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百元中藥排走了肝内膽管結石

百元中藥排走了肝内膽管結石

作者:

方名:利膽排石湯。

組成:金錢草30克,玉米須15克,茵陳15克,雞内金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用,每天1劑。

另外每天以金錢草30克、玉米須30克,加較大水量煎煮,代茶飲服。

30天為一療程,每一療程結束做一次B超檢查。

效果:服用28劑後,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肝膽未發現異常,原來肝内膽管0.6×.05cm的結石不見了。

體會:2008年9月單位組織體檢,B超檢查發現肝内膽管結石,大小為0.6×0.5cm。回想體檢前三四個月來,右脅經常有輕微不适感,自己沒有在意。咨詢醫生,說目前本病沒有特效藥,隻有手術取石。

我不贊成做手術,也不接受沒有特效的治療,打算自己處方,試試中藥的效果。于是,用了2天時間,翻閱了大量資料,加深了對本病的認識,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用中醫治療,我經常會套用現代醫學理論來分析,并注重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的運用。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肝内膽管結石的發病原因與膽道感染和膽汁滞留有關。感染是導緻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膽汁滞留是肝内膽管結石形成的必要條件,就是說隻有在膽汁滞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并形成結石。

因此,在治療原則上,我認為要從三方面考慮:第一是殺滅或抑制微生物,控制膽管感染;第二是松弛Oddi括約肌,疏通膽汁排洩渠道,降低膽管壓力;第三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總量。第一、二方面共同起到治本作用,阻止結石的形成和增大;第二、三方面共同起到治标作用,通過溶解、沖洗結石,以達到縮小和排出結石的目的。本病要标本兼治,而以治标為主,特别是第三方面應放在首位,而其次是第二方面,再次是第一方面。

在組方用藥上,考慮到本病的治療過程可能會較長,應盡量少用苦寒峻猛之藥,以減少對身體的損害,保證能夠長期用藥。應盡量選用療效确切和兼有多種治療作用的藥物,做到藥簡力宏。

通過篩選,我列出具有第一方面功能的藥物是:金錢草、茵陳;具有第二方面功能的藥物是:川楝子、茵陳;具有第三方面功能的藥物是:金錢草、茵陳、川楝子、郁金、玉米須;同時選出有軟堅化石作用的藥物:雞内金。于是,形成了方劑的初步框架。

既然是采用中醫治療,最終還是要回到中醫理論上來,按照中醫的組方原則和方法,确定了方劑的藥物組成(見篇首)。

用中醫理論來解釋,我認為:本病或因飲食厚味,勞逸不當,濕熱内生,或由外邪久侵,阻遏氣機,郁滞肝膽,以緻膽汁瘀積,燔煉成石。治宜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利膽排石。本方金錢草、玉米須、茵陳清熱利濕、利膽化石,共為主藥;雞内金軟堅化石、健脾消滞,川楝子、郁金行氣解郁、疏肝利膽,以為輔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利膽排石之功。

處方既成,馬上抓藥。藥店沒有玉米須,就到菜市場玉米攤撿。玉米須鮮用要視其幹濕程度,最濕時要用60克。上方服用十多天後,右脅的輕微不适感不再出現。雖然對自己的感覺不敢完全肯定,但我還是充滿了信心。服用了28劑,剛好距體檢1個月,我得空就到醫院複檢。醫生反反複複檢查,就是找不到石子,去請她的師傅來,兩人忙了很久,還是連個影子也看不到,隻好在體檢表簽上“肝膽未見異常”的結論。肝内膽管結石藥物治療之難,使她們甯願懷疑自己檢查的準确性,也不相信我已經排走了結石的事實。我樂滋滋地從B超室出來,背後她們還在竊竊私語:1個月前0.6×0.5的石子!怎麼就不見了?是不是……

28劑,每劑2.30元,加上2包金錢草10元,總共不到百元。就是這樣,不用百元,就治好了自己的肝内膽管結石。當然,我還要鄭重感謝菜市場裡的菜商,是他們慷慨奉獻了功用很大的玉米須。

在排石4周年前夕,我将處方命名為“利膽排石湯”,并把這一經曆整理出來,以為記念。

(2012年4月18日)

作者敬告:本人并非醫生,本文隻是個人體會,隻供參考。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患有其他疾病者,以及病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