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足跟痛、足心痛的處理方法,相信每個治療師都有自己的看法與經驗。遇到那些和足跟附近結構有關的病症,像足跟骨刺,足底筋膜炎,小腿三頭肌緊張,足跟脂肪墊等等,一般認為這些部位的變化都會導緻足跟痛。而對于較有經驗的治療師來說,當他們遇到足跟痛患者時,還會從臀部肌肉、腰部肌肉的損傷來考慮對足跟的影響。
但很多治療師的感覺是,在給病人治療後症狀有所減輕,疼痛基本消失,可是沒多久疼痛卻又出現了。那麼,如何才能真正解決足底痛和足心痛呢?今天的文章裡,我将專門闡述引起足底痛和足心痛的原因。
筋膜、肌肉損傷與足跟痛
Ⅰ骨刺形成的原因
在很多足跟痛病人的X線片裡,能看到跟骨上出現尖尖的小骨頭 ,這就是足跟骨刺。
↓↓↓↓
骨刺形成的機理是這樣的:人體的肌肉通過肌腱附着在骨頭上,而肌肉的筋膜是通過肌腱的腱膜附着在骨頭的骨膜上,這是更深一層的關聯。當肌肉受到長期的過度使用後,骨頭局部受力就會過多,骨頭局部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就會發生變化,當成骨細胞的生成大于破骨細胞,骨刺就會出現。(這一點類似于Wolff定律裡的一點,即局部應力大就會産生骨刺)。
Ⅱ 骨刺與足跟痛
上圖中出現足跟骨刺的地方,其實就是足底筋膜的附着點。如果跟骨後方出現骨刺,基本可以判定,這是由于小腿三頭肌跟腱區域的緊張牽拉而導緻的。這也是目前對足跟痛原因的主流解釋,即足底筋膜炎或跟腱炎導緻了足跟痛。
可以這樣說,如果患者的足跟痛伴有足跟骨刺,這就代表着該類疼痛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骨刺的産生位置也能代表着不同軟組織的損傷。
▼足跟骨刺不是疼痛原因
那麼,足跟骨刺到底會不會導緻疼痛?現在較為普遍的觀點都認為,足跟骨刺一般不會導緻疼痛,産生疼痛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足底筋膜和小腿三頭肌的緊張。
▼功能性改變和結構性改變
這裡,我們先了解一個知識點。在肌肉首先出現緊張或者受到損傷後,(這裡我們稱之為功能性改變),若長此以往,當應力加大後就會産生骨刺(這裡我們稱之為結構性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功能性改變在前,結構性改變在後。換句話說,功能性改變最終會導緻結構性改變。
這也恰好符合了我們在許多臨床中的經驗,通過影像學技術我們發現,結構性改變之前往往已經發現了肌肉的功能性改變。所以,很多結構性改變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功能性的方法來獲得一些改善。
Ⅲ不良姿态與足底痛
不良姿态有時跟足底痛也有密切的關系。比如,當人在重心前移時,後側肌肉會長時間地收縮以保持穩定,這就會導緻小腿三頭肌的過度緊張。又比如屈伸肌鍊,當臀大肌無力伸髋時,往往會由小腿三頭肌的過度使用代償。
Ⅳ治療方法
回到足跟骨刺這個問題上來,具體該怎麼處理呢?
跟骨後方骨刺
如果是足跟後方出現骨刺,就可以認為是小腿三頭肌過緊而引起的,此時可以處理小腿三頭肌,尤其是比目魚肌。
跟骨下方骨刺
如果是跟骨下方出現骨刺,說明這是由于足底筋膜過緊而引起的,需要處理足底筋膜。
在此,跟各位分享一個個人經驗,小腿三頭肌損傷會更多的導緻足跟痛,而足底筋膜不僅會導緻足跟痛,也會導緻足心痛。
胫神經卡壓與足底痛
在上一部分裡,我主要分析了肌肉緊張與足跟痛的關系,在這一部分裡,我将着重分析由神經引起的足跟痛和足心痛。
Ⅰ胫神經(L4-S3)
據我的臨床觀察,很多患者的足底痛都跟一根神經有關——胫神經(L4-S3)。胫神經是坐骨神經(L4-S3)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支配的肌肉是小腿三頭肌、胫骨後肌以及足底肌肉、皮膚和感覺。我們先來看一張足底圖↓↓↓
由圖可見,足底的皮膚主要被跟内側神經,足底内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所支配,而這三根神經都是胫神經在足部的分支。因此,如果足底(足跟、足心)出現疼痛的話,大多就跟胫神經有關。在臨床中,胫神經也是非常容易被卡壓的,隻是這一點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Ⅱ 胫神經的4個易受卡壓點
正如上圖所示,坐骨神經在腘窩上方3指區域發出分叉,形成胫神經和腓總神經,其中,胫神經沿着小腿後側,向足底内踝下方穿行,而腓總神經則沿着腓骨向前下方穿行。這就說明,胫神經有四個非常容易受到卡壓的點:
第一個點,是穿過腘肌深面的時候容易被損傷的腘肌所卡壓,整個小腿的緊張度(肌張力)增加。
第二個點,是穿過比目魚肌時卡壓所造成的,其中神經出口如圖所示。
第三個點,是在内踝下方的屈肌支持帶,很多踝關節扭傷後的患者該個區域會出現損傷,進一步引起了足跟或足心的刺痛。
第四個點,也是大家很容易忽視的點,跟舟韌帶(跟骨和足舟骨之間的韌帶連接)。胫神經在此分為三個神經分支,所以這個點就是胫神經所導緻的足跟痛或足心痛最常見也是最長容易被忽略的點。
Ⅲ 處理方法的四部曲
很多時候,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處理的方法,不同的處理方法也反映出治療師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這個說法也适用于足跟痛的處理嗎?是的!對于足跟痛的處理也有逐步遞進、逐步深入的方法,也許你無法徹底解決足跟痛,就是因為缺少了某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味地處理足跟骨刺,以為足跟痛的原因是足跟骨刺引起的。最初的思路錯了,即使反複處理,效果當然不會好。
第二層次,從小腿三頭肌緊張和足底筋膜進行考慮,這樣的話處理效果會好一些,但仍舊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
第三層次,從臀部和腰部的部分肌肉來進行思考和處理,處理效果會更加明顯,但本質問題仍舊解決不了。
第四層次,也是最能體現治療師水平的地方,就是在前幾步方法後再對神經出口進行處理,這樣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現在對足跟痛的發生原因以及處理方法,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其實在治療任何疼痛的時候,單純地針對某一部位的治療都很難得到良好的效果,我建議大家要從多重角度去考慮疼痛、處理疼痛,所以說,一個整體性的視角是非常重要的。
讓你的關心更專業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