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發出後,公衆号後台收到讀者的私信,是關于「改變生活習慣」的困擾。這位讀者坦言:
我也知道熬夜不好,知道應該多運動多讀書,也總在一段時間頹廢後給自己制定滿滿的計劃,逼着自己早睡、跑步、看書,可往往堅持不到一周就打回原形了。害,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
是啊,這樣的情況想必我們都不陌生,比如每年年初會立下的flag,每年夏天如期而至的減脂計劃,每個月都在跟自己說要看完的書學完的課。
而每次雄心勃勃地制定計劃,改變習慣,結果卻總令人失望,索性與自己和解,按原來習慣的狀态生活了。
誠然,一個習慣的好壞是我們自己定義的,如果它并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那麼也構不成什麼問題,也無需解決。但如果這個習慣,總在時不時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态和情緒反應,那我們還是要面對它,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想聊一聊「習慣改變」這件事。
1.
習慣是什麼呢?它指的是我們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
養成一個習慣要多久?過去,認知心理學認為習慣的塑造大約需要500個小時,合計21天。有關于21天養成習慣的說法也曾流行一時。而現在,心理學相關實驗統計出,養成習慣所需要的平均天數是66天。并且這66天也不是最準确的數字,很多人連每天喝8杯水這類小習慣,都得堅持200多天才能養成。
可見,習慣養成這件事,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難。而習慣一旦養成,要改變則難上加難。為什麼呢?
衆所周知,習慣的形成離不開「重複練習」。
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生成一種名叫神經通路的神經鍊,幫助信息分子在大腦不同區域間自由傳輸。而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神經通路的活性也随之加強,例如晨起洗臉刷牙的習慣,就是在我們醒來時大腦主動分泌某種生物電信号,驅使我們本能地走進洗手間。
習慣有了「慣性」,我們因此越發習慣已有的行為。尤其是那些讓你感覺良好和受益的行為,更是如此。
社會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我們在行為過程中受益後,會不自覺地進行「強化」,并讓自己不能輕易走出去。
什麼是強化呢?強化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的,能增加反應發生概率的一種操作。沒錯,就是那個拿小白鼠和鴿子做實驗,提出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斯金納。
他指出:個體在做出一種行為反應之後,給他呈現或撤銷一定的刺激物,會導緻個體的行為頻率增加,這種現象就叫做強化。
強化根據刺激物的呈現或撤銷,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比如,老師的表揚,促使學生更積極發言,就屬于正強化;不喜歡宿舍吵鬧,就離開去圖書館屬于負強化。
2.
那麼我們的行為是怎麼「通過強化成為習慣」的呢?
舉個例子,小A原來的習慣是,下班累了一天回到家,喝啤酒吃炸雞追劇玩手機,感覺很放松。小A通過到家後吃吃喝喝看劇玩手機,獲得喜歡的減壓和放松的感覺,就在不斷強化這種行為繼續發生,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想到這些行為就很惬意。
現在小A想要改變這個習慣,計劃下班後跑步健身讀書寫作。可是每每想到此,就覺得疲勞,想要減壓卻增加了負累,光是邁出第一步都缺乏動力。小A心想是炸雞不夠香,還是劇不好看?為什麼要那麼累呢?
可見,即便我們知道熬夜、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吸煙、追劇、沉迷網遊不好,也試圖讓自己在閑暇時候看書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但我們對過去受益的行為路徑已産生「依賴」,這些行為習慣牢固地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使我們在行為決策時更多的依賴過去經驗,更難作出調整和改變。
因此,很多人把難以改變習慣的原因,歸咎于主觀因素,比如懶、拖延、缺乏毅力、缺乏動力等是片面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由我們的大腦進化機制和人的生物性決定。
3.
那麼有沒有科學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改變不良習慣呢?
這裡我将應用心理學中「強化」「消退」「獎賞」和「懲罰」的概念,結合案例和自身的經驗,來分享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壞習慣的技巧。
以新代舊
用一個新的、同樣能夠得到強化的反應來代替舊行為。
舉個例子:小A喜歡拿人開玩笑,朋友常被其尖酸的幽默傷害。小A想要改變,要怎麼做呢?
通常,小A開玩笑時會得到他人的注意,大家的關注成為強化。為了獲得同樣的強化,小A可以說一些贊揚和恭維别人身上優點的話,同樣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小A也能繼續得到她所希望的強化,因此這個不良習慣可以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新行為順利代替舊行為的關鍵是能得到同樣的強化,很多人拿自己不喜歡的行為來代替喜歡和習慣的行為,就很難改變。
比如,有的人空閑時候喜歡玩網絡遊戲,是想要獲得關注、成就感,硬是逼自己用看書來代替原習慣,則很容易因無法獲得同樣的強化而難以堅持。
遠離誘惑
發現那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強化物,避開它們,消除強化,降低行為反應。
舉個例子:小A喜歡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刷手機短視頻來放松休息,短視頻強化了她的休息行為,導緻休息時間增加,學習時間縮減。
為了改變這種行為,小A選擇卸載短視頻APP,學習時用種樹/番茄鐘軟件設定鎖屏,以避開或推遲強化,漸漸地不再頻繁刷手機。
打破反應鍊
打亂導緻不良反應出現的事件鍊。
舉個例子:小A每晚下班回到家,習慣先打開電視,邊看邊吃零食,然後洗浴換衣服,到晚餐的時候發現已經飽了。
小A意識到自己吃零食的習慣已影響了正常飲食,于是小A通過打破「反應鍊」來改變飯前吃零食這個習慣。比如,小A回到家後立即洗澡,或在晚餐後再看電視。
建立行為契約
和你信任的人簽訂一個契約,設定想要改變的行為和實現的目标,同時設定完成時将受到的獎勵,和未完成時将接受的懲罰。
舉個例子:小A想提高寫作能力,但想法隻停留在腦子裡而遲遲不肯動筆。為了改變隻想不做的行為,小A制定了一個合同,規定自己每周必須按時寫出一定數量的文章,并提交押金給合同監督人的好友,如果周末完成了任務,監督人就把錢退回;如果完成不了,錢就給監督人。
4.
拿我自身舉例,有段時間我喜歡上了喝奶茶,隔天就要喝杯奶茶,導緻我睡眠紊亂(奶茶中含有咖啡因),影響作息和狀态。于是,我打算改掉喝奶茶的習慣。根據習慣改變的技巧,我做了如下幾件事:
1)找出喝奶茶的目的是為了興奮醒腦,可以高效完成任務。于是改用喝薄荷茶,塗精油這類一樣可以達到提神興奮的強化來代替原有習慣。
2)遠離誘惑,遠離奶茶店,避開熟悉的門店路段,卸載外賣app。
3)打破反應鍊,從「吃完午餐—散步—來一杯奶茶」改為「提早吃飯—睡午覺」,睡醒恢複精神也就不想喝奶茶了。
第4點的行為契約沒有制定,這個習慣就在一兩周内改過來了。但這點也非常實用,我曾在偷懶不想健身的時候付押金給教練,立刻就恢複動力去健身房報道了。
好啦,以上就是這篇文章介紹的習慣改變和實用技巧。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以及點「在看」喔。
也祝大家勞動節快樂,好好放松,等假期結束我們再開始行為的改變和計劃的執行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Ting_view
下一篇
傷寒論——新加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