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肌筋膜鍊認知篇③

後表鍊 1.連接形式以及功能特點

肌筋膜鍊條:

足底筋膜→腓腸肌/跟腱→腘繩肌→骶結節韌帶→豎脊肌→帽狀腱膜



▲肌筋膜組成

整體功能:

讓身體維持站立(因此肌組織類型都是耐力型肌纖維),也是身體力量之源。

常見功能紊亂表現:

①足背屈受限

可能情況→小腿三頭肌或者足底筋膜過于緊張

②膝關節超伸

可能情況→腘繩肌縮短

③骨盆後傾,骨盆前移

可能情況→腘繩肌縮短并且無力;腘繩肌和豎脊肌無力

④駝背

可能情況→豎脊肌拉長并且無力

⑤眼脊運動失調,等等

可能情況→枕下肌群縮短型痙攣

知識

加油站

眼脊失調

我們作一個小實驗:将自己的手指輕輕放在後腦勺下面的肌肉上,然後隻是眼球産生滾動,用手指感受枕下肌群的張力變化,這就是眼球與枕下肌群是有原始連接的證據。

肌電圖(EMG)顯示:枕下肌群為頸部深層且最快被募集的肌肉,枕下肌群可以說控制着整個脊柱周圍肌肉的張力與啟動,協調了眼球運動和背部肌肉。

貓總是能夠很穩的四腳着地,這點務必質疑,當貓在空中的時候,眼球快速調節水平,進而讓枕下肌群産生張力,大腦接受大量的感受器信号進而對整個脊柱進行快速調整。

這讓我們回想自己接觸貓時,經常産生的兩種現象:當我們抓住貓的枕下區域的毛皮時,它通常身體壓低并且顯得完全不能動彈;隻要貓的眼前有一種移動的物體,貓的眼球直直跟着物體移動方向轉動 so.....

後表鍊的肌肉筋膜鍊條由足底連接到頭皮,可謂解釋了“頭病腳醫”的重要課題。我們可以用一個概念來解釋這個課題:一條鍊的總長度一般不變,各個短鍊之間各有長度張力變化關系,以此來适應總條鍊的長度。

一個拇指外翻的城市人去三亞旅遊,經過一天的沙灘之行,出現了頭皮緊張并伴随頭暈腦脹的症狀。在這裡,我們可以大緻推測出,她廢用的足底功能過度被激活,讓足底異常的張力往上傳導到帽狀腱膜以及頭皮,造成了“頭病需腳醫”的醫學現象。

2.姿态與肌筋膜鍊

①坐姿與站姿



▲兩種坐姿對比

▲兩種站姿對比

我們認為前側圖是身體的标準姿态,但又有多少現代人類是如此進行站和坐的。

一般都是如右後圖那樣。

生活狀态就是動作習慣,動作習慣就是動作模式。比如在坐姿麻花腿的姿态中,有可能引發此些功能障礙與症狀:

⑴麻花腿讓下肢後表鍊的肌筋膜長度縮短,注意這是習慣性和适應性的。為了代償下肢肌筋膜的長度變化,上肢的豎脊肌段長度出現了延長,而玩手機的習慣也讓上頸段的枕下肌群産生适應性的縮短。

⑵在整條肌筋膜鍊中各個肌筋膜長度的變化,最快産生問題的就是拉長的軟組織。下段豎脊肌長期的牽拉應性工作,會累及下背周圍軟組織産生所謂的“腰肌勞損”和慢性下背痛。而頭頸部枕下肌群的縮短,會造成整個脊柱控制失活,脊柱運動效率下降,并且其痙攣和肌筋膜激痛點會引發深層頭痛,失眠多夢,假性近視等。

⑶肌肉的縮短和拉長都會使肌肉變得無力,工作效率低下(橫橋理論足以說明這個觀點,具體在後續文章中會有詳細提到)。後表鍊是身體的力量源泉,而這種習慣會導緻機體運動能力大幅度降低。

⑷正常坐姿的身體受力點是坐骨結節,而這種麻花腿坐姿态下,身體主要承重轉移到大腿後側和腰椎上,分别會造成腘繩肌缺血性激痛點而引發下肢無力感和焦作感;腰間盤壓力持續增加突出卡壓神經風險,下背部周圍組織長期牽拉引發慢性腰痛以及胸腰筋膜炎。

②步态



▲請看我們的步态

如果産生了臀部與腘繩肌的無力,會讓每一步中擡腿(屈髋)的動作由髋關節代償到腰椎,反複的牽拉讓走路成為了此類人群的噩夢。探頭的走路模式讓頭的重量迅速翻倍,肩頸肌肉固定頭部穩定的工作也愈發艱難,産生了走路中肩頸難受的症狀人群。

③平闆支撐



▲上下圖兩種平闆支撐

平闆支撐已然成為了各種初級運動人群裡,證明自己運動能力的核心武器。完美的訓練動作,竟一度變成普通人的競技項目,用時間來評判運動能力。标準的平闆支撐讓後表鍊的整體張力正常(上圖),并且各個肌筋膜鍊與關節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而下面這種平闆支撐才是所謂的“正常人”動作姿态,駝背和探頭最為常見,這種肌筋膜關系是否很熟悉?也就是類似于前面所說的麻花腿姿态,那我們遇到此類客戶該怎麼解決和幹預?

3.動作治療思路與方案

治療思路:拉長的往往是受害者,而縮短并且無力廢用的肌筋膜區域才是功能紊亂與症狀的元兇。

在駝背探頭的平闆支撐中,我們推理出下肢後表鍊的長度是縮短的,枕下肌群也是縮短的。于是有了兩個動作治療的方案:

①畢式腘繩肌拉伸與激活



▲拉伸與激活

讓骨盆,胸廓和頭頸在相對正确的中立位(特别是骨盆的旋轉和傾斜會讓這個動作失真)。屈髋伸膝,收緊股四頭肌以便産生交互抑制,有腘繩肌的拉伸感後保持15S左右,然後讓股骨内旋産生更多的股二頭肌的拉伸與激活。

②死蟲穩定訓練法與手法副交感神經激活法



▲死蟲穩定訓練法與手法副交感神經激活法

下額收緊,主動伸展枕下肌群的感覺為主來進行這個動作。手腳交互進行,開吸收呼的方式進行。

這種動作治療可以貫穿于适合的人群,改善各種姿态與運動模式。而枕下肌群的手法治療,可以很好的治療副交感神經紊亂人群(客戶反應某段時間裡腸胃不适惡心,呼吸受限,頭暈失眠多夢,抑郁焦慮等症狀)。在教練群體中,枕下肌群的治療就如畢老師的總結:“不能雪中送炭,但能錦上添花”。我們可以把這種手法放在課程末端去放松客戶緊張的肌肉神經系統。

4.思路延伸

相信以上的肌筋膜鍊的基礎概念能引發大家的無限思考。

肌筋膜鍊是身體力線,那肌筋膜之外的骨骼關節系統呢?

▲Garycook和Mike Boyle

肌筋膜鍊維持各自長度張力關系,骨骼關節系統的運動思路也是如此:這就是物理治療領域著名的關節相間理論(joint by joint),由國際著名運動表現專家Garycook和Mike Boyle提出。他們精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兩個領域,對訓練與治療進行整合創新。

我們通過身體各個關節的功能可以總結出: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失狀面産生屈伸的動作,旋轉和側屈的功能卻并不擅長。根據關節功能貢獻大小來說,我們認為這個全身最大的關節使用說明是承重關節,我們稱其為穩定關節。而髋關節是球窩關節,能夠滿足髋部各類動作的需求(屈,伸,内收,外展和環繞),所以我們稱其為靈活關節,以此類推,就出現了關節相間理論。

膝與髋



▲膝與髋:運動中最容易損傷的關節之首

如果我們碰到一個膝關節疼痛的患者(普通上班族)。在觀察其影像學和基礎功能表現之後,往往會發現後者,其運動模式的紊亂,比如下蹲髋關節靈活性不足,膝關節運動主導的現象。滴水穿石,時間和運動量讓膝關節産生慢性勞損。這也充分解釋了:“我們全身最大的承重關節,卻成為了我們運動中最容易損傷的關節之首”的矛盾現象。

5.實踐解說

深蹲是下肢運動中,最為常見的動作之一。但膝主導的下蹲模式無處不在,不僅如此,足外旋,足外翻,膝内扣的深蹲模式也是無處不在。我們大緻分析:

深蹲動作剖析



▲深蹲是最為常見的下肢運動之一

①從客戶運動的角度出發,身體工作的是關節與肌肉,而關節感受器不參與張力和長度的感知,而肌肉能快速反應機體的運動實際反應(酸,膨脹,疲勞和無力感)。

所以,如果我們以肌肉訓練為出發點,關節活動度為參考點,那髋關節周圍的肌肉(它們在體積上就是全身所有關節周圍最多的肌肉分布區)這才是我們動作感知的重點,膝主導是不可取的。面對着不管是減脂,增肌還是運動康複的客戶,這應該是我們教練對客戶動作的教育點。

②深蹲是三個關節共同完成的動作,如果出現一個關節的不動或者靈活性不足,請引起重視。

③深蹲的運動模式主要在額狀軸的屈伸上,如果出現了過度的失狀軸的動作,請引起重視。

④膝主導的動作中,從關節特性來說,髋關節活動度是沒有得到很好功能性訓練的。這樣會讓錯誤模式引發肌肉失衡以及動作效率低下。

⑤單一的關節或者獨立的肌肉訓練不可取,更不可教。我們教的是動作模式,而這種模式是大腦的語言。這樣才會提高客戶對運動的整體認知。

關節相間理論和肌筋膜鍊理論不謀而合的重要概念:解決思路一定要整體,兇手往往隐藏在呼救者的背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