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上,康德是座裡程碑,提出了認識是主體方式的制作樣式。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牛頓時代經典物理學的絕對時空樣式,揭示了時空具有物理特性一樣,康德揭示了人類的心靈不是一塊用來投影的白闆,認識的發生并不是客觀本體的反映,而是心靈方式對經驗對象的制作,把哲學從古代本體論哲學中解放了出來,導向了近代認識論哲學,并為現代主體論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康德在十餘年的專緻思考中提出了認識是一種心靈方式制作。這種心靈方式,一是知性的時空方式,它以心靈的統攝,普遍必然地賦予一切經驗對象形狀、色彩、大小、位置等等的時空樣式。二是理性的判斷方式,這種判斷方式亦以心靈的統攝,賦予一切經驗對象普遍必然的質的、量的、關系的和屬性的判斷樣式。在康德看來,經驗提供了認識的對象,心靈制作認識的樣式。這是認識的本質和界限所在,也是知識的普遍必然的絕對基礎。
康德的學說從根本上破除了認識是客觀本體反映的傳統見解,揭示了認識是一種主體方式的制作樣式。康德認為:
第一,這種認識的主體方式先驗地存在于人類的頭腦中,我們可以通過抽去一切經驗質料的思想實驗反思到,留下的再也不能去除的不含有任何個體的和具體的經驗成份的東西,就是我們的頭腦自身帶有的具有統攝特質的時空方式和判斷方式。深入揭示這種先驗統攝的心靈方式,哲學就有了一種先驗知識。康德的先驗知識深深地影響和造就了西方哲學追求先驗知識的形而上學,并把這種先驗知識從認識論導向了人置世界的主體論追求,無論尼釆的強力意志,卡西爾的符号文化,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分析哲學的語言規則,現象學的純意識,存在主義的此在等等所主張的都是用一種純粹的先驗主體絕對和先驗知識,造就人置的世界。
第二,時代知識的局限限制了康德,使康德未能深入地看清,一切主體方式,包括感知的知覺方式和認識的主體方式,都是生命意識的曆史演化生成,是經驗曆史的鑄就,是經驗和先驗的統一。即,從當下和遺傳來說,它們具有遺傳和承續的先驗性,從生成和由來說,它們都是經驗曆史的鑄就。這樣的時代局限,至今仍籠罩在西方哲學的上空。
第三,康德揭示了認識是一種心靈方式的制作,但對先驗知識的守成和抱缺,使得康德并沒有能夠解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實在的主體方式造就認識,這種實在的主體方式又是一種怎樣的曆史生成和由來。康德的先驗的時空方式和判斷方式實際上是充滿疑問的,這樣的時空方式和判斷方式是建立在思想實驗基礎上的,并沒有實在的确切原理證明的。例如,康德認為時空是心靈方式的,但在芝諾那裡時空是數學方式的,在牛頓那裡時空是自我絕對的,在萊布尼茨那裡時空是經驗方式的,在愛因斯坦那裡時空是物理方式的等等。又如,康德的判斷範疇隻有質的,量的,關系的和屬性的四種形态,然而判斷的形态是多種多樣的,如,感知的直觀判斷,抽象的個别判斷,特殊判斷,一般判斷,根本判斷,定格判斷,變易判斷,歸納判斷,演繹判斷;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是康德的判斷範疇所能包含和解析的。
康德的學說提出了認識是一種主體方式制作的樣式,是康德的重大哲學貢獻和純粹理性批判的精髓,為近代認識論的奠定和掀起提供了全新的視野,而要真确地解決認識的主體方式,從根本上來說則要破除康德的先驗知識禁锢,從經驗和先驗統一的更高視野中,探明認識的主體方式以及這種主體方式生成和由來的曆史進程。
二
西方哲學始終懷抱先驗知識的情結在于,一方面,西方哲學不了解任何一種主體方式都是經驗曆史的鑄就,是經驗和先驗的統一;另一方面,西方哲學以為經驗是具體的、個別的和或然的,先驗則是統攝的、共性的和普遍必然的。自康德以來,西方哲學在主導上總是緻力于找到一種先于一切的先驗所在,獲得一種純粹先驗的知識。黑格爾的邏輯學,尼釆的強力意志,卡西爾的符号文化,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分析哲學的語言規則,現象學的純意識,存在主義的此在,以及解構論等等,走的都是同一條路線,即以一種純粹先驗的主體絕對和先驗知識統攝自然世界,心靈世界和人置世界。
然而,在我看來任何先驗的主體方式和先驗知識都是經驗曆史的生成,沒有經驗和先驗的統一,純粹的先驗方式和先驗知識如同一片光明或一片黑暗,是什麼也看不見和說不清的。
回到認識的主體方式。
我們要确立的是,人類的認識是建立在身體感知和概念認知聯結的意識結構基礎上的。這樣的意識結構是經驗曆史的鑄就。
人類源自于動物世界,同許多高等動物一樣,在生物性演化中生成了視覺器官,聽覺器官,嗅覺器官,味覺器官和觸覺器官,以及神經回路、大腦中樞和運動肢體,組成了一個身體知覺系統。身體的知覺把所經驗到的外感刺激和内感剌激制作為各種經驗對象的感知,以及即時經驗和記憶經驗合成的直觀判斷。
在人類意識結構中,身體知覺的特質是:第一,它以身體方式的知覺把經驗到的外感刺激和内感刺激制作為直觀的感知和判斷;第二,它為概念方式的認知制作提供了對象,造就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人們常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這裡的親口嘗一嘗和獲得的滋味就是身體知覺的經驗制作。概念方式的制作則以“這個梨子是甜的”或“這個梨子是酸的”語句指稱和對象聯結,使我們荻得了“這個梨子是甜的”或“這個梨子是酸的”的概念認知。
人類的意識結構内含着兩種不同的意識方式,一種是身體知覺的意識方式,一種是概念指稱的意識方式。身體知覺的意識方式,制作和提供經驗對象的感知,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經驗提供了對象。經驗對象的提供其實也是一種主體方式的制作,即身體知覺的主體制作;概念指稱的意識方式則進一步制作和生成事物的概念認知。就感知和認知而論,兩者是不同的主體方式制作。沒有身體知覺的制作,概念指稱就無以荻得指稱和對象的聯結,進行認知的制作;沒有概念指稱的制作,身體知覺的感知樣式就無以上升為概念指稱的認知樣式。動物頭腦和人類頭腦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動物的頭腦隻有身體知覺而沒有概念指稱的加入,人類的頭腦則既有身體知覺又有概念指稱的加入。
人類的概念指稱意識,并不是上天的賜予,而是人類生存的經驗曆史賦予,是有它的生成和鑄就的經驗曆史的。
首先,我們必須懂得概念是一種符号指稱的抽象構造。當我們用符号,即聲符或圖符指稱對象,就會産生對象名稱和性狀的抽象構造,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專名指稱給予對象名稱的抽象規定,用一組形體的,摹狀的,關系的,屬性的組合指稱,賦予對象性狀的抽象規定,由此在頭腦中把身體知覺制作的經驗感知對象,再制作為符号指稱标識的具有名稱和性狀抽象構造的概念事物,由此獲得人類的認識樣式,即人類特有的,由符号指稱抽象構造的概念認識。這種從感知到認知的概念制作會還會進一步發生和展開它的概念能動,即通過概念統攝,概念組合,概念進階,概念判斷,概念虛構等,生成種種抽象之抽象的概念建構,生成人類的精神世界。再更進一步的是,通過概念虛構反饋經驗實證的制作和求取,生成人類特有的概念之物創造。
其次,符号指稱在人類心靈中的生成是和人類狩獵采集時代的食物分享生活密切相關的。英國學者理查德·利基在《人類的起源》中談到人類語言起源時論述:“我塑造了一幅狩獵采集者生活方式的圖景。我還把語言推到了這些人身上。我相信兩者都是無可非議的。”利基引用了美國學者艾薩克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艾薩克宣布了他的食物分享假說,把着重點從作為塑造人類行為動因的狩獵,轉移到協作地獲得和分享食物上來,認為“采取食物分享有利于發展語言、社會互助和智慧”。利基還引用了美國加裡福尼亞生物學家克裡斯托弗·威爾斯的見解:“加速我們腦子生長的力量似乎是一種新的刺激物,語言、符号、集體的記憶等等所有的文化的元素。”
關于食物分享生活的真實性,全球著名曆史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伊恩·莫裡斯在《人類的演變》一著中提出了人類社會經曆了覓食,農耕,工業三種形态,以及與此相适應的價值體系,指出在幾乎所有的覓食社會中,兒童在早期教育中便被反複灌輸分享的價值觀,拒絕分享自己的好東西,這在覓食者中間是樁大罪,和自命不凡一樣糟糕。
利基的《人類的起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曆史線索,即可以從群體狩獵采集的食物分享生活中尋求人類語言的起源。人類遠古祖先的采覓者,在食物分享生活中産生了分享指稱的實際需要,解決這種實際需要的最為簡便的方式就是利用人人喉嚨裡都可以發出的聲音進行分享的指稱标識,這樣的情形,使得采覓者們喉嚨裡發出的聲音在長年累月的養成中,逐漸地由叽哩咕噜的生物性叫喚,演變為了清晰的指稱性聲符,進而生成了人類的口語。采覓者們的喉在喉嚨裡的位置較低,創造了一個大的音室,咽部在聲帶之上,能夠發出範圍廣泛的聲音。研究者們認為,擴大的咽喉是産生發音完全清晰的語言的關鍵。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人類嬰兒出生時像典型的哺乳動物一樣,喉位于喉嚨的高處,能同時呼吸和飲水,這是給他們喂奶時所必須的。大約18個月以後,嬰兒的喉開始向喉嚨的下部移位,在小孩長大到大約14歲的時候,喉到達成年人的位置”。為什麼會出現喉的位置下移呢?我以為,這正好反映了采覓者的咽喉是指稱使用所帶來的文化性演變。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中詳盡地閘明了,語言是一種符号系統,具有指稱的特質。當我們确立概念是一種符号指稱的抽象構造,認識的起源就破刃而解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線索鍊條是,人類認識是由符号指稱為源頭的文化演化的曆史進程鑄就的。
三
人類學家劉易斯·賓福特認為:“語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為了可能”。指稱和抽象是符号的兩大特性,指稱和抽象造就了人類頭腦的認識樣式。
什麼是抽象?傳統教本認為,抽象是一種思維的抽取能力,即抽取事物共同本質的能力。傳統教本之見其實是一種誤導。傳統教本之見完全不了解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指稱和抽象的原理。傳統教本不懂得符号具有指稱和抽象兩大特質,人類是憑借符号标識而獲得指稱和抽象的,離開了符号标識,既沒有指稱,更沒有抽象;另一個是本質的原理。傳統教本不懂得本質是概念統攝的賦予,如,當我們用“商品”這個概念統攝一切被稱之為商品的對象時,“商品”這個概念統攝在這裡就成為了事物的共相,即事物的共同本質。之所以這樣在于,符号指稱是一種抽象的标識,具有抽象統攝的容納。傳統教本由于不懂得符号的指稱和抽象特質,至今仍生硬地把抽象喻作為抽取,陷在本體論哲學的泥坑裡不能自拔。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以語言和圖形指稱對象,建構我們頭腦中的事物概念和認知。
語言是人類指稱和抽象的主體方式。語言通過語詞,語句和語篇的方式,進行指稱和抽象,生成語詞概念、語句概念和語篇概念,構建多層次的語言方式的概念認識。在語言方式的運動中,語詞是語言的基本單元,以單詞的方式指稱對象,生成種種概念單元。語句是語詞的組合,以語句的方式指稱對象,生成種種組合的概念。語篇是語句的聯綴,以語篇的方式指稱對象,生成綜合的、分析的、論證的、闡述的概念抽象和概念認識。
在視圖上則是通過圖形和語言的結合,進行對象的指稱和抽象,即以圖畫、文字、數字、圖紙、文本、圖冊、樂譜,影像、雕塑等多種方式,綻出視圖和語言聯結的指稱和抽象。
四
人類的意識結構是身體知覺和符号指稱的聯結,這樣的聯結造就了人類認識的主體方式。這說明了,認識的主體方式,既離不開身體知覺的制作,也離不開符号指稱的制作,是兩者的合成,缺一不可。對認識的主體方式勘察,需要從身體知覺和符号指稱的兩個基本方面進行探析。
探析身體知覺。
身體知覺制作和提供經驗感知對象。在這樣的制作過程中,身體知覺所處的身體性狀,時空位置,觀察工具,本能機制,個人情結等等的不同和變化,則會制作和提供不同的經驗感知對象,進而影響符号指稱的認識制作。例如,魯迅《風波》中的九斤老太,總是抱怨現在的豆子比過去硬了。九近老太的抱怨對她來說是一種真實的身體知覺的經驗感知,但這種真實的經驗感知是由九斤老太身體衰老咀嚼功能的退化造成的。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晚年時,總是責怪自己年輕時畫的人物的黃色過多,青色和紫色太少,有一次他的一幅畫在展覽時被弄破了,修補後請他重新着色,竟然比不修補還差,人臉變得青裡透紫,讓大家大失所望,而列賓本人卻非常滿意。其原因在于,列賓晚年時眼睛性狀發生了變化,容易進入黃光和紅光,卻阻礙青光和紫光的進入,造成了與年輕時不同的經驗感知。又如,我們的身體處在不同的時空位置,就會橫看成嶺側成峰,在地球上看月球是一輪皎潔的明月,在月球上看月亮則是一片寂靜的荒漠,獲得的是迥然不同的經驗感知。再如,借助觀察工具,當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天空,他先是觀測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環形山投下的陰影,接着又發現了太陽黑子,還發現了木星的4個最大的衛星。借助望遠鏡的使用,伽利略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宇宙感知圖像,現代天文望遠鏡如哈勃等更使人類的身體知覺擴展到了以光年為單位的更為遙遠的星系感知圖像。在微觀領域,當列克虎文用自己制作的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的顯微鏡觀察一杯雨水時,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此外,本能機制和個人情結的生成,如人們對黑暗和蛇類的本能恐懼,個人對某種情景的觸發反應等等,可以追溯到人類在原始叢林生活的世世代代生成的本能機制和個人情結的觸發。
身體知覺的所處性狀不僅會帶來不同的經驗感知,更會帶來指稱認識的制作,引動認識的重大變化。此外,人類的身體知覺不僅會在自然之物的經驗聯結中,制作和提供自然之物的經驗感知,還會在概念之物的經驗聯結中,制作和提供概念之物的經驗感知。也就是說,人類身體知覺的經驗感知的制作和提供,不僅有自然之物的聯結,還有概念之物聯結,如同滾雪球那樣,以自然之物聯結和概念之物聯結的雙重纏繞,綻出越益增多的指稱認識。可以這樣說,每一概念之物的創造發明,都給人類的身體知覺帶來了新的經驗感知,為指稱認識的制作敞開越益廣闊的天地,推動認識的一系列重大發展。如工業革命的概念之物創造和科技革命的概念之物創造,都給人類的經驗感知進而指稱認識帶來了新的天地。
不少東西方學者,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他們的見解并不錯,但問題在于,他們不了解經驗感知還需獲得指稱制作,才能完成經驗感知到認識。對人類指稱認識的探析,涉及到符号類型,概念構造,概念邏輯,實證求取等方方面面。
符号類型方面。總體上說,人類的符号制作和使用,分為聲符和圖符兩個基本類型。其原因是和符号必須具有制作和接收的雙重要求,而人類身體器官的喉嚨和耳朵,眼睛和肢體正好在聲符和圖符的制作接收配對上具有滿足的條件。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是指稱的需要,不同符号的制作和使用産生了不同的指稱方式和抽象構造,如文字符号的制作和使用,數字符号的制作和使用,圖形符号的制作和使用,建構了各自不同的指稱方式和抽象構造,生成文字系統,數字系統和圖形系統的抽象構造和認識運動。在數學領域我們更看到,不同的數學符号的制作和使用造就了不同的數學門類,如正數、負數、分數,指數,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二進制等等的數學符号指稱綻出了不同的數學門類。
概念虛構方面。概念有經驗對象的直觀抽象構造,生成直觀概念;有以概念為對象的抽象之抽象構造,生成種種概念虛構;有語詞概念、語句概念、語篇概念的構造等等。不同的概念構造生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精神。
概念邏輯方面。概念邏輯是概念運動邏輯方式,包含有效規範和原理機制兩個方面。有效規範包括形式邏輯、辯證邏輯、數理邏輯、集合邏輯等等;原理機制包括概念的生成邏輯、概念的構建邏輯、概念的反饋邏輯,認識樣式、創造智能和自我意識的原理等等。
實證求取方面。人類的意識結構是以身體知覺為根基的符号指稱加入,這樣的意識結構決定了人類的認識運動必然在人類意識結構運動的支配下,從感知到認識,從概念虛構到經驗實證,求取抽象和經驗的統一,實現概念制導的從自然之物利用到概念之物創造的提升。
對身體知覺和符号指稱的清理和探析,重在勘察和确定人類的主體方式和認識樣式,透徹人類是以怎樣的主體方式制作認識的,解開人類的認識之迷。
五
在一定的意義上,西方的近現代哲學起源于康德對認識的主體方式的提出。西方哲學承續了康德對認識的主體方式探讨,卻對康德的“自在之物”充滿質疑,認為“自在之物”是哲學的累贅應予揚棄。緣由在于,哲學傳統于世界的一元絕對。
黑格爾那裡,世界的一元絕對是“絕對理念”,它既統攝心靈的世界,又統攝自然的世界。而康德那裡則是兩個絕對,一個是“心靈方式”的先驗絕對;另一個是心靈之外的“自在之物”的自在絕對,顯然是同傳統哲學的一元絕對相悖的。康德認為認識是一種先驗主體方式的制作,而“自在之物”提供了經驗的刺激材料。至于“自在之物”是一種怎樣的原型,是認識不能達到的,其道理是,認識是一種心靈方式的制作樣式,不是“自在之物”的原型複制。要求達到“自在之物”的原型複制,無疑是要求揚棄主體的制作樣式去求得沒有主體制作樣式的認識,那是根本不可行的。
以我們的眼睛為例,我們的眼睛是一套感光構造,是通過這套感光構造制作物體的形象和色彩的。離開了眼睛這套感光構造,物體的形象和色彩都會在我們面前消逝而去,更無以談論它們的自在原型了。
“自在之物”是否有它的原型呢?一塊金屬試樣,在肉眼下顯現的是光潔平滑的銀色樣式,在顯微鏡下顯現的是麻點般的晶格樣式。那麼,這兩種樣式到底那個是這塊試樣的原型呢?進一步我們把這塊金屬試樣放在熔爐裡燒紅和融化,所顯現的又是一種不同的樣式。這樣的情況,一方面說明了,“自在之物”并沒有它的絕對唯一的原型;另一方面說明了,“自在之物”的感知樣式和認識樣式是和主體性狀的構造直接相關的。
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累贅,它确切地說明了兩點,一是說明了認識是一種主體方式制作的樣式,而不是一種無主體方式制作的客體原型;二是說明了認識,包括感知和認知,都是主體方式對“自在之物”的制作樣式。西方哲學之所以心心念念地要揚棄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西方哲學在傳統的主導上,始終禁锢于一元絕對的迷信,不了解世界自在于它的無限多樣,既沒有它的終極原型,也沒有它的一元絕對,任何終極原型和一元絕對都是觀念的賦予,而不是自在的本性。此外,對于客觀反映論來說,始終以為感知和認知都是客體原型的複制,不懂得感知樣式和認識樣式都是主體方式的制作,以為認識就是達到“自在之物”原型所在。中國古代朱熹理學的格物緻知,所主張的就是達到事物的終極所在。
在《聖經》舊約中,摩西曾多次懇請耶和華顯現真身,讓上帝所眷顧的以色列民衆直觀上帝,可是對于這麼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卻給耶和華造成了萬般為難,始終不願顯現他的真身,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勉強讓摩西看了一眼在山隙間一閃而過的,什麼也看不明的黑影。這也難怪,《聖經》的編撰者們深知,一旦耶和華顯現了真身,他就成為了一種具體之物,也就不再是集萬般于一身的上帝了。同樣,“自在之物”一旦顯現了它的原型,它也不再是“自在之物”了。耶和華沒有他的真身,自在之物沒有它的原型,這才是康德認識論的合理內核。
對“自在之物”的剖析,旨在闡明認識并不是客體原型的複制,而是主體方式的制作樣式。主體首先通過身體知覺制作客體的感知樣式,進而通過符号指稱制作客體的認識樣式。深入勘察,更為重要的是,盡管認識不能進入“自在之物”的那種并不存在的原型,但是認識可以通過主體制作的認知樣式,,把它們反饋于經驗實證的制作和求取,從自然之物的利用上升到概念之物的創造,把“自在之物”的自在方式,轉變為概念之物的創造方式。例如,把自然之物的泥土方式,轉變為概念之物的陶器創造;把自然之物的石塊方式,轉變為概念之物的石器創造;把自然之物的鐵礦方式,轉變為概念之物的鐵器創造;把自然之物的矽沙方式,轉變為概念之物的芯片創造,等等,等等。而這一切和自在之物的原型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六
認識是否具有可知性和真确性是哲學的長期争辯和質疑?我以為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把認識放置在一個怎樣的人置标準上進行考量。
以自在之物“原型”為人置标準考量,認識既是不可知的,亦是無以達到它的真确性的。
以身體知覺的感知樣式和認知樣式為人置标準考量,認識是具有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的。
為何在自在之物“原型”的人置标準下,認識會遠離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呢?緣由在于:
第一,我們的認識包括感知,始終是一種主體制作的樣式。
第二,自在之物本性于無限多樣,處在無限多樣關系的綻出中,是沒有它的絕對原型的。
第三,自在之物在意識中的顯現,是通過我們的主體制作而生成的,它使我們永遠不可能揚棄認識的主體制作,尋求沒有認識主體方式制作的樣式的。
那麼,為何在身體知覺和指稱認知制作的人置标準下,認識具有它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呢?
首先,在地球生命意識的數十億年存續中,生命意識始終以身體知覺制作感知為現實性和真确性的。無論細胞的刺激反應的制作,還是器官的知覺感知的制作,都是以身體知覺的刺激樣式和感知樣式為現實性和真确性的。
其次,對于人類符号指稱的認識樣式而言,當它反饋于經驗實證的制作和求取,取得抽象和經驗統一的概念之物創造時,它就在高于直觀經驗的可知性和真确性的根基上,獲得抽象和經驗統一的更高認知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由此,在認識的可知性和真實性上,哲學應當揚棄以追求自在之物“原型”的人置标準,堅持主體制作樣式的人置标準,以此确立認識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七
認識的主客域定截取。
人類認識在每一時刻都處在主客關系的運作中,無論身體知覺的感知還是符号指稱的認知,都是有它們的時空域定範圍的。這樣的情況決定了,認識的每一制作都是主客域定的截取,每一截取都不是包含一切可能的。在這樣的意義上,認識的可知性和真确性始終是一種主客域定截取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搞清認識的主客域定截取極為重要:
第一,認識的特質首先在于,認識發生于和生成于主體和客體之間,認識的樣式既不是客體的原型,也不是主體的憑空,而是一定的主客關系條件中的制作。
第二,随着主體和客體,以及主客關系的變動,原有主客域定截取所建構的認識就失去它的合理性,将為新的主客域定截取的建構所取代,綻出新的經驗感知和指稱認識。
第三,一切認識都是有界限的,不是自我絕對的和放之四海皆準的。列甯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真理隻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會成為謬誤。
第四,主客域定截取的特質,要求人類頭腦的認識樣式,要注重不同的主客關系和主客關系的變化,從不同的主客關系和主客關系的變化中,進行認識的主客域定截取,獲得認識的可知性和真确性。
下一篇
兩類不同的真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