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針灸,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經絡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按《針灸學》教科書的說法:“經絡是人體内運行氣血的通道”。不過,較起真來,這個說法問題不小。所謂“氣血的通道”,理應包括兩部分:氣的通道,和血的通道。血的通道,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明确認識,即血管;至于氣的通道,氣無處不在,它的運行,真的需要一條有形或無形的通道嗎?
經絡作為古代醫學術語,要準确理解,離不開對概念的追本溯源。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簡稱,其根本在“脈”。有學者對“血脈”、“經脈”、“絡脈”、“經絡”等概念詳細考證(參趙京生老師主編《針灸關鍵概念術語考論》),發現經脈、絡脈都是從一個更早期的概念“血脈”中分化出來,而當時的血脈所指,正是血管。也就是說,單純從字面理解,經絡根本就是兩類血管的統稱。
講到這裡,恐怕會有不少朋友難以接受了。說經絡就是血管,顯然與人們心目中神秘神奇的印象大相徑庭。那麼,經絡身上籠罩的層層迷霧是怎樣形成的?經絡臉上神秘的面紗又是如何披上的呢?
實際上,我們今天對血管的認識,以及對周身脈管系統的形象了解,是現代解剖學發展後的産物。此前,世界範圍内并不存在如今随處可見的,與真實結構大體吻合的動靜脈分布圖。然而,醫學理論一旦發展,對脈管系統的認識就必不可少:總需要一個遍及周身的管道系統,将所謂“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所以,多民族古代醫學中,都有類似中醫經絡的脈管系統,在古埃及醫學中稱為“metu”,古希臘醫學中稱為“”,古印度醫學中稱為“nadis”。
不過,迫于技術的限制,抑或更重要的觀念影響,古人在血管方面的解剖學,始終沒有很好發展起來。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血脈,不通過精确的實體解剖,該如何認識它的樣子呢?此時,一個與脈診有關的臨床現象,引起了古人的關注,即針灸學領域内發現的經脈現象。
按黃龍祥老師觀點,古人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發現,人體某個部位發生疾病時,腕踝關節附近往往可以同時發現脈動異常。比如在牙疼、腮腫痛時,發現手虎口根部的脈動會異常;脊背痛、心煩、心痛、咳喘、咽幹舌燥等發生時,在腳踝内側太溪附近的脈動處,常會出現異常搏動。諸如此類。而用艾灸方法,在這些脈動處治療後,病症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緩解。古人勢必也要問:什麼道理?
從直觀體驗看,身體上一個(或多個)部位發生病症時,遠處一個體表可及的脈動處同時出現異常,很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二者(或多者)間,有一條血脈貫通。在古人的世界裡,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才會用文字描述,或在模型上畫刻的方式,将兩點間用一條直觀的線連接,并名之曰“××脈”。
當這種劃線的形式一旦确立,人體不同部位間的特異性關聯,就有了一個形象表達的規範。接下來,即使腕踝部并未發現明顯的脈動,隻要兩部位間存在這種診療方面的關聯,仍可以“××脈”命名之,如足少陽脈、手少陽脈、手太陽脈等(此為無疾個人觀點)。不過,這種脈動(即血脈)對經脈理論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實在深遠,以至于《難經》開篇就講,“十二經皆有動脈”,即在強調經脈與血脈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一經脈現象的發現(或再發現),對正在謀求醫學體系完備的古人來說,着實令人興奮。因為終于有了一個“可靠”的方法,可以在不詳求解剖的前提下,補齊尚未盡知的脈管系統。恰如挑選西瓜時,無法打開來看,但通過拍擊發出的聲音,可以對西瓜成熟與否作出判斷;不清楚體内血管的走向,但通過觀察體表反應出的,不同部位之間的聯系,就可以推測體内血管的大體分布。不過,問題旋踵而至: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人,發現的經脈并不一緻,怎麼辦?
從現有出土文獻、文物來看,在傳世的十二經脈理論被立為經典之前,曾有多個版本的經脈系統存在。比如馬王堆十一脈系統,雙包山十脈系統,老官山十一脈系統(暫時研究尚不充分)。任何一套經脈系統,都代表了不同醫家對經脈現象的觀察與理解。結果不同,孰真孰假?
古人抉擇的過程,今天已無從考證;能确定的隻有結果。各經脈系統中,馬王堆十一脈與傳世十二經系統,在經脈數量、循行、病候方面的文字記載最為接近。研究者據此認為:二者間存在明顯的傳承關系,十二經是以十一脈為藍本改編而成。換言之,古人從諸多經脈系統中選擇了一種,經調整修訂,成為标準。其選擇、改編的依據,一定不是實體解剖,更可能是基于當時社會文化的認知模式:天人相應。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江河,人有十二經脈。
對比十一脈與十二經,會發現除數量差異外,十一脈系統還有兩個顯著特征:一,各脈之間不連通;二,方向大都為向心走。也就是說,十一脈系統中,這些脈隻能表達不同部位間的聯系,而無法承擔運行氣血的職能。隻有成為十二脈後,各脈首尾相連,如環無端,氣血周行才成為可能。從十一脈到十二經的演化,經脈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轉變:從針灸學所特有的,對人體不同部位間聯系的直觀表達,轉化為中醫學中關于氣血運行的說理工具。正是這個從實有到虛化的過程,為經絡罩上了最初的一層迷霧。此後随着經絡内涵日益擴大,承載的功能也越發強大,這層迷霧變得越來越厚重,以緻于最終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以上講的主要都是經脈,絡脈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總說經絡運行氣血,實際上,經脈與絡脈,在運行氣血的過程中,職能是有區别的。先補充一點小知識。人死後,如果對屍體進行解剖,會發現靜脈中存有大量血液,而動脈中大多沒有血液,隻是一根空管。對這個現象,東西古人的認識也趨于一緻,即動脈行氣,靜脈行血。上文提到的,經脈一端可以觸及的動脈搏動,就被古人視為“氣動”現象,作為經脈行氣觀點的一個憑據。而體表淺在的靜脈,則自然承擔了相應的行血功能。也就是說,作為現代人如果重新審視古人的觀念,則經脈約等于動脈,絡脈約等于靜脈。所謂的經絡行氣血,其實是經脈行氣,絡脈行血。
不過,對照現代解剖學中脈管系統的走向,不難發現古人當初的假想,即經脈所過處實由血脈相連,這一點并不真實。問題是,這種不真實,是否意味着經脈學說可以被徹底否定,加以摒棄呢?
不會的。前面講到一件事,古人在針灸診療過程中發現,人體某個部位發生疾病時,腕踝關節附近相應部位可以同時出現脈動異常;在腕踝部施行艾灸治療治療後,其病症可以緩解。凝練之,人體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間,存在相對特異的關聯。在經絡理論演變過程中,這一點是最具臨床價值的“事實”,是經絡(主要是經脈)理論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相應的,認為經脈發揮作用的機理,在于其背後的血脈聯系,隻是對這個事實所做的“解釋”。
梳理一下整個過程:先是古人發現血脈是組成人體的重要結構;之後針灸領域發現人體不同部位間存在相對特異的關聯,而脈診是發現這種關聯的重要途徑;接下來,古人假想出一系列不可見的血脈,将這些有關聯的部位連在一起,稱之為經脈;作為輔助,将體表可見的淺在靜脈稱為絡脈;最後将經脈與絡脈合稱“經絡”,作為中醫理論中,運行周身氣血的通道。
當然,這裡隻是粗略介紹了早期經絡演化過程的大概,不少細節嫌其繁複,沒有列出。希望對這些過程做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幾部著作:黃龍祥著《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趙京生著《針灸經典理論闡釋》、主編《針灸關鍵概念術語考論》,朱兵編著《系統針灸學》。
回到最初的問題。說來說去,經絡到底是什麼?
按古今對經絡概念的描述,諸如“氣血通道”、“水通道”,乃至“能量場”之類,經絡的存在形式均應為“實物”。而實物,一定是不依賴于人的感知認識而能獨立存在。比如太陽、河流、血管,他們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認知。而象地球儀上的經線,如果沒有提出者的假設,又或沒有接受者的想象,就很難說經線是存在的;因為,真實的地球上,永遠無法找到如經線般存在的實體。如此的存在,既非實物,或可強名之曰“虛物”。類似的存在還有很多,比如早期原子模型、DNA雙螺旋模型,當然還包括文學作品中大量存在的人物,比如林黛玉。那麼,經絡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呢?
首先,如果以《靈樞·經脈》篇原文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為标準,則所謂的經脈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實物。迄今為止,人類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的所有經絡現象,與《經脈》篇原文記載,都隻是大體一緻,沒有嚴絲合縫。其次,自1950年日本人對循經感傳現象的再發現開始,大量感傳現象被報道出來。不過,感傳現象的本質屬于人的感覺,感覺不能離開人的感知而獨立存在,不符合“實物”的存在形式。譬如寒熱、疼痛、美醜、善惡,均非實物。再次,與感傳現象不同,上世紀中葉以來,一系列循經出現的生物學反應被認識。如經脈腧穴的低電阻現象,循經低流阻現象,循經皮膚病現象等。然而,面對現代醫學的檢驗,質疑的聲音異常響亮。推薦閱讀朱兵老師編著《系統針灸學》第二十一章,尤其是其中第三節《經脈現象抑或普通的生物學現象》。最後,結合上文講述,經絡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虛而非實。
打個比方。陳曉旭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通道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林黛玉是曹雪芹構想出來的人物,經絡是古人假想出來的虛物。陳曉旭之于林黛玉,隻是一種演繹;通道之于經絡,隻是一個比喻。所以,我們不能把“通道”當做“經絡”本身,正如不能把陳曉旭當做林黛玉。
再深入看,虛的存在,又往往有與之對應的實體存在為基礎。地球上經線的存在為虛,但這個虛的背後,是地球自轉時形成的南北兩極。DNA雙螺旋模型是虛,但其背後對應的實體,是四個堿基對之間配合連貫而成的遺傳物質。即使是林黛玉這樣一個從未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背後也有一個純美鮮活的氣質人格為基礎,而這種人格在社會中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感知。那麼,經絡這個概念的背後,有沒有與之對應的“實”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從兩個角度來看。站在曆史的角度,經絡最初的實質并不複雜,就是古人假想的血管系統。從前文的分析可知,與“經絡”這個概念對應的實體,本應就是血管。然而事實是,血管的實體并沒有被古人如實發現,同時,血管又被古人誤認為是聯系不同部位的基礎,于是在部分血管實體的基礎上,人為增加了大量假想内容。
換從科學的角度,經絡背後的實,是一個臨床現象,即人體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間存在相對特異的聯系。古人藉此提出假說認為:這種聯系的基本形式,是12條縱向分布的線-帶型聯系;其聯系的實體基礎為血管。截至目前,該假說的前半部分,已經得到部分證明;而後半部分,則已經被證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