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和閱讀理解一直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難以攻克的兩座大山。之前都一直在跟同學們講寫作文的技巧,今天我們就讓楊紅老師來給大家傳授一些做閱讀理解的方法。
其實不論是寫作還是閱讀理解,同學們在小學階段都是以學習記叙文為主。而記叙文主要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這種類型的閱讀理解中經常會出現“請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請概括文章大意”這種要求概括文章大意的題目。
但即使做過很多次類似的題目,還是有很多同學反映不會寫這種題型。語言不夠凝練、詳略不分、抓不住重點是同學們沒掌握這種題型的三大原因。今天,楊紅老師就來告訴大家四種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技巧:題目擴展法、段意歸納法、句子摘錄法、要素綜合法。這四種方法并不是隻在小學有用,對初高中的閱讀理解同樣适用。
概括文章中心有三條硬性原則:内容完整、語言簡潔、抓住文章的中心人物。以下四種解題方法都是在這三條原則的基礎之上展開的。
題目擴展法
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我們隻要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來說,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選擇“題目擴充法'歸納主要内容比較适宜。
圖源:戶外探索寫作營資料圖
比如說,我們來概括《詹天佑》這篇課文的主要内容。我們隻要圍繞“詹天佑做了什麼事?為什麼要這樣做?結果怎麼樣?”這三個問題擴充一下,就能得到“詹天佑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并提前兩年竣工,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
段意歸納法
段意歸納法,就是将各段意思連起來組成完整的句子。對于篇幅較長,或者有點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都可以用段意歸納法。以下面這段文字為例。
春雨過後,竹林裡,尖尖的竹筍紛紛破土而出,一夜之間,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樣長成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冬天,竹根在土壤裡吸飽了養分,氣候轉暖開始萌發。春季,是竹子生長的旺期,可這時候,常常因為土壤比較幹燥,水分不夠,筍芽儲藏在土裡,等到一場春雨下來,土壤裡水分多了,春筍吸足了水分,就頂土而出,一天能長成一二尺,有時候能長高一米。春筍成竹。不到一年時間,就能長成竹林。
竹子能做蘿筐,笙笛,能制成扁擔、竹杠、腳手架。為人民蓋房作梁,它都默默無言,甘心情願。它的枝丫紮成掃帚,能去污除塵;甚至它的落葉,也要和大地擁抱在一起,爛成肥料。它,從根到梢,從竿到葉,把一切都獻給了人類……
同學們看完這一整篇文章,可能會因為吸收的信息量過多,而無法辨别文章主要在講什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文章拆分成各個段落,先概括段落大意,再組合成文章大意。
這篇文章第一段比較簡潔明了,直接說明整篇文章的主角——竹子。第二段比較長,我們可以通過段首和段尾總結出,這一段講的是竹子在一年之内長大成材。第三段也比較簡單,我們可以根據最後一句知道,這一段講的是竹子把一切奉獻給人類。
當我們一點一點弄明白每一段在講什麼,我們自然而然能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竹子在一年之内長大成才,并把一切奉獻給人類。
圖源:戶外探索寫作營資料圖
段意歸納法比題目擴展法更難。我們需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各大段落大意之間要用上關聯詞讓句子更通順。這些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句子摘錄法
有些文章結構上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這個方法比較難,但是也有竅門。我們看下面這個例子。
動物的動作是一種常見的'語言'。例如,鹿科動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就會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搖動着白色的“信号',在綠色叢林地帶非常顯眼,可以告訴自己的同類:跟我來,快逃跑。工蜂發現蜜源後,會通過圓形舞和“8”字擺尾舞把蜜源的距離和方向告訴自己的同伴。
我們把這一段通讀一遍之後,就會發現這一段的中心句就是第一句——動物的動作是一種常見的'語言'。後面的“例如”很明顯就是在為證明第一句而舉的例子。
有了鳥的樹顯得格外生動。我喜歡這些在樹與樹之間飛來飛去的小鳥,喜歡它們在樹枝上舞蹈。冬天的風因為這些小鳥的跳躍,也就顯得細微而富有彈性,它們在樹枝上唱着歌,一隻鳥的歌唱使樹上的冬天沒有了寒冷的凝滞。
這一段的中心句也是第一句。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後面幾句話都是在圍繞“有了鳥的樹顯得格外生動”來寫,小鳥舞蹈、跳躍、歌唱都會讓樹更加生動。
圖源:戶外探索寫作營資料圖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規律——段落的第一句往往就是那一段的中心句。當同學們實在不會辨别中心句的時候,我們可以格外注意一下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在很多時候,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就是該段的中心句。但是,同學們如果能自己辨認,那當然是最好的。
要素綜合法
要素綜合法比較适用于叙事類記叙文,指的是根據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六要素擴充總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拔苗助長》為例。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 ”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着。
“什麼?你……”宋國人的兒子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稻苗已經全都枯死了。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故事的地點在宋國,時間是戰國時期,人物是農夫,起因是農夫想要早點有收成,經過是農夫拔苗,結果是禾苗死了。然後我們把六要素組織成一句話,就可以得出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戰國時期,宋國的一位農夫想田裡早早有收成,把稻苗都拔高了,結果稻苗全枯死了。
圖源:戶外探索寫作營資料圖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腦袋裡就要想:主人公是誰?他在幹什麼?最後怎麼樣了?這是閱讀理解訓練中最基礎的内容。能說出主要内容,才能說明你看懂了。我們回答其他問題,比如中心思想、人物品質,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在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礎之上才能回答的。
蒙正國文秋季閱讀理解訓練營
長期招生中
歡迎各位家長咨詢報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