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項痹針刺方(頸椎病)

鮑慶祥,1944年出生,江蘇太倉人,太倉市名中醫。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為吳門醫派“尢氏針灸”第五代傳承人、太倉市婁東中醫流派研究會副會長,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餘年,擅長運用針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風後遺症、面癱、婦科病等。

組成:頸7夾脊、胸1夾脊、足三裡、陽陵泉、風池、外關、頸穴(第二掌骨全息律穴位)。

加減:肩臂酸痛者,加肩井、肩髃、曲池;手臂麻木者,加少海、手三裡、内關、八邪;背部疼痛者,加天宗、胸椎相應夾脊;頭暈目眩者,加上星、百會、印堂;心悸失眠者,加神門、内關、照海等。

功效:疏調氣血,祛風散寒,舒筋止痛。

主治:項痹病(頸椎病)。

操作:頸7夾脊、胸1夾脊略向脊椎直刺,直達骨部,使針感沿背部微微放散,寒濕偏重者予以溫針灸;足三裡運用調補手法,針感柔和,使針感沿足陽明胃經向足背放散;陽陵泉運用疏通手法,使針感向下肢放散;風池向鼻尖方向針刺約0.8寸,針感局部放散為宜;頸穴在第二掌骨頭桡側赤白肉交際處,緊貼掌骨幹掌側垂直進針,深度要透過第二掌骨頭,針刺手法用強刺激撚轉數次後做定向撚轉以針下有纏澀感為佳;外關平補平瀉。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方解:項痹病(頸椎病)多是由于長期姿勢不良、慢性勞損等造成頸椎間盤、韌帶以及關節囊退變、頸椎骨質增生等引起的病變,壓迫或刺激頸神經、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周圍軟組織引起的綜合證候群。鮑慶祥認為,本病多由正氣虧虛,精血不能濡養筋骨緻局部脈絡空虛;腠理疏洩、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而不去、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産生項背部疼痛不适、手臂麻木、頭暈目眩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本方中頸7夾脊、胸1夾脊位于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可以有效調暢脊柱區經絡氣血,激發兩經之經氣,達到通經活絡、舒筋解結、改善局部微循環之效。鮑慶祥認為這對夾脊穴位于大椎附近,是陽氣彙聚之地,針刺其可振奮陽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治療項痹病時要注重顧護脾胃之氣,針刺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裡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使之受納運化增強,氣血旺盛,加速治愈過程,這也體現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如《靈樞·四時氣》載:“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裡。”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難經·四十五難》謂:“筋會陽陵泉。”該穴是筋氣聚會之處,具有壯筋和舒筋的作用,針刺陽陵泉可通調少陽氣血,通達半表半裡氣機,利于全身筋肉氣血貫通,從而有助于緩解頸部酸痛等症狀。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穴,與陽維脈交會,陽維脈主陽之表,針刺風池可祛風散寒止痛。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有通經活絡、疏風解表的作用,在《雜病穴法歌》中記載外關可治“一切風寒暑濕邪”,該穴是治療多種痹症常用穴。頸穴是全息理論的穴位,是鮑慶祥治療項痹病的經驗穴。(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金浪衛生院肖福君整理)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