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引用 胯的修練

本文轉載自百花山

胯的修練

引用地址: 陳式太極拳網(回歸自然)

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并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台下演員用手來指揮完成的。演員的手拉得越好,術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極拳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也指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而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  

而在太極拳界,也流傳有“教拳不傳胯,傳胯師父差”之說,這些都充分說明,胯的練法對于練好太極拳有着緻關重要的作用。而太極拳胯的練習側重在松胯,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間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會瞬問斷勁,功虧一篑。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裆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使周身協調。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條件。再者,松胯還有利于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髋關節、髋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

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松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練髋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 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闾就如一個鐘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闾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松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裆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關節,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

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青能靈活轉動,不産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内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煉,可使胯範圍渚如骶髂關節、髋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着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松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内功而言,以胯裆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内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裆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内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裆勁轉圈由外達内,由内達外,渾然一體。  

裆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裆(高級階段)這兩個概念,似乎不難明白,但如何練到位卻是需要研究的。現以楊式115式太極拳為例,談談個人練功體會。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髋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内收縮, 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從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并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于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它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溝的狀态下,髋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内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将勁道作用于目标上,産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足放松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 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人身體,就抑或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在教學中常說:“接 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攬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冉加點下墜的意識。下墜 的時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着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松 狀态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 主。”坐胯用于攬雀尾、摟膝拗步掌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 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後腿髋關節必 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力微曲,但彎曲過多,髋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僵直也不對。粗看後腳似直非直, 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後腳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髋關節的靈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裆、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髋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髋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彈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說:“發勁時松腰塌胯,對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攬雀尾的按勢前推、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 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内藏勻勁的繃松,不是松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産生一種既沉穩又靈 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滞。開胯用于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嶽之穩同。合胯是從外向裡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 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滞;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淨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式、彎弓射虎等動作。

撫順太極,健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