黃金制造的金浴缸,其價格按照當時的市場價值為一億二千萬日元。隻要是鴨川賓館的住宿客,都可在黃金浴缸沐浴,如果你想悠悠地在這個豪華浴缸裡泡泡身子,那麼,最好是不要趕在周末。據統計,截止2007年4月,來此沐浴者已超過10萬人。

日本的溫泉地下有着金礦

菱刈礦山,是日本現在唯一的一座仍在開采的金礦山,這裡出産的金礦,無論其質還是量,都可以說都是日本史無前例的。為何這裡有如此豐富和優質的金礦,其秘笈也許是在于日本獨特的地貌,即火山與溫泉的存在。

菱刈礦山位于鹿兒島縣北部山間,礦山坑道裡湧出的溫泉水,還使鄰近的溫泉小鎮得以受惠。

佐渡金山在自十七世紀初起的400年間一直是日本最大的金礦山,此外,還有北海道的鴻之舞礦山,自1915年被發現以來共開采出将近100噸的金礦。然而,後來由于金礦脈的枯竭,這些金礦山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都相繼關閉了。現在,日本仍在開采的金礦山僅有一處,那就是九州鹿兒島的菱刈礦山。

菱刈礦山,如今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金山。礦石中的含金率被叫做金的品位,菱刈礦山的金礦石品位為平均每噸40克,人們一般認為,如果品位達到平均每噸2 克的話,金礦山就能盈利,由此可見菱刈礦山是一個多麼豐富的金礦。

菱刈礦山自1985年開始采掘以來,年産金礦7至10噸,在至今為止的23年間,産金量達到165噸,這一數字,是佐渡礦山和鴻之舞礦山的兩倍以上,菱刈礦山已經成為日本曆史上最大的金山了。而現在的問題是其尚存的埋藏量還有多少。據估計,至少還能開采出近150噸。除菱刈礦山的産量以外,日本有史以來的産金量在1000噸上下,而能夠開采出300噸金礦的菱刈礦山,可謂是超大金山了。

日本真是黃金之國!?

右∶菱刈礦山的金礦脈。照片中的人物,是用作對比以顯示礦脈的大小程度,金礦實際開采時使用的是硝化甘油炸藥和開采機。上∶金礦石

像菱刈礦山這樣的大金山,為什麼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都沒有被發現呢?并且,還有沒有其他至今尚未被發現的大金山呢?對此,有關部門一直在對金山的地貌結構和形成進行着研究,獨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渡邊甯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員。

渡邊甯博士介紹說∶“佐渡金礦以及鴻之舞金礦均是1000萬年以前形成的礦山,但菱刈的金礦礦床據測形成于100萬年前,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新的礦山,其礦脈沒有暴露在地面上,因而難以被發現。不過,菱刈礦山屬所謂的淺熱水性金銀礦床,故有其相應的辨别标記。在火山地帶,岩漿溫度上升,生成熱水,岩漿中所含有的金或銀便熔化在這熱水中,熱水溫度會再度上升到沸點,而當溫度下降時,熱水中的金屬成分就會沉澱,從而形成礦脈,這時,在礦脈上部,熱水與周圍的岩石發生反應,形成變質礦物,這變質礦物,就是淺熱水性金銀礦床的标記。”

淺熱水性金銀礦床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标記,那就是溫泉。渡邊甯博士介紹說,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在含有較多的氯且PH呈中性的溫泉水湧出的地區的地下深處,有淺熱水性金銀礦床的可能性較高。在菱刈礦山地區,也有着同樣水質的攝氏65度的溫泉湧出。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溫泉國,因此,想必還有很多金礦在地底下沉睡着。

根據從研究中所獲得的知識,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礦物資源機構對地層進行了探查,結果是,在礦物開采及提煉成本很高的日本,除了菱刈礦山以外,沒有再找到能夠盈利的金礦脈,人們寄希望于今後勘探技術以及采掘技術的進一步發達。近年來,在日本列島周邊的深海底,又先後發現了熱水礦床,有關部門正在對礦脈的分布和結構進行着勘查。

金礦脈的形成是由于從岩漿中融出的地熱水所緻。勘探金礦時,首先是尋找粘土層。

純度為99.99 %的金坯。從廢舊的電子零部件中也能提煉出同樣純度的金坯。

沉睡在都市中的金礦山

親愛的讀者,你可知道,在報廢的手機和電腦中還藏有着寶呢。把這些不能再用的手機或電腦的零部件取出,從中可以提煉出金或其他稀有金屬。在資源貧乏的日本,資源的再生利用被寄予很大的期望,不過,在這個領域的努力還隻是剛剛起步。

工廠裡堆積着的報廢手機。

日本真是黃金之國!?

把從廢舊機器中取出的集成電路片(左)等浸在王水(濃鹽酸和濃硝酸的混合液)中,使其溶解出金。對含金溶液進行電分解,先制成純度為99.5%的粗金(上左),接着,在進行再度電分解後,加熱溶解(上右),最後制成純度為99.99%的金坯。

在某工廠車間的一角,記者看到堆積着很多大大的口袋,裡面裝滿着廢棄了的手機以及從廢舊機器上拆卸下來的集成電路芯片、電腦主機闆、電子零部件等,看上去似是垃圾堆,但一經介紹,讓人驚訝不已,這些口袋中的,是超高含金率的“金礦石”,每噸含有數百克的金。

黃金,其大部分都是以金坯或首飾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但随着電機、電子産業的發展,這些領域開始使用大量的金,最早的是把黃金用于零部件的噴鍍物等,後來,集成電路片的電極表面以及電極之間相連的金屬絲、記錄媒體表面的蒸鍍膜等,都開始使用黃金。

獨立行政法人物質及材料研究機構的原田幸明博士曾做過試算,現在,在日本國内,包括上述用途在内的以各種各樣形式所蓄積的黃金有6800噸,這一數量相當于世界黃金埋藏量的16%,超過世界最大的産金國──南非共和國的黃金埋藏量。

手機等産品中必不可少的黃金制零部件,左邊照片是集成電路片上連接電極的金屬絲,上方照片中的是石英振子的蓋子,其有各種形狀和各種尺寸。

對日本國内廢舊零部件中的黃金原材以及廢舊産品或零部件中的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進行回收、提煉并再生利用,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城市礦山構想」。不僅鐵、銅,如果各種貴金屬以及稀有金屬的使用量今後還是與以往一樣不斷地增長的話,那麼,其也會與石油一樣難以避免枯竭的一天。這就是「城市礦山構想」的基本點。

在這一「城市礦山構想」提出之前,已經有一些金屬提煉企業等開始着手對金、銀、白金、钯等貴金屬以及稀有金屬的回收利用。例如文章開頭所介紹的那個工廠,他們通過對每噸均含金500克以上的金礦石進行化學處理和電解處理等,提煉出含99.99%純金的黃金。

不過,「城市礦山構想」的實現,并非一件易事,實際上,目前每年的報廢手機中隻有三分之一得到回收。原田幸明博士等資源材料方面的研究人員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扶植采掘“城市礦石”的産業,對家庭、企業、工廠所廢棄的機器以及其他不能再用的物品進行回收,然後把其中尚能再生利用的部件例如基闆、集成電路等取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