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這個「清華最苦貧困生」,打敗了所有明星:因為窮過,所以慈悲

圖 | 清華大學 ©

一位「清華最苦貧困生」,火了。

他的一篇匿名長文,席卷了各大熱搜,也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刷屏了。

文章裡,他說自己是一個受到國家資助的貧困生。考上清華後,家裡根本拿不出一分錢,靠着獎學金、助學金才得以度過大學生活,并考上了研究生。

哪怕一個月的生活費,隻有400塊;哪怕這400塊裡,還有100塊要用于洗澡、理發、話費、應急……

而他始終心懷感恩,甚至在考上研究生後,轉而開始資助起别人。

他說:“我想照亮哪怕其他一個人也好。”

全文沒有賣慘、沒有訴苦,隻有最樸實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讓無數人為之感動、鼓舞、治愈、落淚。

我也不例外。

所以今天,我真的很想和你講一講他的故事。

他出生于安徽農村,從小父母離異,家裡是當地少數的“困難戶”。

困難到什麼地步呢?從他上大學起,家裡就拿不出一分錢了。

5000元的學費,750元的住宿費,對他而言都是天文數字。

但好在,他是以省前十名的成績考入清華的,所以入學的時候,會有5000元的獎學金,再加上5000元的助學金,以及其他企業提供的3000元獎學金,為他解決了入學問題。

他算了一筆帳:

所有獎助學金加起來,有一萬三。扣掉6500的學雜費,正好還剩6500元。

他需要買電腦,所以要留出3300塊。還剩3200元,要花8個月,一個月就隻有400元了。

一個月400塊錢要怎麼花?

他的精打細算,讓人唏噓不已:

早飯一塊多:4毛錢的一碗豆漿+2個2毛5的小包子+1個雞蛋。

午飯四塊多:4兩米飯+半份帶湯的菜,把湯拌在飯裡,稀裡呼噜地吃掉。

晚飯四塊:還是4兩米飯,加點素菜。

每天,就隻有這10元夥食費。

這樣下來,每個月還能再剩下100元“巨款”。

其中40元用于每個月理發、洗澡、充話費,還能剩下60元。

一學期下來還能剩下240元,再除去買洗漱用品、學習用品,最後還能剩下140元。

這140元,就是他一整個學期應急的錢。

為了省錢,他也從不舍得喝一杯飲料;往返學校與家庭,坐的也都是最便宜的列車硬座,大學四年加起來的火車票錢,還比不上北京到上海來回一趟的高鐵。

更讓人感慨的是,即便已經如此拮據,他的話語裡卻始終充滿着樂觀與幽默。

因為自己經常鍛煉,練出了一身腱子肉,他調侃:“沒想到隻吃米飯蔬菜,也能長肉的。很神奇吧?”

明明吃的是最便宜、最簡單的食物,他卻形容得宛若絕世珍馐:“每次吃完都特别滿足,感覺好好吃啊。現在那道菜也還有,你們可以去嘗嘗,真的很好吃。”

軍訓時,看着别人喝飲料、吃西瓜,自己一邊偷偷咽口水,一邊安慰自己:“心靜自然涼。”

誠如網友評論那般:優秀又有規劃,貧困但不自哀。

他明明過得很拮據,但卻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處處心存感激。

感激有硬座的普通列車,感激食堂便宜的飯菜。

甚至感激教學樓、圖書館免費提供的水和哪怕網速有點慢的電腦。

在他看來,這都是自己在占用學校提供的資源。

他當然也有遺憾,班級第一次組織大家出遊時,人均需要繳納150元,而他隻好謊稱有事,缺席了——“我那時真的沒有這些錢,我花不起。”

然後他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遺憾:“班級的紀念冊裡,第一次出遊的照片沒有我。”

于是,他在大三時候開始兼職做家教。

一小時100塊,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筆巨款,從學校到上課的地方6公裡,每次都是自己騎着自行車去,連公交車都舍不得坐。

有時還要負責接孩子放學,從出發到回學校,要四五個小時,這100塊着實不好賺。

可他還是堅持了兩年,因為真的很需要錢。

有了兼職的錢,他的生活慢慢好了一些,可以換掉那些舊得不像樣的衣服了,班裡的活動也終于可以參加。

大四畢業時,作為班長的他,甚至還花了兩千塊,請同學吃了一頓散夥飯,和大家一起哭得稀裡嘩啦。

他說:“我好遺憾沒有和大家在大一就一起出去玩。”

更讓人感動的是,在自己生活條件稍好之後,他主動放棄了助學金——“還是把它們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從研一開始,他每學期拿出3200元,用于資助4個孩子一學期的生活費和學雜費。

為了确保資助到位,他還去實地考察過,每學期回家也都會去看那4個孩子,并給他們描繪外面的世界,從心底裡給他們種下希望的種子。

他說,因為這一路,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想把這愛傳遞下去。

他還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立基金會,去幫助更多的人。

在這個時代,看見這樣樸實而又滿懷真情的文字,你很難不被打動。

難怪網友不吝用很多詞彙去贊美他:積極、樂觀、堅韌、優秀……

他用自身經曆,向我們诠釋了什麼叫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也正如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因為淋過雨,所以才願意幫别人撐傘。

因為曾經身處泥濘,所以才更想拉别人一把。

這樣的人,實在是太酷了。

他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中科院博士黃國平。

今年4月,黃國平的一則論文緻謝同樣感動過無數人。

他出生在四川的一個貧困山區。

12歲那年,母親離家出走,而父親整天酗酒。為了賺學費,他經常半夜去抓黃鳝,但又常常被父親偷偷拿去賣了換酒肉。

到了17歲時,父親和婆婆相繼去世,從此世界紛紛擾擾,而他身邊再無一人。

但比生活的苦難更讓他難堪的,還是那易碎的尊嚴。

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因交不起學費被老師叫出教室。每一次,都讓他難過得擡不起頭。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換做旁人可能早被壓垮。但黃國平沒有,他和命運抗争,每天拼命讀書。

他說:“要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圖 | 黃國平

後來,他考上了西南大學,并一步步成為了中科院博士,再入職騰訊,擔任人工智能高級研究員。

原本稀碎的人生,硬是被他走成了坦途。

他也沒有因此而自滿,而是滿懷感激。

感激一路上所有幫助過他的人,也感激自己成長的每一片土地。

今年6月,他還回到母校西南大學演講,用自己的能量影響下一代人。

圖 | 黃國平

而無論是黃國平的論文緻謝,還是那位清華貧困生的自白,他們的文字裡始終都不曾有過半分怨怼之意,不曾埋怨命運不公。

隻是用了最樸實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在苦難中,熠熠生輝的韌性。

并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把這種韌性,揉進了骨子裡。

正如《超級演說家》冠軍、北大才女劉媛媛所說:“那些勤奮努力,不屈服于命運的人,你就是給他一個路邊攤,他也能開成全國的連鎖店。”

所以,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因為這位清華學子的自白,讓我特别感慨,特别想說三件事。

第一,寒門難出貴子,就是個悖論。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起點。但這并不意味着起點低的人,不能過上好的人生。”

這個世界當然有很多東西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而富貴,有的人滿身污泥。

多年前天涯上有一篇文章,名為《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一個農家子弟,要經過18年的奮鬥,才能取得和大城市裡的同齡人差不多的生活。甚至有的時候,同樣的努力也未必能有一樣的效果。

但怨天尤人,是起不到半點作用的。

你的人生,終究是需要自己不斷去打磨、去努力,才有機會實現圈層的躍升。

就像那位清華學子,如今已碩士畢業;就像黃國平,從山裡的土娃娃轉身成為了中科院博士。

也許,這就是教育公平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它不是讓所有人都能上大學,而是讓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因為貧窮而上不了大學。

第二,比功成名就更可貴的,是溫厚純良。

寒門逆襲的故事總是能鼓舞人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莫欺少年窮”這一類話說起來,總是自帶激勵屬性。

我們都喜歡“好人有好報”的美好結局,這是中國人溫良性格的一部分,它沒有錯。隻是有時候,當我們執着于成就時,往往也就忽視了很多問題。

知乎上就有人問,假如不是因為“清華”二字,隻是一個普通的貧困生,會有這麼大的反響嗎?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幾年來我們已經見過了很多呼籲“搞錢”的言論,你說它有錯嗎?倒也不至于。

隻不過當整個社會都沉浸在物質的追求之中,像這位清華學子一樣“單純”的人,似乎就成了一股清流。

而他最打動人的地方,也不是因為他取得了怎樣了不起的成就,反而是一種更純粹、真實的模樣——

他也隻是很努力地成為了一個領着不多薪水的普通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他最遺憾的事不是沒有更加努力,而是因為手頭拮據缺席了大一第一次班級出遊。

這不是一份功成名就後的憶苦思甜,而是一個人曆經苦難後,仍然沒有被消磨掉的善良和溫柔。

所以我想說的第三點,就是:我們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不善良。

作家梁曉聲曾經說過一句話:“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時候,善良是為了心安理得。”

善良,就是一種心安理得的選擇。

于大多數人而言,揚名立萬太過遙遠,平平淡淡才是日常,而在日複一日的生活缱绻裡,不讓自己變得麻木、冷漠,便已是一種難得的修行。

我們可以沒有那麼遠大的理想,也許我們做不到像那位清華學子一般,把自己為數不多的錢拿出來資助他人;也做不到如張桂梅、袁隆平那樣,把一生奉獻于山間、田野……

但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的。

那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踐行自己的善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