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胚診療法,是應用全息胚理論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的方法,是全息胚針灸實踐應用的重要内容。第二掌骨節肢運用方便,定位容易,應用範圍也最廣泛。
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張穎清1973年在第二掌骨側近心端處發現的穴位,能治療腿部疼痛,這個穴位既不是傳統針灸十四經脈上的穴位,也不是經外奇穴。經過數千例實踐驗證,終于發現第二掌骨側确實分布着遠心端到近心端順序排列的,人體從頭到足的縮影式全息穴位群。張穎清将它命名為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包括十一個穴位(或稱穴區),它們由第二掌骨遠心端到近心端排列,依次是頭、頸、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腸、腎、下腹、腿足。十一個穴位的分布,好像整個人體在第二掌骨側的大緻縮影。
1 穴位定位這十一個穴位的具體定位:頭穴與腿足穴的連線中點為胃穴;胃穴與腿足穴的連線中點為腰穴;胃穴與頭穴的連線中點為肺心穴;肺心穴與頭穴的連線分三等分,中上三分之一交點是頸穴,中下三分之一交點上是肢穴;胃穴與肺心穴的連線中點是肝穴;胃穴與腰穴的連線三等分,中上三分之一交點是腸穴,中下三分之一交點是腎穴;腰穴與腿足穴的連線中點是下腹穴。
将第二掌骨節肢從遠側端至近側端分為5個橫截區,這些區段分别和整體上的各自對應的橫截區段在生理和病理上相關。在第二掌骨節肢,1區至5區的長度比是1.5:2.35:2.35:2.1:2.5。
2 穴位查找方法以測患者右手第二掌骨側為例,測試者與患者相對而坐或相對而立,測試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雞蛋,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與拇指尖相距約3cm。測試者用左手拇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側與第二掌骨平行處,緊靠第二掌骨,順着第二掌骨長軸的方向輕輕按壓,即可感覺有一淺凹槽,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即分布在此淺凹槽内。
測試者需用左手拇指指尖逐穴按壓,在全息穴位上垂直于淺凹槽方向施力按壓,并略施以水平方向旋轉30°左右的揉按動作。使指尖的着力點抵達以第二掌骨為脊柱位的小個體的内髒或器官相應位置。
在第二掌骨側從頭穴到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度的壓力順序揉壓一次,如果測試結果不明顯可重複揉壓1~2次。在揉壓時注意患者表情和詢問患者在所揉穴位上的感覺。如果揉壓某穴時患者有明顯的麻、脹、重、酸、痛的感覺,再重力按壓,患者若出現躲閃、抽手等躲避反應,或出現皺眉、咧嘴等表情,則這個穴位為壓痛點,這種反應為壓痛反應。壓痛點往往反應該穴所相關的内髒或器官處于疾病狀态,再根據患者主訴和其他檢查資料,作出定位診斷。這種穴位的查病方法又稱第二掌骨側速診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二掌骨側速診法隻能定有無病及病的部位,而不能診斷病名或病征。另外,疾病部位在整體上位置比較明确的疾病,第二掌骨側速診法的診斷準确率較高;反之,壓痛穴位不明顯,診斷準确率較低。
治療方法及步驟按上述查找穴位的方法準确找到壓痛點,囑患者仰卧于治療床或端坐于治療椅上,患者前臂及手部自然放松置于床沿或治療椅的扶手上,手呈松握雞蛋狀,虎口朝上。然後在此壓痛點用2%碘酊消毒,以75%酒精脫碘。進針時操作者用指切進針法或快速叩刺法進針,針沿着第二掌骨拇側的邊緣,垂直于拇食二指所構成的水平面刺入。針刺頭穴時,因在頭穴處垂直進針隻能刺得很淺,所以刺頭穴時宜斜刺,針呈30°刺入。
針刺入壓痛點(穴位)後,立即會産生較強的酸、麻、脹、重感,且往往沿桡骨節肢将這種感覺向上傳導,也可向手心或者其他手指傳感。操作者指下是一種沉緊感,有的還比普通針刺的針感強。如果刺入後患者針感不強,可進行輕度提插和撚轉,或者改變針刺方向,将針尖稍許上提,變換一下方向,以探尋最強的針感點。如果實在找不到針感,即行出針,重新檢測壓痛點後再進針,以免影響療效。第二掌骨穴位的針感要比普通的體穴針感強,持續時間也長些。
第二掌骨側針刺一般用26~28号1寸針,即針身長度2.5cm的不鏽鋼毫針。針刺深度最多可達2cm左右,以得氣為度。一般留針時間40-60分鐘。期間每隔5~10分鐘應詢問患者一次,如針感減弱可再撚轉或小幅度提插,以加強刺激量。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針刺部位應始終保持較強的針感。通常在針後5~10分鐘,患者就會出現病痛減輕或患病部位微微發熱的感覺,這是療效較好的征兆。
全息胚針灸,療效明顯,往往一次見效,二至三次就能顯效。臨床上可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療程的長短,一般慢性疾病,每日治療一次,5天為一療程,休息2-3天繼續第二療程;急性病每日針刺1-2次,連續3-5天即可治愈。
除了用毫針刺激穴位外,還可選用圓頭探測棒或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按壓要柔和,力量要均勻,力度要适宜,以深層組織有較強的痛、麻、脹、酸感為宜。每次按壓時間3-5分鐘,若無效可适當延長至10分鐘左右。
上一篇
《實用風水化解全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